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紙短 家國情長

2020-12-14 人民網

圖①、圖②為示意圖。影像中國

家書5萬封、跨越500年。家書博物館坐落在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更覺幽靜。

張丁時常在展櫃前凝望,那些發黃殘破的信紙、深深淺淺的筆跡,將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溫暖、動人。

收藏家書傾聽家國故事

張丁是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徵集、整理家書是他10多年來的主要工作。

「家書不僅是很好的史料,更是情感的傳承。」歷史系畢業的張丁對「有年代的東西」情有獨鍾。當晚,他就寫出了「關於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的設想」。在他多方奔走下,2005年4月,費孝通、季羨林、任繼愈等46位文化名人聯袂倡議,國家博物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機構聯合發起了「搶救民間家書」活動。2016年,家書博物館成立。

每接到一封家書,張丁總會在登記簿上詳細記錄捐贈人的信息,然後存放在檔案櫃裡。經他收藏的家書數以萬計,他記得大多數家書背後的故事。

2006年,張丁的辦公室來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老人叫陳素秋,她把與丈夫一輩子的通信都整理好帶了過來。「當時她騎一輛電動車,後面馱著一大箱子書信。」張丁回憶說,「家書被裝訂成冊,共60冊,180萬字,翻開那些家書,手寫的小字工工整整,記錄著她和先生一輩子的情深意切,非常感人。」

馬友聯姐弟三人捐獻了105封家書,「這是跨越海峽的親情見證。」1949年,二姐馬友德隨校遷至臺灣,自此骨肉阻隔。經歷28年曲折找尋,弟弟馬友聯才輾轉與二姐取得聯繫。隨後的日子裡,馬友聯、大姐馬友實與馬友德書信不斷,並在分別40年後最終重逢。

抗疫家書留住戰疫記憶

「不為光環,不為名利,只因患者需要,醫者擔當。」「我被這個世界愛著,又怎麼能不去愛這個世界?」自1月31日開始徵集抗疫家書以來,家書博物館已徵集到書信300餘封、日記300餘篇。

見字如面。對家人的歉疚掛念、親友之間的關心鼓勵、迎難而上的責任擔當、同心戰疫的必勝信念……這些真摯的情感都在一封封抗疫家書裡集中呈現,「每個逆行的身影背後都藏著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值得被記錄,家書就是這些故事的載體。」

「這是一次溫暖的回歸。」張丁深有感觸。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人們習慣於用手機等電子設備溝通信息,攤開信紙寫家書的人越來越少,甚至有人擔心家書會走向消亡。但在抗疫中,許多人用書信記錄日常、傾訴心聲,很多「90後」「00後」「10後」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家書。

寫家書的人少了,與書信相關的節目卻在興起。《見字如面》第一季中,張丁推薦的信有6封入選,其中包括左權家書、志願軍團長宋雲亮家書。「年輕人竟然很喜歡看。」張丁很驚喜,「人都需要心靈的寄託、情感的滋養,家書裡面有最真的感情。」

參觀貼士

家書博物館現收藏家書5萬餘封,由各界無償捐贈。藏品時間從明末清初至今,包括紅色家書、抗戰家書、軍旅家書、知青家書、兩岸家書、海外家書、抗疫家書等。其中也有康有為、梁啓超、黃興、蔡鍔、陳獨秀、錢玄同等名人家書。

家書博物館坐落於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大街59號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博物館三層,設有常設展覽「尺翰之美——中國傳統家書展」,每周一至五下午2點至4點半免費對外開放。

聯繫電話:010—88616101、62510365。

明知危險還選擇堅守這才是勇敢(摘編)

尹德盧致女兒

一諾寶貝:

你的畫非常棒!爸爸謝謝你!

