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料:本地肥嫩乳豬
特色:色澤紅亮、皮脆肉酥、香濃鬆化
番禺光皮乳豬,歷史悠久。相傳:光皮乳豬創自番禺人孔旺記之手。孔旺記,原名孔昭旺,番禺石碁小龍村人。清光緒初年在廣州小馬站附近經營豬肉生意。有一次赴宴,客人對燒肉這道菜頗有微言,說燒肉皮厚肉粗,如同嚼爛布云云。孔旺記亦深有同感,他突發奇想,倘若將未長骨架的豬仔做燒豬,那不就皮薄肉嫩了嗎?孔旺記回家後迫不及待地試燒起來,反覆摸索配料、上色塗醬、燒制等整套工序,終於成功燒制出光滑紅潤俗稱「玻璃皮」的乳豬,呈現出皮化、甘香酥脆、色澤鮮紅、肉嫩鮮滑、口味甚佳等特點。不久「孔旺記」的脆皮乳豬風靡省城。後來,脆皮乳豬傳回家鄉番禺,本地的茶樓食肆爭相仿做。現代的「番禺光皮乳豬」是在古法燒制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發展,獨具風味,成為深受食客喜愛的番禺名菜。
番禺蓮藕三寶主料:蓮藕、鯪魚膠、千層皮或腐皮
特色:藕盞味鮮甜香軟滑;藕片外脆嫩內甘香;炸件外酥內軟;皆能保留蓮藕原味
蓮藕為「水鄉五秀」之一,番禺蓮藕松、香、粉、甜,聞名省港澳。全枝蓮藕的各部分都有不同的食法,比如藕尖爽脆鮮甜,不宜煲、燜,而最宜鮮炒;藕瓜則大肉起沙,用來煲、燜則香、松、糯軟,回味無窮;藕的尾端則炒不脆,煲不淋,但是用沙盆磨粉後以小缽仔蒸成糕狀,則甜軟可口,齒頰香留。
傳說番禺曾有一王氏大戶,其家姑一向勤儉,是一名持家有道的主婦。一天,新媳婦入門,她就將一整支蓮藕給新媳婦。讓新媳婦製作出三味又爽、又滑、又有粉頭的菜式,而又不準浪費藕的任何部分。結果新媳婦按「藕尖、藕瓜、藕尾」的特性分別做出三味適時菜式,通過了考試。家姑問媳婦這三味菜叫什麼名堂,媳婦答:「蓮藕三寶」。從此,「蓮藕三寶」流傳至今。 「蓮藕三寶」主要凸顯蓮藕的百搭多樣,以蓮藕磨粉蒸製而成。以香煎的形式,將蓮藕和魚膠完美結合;以麵粉包裹蓮藕蓉,捻捏成為蓮藕的原狀,經油炸而成的象形點心,三位一體地演繹出蓮藕菜式的多樣化;特別是在妝盤的效果上,層次相當鮮明,風味各有特色,遠遠望去,猶如一幅秀美、清新的「月色荷塘圖」。
石樓缽仔禾蟲主料:新鮮禾蟲、雞蛋、炸蒜子、陳皮絲
特色:低脂肪、高蛋白,甘香軟滑、香濃味鮮、營養豐富
禾蟲盛產於鹹淡水之交的稻田表土層裡,並以稻根及其它植物為食。番禺石樓、化龍一帶的鄉民有捕撈禾蟲的傳統,石樓茭塘頗為突出,產禾蟲甚盛,每年農曆四月和八月有兩造禾蟲,禺南一帶嗜食者甚眾。
據傳,有位行乞者,聽到買禾蟲的叫賣聲,不顧一切,拿著行乞用的缽頭,搶買禾蟲。並說:「乞米去,乞錢返,禾蟲過造恨唔番。」食完禾蟲,再行乞討。由此可見番禺人對品嘗禾蟲情有獨鍾。 這道菜將雞蛋與禾蟲完美結合,是老少鹹宜的食品。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味道清香鮮美,嫩滑可口,還具有滋陰、健脾、暖身、去溼之功效,是番禺特色美食。
化龍煎焗白鴿魚主料:白鴿魚
特色:肉質細嫩、魚味獨特鮮美,外甘香、內軟嫩
