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從手上「信號」看得一清二楚,不用等長大

2020-12-22 健康生活心得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一位心理方面的教授,善於洞悉青少年的心理,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能夠提出一針見血的見解,為不少父母的育兒問題答疑解惑,讓父母們收穫頗豐。

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提出:孩子聰不聰明從手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不用等孩子長大,孩子手部「信號」能顯示他的智慧程度。

在家長眼裡,孩子的大腦地位很高,一般都認為孩子的聰明程度完全靠大腦決定,但大腦是比較抽象的東西,大腦的思維家長是看不到、摸不到的。

其實,孩子的聰明程度不一定只能依靠大腦,與大腦處於相同高度的另一個身體部位就是手。

手是人的第二大腦,人類手部上的神經,是十分密集且豐富的。

人在一生中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都離不開手部運動,手和腦是並用的,如果說大腦負責思考,那麼手的作用就是實施大腦發出的指令。所以說,判斷一個孩子聰不聰明,從他的手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對手部的「刺激」促進孩子大腦發育,若手上有這兩個「信號」,智力差不了

1.孩子手上「信號」二:表面的「亂塗畫」其實是創意的表達

不知何時家裡白花花的牆面,被畫成了顏料版;偶然間發現自己的筆記本,被撕得一張不剩。孩子這些看似「搗蛋」行為,往往令家長直頭疼,會對孩子進行批評和否定。

其實,在孩子兩三歲的年紀特別愛撕紙、亂塗亂畫,是很正常的行為,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充滿創意的表達方式,暗示了孩子的聰明程度。孩子這些行為並不是無意識地亂來,而是大腦形成思維後的「輸出」。

只不過孩子此時大腦思維不夠成熟,所以不能很形象地展現出來,就成了家長眼中的「搗蛋」。面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家長不要立馬批評和否定,通過引導性的問話「你畫的是什麼呀」「為什麼畫這個呀」「這樣畫是不是更好呢」等,鍛鍊孩子思維並完善手部的輸出能力。

如果怕孩子在家裡亂塗亂畫,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小黑板,專門作為孩子的「小天地」。家裡有用的書本要放好,不用的廢紙或者買大量的大白紙,讓孩子撕著玩或者畫畫。

2.孩子手上「信號」一:動手操作能力強

現在學校教育中,也不再一味注重書面知識,而是逐漸側重對孩子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比如小學的手工課、中學的實驗操作課、大學的雕塑雕刻等專業。

由於孩子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很多東西都保持探索的心。家長可能經常發現,孩子今天把鬧鐘拆了,明天用樂高搭建了個城堡,後天能跟著爸爸一起組裝儲物櫃了。

孩子在手上的操作其實是大腦思維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大腦思維和手部操作共同運作,如果操作能力強,往往孩子的智商也不低。

對於2~5歲小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用拼圖、積木等玩具,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

對於5~10歲左右的孩子,拼圖、樂高這些益智類拼搭玩具最為合適。

對於10歲以上的孩子,家長就可以讓他參與到家裡的動手工作了,比如畫畫、連線或者拼圖,這些都能夠讓孩子的大腦思維有所提高,讓孩子能夠體會到成功的滋味。

所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這套《幼兒思維訓練遊戲書》繪本全20冊,這套智力開發遊戲書 包含三方面開發,專注力、記憶力、觀察力!

以遊戲的形式,來吸引孩子提升孩子的智力。其中一共分為20個主題,分別是《專注力訓練》、《常識判斷》、《記憶遊戲》、《語言啟蒙》、《圖形認知》、《語言遊戲》、《左腦開發》、《找一找》、《邏輯思維》、《視覺發展》等主題。

色彩鮮豔的圖畫,簡單又非常容易理解的故事,讓孩子體會並理解各種美好的事物。

爸爸媽媽給孩子樹立觀念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用自己的能力、行為示範給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些都是心理的撫養。

很多家長恰恰把這個最關鍵的部分交給了別人,每個人的養法都不一樣,目的是讓孩子思維不出問題、記憶力強、專注力強,但是怎麼教育、教育過程中要強調什麼,這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

