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那些事兒】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華留學生點讚中國控疫舉措:有...

2021-01-12 光明時政

2月4日,醫護人員將患者轉運至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來自肯亞的阿代爾·凱文斯(Adhere Cavince)是華中師範大學一名在讀博士。未來三年,他將在武漢度過,對他而言,武漢美麗富饒、充滿秩序感。

  他原本計劃著利用寒假進行旅行,但疫情打亂了他的計劃。為了遏制病毒進一步傳播,武漢宣布了「封城」

  他日前對《中國日報》說,在武漢宣布「封城」之初,在武漢的外國人確實感到了些許不安。「可以想像,『封城』會給這座城市造成損失,甚至可能導致混亂。例如,許多國際學生想知道封城後生活將如何繼續。隨著商店的關閉,我們想知道如何補充食物和飲用水。」

  但是,事實顯示,無論是華中師範大學,還是中國政府都表現出了高超的應對能力。

  他說,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採取積極措施控制冠狀病毒的傳播,定期向公眾通報最新進展。令人鼓舞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主要地區組織均認可中國為應對疫情採取的務實措施。

  「中國人民已經證明,通過展開科學指導下的協同行動,新型冠狀病毒可以被擊敗。中國正在建立更多醫院和提高醫療用品的生產,這進一步表明,中國政府將人民的福祉置於決策的核心。」

  他表示,這些行動使留在武漢的外國人感到欣慰。「正是在慷慨勤勞、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的鼓勵下,成千上萬的外國留學生留在了武漢。」

  他還呼籲,在中國加大力度遏制病毒傳播的同時,國際社會必須齊心協力,消除人類共同威脅。「冠狀病毒不只是中國人的事,就像伊波拉從來不是非洲人的事一樣。病毒不用護照便可穿越國境。病毒沒有種族之分。」

2月1日,俄羅斯留學生瑟爾瓦索娃接受中國日報採訪。(中國日報記者朱興鑫 攝)

  在武漢的俄羅斯留學生瑟爾瓦索娃(Vera Syrvasova)是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2017年,她第一次來到武漢後,就喜歡上了這座城市。

  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華中科技大學給所有外國留學生提供了口罩,有需求時可以按需領取。學校對外來人員進入學生宿舍採取了嚴格的管理措施,並在宿舍入口安裝了設備,方便學生們檢測體溫和身體狀況。

  「我相信,中國政府一定會全力以赴戰勝病毒,而我們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貢獻,相信一切很快就會好起來。」瑟爾瓦索娃對《中國日報》記者說。

圖片來源:浙江師範大學

  而在浙江,一群留學生選擇成為「逆行者」,成為了抗「疫」隊伍的一員。據浙江師範大學微信公眾號報導,疫情當前,語言障礙、租房人員流動性等因素疊加,使得境外人員管理成為大學校園周邊綜合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在此情況下,浙江師範大學一群留學生加入了疫情排查志願隊。他們和屬地公安和社區工作人員一道,深入附近街道境外人員租房密集區,排查境外人員情況。

  「我每天至少要走訪100個境外人員,工作至少12個小時,早8點到晚8點基本是雷打不動的。」來自坦尚尼亞的段扶蘇說道。強調疫情防控知識,了解境外人員身體情況,排查未登記住宿人員,強調居家觀察要點。由於工作量龐大,志願者常需加班,「大概九點鐘,我才能回寢室吃到晚飯。」來自坦尚尼亞的楊八月說。雖然如此,他仍不覺辛苦:「我很好,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都很好,我希望我一直保持這種狀態,直到戰勝疫情!」

[ 責編:袁晴 ]

