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扭傷,也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崴腳」。崴腳是一種典型的運動型損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但就是這樣一種常見的運動損傷卻始終沒能引起人們足夠多的重視。
在瀋陽市骨科醫院渾南分院運動醫學科的診室裡,每天都會接到有許多因為運動損傷後來院的患者。
以下是來自一位患者的自述:
我是附近學校的大學生,一天晚上和女朋友吃完飯在校園裡散步。本來帶了籃球就去投籃,看著有其他人就想著打打球。上場的時候對面的大叔說:「這人好高啊。」對面一個穿黑色球衣的回一句:「再高都沒有用。」我這氣得,勞資一米七的身高在四川怎麼也是大中鋒。疫情之後第一次打球,好激動。連著蓋了好幾個這黑球衣的哥們。後來這哥們認真了,用身體懟我,也晃飛我好幾次。在一次追帽當中,一不小心踩他腳了。
這滋味,十幾年沒有遇到了。咔嚓響了一聲,疼得我嗷嗷直叫。腳踝腫得跟霍華德的肩膀一樣。女朋友嚇壞了,馬上跑過來問我咋樣,又跑去買冰塊給我冰敷。之後打車來到醫院急診照片,骨頭沒事。
我以為就沒事了,敷藥以後就在床上靜養了10天。腳踝居然一直不消腫不能下地。女朋友拖著我又來到了醫院做了核磁共振,昨天拿了核磁結果,距腓前韌帶斷裂,應力應骨折,骨髓水腫。今天複診,醫生建議手術修復。現在已經躺在病床上了。做各種檢查以後就會安排手術……
為什麼說,運動時,踝關節最容易受損呢?要知道,踝關節是全身負重最多的關節,它承受著幾乎身體上所有的重量,它是堅強且相對脆弱的。
據運動醫學的相關研究數據顯示,足踝扭傷在所有運動損傷中是發生率最高的,佔所有運動損傷的40%以上。與此同時,踝關節扭傷也是全身關節及韌帶損傷中發病率最高的。
這是因為,由於我們的骨頭很結實,所以一般來說大多數的踝關節扭傷不會造成骨折,但是會造成韌帶斷裂。
如果不考慮患者的自身意願,改變踝關節扭傷的外在風險因素似乎只能是改變運動項目。踝關節扭傷發生率最高的是有氧運動,包括籃球、足球、室內排球、戶外運動和攀巖等。
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取決於運動的參與程度,例如在排球中,跳起後落地容易造成踝關節扭傷;踢足球時,防守者則更容易發生扭傷(佔所有扭傷的42.3%);此外,經常穿高跟鞋也會增加腳踝扭傷的風險。
瀋陽市骨科醫院渾南分院運動醫學科專家提醒:當出現崴腳情況時一定需要到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
經常崴腳
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很多人在一次比較嚴重的崴腳後,沒有處理好,一段時間後,崴腳又會找上門,反反覆覆,造成了習慣性崴腳。
經常崴腳與缺鈣有關係嗎?
經常崴腳與缺鈣沒有直接關係,但存在間接關係,例如,缺鈣如果造成了肌肉力量下降,可能會增加崴腳的機率。此外,經常崴腳不僅會造成韌帶損傷,還可能合併骨折。缺鈣容易導致骨質疏鬆,增加骨折的機率。因此,缺鈣的人崴腳後更容易骨折。
經常崴腳會留下後遺症嗎?
習慣性崴腳如果一直不處理,踝關節會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3——5年後會出現踝關節的骨性關節炎,這是崴腳最嚴重的後果。
在骨性關節炎早期,還能有機會挽救關節;等疾病發展到晚期時,就只能做踝關節融合手術,或者關節置換等補救性手術了。
因此,出現習慣性崴腳一定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