還有一個推薦給大家的理由是,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79元全套20冊《幼兒思維訓練遊戲書》繪本,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4塊錢,不過就是一頓早餐左右的錢,甚至還有跟便宜,這樣培養男孩子品格的繪本,裡面蘊含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快點擊這裡購買 ↓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
    孩子聰明伶俐,長大後有出息,是每位家長最期盼的。教育,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便開始了,很多父母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與別的寶寶比較,比如:什麼時候會翻身,什麼時候會坐、會爬、會戰、會走路,生怕自己孩子落後一步,為了防止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早早地就將孩子送入五花八門的早教課、補習班。
  • 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從這4個地方就能判斷出來,不用等長大!
    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從這4個小舉動就能看出來,不必等到長大!李玫瑾身為中國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她對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有著很深的理解,她的育兒思想也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可。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聰不聰明,從他小時候這四個小舉動就能看出來,不必等長大!
  • 想知道孩子聰不聰明,不用等孩子長大,看他的「手」就能明白
    有句話叫做「三歲看大」,意思就是孩子三歲時,就已經能看出他長大後是不是聰明了。雖然看上去像是「玄學」,但實際上,這種判斷的準確性卻非常高。只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能看得準,除非你掌握了一些玄機,而這些玄機,就隱藏在孩子的手上。
  • 李玫瑾直言:孩子聰不聰明,看「手」就能一目了然,不用等長大
    一個孩子的聰明,具體的表現能在哪裡呢?好多人會說孩子小的時候,就看他們的學習成績,長大了就要看他們的工作有多出色了。但要我說來,孩子的聰明,不光從他們的學習成績,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和手部動手能力,也是不能忽略的。
  • 李玫瑾直言:孩子聰不聰明,從他的「手」就能看得出來,何必等大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那為什麼說從手指就能看出孩子聰不聰明呢?
  • 李玫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從他的「手」就能看出來,父母要知道
    很多家長應該深有體會,從小班上就會有一種同學,學啥都不費力,別人絞盡腦汁一個小時都解不出來的問題,他看一眼三下五除二就給解出來了。看《最強大腦》也是這樣,同樣是一個腦子,參賽選手的腦子就比我們的好用,我們還沒看明白題目呢,他們的腦子就已經高速運轉,開始了激烈的比拼。
  • 李玫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從他的「手」就能看得出來,何必等大
    很多觀眾都以為他們是通過後天練習才培養這樣的智商,可是通過節目組對他們的採訪發現,他們普遍表達出來的一個意識就是,從小學習就不是很吃力,感覺什麼事情都是很簡單,很多我們覺得很難的東西,別人自然而然的就會了,說白了,就是比我們聰明很多人覺得聰不聰明是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表現出來的,其實孩子聰不聰明在嬰兒時期就會有所體現,在加上後天刻意引導
  • 孩子聰不聰明,從「手上」就能看出一二,聰明是藏不住的
    數學競賽中他們好像是要稍微動動腦,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出正確結果。看到這些選手的表現,不難讓家長幻想要是自己家孩子也有這麼高的智商就好了。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智商高未來學習好,最近有一位粉絲就向我發出了疑問,怎麼判斷孩子智商高不高呢?又該如何提升孩子的智商?
  • 怎麼判斷孩子聰不聰明?從手上就能看出,家長不用等長大
    所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想自己的孩子能有個優秀、聰明的表現。於是在寶寶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寶媽就開始吃一些健腦的東西。除了媽媽打下的基礎,孩子在出生後,有些表現就能夠直接看出來了,就是通過寶寶的手部運動。
  • 李玫瑾直言:孩子是否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
    知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說:」其實孩子是否聰明,去看孩子的小手就知道了,根本不需要等孩子長大。」手上的神經特別敏感,敏感到0.00002毫米的震動都能被手感覺到,因此人的手被稱作是我們人體的第二個大腦。當我們的手受到刺激,而這種刺激就會快速地傳遞給大腦,從而可以刺激大腦的發育。
  • 孩子聰不聰明,看小手就能知道一二,高智商是藏不住的
