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家庭農場養牛致富,小山村裡「牛勁」十足

2020-12-15 天眼新聞

4月桐子花開,陽光格外和煦明媚。銅仁市德江縣共和鎮三聯村公路旁的牛棚裡,年輕小夥張衡正在清掃圈舍、鍘草、拌料、餵食……

以往的三聯村是一個不起眼的貧窮山村,近幾年得益於養牛好政策,村民以家庭式農場養牛,生活漸漸富裕了起來。

支書帶好頭 發展信心足

今年26歲的張衡是三聯村易地扶貧搬遷戶,2017年搬遷到德江縣安化街道楠木園社區,2019年6月,在時任三聯村黨支部書記的小叔張會雲動員下回家開始養牛。

「之前在外面上班,工資只有兩千多一點,不是長久之計。」和小叔張會雲商量後,張衡決定回村發展肉牛養殖,正好小叔的養牛場地都可以提供給自己養殖,同時也有最好的技術指導,這讓張衡吃下了定心丸。

說動侄子張衡回村養牛,繼承自己養牛事業是張會雲早就想好的事。「我就是覺得養牛這個產業確實不錯,我也有這個資源,喊張衡回來養牛也說了幾次。」

「每天都要把圈裡清理乾淨,餵好食料。」張會雲每天都回來張衡這裡看看,聽著小叔說話,張衡臉上洋溢著養牛人的喜悅。

說起張會雲養牛,村裡的老百姓個個都贊。2016年10月,30歲的張會雲看到養牛是個好出路,毅然決定養牛,一次性就購買了40頭牛開始了養殖,第二年就有了50頭。「四個月就可以出欄,一年找十萬塊錢還是輕鬆,覺得農村養牛還是可以。」

通過慢慢摸索,自己掌握了養牛技術,學會了如何防疫,張會雲覺得牛產業可以在全村進行推廣。

養牛能脫貧群眾跟著幹

自己養殖好以後,張會雲開始陸續上門動員村民養殖肉牛收穫了不錯的成績。

2017年,德江縣委、縣政府播下肉牛產業的種子,將肉牛產業作為全縣「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在資金投入、政策扶持、補助等方面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

村裡有好的帶頭人,縣裡又有好的扶持政策,這讓三聯村有了發展肉牛的信心。

今年40歲的趙忠武就在養牛上嘗到了甜頭,2018年7月,抱著試養的心態3頭牛,買進1頭3800元,餵養了10個月後,1頭就賣了13000元。「養牛好喲,我覺得可以。」

趙忠武有3個孩子,一個大學剛畢業,一個職校在讀,一個正在讀小學,加之父母開始漸老,家庭壓力相對較重。在村裡的幫助下,自己不僅辦起了小賣部,自己還在三聯小學當起了門衛,妻子也在學校煮飯,都有了固定的收入。養牛即是主業也是副業。

今年疫情剛過,趙忠武就有人前來買走了自家一頭牛,14500元成交,一頭就淨賺了6000元。

像趙忠武一樣的還有同村的夏應富,2014年,因為家中三個孩子讀書,讓夏應富一家的擔子更重了,因學致貧不僅是經濟負擔也是心裡負擔。

在駐村幹部的幫扶下,夏應富家貧困難題也開始得到解決,2019年6月,看到村裡養牛產業好,自己也萌生了養牛的念頭,最初試養4頭,到出欄時賣了6萬多,看到希望的夏應富又購進了7頭,2頭能繁母牛。

幸福靠雙手致富不用愁

在三聯村,雖然地理條件相對較差,當地老百姓卻很勤勞,以前靠雙手在不多的土地裡和天爭糧食,現在山間的牛兒聲讓村民有了固定的收入和喜悅。

張仕英是聾啞人,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先天阻隔了她與外界交流的機會,但是一點也沒有讓她放棄樂觀和勤勞。

每天清晨和傍晚,她都會在山上看護自家的7頭牛,嘴裡的「哼哼」聲就是她最大的樂趣。

牛養起來了,村裡的土地也種上了牧草,村民張月進就一次性種植了70畝牧草,除了售賣牧草外,自己還建好了養牛大棚,準備開始規模養牛。

以前荒廢的土地有了新綠,黑油油的牧草就是村民最好的種植,四季有綠,牛兒肥壯。

現在,三聯村總共種植牧草90多畝,肉牛存欄168頭,全村在家村民養牛佔了90%。

受益於當前的脫貧攻堅好政策,村裡通好硬化路,村民喝上安全水,為村裡發展牛產業打下堅實基礎。

「得益於肉牛產業,我們村的荒地全都被利用起來,種上了牧草。」三聯村脫貧攻堅隊長冉東升說,肉牛產業發揮了主導產業的帶動引領作用,將當地土地、人力等資源有效利用起來,激活了當地發展的內生動力。

