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哲學中,矛盾的同一性的含義、轉化形式以及作用是什麼?

2021-01-11 歷經山窮水盡才知道

所謂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繫、相互吸引的一種趨勢或性質。矛盾同一性包含有兩層意思:

1.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即矛盾雙方中的每一方,都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和前提。沒有另一方,這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左和右、上和下、前和後、白天和黑夜、大和小、農民和地主、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等等,都是這種情形。

2.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由於矛盾雙方的鬥爭,在一定條件下各向其對立面轉化。如無產階級若想從資本主義社會中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必須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之下,經過鬥爭,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只有具備這個條件,無產階級才能從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雙方的轉化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一,是矛盾雙方所處的地位關係的轉化,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無產階級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經過雙方鬥爭,無產階級上升為主要的矛盾方面,資產階級下降為矛盾的次要方面。其二,是矛盾雙方在性質上的轉化。矛盾雙方經過鬥爭,雙方性質發生轉化。如生和死、好和壞、先進和落後、成功與失敗等的轉化,都屬於這種矛盾轉化的類型。其三,是既有性質的轉化又有地位的轉化。

矛盾轉化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沒有矛盾的轉化,就沒有事物的發展,沒有轉化,舊事物不能滅亡,新事物也不能產生,社會就不能前進。無產階級領導人實際就是做轉化工作的,把落後的舊中國轉化為一個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把整個世界轉化為共產主義。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現形式是複雜的,這種複雜性說明了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矛盾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互為條件,使矛盾雙方得以存在和發展。矛盾雙方是相互依賴的,各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相互依賴,共處於資本主義社會這個統一體中,他們各自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從而使他們在資本主義這個統一體中得以存在。同時,一方的發展又以另一方的發展為前提,從而使矛盾雙方各自得以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無產階級也隨之成長壯大起來。反動勢力鎮壓革命越瘋狂,革命力量反抗反革命的力量也就愈強大。壓迫愈深,反抗愈烈,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矛盾雙方互相利用,互相吸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而各自得到發展。如不同流派間的學術爭鳴,在爭鳴過程中,各自發現並吸取對方合理的思想,這樣取別家之長補已之短,從而使各自都得到發展。在哲學發展中,各派唯心主義之間的差別和矛盾可以為唯物主義的發展所利用。列寧指出,「當一個唯心主義者批判另一個唯心主義者的唯心主義基礎時,常常是有利於唯物主義的」。在政治鬥爭中,無產階級可以利用敵人內部之間的矛盾,來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力量。再如,資產階級在它存在和發展的兒百年的過程中,在發展生產力和發展科學文化技術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無產階級都是可以吸取和加以利用的。

第三,矛盾雙方的存在規定了事物向著自己的對立面發展的基本趨勢。事物的發展就是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這種基本的趨勢是統一體內部相互依存的矛盾雙方早已包含並規定好了的。如,生物的進化不是向任何別的方向進化,而只是向它自身的變異因素所指示的方向進化。生物發展的這種基本趨勢就是由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統一性內在地規定了的。再如,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化,也是由資本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人佔有這個矛盾內在地規定了的。社會化的大生產必然要求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形式與它相適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人佔有必然向它的反面轉化而去,即被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所代替。

可見,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過去有一段時間,我們對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忽視了,好像一講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就是否認了鬥爭性的作用。以至輕視同一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只講鬥爭性的作用,誰講同一性的作用,就會被認為是「右傾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這樣就導致了實踐上的極「左」錯誤。這是我們應該牢記的教訓。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時,我們還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我們所理解的同一是對立面的同一,即矛盾的同一,而不是兩個東西的等同,不是僵死的同一。二是矛盾的同一是一個極為廣泛而內容十分豐富的哲學概念。同一性表現為多種形式,內容十分豐富。同一性可以表現為統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互相聯結、互相合作等,這都是一個意思,都可以理解為同一性。三是矛盾的同一性又是具體的現實的同一性。就是說這個同一性是客觀的現實的,而不是幻想的抽象的同一。

四是矛盾的同一性也是有條件的,即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相互轉化。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共處於資本主義社會這個統一體中,條件必須是資產階級掌握全部生產資料,必須是無產階級一無所有,只有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資產階級創造剩餘價值。沒有這個條件,兩者就不可能共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這個統一體中。無產階級要轉化為統治階級,必須有共產黨的領導,經過艱苦鬥爭這個條件,才能獲得解放,才能成為新社會的主人。