相關焦點

  • 仁心安處是吾鄉——一對外國醫生夫妻的三輪抗疫故事
    新華社杭州5月2日電題:仁心安處是吾鄉——一對外國醫生夫妻的三輪抗疫故事新華社記者魏董華、王俊祿、顧小立「我在中國當志願者的原因很簡單,不管我是哪國人,首先我是一名醫生,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在中國疫情最嚴峻時,醫生蘇瑪(31歲,模里西斯籍)和丈夫豪孟德(35歲,巴基斯坦籍)選擇留在中國,並肩戰「疫」。從溫州高速口參與防疫篩查,到在海外社交媒體闢謠引導,再到投身家鄉戰「疫」,這對醫生夫妻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
  • 【移民搬遷新生活】此心安處是吾鄉 ——寧夏扶貧移民搬遷工作成就...
    在紅寺堡、固海擴灌等灌區搬遷安置移民14.72萬人;中部乾旱帶縣內生態移民——2008年,寧夏在千村扶貧整村推進中,把西海固地區的扶貧開發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考慮,實施中部乾旱帶縣內生態移民工程,累計搬遷安置移民15.36萬人;「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在「十二五」期間,寧夏按照「山上的問題山下解決,山裡的問題山外解決,面上的問題點線解決
  • 中新時評:東方之珠滌塵 此心安處是吾鄉
    中新社北京7月4日電 題:東方之珠滌塵 此心安處是吾鄉中新社記者 路梅回歸祖國23年,香港終於擁有了「貼身護甲」——回歸紀念日這天,香港國安法與市民共同迎來了朝陽。回顧歷史,從海島漁村到東方之珠,香港在時代的浪潮中創造過不平凡的經濟繁盛,這其中有歷史機遇、地緣優勢,是香港市民秉承自強不息的「獅子山精神」開拓進取的成果,也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和與內地的良性互動。
  • 有難同當!山西高校在華留學生眼中的中國抗疫阻擊戰
    對於留學生而言,學校就是他們的家。截至2月6日,太原理工大學仍有300餘名留學生在校內。在山西中醫藥大學就讀的巴基斯坦留學生亞歷山大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他依然過著正常的留學生活,只是晚上多了和家人視頻連線報平安的環節。  受疫情影響,很多中國大學制定了疫情期間學生工作方案,專人專崗負責在華留學生情況摸排工作。
  • 跨國公司中國區執行長們點讚湖北、點讚中國:「外企在華投資的...
    「武漢之行給了我們強大信心」「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市場,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對此我們非常感激。」太古(中國)有限公司主席張卓平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不確定性。中國政府擴大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所推出的系列舉措,讓包括太古集團在內的外企在華投資的信心更堅定了。」
  • 就地過年:吾心安處是故鄉
    過年回家,對於中國人來說,更是一種難以割捨的情節,在數九隆冬,億萬中國人跨越大半個中國,只為了年三十吃一頓團圓飯,這是中國人在繁雜的生活中得以堅持的信念。人們背井離鄉,走進別的城市,而每年年末能回到老家過年,應該就是一年中最快樂的事之一了。踏遍老城的條條街巷,吃遍從小就熟悉的各種味道,看著久違的朋友……因為只有在這裡,才有「家」的感覺。
  • 閱盡千帆皆有吾,吾心安處是從容
    閱盡千帆皆有吾,吾心安處是從容生活中的我們想爬上更高的山,想走出更遠的路,想到達夢想的天堂,都要保持一顆從容的心。正所謂「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唯有退回內心,平靜修行,在躍進千帆後,方可有悟。
  • 【新聞眼】此心安處是吾鄉 牛犇犇開啟新徵程
    記憶裡的中國年調查報告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 中新時評:「與中國同在」就是一種無言支持
    面對多國政府派出的撤僑專機,相當一部分在華外國人選擇「與中國在一起」。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士,不僅以留守這種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對中國戰疫的信心,還以「個性化」的行動匯入中國戰疫合力,向外界展示他們眼中的中國戰疫故事。
  • 給心靈自由,蘇軾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本是受唐代詩人的啟發
    而其中的訣竅就是蘇軾的這七個字:「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用生命詮釋了這七個字對他人生的關照。無論是在偏遠的惠州,還是在更遙遠的儋州,蘇軾都把那裡當成了自己的故鄉,做到了「心安」,所以才能夠如此豁達。(《初出城留別》)老來尤委命,安處即為鄉。(《四十五》)家鄉安處是,那獨在神京。(《江上對酒》二首之一)這個帶給蘇軾靈感的唐代詩人就是白居易,上面的這幾首古詩都出自白居易的詩句。
  • 初心安處是吾鄉——記吉林省榆樹市劉家鎮永生村第一書記李新功
