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沒有的貴族,為何還是沒崛起?背後原因值得反思
說起到戰國中的燕國,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很搞笑,因為這個國家和趙蠻子一樣,都是屬於那種沒什麼本事還偏偏要逞能的攪屎棍。古語曾有言,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但其實就戰國策的記載來看,前期的趙國是搗蛋鬼,而燕國則一開始就是個窩囊廢。這個國家一直處在明明打不贏別人卻偏偏要去湊熱鬧的狀態中,結果被齊國打,被趙國打,後來還被秦國打。不過歷史也並非沒有給燕國機會,就在改革去貴族化的過程中,燕國因為外因居然使得國內沒有的貴族。那麼為什麼這個國家就不能雄起一次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一下當年的時代背景,從魏文侯時期開始,整個戰國就已經拉開了改革的序幕。當年李悝和吳起通力合作,向大家展示了一個改革強國的模型,一個就是獎勵軍隊,另一個就是去貴族化。當年吳起和李悝通力合作去掉了一半的貴族,這才有了強大的魏國和40萬魏武卒部隊。後來的秦國也借著商鞅變法,瘋狂的消滅舊貴族,甚至連才智驚人的老甘龍也被捨棄。不過就當時的規律來看,哪個國家去掉了貴族?那麼哪個國家就能夠建立起旺盛的新國家機器,並且崛起。
那麼當年的燕國是否符合這一標準呢?理論上來說是符合的。根據史書記載,燕國原本就地處偏遠地區,和中原地區的貴族禮儀文化接軌就不是很明顯。緊接著燕國又因為長時間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好幾次瀕臨滅國,就連管仲老先生都親自出手救過他們。所以燕國國內的貴族是死了一茬又一茬,在恐怖的戰爭影響之下,貴族的數量其實不是很多。緊接著燕國又迎來了子之之亂,老燕王想要讓位給子之,然後太子又帶兵反抗。原本兩邊就打得不可開交,一會兒太子佔優勢,殺了一波貴族,一會子之佔優勢,又殺了一波貴族。
好不容易等到戰亂要平息的時候,結果齊國又趁亂打了進來,又把最後的貴族殺了個乾乾淨淨,除了後來的燕昭王以外,所有的燕國皇室都已經沒了。到了這樣的地步,燕國真的是沒有其它的貴族的,只剩下一個光杆司令了。所以理論上來說,燕國應該是符合去貴族化標準的,雖然是外力強加的作用。那麼為什麼英國沒有獲得新生的國家機器呢?答案非常尷尬,就是因為燕國沒有了貴族,而且還沒有士族。
根據史書記載,燕國這一區域本來就偏遠,就其地理位置而言甚至不如秦國。君不見,就算秦國位置還排在前4位的時候,都很難招收到一個學者來到秦國,商鞅的到來都可謂是跨越千山萬水。更何況是一個天天要面臨遊牧民族進攻,而且苦寒到極致的燕國,所以燕昭王時期才迫不得已要搞黃金臺招人。但就其結果來說,燕昭王的確趕上了一波去貴族化的熱潮,不過很快就因為內亂而導致崛起的道路戛然而止。
除此以外,燕國還有一個更加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歷代君主都沒有大局觀。當然這也不能怪燕國君主,實在是因為燕國一直處在隨時都有可能被亡國的危險之中,所以他們的思維總是處在跳躍中,有的時候該出手時他們猥猥瑣瑣,但有的時候不該出手的時候,他卻又要招惹擁有著廉頗與李牧的趙國。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燕國自始至終都無法積聚人才與力量,而國內貴族的大量缺失又很難建立起新的貴族,所以國家就失去了向心力。於是才有了當年可怕的燕趙之戰,被老廉頗8萬人打垮了40多萬大軍,可謂是歷史的笑話。所以說,去貴族化是一個條件,但是統治者也需要有頭腦和能力,否則只會架空而行,摔得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