白鴿魚生長在瀕臨珠江的番禺化龍鎮沙路口至復甦四七沙及蓮花山,茭塘一帶。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是化龍人,對家鄉的河鮮特別偏愛,屢屢作詩介紹。冬、春兩季,化龍白鴿魚最為肥美,魚身修長、骨軟、嫩滑、味鮮。其它地方出產的白鴿魚,魚身粗大、骨硬,不可與之比美。白鴿魚魚肉幼滑,魚身小,不能用刀去削鱗。應先把白鴿魚洗淨用竹箕晾去水分,然後燒熱鐵鑊(切莫放油),將活生生的白鴿魚放下去。白鴿魚遇熱蹦跳而死,在蹦跳中,魚鱗就粘在鐵鑊裡,之後用水將魚洗淨就可去鱗。煎焗白鴿魚很講究技巧,多油不成,猛火更不成,應用少油而文火慢煎。但有些廚師貪快,乾脆不煎而用油來炸,這樣炸法與煎焗大相逕庭,完全沒有番禺地道的煎焗出品那麼甘香酥脆,回味無窮。於是就有食家想出這樣一個主意:要求「單邊煎白鴿魚」,因為煎單邊就可防止部分廚師用油炸的取巧手段了。
石碁八寶霸王鴨主料:沙田瘦水鴨、蓮子、百合等
特色:香松、鮮嫩、軟糯;肉香、菇香、豆香、果香融為一體,香味濃鬱、回味無窮
據傳,「石碁八寶霸王鴨」為石碁一位民間廚師創製,自清末起一度絕跡於市。改革開放之初,那位廚師的後人出山,重新製作這款做工精細、工序繁多的歷史名菜。據說,「八寶」源於古代帝王的八枚印章。唐代以前,帝王印章共六枚,稱為「六璽」。唐朝立國後,又增加了「神璽」和「受命璽」。宋徽宗改「璽」為「寶」。金兵入侵中原,宋王室南渡後,趙構特舉行「八寶宴」,以歡慶偏安江南。從此,流行大江南北。「石碁八寶霸王鴨」是在「霸王鴨」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原菜是帶骨烹製,改進後此菜則去骨製作,更為精細高貴,而且釀入鹹蛋黃,乾貝、蓮子、百合、冬菇、糯米等。該菜是石碁人首創,故稱「石碁八寶霸王鴨」。
市橋煎釀鯪魚主料:鯪魚、蝦米、腊味
特色:肉鮮、質爽、甘香、無骨
鯪魚是廣東四大家魚之一,其肉質鮮美,可是骨細而多。番禺作為水鄉地帶,產量極大。秋冬時節,最為鮮美。為保留鯪魚的鮮味,師傅們將鯪魚剔除細骨,加工成魚膠後,可製作上百味上乘的菜點,番禺農村耕塘的農民都喜歡在冬節前後清理魚塘,即所謂的「幹塘」。而這些「幹塘」中收穫的鯪魚往往大小不一,大的超過一斤,最小的才一二兩重。遇到這種大少不一的鯪魚,聰明的番禺農家主婦便做出許多鯪魚的美食來,其中最拿手的就是將其魚肉刮出撻成魚膠,做出如魚丸、煎魚餅等各類美食。市橋茶樓的廚師受此啟發,便創製出「市橋煎釀鯪魚」。就是將魚整體脫皮,把魚膠加入蝦米、腊味、馬蹄粒、乾果仁後,再釀入魚皮內,使魚身還原其型,及至煎熟後加入常規的味汁,最終製成整型、肉爽、無骨、老少鹹宜的菜品。
沙灣水牛奶燉全雞主料:水牛奶、雞
特色:湯味香濃而鮮、雞肉味濃而軟滑。清潤可口、營養豐富
番禺沙灣鎮一直有養殖水牛的悠久歷史,故牛奶充足、品質優良,屬於「奶中極品」。「沙灣水牛奶燉全雞」是一道保健養生的鄉間名菜,牛奶味甘性平,可養血補氣、補肺養胃、生津潤腸,美容養顏,補虛損。雞,味甘性溫,溫中益氣,對虛勞贏瘦,中虛食少,產後缺乳等有一定治療保健作用。「沙灣水牛奶燉全雞」是番禺民間一味強身健體,四季可食的家鄉名菜。
番禺別茨甑鵝主料:鵝、別茨
特色:鵝肉軟嫩香凝,有鄉間香料的特有風味