通訊員 覃冠中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田勇

編輯 江佳佳

編審 朱邪

相關焦點

  • 青島萊西怡禾家庭農場:「循環農業」助力村民致富
    青島萊西市怡禾家庭農場負責人王志濤從田間折下一把麥穗,在太陽底下眯著眼欣賞。6月22日,萊西市姜山鎮怡禾家庭農場傳來喜訊,經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省農技推廣總站、省種子管理總站、青島農業大學等5位專家,對小麥畝穗數、穗粒數等指標實際測算,該農場小麥高產技術示範田畝產達到806.02公斤,這是萊西市小麥單產首次突破800公斤大關,也是繼2018年以來青島市連續3年小麥最高單產突破800公斤大關。
  • 牛棚裡的脫貧路:養牛致富奔小康
    「是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讓我脫了貧,我也有信心,通過養牛致富奔小康!」。 ——杜雲斌 我叫杜雲斌,今年61歲,是離石區吳城鎮上羅卜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起床一睜眼跑去看看自家牛棚裡的6頭牛,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開心幸福。
  • 肥西縣上派鎮:新型家庭農場拓寬農民「致富路」
    說到火龍果的收成,肥西縣上派鎮前進村貓地村民組新型家庭農場主馬永坤笑了。從一開始的只種稻穀到現在的多元化種植髮展新型農業,馬永坤走出了一條鄉村致富路。9月14日下午,記者來到了永坤家庭農場,此刻他正在給火龍果剪枝。「有些廢枝要剪掉,有些剪掉的枝子還可以售賣。」從大棚裡走出來,馬永坤說起了「渾身都是寶」的火龍果,滿面笑容。
  • 「抱團兒」養牛奔富路
    紅旗農場十連職工 通過成立合作社 「抱團」養牛 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2017年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後,職工增收致富的積極性普遍提高。紅旗農場十連職工馮社子帶頭買了15頭牛進行養殖,這一年他掙了5萬元。
  • 溫暖保山:龍陵「牛魔王」「疫」戰展「牛勁」,獲村民點讚
    40餘歲的陳炳發是保山市龍陵縣鎮安鎮的「養牛大戶」,整天和牛打交道,身上都沾滿了「牛味兒」和「牛氣」。20餘年養牛路上的砥礪前行,讓老陳積攢了滿肚子的「養牛經」,憑著一股子韌勁和豐富的養牛經驗帶領鄉親們養殖肉牛發家致富,被大家親切的稱呼為「牛魔王」。
  •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2020-12-18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圓夢小康 山海情深|吳中德江紮實推進扶貧協作紀實
    蘇州吳中區位於江南水鄉的太湖之畔,銅仁德江縣位於武陵深處的大犀山下,兩地相距三千多裡,間隔千山萬水。2017年,因一紙《東西部扶貧協作助推脫貧攻堅合作協議》,蘇州與銅仁兩地扶貧結緣,吳中與德江在這場「聯姻」中結下對子,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之事協作共進。
  • 7月高溫來襲,豪客來攜戰斧雷霆牛排出擊,牛勁十足
    牛勁上來了!」在生活中,來自工作和家庭的壓力日漸增大,在人們的心中,渴望著一份自由和力量,能夠披荊斬棘,無畏挑戰,豪客來研發團隊從代表極致力量的戰斧牛排入手,利用戰斧自帶網紅屬性的牛排部位,推出「雷霆戰斧小牛排」。這款霸氣四溢的產品,由形入味,讓消費者仿佛一瞬間牛勁十足,戰鬥值直飆極限,力量爆表!
  • 【中國夢·勞動美】致富路上的新農民 ——付萬紅與他的家庭農場
    【中國夢·勞動美】致富路上的新農民 ——付萬紅與他的家庭農場 2020-12-08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陝西佳縣以黨建引領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農場建起來 扶貧出實招
    寒冬時節,走進陝西佳縣王寧山村,映入眼帘的是房前屋後、漫山遍野的紅棗樹。在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王寧山村建起了以紅棗循環產業為主的扶貧農場,助力當地村民脫貧。  「目前我們共改造了4500畝有機紅棗林,建成5條紅棗深加工生產線,開發出紅棗系列的果酒、醋飲、濃縮汁等10多種產品。將紅棗釀酒酒糟作為飼料,發展養殖產業。」
