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盲盒,這些新名詞,要不是咱家是專注財經領域的觀察者,恐怕也不至於會關注到這些東西,這跟年輕人喜歡的潮流有關。如果閣下是一個投資者,更需要認真去揣摩商業邏輯,要不然糊裡糊塗的賺錢了,或者稀裡糊塗的虧錢了,那可不是一個成熟的投資者所為!
泡泡瑪特突然得到了投資者的關注,這跟12月11日,首日港股上市有關,當日盤中最大上漲達112.3%,收盤上漲79.22%, 以953億港幣市值收盤。
根據市場上粗略估計,1987年出生的董事長王寧及其妻子身價超過了500億,這又創造了中國資本市場上的造富神話。
有故事,又有新概念,泡泡瑪特,成為2020年最具市場關注度的IPO事件兒。
閒閒財經觀察,整體而言,年輕人關注泡泡瑪特的比較多,而投資者中大多數顯得「半懂不懂」了,年輕人玩的東西,很多投資者仿佛就像「盲盒」這種營銷概念一樣,對該股進行了「盲操作」。
咱家也是通過了半天學習,總結了一句:泡泡瑪特的盲盒遊戲,不過是老瓶裝新酒了。
當然了,人家泡泡瑪特方面不會承認企業的核心價值是「盲盒」。公開資料顯示,泡泡瑪特的企業願景是:旨在成為全球領先的潮流文化娛樂公司。
那泡泡瑪特用什麼手段實現「潮流文化」呢?
這個企業定位非常清晰,就是通過銷售卡通玩具來實現。
所以,這就註定是年輕人的遊戲,但也不排除童心未泯的年長者。這就造成了當前的一個偏差:投資股票的不懂泡泡瑪特,玩卡通玩具的不炒股票!
市場解讀也大相逕庭,不看好公司模式的人非常多,但這並沒有阻擋住泡泡瑪特的首日大漲。
另外一個值得跟大家探討的就是泡泡瑪特的「盲盒」營銷。
盲盒,這本身也是一個新的潮流詞,如果用公開資料對「盲盒」的解釋,咱家認為不夠形象。
盲盒營銷,咱家稱之為老瓶裝新酒,一點也不為過,用我們常見的銷售模式來理解,有點類似「有獎銷售」!
咱們就用一個經典老掉牙的相聲段子來喚醒大家的記憶,1984年春晚馬季的《宇宙牌香菸》,就有精闢描述對收藏愛好者的一個刺激營銷,集齊一百單八將或500羅漢圖案,可以領取20寸彩色電視機一臺!
馬季先生的相聲太精彩了,以至於咱家到現在還念念不忘,並且將所謂的「有獎銷售」描繪得淋漓盡致。
而當今的「盲盒營銷」,說白了,就是有獎銷售的變種。
泡泡瑪特的盲盒營銷,是將卡通玩具中的「中獎」機會中設置成了「隱藏款」,也就是說,一旦消費者買到了具有隱藏款的泡泡瑪特的盲盒,那他可能物超所值,賺了!
盲盒,另一層意思就是在你拆開包裝之前,你根本不知道盒子裡都有什麼款式的卡通玩具。
我們老家有句老話,「賣的總比買的精」,也就是說,廠家設計當然是建立在概率之上,不可能自己虧錢賣的,至於「隱藏款」的價格是否真的具有超出市場給出的估價那麼高,仍值得商榷,但另外一個事實是「隱藏款」玩具由於市場上稀缺,而被炒高了。
一個令我們非常難以理解的情況是,就像股票的二級市場一樣,卡通玩具也有一個二手買賣市場。
年輕人的玩法,著實令人看不懂,就好比前兩年的「炒鞋」,之所以讓年輕人為之痴迷,除了對商品本身欲罷不能,還有了附加金融屬性。
咱家搜羅了一下網上的信息,比如北京商報今年7月份舉的一個例子,「泡泡瑪特隱藏款在閒魚二手平臺上,價值59元的DIMOO隱藏款北極熊已經炒到2800元,漲價近48倍」。
這也給年輕人購買泡泡瑪特產生了另一推動力,還有「中獎」的僥倖心理作祟。這或許是很多觀察員,並不十分看好泡泡瑪特企業發展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說,從當前來看,以泡泡瑪特帶動的盲盒經濟,已經形成了上下遊的完備生態鏈。
泡泡瑪特之所以撇清盲盒經濟是他的核心競爭力,因為這個的確真不算是他們獨有的,並且這個也容易被模仿。
對於很多人質疑的大IP稀缺問題,咱家認為,這個真的不必擔心,泡泡瑪特品牌使命中的一項講得非常明白,「致力於挖掘和培養敏銳而富於成長性的藝術家和設計師」。
也就是說,人家定位非常清晰,創意設計為主導,盲盒營銷只是手段而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未來世界網際網路文化盛行,尤其是遊戲產業勢不可擋,從經典遊戲中尋找大IP,閒閒財經認為,空間非常廣闊了,這根本不是阻擋泡泡瑪特發展的方向性因素。
一個企業能否持續發展,歸根結底還是要看人,是否具備可持續創新的能力,這個才是影響泡泡瑪特未來走向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