就像你在信中說的,爸爸也會忐忑,也會害怕。我到達武漢時,那天下著雨,從火車站走到賓館,大街上幾乎空無一人,這和我一年前看到的武漢完全不一樣。

到社區街道走訪時,我看到了社區防控人員的艱辛和不易。很多人春節以來沒回過家,還有年幼的孩子和生病的父母需要照顧。明知危險還選擇堅守,我覺得這才是勇敢。現在,爸爸就和這些勇士一起並肩作戰,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戰「疫」。

爸爸

2020年3月19日

【背景】

作為國家衛健委向武漢派出的社區防控專家,首都兒科研究所兒童綜合發展研究室副研究員尹德盧在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江漢區堅守了一個半月。前些天,尹德盧收到了12歲女兒的一幅畫。這幅名為《爸爸的手與守》的畫作中:病毒肆虐,懸浮的地球戴上了口罩,一隻只蒼勁有力的手臂,攜手抗疫。「裡面有一隻手,就是像爸爸那樣的醫務工作者的。」女兒說,「現在已經春暖花開,我和媽媽盼您回家。」

換個方式守在您身邊(摘編)

李真致母親

親愛的老媽:

見信安好!這是我第一次給您寫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

我知道,您已窮盡了畢生力氣卻始終換不回我一世安康。您努力了半生,卻換來一波又一波的絕望。您不甘心卻又無能為力。

生活各有際遇,命運也自有其軌跡。若有一天,真的事不可為,希望您能理解,那也只是一種自然法則而已。願您能收住淚水,笑看過往!因為我只是換個方式,守在您身旁。

謝謝你們的不離不棄。愛您的不孝小兒子敬上!

2017年4月

【背景】

2014年,李真考取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研究生。不料,在拿到錄取通知書後的第三天,他開始持續發燒,隨後被確診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全家千方百計籌錢,「轉戰」長沙、武漢、南京、河北,為李真做了骨髓移植。短暫康復返校之後,2016年4月,李真出現肺部感染,誘發排異反應……

家人始終不離不棄,尤其母親的堅強讓李真動容。疾病無情。2018年7月7日,李真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9歲。家人帶著李真的遺物,去了天安門、圓明園——這是他4年來未能實現的願望。

只待凱旋之日再到您的碑前跪拜(摘編)

王均波致嶽父

尊敬的嶽父:

您離開小莉和我們整整一個月了,在那裡還好吧,相信天堂沒有疾病和疼痛!

您操勞一生,沒有享過什麼福,大半輩子都在照顧治病的老人,恪盡孝道。好不容易把小莉養大,把她嫁給了遠在異鄉、經常回不了家的我,我也常常深感愧疚,感覺對不起當初娶親時「會給她一生幸福」的承諾。

一個月過去了,武漢的櫻花已經盛開,街上的行人漸漸多了起來,火神山戰「疫」也即將告捷。只待凱旋之日,再到您的碑前跪拜,請您原諒女婿的不孝!

女婿:王均波

2020年3月24日於火神山醫院

【背景】

王均波是鄭州聯勤保障中心宣傳處幹事。今年春節前夕,王均波回到了久別的浙江老家。疫情襲來,初三一大早,王均波火速歸隊。交通中斷,姐夫開車把他送到100裡外的車站,在開車前6分鐘趕上了開往杭州的高鐵,再轉乘北上的列車歸隊,擔當火神山醫院政治工作部幹事。

2月24日下午,王均波正在火神山醫院忙碌著,突然收到妻子的信息:「爸爸去世了。」而在三天前,妻子的姥姥剛剛去世,後事還沒料理完。儘管心懷內疚,王均波還是毅然留在了抗疫一線。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04日 06 版)