參考資料

《哲學》

本文乃作者「歷經山窮水盡才知道」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對立統一規律1:矛盾及其同一性和鬥爭性
    (1)矛盾的基本屬性  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是矛盾雙方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  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它有兩個方面的含義:①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並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②矛盾的對立面之間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鬥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
  •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背後的哲學思考
    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我們必須深刻學習領會我國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新特點與歷史性變化,並深入思考這一新論斷背後蘊含的哲學方法論。總體而言,這一重要的科學新論斷立足我國實際,紮根歷史,展望全球與未來,堅持了歷史與發展的觀點、實踐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光芒。  第一,堅持了歷史與發展的觀點,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原則與方法論。
  • 馬克思主義哲學(八)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其全部內容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即:兩個特徵,三大規律,五對範疇。一、對立統一規律1、矛盾分析法1.1、矛盾的同一性: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有條件的、相對的。1.1.1、一方的存在和發展必須和對方的存在和發展為條件。1.1.2、矛盾雙方互相貫通,相互滲透,包含有相互轉化的趨勢。
  • 「分享」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知識點總結
    5、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和關係:(1)a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b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區別: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重讀《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唯物和唯心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一部重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是恩格斯於1886年寫成,書中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的關係,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者哲學與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係,書中詳細的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具體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理論來源和自然科學基礎
  • 熟讀毛選:事物如何在矛盾運動中發展?
    事物如何在矛盾運動中發展?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才能實現思維的全面性。實現思維的全面性是為了什麼呢?自然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而作為一門實踐哲學,認識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世界由無數的事物構成,改造世界就是改造事物,使事物獲得發展。那什麼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呢?矛盾著的對立面又鬥爭、又同一,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事物的發展。矛盾的同一性是怎麼推動事物發展的呢?
  • 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2
    、形上學唯物主義c、辯證唯物主義 c、庸俗唯物主義3、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是 ( )a、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b、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c、人們自發形成的世界觀 d、人們對人生目的意義的根本觀點4、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世界統一性問題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統一性還是否認世界的統一性b、認為世界統一於運動還是統一於靜止
  • 如何用費曼學習法高效地背誦哲學?
    哲學是一門讓人變聰明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讓人頭痛的學問,抽象的理論,相似的答案都無疑是我們背誦過程中的困難點。如何快速記憶馬原這就變得至關重要了,馬上就要考研了,以考研中的馬原為例看看該如何進行快速記憶,主要運用費曼學習法。
  • 國考常識之哲學——一份你急需的救急乾貨!
    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2.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亦即人的思維能否認識以及如何認識現實世界的問題。這屬於哲學的認識論問題。這可以將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 歷史唯物主義的未來性向度
    筆者認為,從哲學上說,所謂未來性,指的是關於歷史的走向、社會的變遷、時代的沿革,以及人類未來命運的一個邏輯概念或理論。所謂歷史唯物主義的未來性,指的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論域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學地討論和解答無產階級和全人類面臨的歷史走向、社會變局、時代沿革和未來命運的哲學問題。而未來性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哲學範疇,具有內在的邏輯生成和理由。
  • 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1
    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依據的辯證法原理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鬥爭性原理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4.C.世界是否存在矛盾的問題 D.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12.非理性主義的認識論根源在於 ( )A.誇大了人的感覺經驗的作用 B.誇大了人的思想理論的作用C.誇大了人的情感意志的作用 D.誇大了人的邏輯思維的作用13.人工智慧的出現說明 ( )A.機器能像人一樣思維 B.機器可以代替人的思維活動C.機器可以全面超過人的思維活動
  • 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衝刺模擬題7
    因為(  )A、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B、原因必然引起結果C、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D、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21.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過」或「不及」,其關鍵在於(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確定事物的質C、認識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22.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
  • 南哲思享丨周嘉昕:《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
    摘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圍繞人本主義「青年馬克思」的爭論已經塵埃落定,但這一手稿在歷史唯物主義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有待進一步澄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問題是:立足MEGA2既有文獻研究的成果,如果我們不是嘗試回到《手稿》去發現一個人本主義的青年馬克思,而是力圖將《手稿》放在馬克思早期思想的探索歷程中,去闡明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過程,那麼,我們在《手稿》中能發現什麼呢?
  •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是什麼呢?
    唯心主義:哲學中兩大派別之一,認為物質世界是意識、精神的產物,意識、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把客觀世界看成是主觀意識的體現或產物的叫主觀唯心主義,把客觀世界看成是客觀精神的體現或產物的叫客觀唯心主義。簡單來說是哲學兩大派別之一,同時也分成主觀,客觀兩大唯心主義。
  • 歷史唯物主義與信仰精神的革命性變革
    相對於現實的苦難而言,宗教使人逃避現實而注目於虛幻的彼岸世界,從而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精神慰藉和心靈撫慰作用,但這種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和抽象的,它無助於改變苦難的現實,反而使人陷入虛幻的幸福和關於自身處境的幻覺之中。馬克思由此深入到社會歷史基礎的內在矛盾中去追溯和揭示宗教產生的過程,進一步指證了宗教所具有的虛假的意識形態功能。
  • 《大眾哲學》之「續篇」——新中國初期艾思奇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
    一、編寫背景與版本情況  歷史唯物主義在20世紀的傳播過程中,產生了一種重要的宣傳、普及形式——社會發展史,它講述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歷史,又被稱為「唯物史觀入門」。1935年,他在上海出版《大眾哲學》,建構簡明的辯證唯物主義體系,並給予生動的講解,開創了大眾化的哲學闡釋形式。延安時期,他雖主要在辯證唯物主義領域活動,但對歷史唯物主義也作了初步探索。1941年,艾思奇發表《辯證法唯物論怎樣應用於社會歷史的研究》一文,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對中國社會發展問題的認識,為此後的系統研究奠定了基礎。1948年7月,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縣建立馬列學院。
  • 2016年10月湖北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預測試題(1)
    哲學基本問題是D A.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關係問題 B.辯證法的形上學的關係問題 C.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關係問題 D.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2.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它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產兒。形上學唯物主義將物質理解為A A.不可再分的原子 B.客觀實在 C.原初物質 D.作為世界本原的精神 5. 物質的根本屬性是B A.矛盾 B.運動 C.空間和時間 D.可知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