    原標題:初心安處是吾鄉 一條筆直的水泥路,通往榆樹市劉家鎮永生村的每家每戶。 沿路走過4年,駐村第一書記李新功走進了村中貧困戶的心。 6月12日一早,記者來到永生村。 村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裡,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一張漆面斑駁的小床上擺滿了貧困戶資料。
  • 抗擊疫情,烏克蘭中國留學生在行動
    那些毅然請纓奔赴一線的最美逆行者,那些日夜奮戰建設「火神山」「雷神山」的平凡卻又非凡的人們,凝聚成了一往無前的力量,書寫著鏗鏘有力的中國精神。  疫情來勢洶洶,不僅牽動著全國億萬人民的心,也牽動著在烏克蘭中國學子的情。在這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共抗疫情的時刻,身在烏克蘭的中國留學生們,雖不能出現在防疫第一線,但也紛紛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到這場戰「疫」當中,盡力為武漢加油,為祖國加油!
  • 涓涓雋語七絕二首《夜雨寄懷》:萬緒千愁滴繡樓,心之安處即吾鄉
    苦短人生無限事,心之安處即吾鄉。夜雨寄懷(一)是仄起首句入韻式,用韻平水韻下平十一尤。夜雨寄懷(二)是平起首句入韻式,用韻平水韻下平七陽。詩中黑體字即韻腳。昨夜雷電交加,風雨大作。同樣是風雨交加的夜晚,同樣是夜闌臥聽風吹雨,人家八百年前的陸遊是「尚思為國戍輪臺」,連做夢都是鐵馬冰河;可八百年後的涓涓是聽著雨打窗,響雷鳴,卻勾起了千愁萬緒。
  • 海外留守記 | 此心安處是吾鄉——致敬海外的華僑華人
    中國人向來都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每一次國難當頭,都彰顯了華僑華人群體強大的凝聚力和赤子之心。重慶方收到德國斯圖加特漢語學校捐贈的物資。(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以我身邊最近的一件事說起。在中國國內疫情嚴重時,德國斯圖加特漢語學校校長陳薇女士帶頭組織了捐贈工作,以中華文化協會和斯圖加特漢語學校的名義,籌措捐贈物資。
  • 「陳情令番外」醉夢68:絕勝風光今何在,此心安處是吾鄉
    魏無羨取了點碎銀給小二。那小二喜出望外,對著他二人連連鞠躬:「多謝二位客官,多謝!」待小二離去後,藍忘機問:「魏嬰,這藥……」「給你的!」魏無羨端起藥碗吹了吹,「你前天夜裡都吐血了,不得補一補啊?」「魏嬰,我服過冰玉丸,早就無事了。」
  • 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韓國留學生
    事實上,韓國留學生不但行為上顯眼,在數量上也擁有絕對的優勢。根據中國教育部在 2017 年 3 月發布的數據,在華韓國留學生在 2016 年已經達到 70540 人,佔當年在華學習的 44 萬多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的近 16%,位居第一,比第二名的美國留學生多出了 4 萬 6 千多人。
  • 你知道網紅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出處嗎?一段令蘇軾羨慕的愛情
    其中的「吾心安處是吾鄉」就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佔領各大朋友圈,乃至心靈雞湯裡的關鍵部位,無疑為整篇文章的立意,拔高許多。那麼問題來了,大家都知道這句「吾心安處是吾鄉」的出處嗎?這裡面可涉及到一段能夠令蘇軾羨慕的愛情故事。
  • 外國留學生在中國:留學中國 傳播友誼
    留學中國 傳播友誼  不斷發展的中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他們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與中國人民結下深厚情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快速發展讓我驚嘆,也讓我充滿好奇。我想知道,中國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尋找中國發展的答案成為我赴華留學的初衷。  來到中國後,我逐漸認識到,制度優勢是中國發展的關鍵。因此,我決定專門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並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獲得博士學位。
  • 此心安處是吾鄉
    筆者深深為此觸動,並細究起「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出處來。「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在白俄羅斯中國留學生為何無人因疫情回國?
    白俄羅斯駐華使館新聞官告訴記者,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形勢向好,近千名此前回國過春節的中國留學生,目前也正陸續返回白俄羅斯繼續學業。整體防控做得好根據白俄羅斯駐華使館統計,白俄羅斯現有中國留學生約5000人。孫敖在白俄羅斯國立文化藝術大學負責中國留學生事務,有10年的在白學習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