    有人說智商從手上就能看出來,這是真的嗎? 燕子的兒子剛滿五個月,胖乎乎的小手能牢牢抓住一個毛絨玩具,很可愛。一次,學醫的朋友到家裡玩,看到這一幕誇讚寶寶太聰明。聽了朋友的話燕子又驚又喜,忍不住疑惑:孩子這麼小,什麼都不會做,怎麼就能看出聰明不聰明呢?
  • 李玫瑾教授:孩子聰明不聰明,看看眼神就行了,不用等到他長大
    孩子學習不主動。父母每次都給他們打電話。往往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敷衍父母,人坐在學習桌前。事實上?當父母轉身做飯時,孩子們馬上拿出漫畫書看。只要他們不盯著他們看一會兒,他們就會偷懶。甚至許多孩子喜歡在課堂上閒逛,不聽老師說的任何話。我們經常反省自己。我們是否誤解了我們的孩子?孩子真的不能主動學習嗎?每次都給父母打電話。這樣管教孩子會不會太累?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若有這3種反應,長大後「雙商」往往會更高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在睡覺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不同的反應,而這些反應恰恰能看出很多問題,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睡覺時,若有這3種反應,長大後「雙商」往往會更高!家長們可以仔細看看有沒有你家孩子。李玫瑾是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專家,關於孩子睡眠與智商的問題,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證深度睡眠,孩子的大腦才會發育的更快。
  • 家長別不相信,你的孩子聰不聰明,「4個」方面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而且中午吃飯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已經可以自己吃飯了,雖然有一些笨拙,但是小傢伙吃得很認真,朋友也不打算幹涉,看著朋友帶這樣的孩子,實在是太省心了。其實,孩子聰不聰明在小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的,家長別不相信。
  • 孩子是否聰明,從小時候3種表現就能看出來,不用等長大後才知道
    文/小雪媽媽做父母的對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孩子聰明聽話,未來事業有成。可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又不太清楚自家娃是否聰明,所以就想著通過一些外界手段,例如給孩子報個早教班,或者請個老師幫助提升「智商」。因為夫妻兩個人學歷都不高,老公是高中畢業,而自己是大專畢業,所以害怕孩子智商不夠,今後發展不好。於是孕期的時候就在網上了解一些早教知識,等到孩子出生成長到一歲半的時候,慧慧就把孩子送到早教班,並且給老師表示自家孩子不是很聰明,希望老師能夠多上心。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老師卻對慧慧說:孩子其實挺聰明的。
  • 看孩子聰不聰明不用等長大,手上有這三個特徵,孩子未來都笨不了
    的確,動手能力強和大腦更發達對於孩子來說不一定是必要聯繫的,但是從整體上講,大腦發育程度和動手能力卻緊密相關。同時家長也應該知道大腦發育程度和世俗意義上的聰明也是兩回事,家長認為動手能力強的孩子不聰明,並不一定就是孩子的大腦發育真的不行。
  • 李玫瑾談育兒:這三種孩子看似聰明,實則長大後很難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說過:其實有3種類型的孩子,在家長眼裡看似非常聰明,但這些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會沒出息,希望家長們能夠引起重視。 李教授所指的三類孩子, 都是什麼情況呢?
  • 孩子的智商高不高,看看他的「手指」就知道答案,不用等長大
    導語: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他曾經說:兒童早期智力的發展水平在手指尖上就有所體現;我國著名的青少面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孩子的智商高不高,看看孩子的手指就能知道答案。孩子的智商高不高,看看他的「手指」就知道答案,不用等長大1、孩子滿月的時候就會抓握家裡有孩子的都知道,呱呱墜地的孩子,雙手都在一起蜷縮著,但是隨著孩子滿月,就會有條件反射地抓握東西了。
  • 李玫瑾:小時候聰明的娃,長大後不見得多優秀,欠缺的是這種能力
    但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這表明孩子這時候根本分不清楚那個東西是主要的,那個東西是次要的,分不清楚輕重,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並不只是孩子的興趣取向問題了。在這些取向的背後,通常隱藏著孩子未來性格養成,甚至是大腦的發育問題。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在我國基本上所有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夠有所出息、有所成就。 對這種為自己不教育孩子找藉口的父母,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滿意的回答: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孩子出現一些問題家長不盡興管教,那麼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他聽不進去。3歲的時候你管他,他可能會哭鬧一場,等到15歲後再想管他,他能跳樓、能服藥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