  • 【美麗晉城沿邊行】荒山溝裡的家庭農場
    在荒山溝裡成立了全縣首家家庭農場,這可是件稀罕事!
  • i東營·曬曬我家小康生活丨田照深:家庭農場挽手農民 共同創出致富路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淑娟 東營報導金秋時節,東營市瀚翔農場的百畝生薑喜獲豐收,家庭農場負責人田照深正和村民們忙活著把挖出來的姜挑選、打包裝車,忙的不亦樂乎,呈現出一派繁忙豐收的景象。一塊小生薑,種出大甜頭,田照深一共流轉了2500畝土地進行農業生產,不但讓居民有了一份土地流轉的收入,還積極為周邊村民提供合適的崗位,讓他們來自己的農場裡打工,帶動了周邊100餘戶百姓發家致富,更是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 唱響養牛致富經 百姓過上「牛日子」
    在奉江的堅持下,家人們也開始慢慢支持他,看著養殖場一步步走上正軌,奉江也越來越有信心,他告訴記者,養牛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小打小鬧想要致富肯定不行,必須要捨得投入 ,才會有收穫,因此在創業初期,奉江投入了不少資金。
  • 邊境線上支部強 引領邊民奔小康——富寧致富帶頭人的致富經
    這句話是富寧縣邊境村寨各族群眾的共同心聲,也從側面道出了:在富寧縣的邊境線上,不僅有一批產業興、邊民富的美麗鄉村,還有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致富帶頭人,他們心中都有一本符合村寨實際的產業經、致富經。
  • 藍山:瑤山「養牛倌」 「闖」出致富路
    湖南日報訊(通訊員 王玉珏 潘有娣)大橋瑤族鄉大橋村村民李建雄依託家鄉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放棄從事二十餘載的木材加工生意,當起了一名「養牛倌」,帶動周圍村民「闖」出一條致富道路。斬斷窮根勤為本,脫貧致富闖當先。
  • 高青縣「袖珍人」楊紅山靠養牛成致富「能人」
    在山東省高青縣花溝鎮八後村,一提起楊紅山,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他可是個養牛『能人』!」而在幾年前,楊紅山還是村民們口中的「袖珍人」、「小矮人」。身高只有1.2米的楊紅山憑著一股吃苦肯幹的韌勁兒,不僅用自己的雙手實現了脫貧,更實現了從「袖珍人」到致富「能人」的身份轉變。
  • 家家養牛,新立屯村走上致富路
    冬日裡新立屯村沐浴在金色陽光中。在這個村當了6年駐村第一書記的鄭海霞身穿天藍色羽絨服,走在村裡不時跟路過的農戶打著招呼,是這裡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老劉愛惜地看著自家的牛,開心地笑了:「俺們村幾乎家家都養牛,鄭書記她們工作隊沒少幫俺們,今年我養了兩頭黃牛、十頭豬,出售一頭牛犢,收入1.3萬元,五頭豬賣了2.25萬元。村裡給安排的公益崗每月工資400元,女兒在鎮裡務工一年能掙2萬元工資,加上村裡扶貧產業的帶動,今年我們爺倆能實現淨收入5萬元,這回徹底脫貧了!」劉亞軍家今年賣了小牛犢賺了一萬多。
  • 獨山下司鎮:家庭農場有活力,群眾增收有動力
    左手將草挽作一團,右手揮舞柴刀奮力砍劈,沒多一夥兒,身後就放滿了一捆捆鮮嫩的皇竹草,養牛三年多,楊建的手上的動作已十分嫻熟。這是10月9日,獨山縣下司鎮華南村,村民楊建正在自家的地裡採收皇竹草的場景。「今天割的,是今年的第三茬了。」
  • 安慶太湖戰貧故事:身殘不墮心中志 養牛致富感黨恩
    「我家現在已經脫貧了,家庭生活通過養牛也好了起來,請將我家低保取消掉,給更需要的人。」百裡鎮葉河村委會近日收到了這樣一份申請,寫報告的是該村貧困戶方志華,出於好奇,筆者走進了他的家庭。扶貧扶出養牛致富路方志華家在2015年被識別為貧困戶後,家裡這個狀況,沒有勞動力,怎樣來增加收入,成了鎮村扶貧幹部頭疼的事。考慮到他家住在山腳下,村裡就與方志華商量,建議他家養牛。從此方志華每天早上將牛送到山上,晚上拉回來,白天就割草,地裡都種上了玉米這些飼料,把一家人發動起來,都圍著牛轉。
  • 創辦家庭農場不忘幫鄉鄰致富,南京高淳「三帶」名人孔秋娣助力鄉村...
    她經營的500多畝家庭農場,在南京市眾多家庭農場中並不算大,但提到她種植的稻鴨米,卻能令人不禁豎起大拇指。她叫孔秋娣,來自南京高淳固城街道秋亞家庭農場,創辦農場8年來,她用獨特的眼光走出了一條不尋常的發展之路。近年來,秋亞稻鴨米連年摘取「江蘇好大米」、「南京市好大米」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