清末年間,番禺有一位名叫陳伯公的藥農,對廣府菜餚頗有研究,是一位農家美食家。有次他到南海西樵山採藥時,順路探望多年不見的故友。兩人到禪城三品樓,品嘗名廚梁柱侯的一道拿手好菜「柱侯甑鵝」。陳伯公食後覺得其味甚佳,汁味濃鬱,肉滑可口,但較為膩口,總覺美中不足。回家後苦思冥想,如何才能炮製出一道特色的甑鵝來呢?看到自己在屋邊栽種的別茨,他突發奇想,為何不用別茨來甑鵝?別茨有祛風、清熱、消滯、神清氣爽之功效。如果用別茨來甑鵝必有獨特的風味。於是他就選用了一隻肉厚肥美的黑棕鵝與別茨一起進行烹飪甑制。怎料他試製的「別茨甑鵝」一炮功成,甑鵝肉嫩滑可口,別茨味道芳香,肥而不膩,口感獨特,醒胃清爽,可令人食慾大增。陳伯公請了一班食家品嘗他的「別茨甑鵝」,其味別具特色,食客們讚不絕口,回家後爭相仿做。從此「番禺別茨甑鵝」就在坊間傳開,成為番禺一道農家名菜。此菜利用別茨的特殊香味蒸薰鵝肉,使鵝肉含有一種特別醒胃的芳香氣味,使人吃起來不會太膩口。
市橋蜆肉生菜包主料:蜆肉、韭菜頭、蕎菜頭粒,菜脯粒、半肥瘦叉燒粒、生菜
特色:蜆肉質鮮肥美、味香濃厚,配以特色的配料和新鮮薄靚之生菜,口感更覺自然鮮香
這是一道番禺地道的、鄉情濃鬱的農家菜。番禺的蜆產資源豐富,番禺過去許多村鄉的地名都含蜆字。如橋南街就有蜆湧村,新造鎮就有叫白蜆塘的自然村,化龍鎮有蜆沙和蜆殼墩……從這可知蜆在番禺人心中的地位了。蜆有白沙蜆,黃沙蜆,白蜆仔。蜆大量出現的季節就有人專門將蜆煮熟後去殼專賣蜆肉。蜆肉非常便宜,過去一斤谷便可換一斤蜆肉。由於蜆肉價格便宜,可炒可煮可蒸,於是有人戲說,將蜆肉叫做「海底綿羊」。
上世紀中葉,本地還曾出現過百年一遇的自然災害,糧食減產使本地農民缺衣少吃。幸而番禺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小各異的白蜆塘、白蜆沙、黃沙蜆塘、黃沙蜆沙等,農民很容易就篩到蜆來充飢,幫助人們度過難關。時至今日,番禺人過了春節後,家家戶戶都喜歡製作蜆肉生菜包這道家鄉菜。其製作方法是將蜆肉與韭菜蘿蔔切粒一起炒香,再用洗淨的生菜葉包著,蘸上辣椒醬,海鮮醬來吃。蜆肉生菜包價格便宜,製作方便,番禺人在新年後幾天很喜歡吃這道菜。原因何在?因為好意頭也。蜆肉代表發財大顯,韭菜則是長長久久,而生菜更代表生財。這是一道既經濟實惠又好意頭的菜式。
沙灣風鱔燜面豆主料:海鱔、面豆
特色:海鱔肉質鮮嫩帶爽、皮香滑豐腴、營養豐富,面豆軟嫩質滑
海鱔即鰻鱺,其入餚,由來已久。清代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曾云:「鰻鱺,甘、溫。補虛捐、殺勞蟲、療萬病、瘻瘡、祛風溼。湖地產者勝、肥大為佳。蒸食益人,亦可和面」。番禺沙灣水道是捕撈海鱔的水域之一,海鱔大約在秋風起時有鱔汛,故又名風鱔。面豆則是農家小菜,多種於簷前屋後或田邊,較少大耕大作。該款菜式通過面豆吸收風鱔較多的油脂,使風鱔更加爽滑鮮美。風鱔成品肉離而骨不斷,形狀如昂首飛躍之蟠龍,有龍馬精神的寓意。因此,該菜深受番禺人的歡迎,是喜慶、壽宴必備菜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