相關焦點

  • 家書紙短,親情綿長,這又是多少父親的心裡話——
    ·建最美家庭」廉潔家書徵集活動,廣泛發動全市各級領導幹部給家人書寫廉潔家書,先後收到家書252篇。近日,單位開展「樹清廉家風·建最美家庭」廉潔家書徵集活動,要求給家人寫一封廉潔家書,老爸給你來信,這封信既是完成工作任務,更是父親想說的心裡話,希望你能夠認真閱讀。
  • 歷史的印跡丨陳京瑩家書中的家國情長(中)
    陳京瑩即在保獎之列,故家書中有「今年大閱,又保補用都司,並賞戴花翎」之語。
  • 對話抗「疫」戰士張一卓:護佑一座城,守護家與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芳 趙晨光 菏澤報導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既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的國慶節,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秋節,當中秋節遇上國慶節,家與國撞個滿懷,變成了「中國節」。「經歷了抗擊疫情的生與死後,對守護國與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想說,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張一卓說。在菏澤市立醫院,張一卓為患者診斷庚子新春,新冠肺炎肆虐荊楚大地,一條條新聞似箭鏃穿射,令人揪心。身為醫者的張一卓更是早早寫下請戰書,只待國家召喚。
  • 誦讀紅色家書 感悟家國情懷
    "不要有任何奢望,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這是毛澤東同志在家書中對妻兄楊開智的勸導,體現了其在處理公與私、國與家之間關係時高度的原則性與藝術性,令人折服,讓人敬慕。"為了你能做更多的工作,你必須善於保衛你自己",這是戰友也是愛人鄧穎超寫給丈夫周恩來的家書,既充滿了一個妻子對丈夫安全的擔憂和叮囑,期待他平安歸來,也從革命事業角度給予了他堅定的信心。
  • 「疫情下的家書」系列音頻今日上線荔枝APP!家書紙短情長,家國之歌...
    庚子春日,新冠疫情的陰影籠罩大地,億萬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或離家逆行、或堅守崗位、或海外援助,以不同的方式與疫情戰鬥……在這個特殊時期,作為用於報平安和訴衷腸的載體,家書再一次成為人們溝通和交流的橋梁。那些沉澱在心底或溫暖或思念的話語,那些流淌在筆頭紙間或鄭重或內斂的心聲,終將匯聚成2020年不可磨滅的記憶。
  • 一封家書丨讓我們成為彼此的英雄
    動動手指就能發送信息的時代,你還會寫家書嗎?一支筆,一張紙,一盞燈,伏於案臺,待四下寂靜、無人叨擾,打開被包裹的心事,想像著Ta就坐在身旁,任憑想說的話,從筆尖到紙面,直抵內心。見字如面,紙短情長。一封封家書記錄下真切的遊子心聲,記錄下厚重的愛和牽掛,記錄下鮮活的人生故事和時代場景,記錄下這個社會的脈搏與溫度……飛越萬水千山,於經年時光中成為永恆。家書的意義不只於此。抗疫的號角吹響,一封家書抵萬金。
  • 從三封家書領略夏明翰的家國情懷
    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的就義詩之外,還有三封在他就義前分別寫給母親、妻子、大姐的絕筆家書。薄薄紙箋,紙短情長,既有視死如歸的慷慨悲歌,又飽含對親人的摯愛和思念。「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三封家書,感天動地地揭示出一個共產黨人厚植血脈、託舉未來的家國情懷。
  • 椿萱茂心懷感恩做養老,一封家書讓這個感恩節暖意盎然
    在椿萱茂(北京雙橋)老年公寓,椿萱家人將兒女們的家書列印到紙上,親自送到每一位長輩的手中。輕薄紙上字,句句是真情。讀到信的那一刻,奶奶潸然淚下。在椿萱茂(成都南三環)老年公寓,椿萱家人們將長輩們的照片製作成一張張感謝信送給他們,留作紀念。
  • 集郵與家書 | 開幕了!228框家書講述中國故事...
    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長楊利民,顧問陳士能,副會長兼秘書長張玉虎,副會長劉佳維,副秘書長潘勇華,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公司黨委副書記、中國石油集郵協會主席羅穎川,以及相關單位領導、嘉賓、集郵家出席開幕式。
  • 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很多的中國人認識了翻譯家傅雷
    晚年的傅聰回憶說:「我很少再看《傅雷家書》,因為一看就淚如雨下,無法繼續工作。」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無數的中國人認識了著名翻譯家傅雷,以及「鋼琴詩人」傅聰,看到了傅雷對兒子苦心孤詣的教誨。1954年,傅聰出國之前,傅雷對他叮囑了一句話:「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縱覽整部《傅雷家書》,可以看出,傅雷十分注重對孩子人格的培養,他認為,無論做什麼,做人都應該擺在第一位。
