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桐子花開,陽光格外和煦明媚。銅仁市德江縣共和鎮三聯村公路旁的牛棚裡,年輕小夥張衡正在清掃圈舍、鍘草、拌料、餵食……
以往的三聯村是一個不起眼的貧窮山村,近幾年得益於養牛好政策,村民以家庭式農場養牛,生活漸漸富裕了起來。
支書帶好頭 發展信心足
今年26歲的張衡是三聯村易地扶貧搬遷戶,2017年搬遷到德江縣安化街道楠木園社區,2019年6月,在時任三聯村黨支部書記的小叔張會雲動員下回家開始養牛。
「之前在外面上班,工資只有兩千多一點,不是長久之計。」和小叔張會雲商量後,張衡決定回村發展肉牛養殖,正好小叔的養牛場地都可以提供給自己養殖,同時也有最好的技術指導,這讓張衡吃下了定心丸。
說動侄子張衡回村養牛,繼承自己養牛事業是張會雲早就想好的事。「我就是覺得養牛這個產業確實不錯,我也有這個資源,喊張衡回來養牛也說了幾次。」
「每天都要把圈裡清理乾淨,餵好食料。」張會雲每天都回來張衡這裡看看,聽著小叔說話,張衡臉上洋溢著養牛人的喜悅。
說起張會雲養牛,村裡的老百姓個個都贊。2016年10月,30歲的張會雲看到養牛是個好出路,毅然決定養牛,一次性就購買了40頭牛開始了養殖,第二年就有了50頭。「四個月就可以出欄,一年找十萬塊錢還是輕鬆,覺得農村養牛還是可以。」
通過慢慢摸索,自己掌握了養牛技術,學會了如何防疫,張會雲覺得牛產業可以在全村進行推廣。
養牛能脫貧群眾跟著幹
自己養殖好以後,張會雲開始陸續上門動員村民養殖肉牛收穫了不錯的成績。
2017年,德江縣委、縣政府播下肉牛產業的種子,將肉牛產業作為全縣「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在資金投入、政策扶持、補助等方面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
村裡有好的帶頭人,縣裡又有好的扶持政策,這讓三聯村有了發展肉牛的信心。
今年40歲的趙忠武就在養牛上嘗到了甜頭,2018年7月,抱著試養的心態3頭牛,買進1頭3800元,餵養了10個月後,1頭就賣了13000元。「養牛好喲,我覺得可以。」
趙忠武有3個孩子,一個大學剛畢業,一個職校在讀,一個正在讀小學,加之父母開始漸老,家庭壓力相對較重。在村裡的幫助下,自己不僅辦起了小賣部,自己還在三聯小學當起了門衛,妻子也在學校煮飯,都有了固定的收入。養牛即是主業也是副業。
今年疫情剛過,趙忠武就有人前來買走了自家一頭牛,14500元成交,一頭就淨賺了6000元。
像趙忠武一樣的還有同村的夏應富,2014年,因為家中三個孩子讀書,讓夏應富一家的擔子更重了,因學致貧不僅是經濟負擔也是心裡負擔。
在駐村幹部的幫扶下,夏應富家貧困難題也開始得到解決,2019年6月,看到村裡養牛產業好,自己也萌生了養牛的念頭,最初試養4頭,到出欄時賣了6萬多,看到希望的夏應富又購進了7頭,2頭能繁母牛。
幸福靠雙手致富不用愁
在三聯村,雖然地理條件相對較差,當地老百姓卻很勤勞,以前靠雙手在不多的土地裡和天爭糧食,現在山間的牛兒聲讓村民有了固定的收入和喜悅。
張仕英是聾啞人,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先天阻隔了她與外界交流的機會,但是一點也沒有讓她放棄樂觀和勤勞。
每天清晨和傍晚,她都會在山上看護自家的7頭牛,嘴裡的「哼哼」聲就是她最大的樂趣。
牛養起來了,村裡的土地也種上了牧草,村民張月進就一次性種植了70畝牧草,除了售賣牧草外,自己還建好了養牛大棚,準備開始規模養牛。
以前荒廢的土地有了新綠,黑油油的牧草就是村民最好的種植,四季有綠,牛兒肥壯。
現在,三聯村總共種植牧草90多畝,肉牛存欄168頭,全村在家村民養牛佔了90%。
受益於當前的脫貧攻堅好政策,村裡通好硬化路,村民喝上安全水,為村裡發展牛產業打下堅實基礎。
「得益於肉牛產業,我們村的荒地全都被利用起來,種上了牧草。」三聯村脫貧攻堅隊長冉東升說,肉牛產業發揮了主導產業的帶動引領作用,將當地土地、人力等資源有效利用起來,激活了當地發展的內生動力。
通訊員 覃冠中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田勇
編輯 江佳佳
編審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