  • 《曾國藩家書》家訓50條
    ——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 18、 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19、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 恩; 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 人之長;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天 下古今 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凡成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人謀 居半,天意居半。
  • 《傅雷家書》:先做人,後成「家」,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的教育經
    1.初讀《傅雷家書》初讀《傅雷家書》的時候,我才只有12歲,剛上初一,對未來懵懵懂懂。《傅雷家書》中,收集著傅雷給兒子傅聰的許多書信,從1954年到1966年,這些信件,讀來讓人覺得親切又溫暖。我知道傅雷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但我從沒有看到過像他一樣,這樣細心關切孩子的父親。我被他感動,同時也被他在藝術領域的見解所折服。有這樣優秀的父親,傅聰怎會走不好呢?
  • 庚子遊子家書の念家
    遊子家書:念家親愛的爸爸媽媽:時間過得好快,自參加工作以來這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要說聲抱歉的是,我今年不能回家陪伴在您們身邊,盡不了一個兒子的孝心了。
  • 家書招新|欲寄彩箋兼尺素,快來家書編輯部
    關於家書《家書》項目是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王辰瑤教授帶領2016級本科生在《新生導學-讀新聞》課堂上進行的新聞實踐教學項目,也是學院未來編輯部的重要實踐成果。作為全國首檔大學生與父母對話的音頻節目,家書始終致力於「改善中國成年人親子關係」。
  • 荔枝上線音頻版「家書」 主播用聲音傳遞家國情懷
    在柬埔寨當志願者的華東交通大學研究生郭紫薇寫給父母的家書說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籠罩大地,億萬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或離家逆行、或堅守崗位、或海外援助,以不同的方式與疫情戰鬥……在這個特殊時期,作為用於報平安和訴衷腸的載體,家書再一次成為人們溝通和交流的橋梁。而這一次,傳統家書的文字情愫則通過聲音來表達。
  • 遊子家書:勿念
    、包餃子,還不忘放幾個硬幣在餃子裡吃福;尤記得爸爸帶著我放鞭炮、點菸花,還時刻關懷著我冷不冷;、那些年,在爸媽的懷裡感受著無盡的愛,覺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今,模糊的視線裡卻是您斑白的鬢角……眼觀當下,雖然不能和爸媽圍坐在一起,但請爸媽放心,我不是一個人在漂泊,呂電的「家」
  • 衡水中學50米家書!打動教育部的家書!這些家書怎會如此特別
    今天是2021高考倒計時186天,今天小金給大家展示兩份寫給學子的特別家書!一封是寫給衡中學子的50米長卷,一封是驚動教育部的家長寫給孩子的家書!這兩封家書有怎樣的特別,聽小金娓娓道來。自從鄭彥星老師到衡中上班,鄭東玉先生就親自給兒子的學生寫家書,有時長,有時短,多數是座右銘之類的鼓勵性話語,比如今年春季,因為疫情學生居家上網課,鄭東玉先生就親自給兒子班的學生寫家書,鼓勵他們刻苦學習,這些家書隨著學習資料一起寄給了班裡的每一個孩子。
  • 「百年家書——習之堂藏家書百種特展」正式開幕
    9月26日上午,由中山大學哲學系、廣東哲學學會、廣東倫理學學會聯合主辦的「百年家書——習之堂藏家書百種特展」開幕式在錫昌堂一樓多功能廳舉行。本次開幕式由系主任張偉教授主持。會上,廣東省社科聯葉金寶副主席,共青團廣東省委唐銳副書記,中山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馮達文先生,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先生分别致辭。
  • 四川一高校整理翻譯數千封侵華日軍家書日記 還原歷史真相
    中新社成都7月7日電 (賀劭清 王舒)記者7日從西華大學獲悉,為還原歷史真相,該校自2015年起開始整理、翻譯建川博物館珍藏的侵華日軍家書和日記。截至目前,這項工作已經進行了五分之四,完成了3000多封家書和2500多篇日記的歸納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