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年,阿茲特克帝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城。
徵服阿茲特克帝國
早在3年前,西班牙人埃爾南·科爾特斯就用陰險的手段,佔領了這座城市。但是,這幫西班牙殖民者意識到,雖然故意傳播的天花病毒殺死了很多土著人,但他們在這裡不得民心,依然不能安穩的統治。
所以,要想維持自己的統治,最好的辦法就是「精神徵服」。
埃爾南·科爾特斯認為,武力徵服之後要做的事情,就是讓這些土著人改變信仰。這樣不僅利於統治,更能證明一個觀點:歐洲人並非侵略者,上帝拯救了這些「苦難」中的印第安人。
你看,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佔領別人的土地、屠殺別人的同胞、掠奪別人的財富,還要高高在上的說:你們不是一無所有啊,你們現在有了自由和信仰。
所以,科爾特斯策劃了一次「鬥法」。
埃爾南·科爾特斯
他向西班牙國王申請,派一些教士來美洲,說服這些原住民改變信仰。查理五世於是求助教皇,派一些真正能說會道的人來。於是,12名方濟各會教士來到了這片陌生的土地,要和印第安人的12名大祭司較量較量。
其實,阿茲特克的大祭司們心裡很明白,這場「鬥法」完全就是做樣子,西班牙人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公開承認失敗,讓所有阿茲特克人徹底放棄信仰而已。
雙方採取的是辯論的方式,歐洲教士首先闡明了觀點,印第安人之所以會被徵服,因為他們信仰的是「假神」。大祭司們知道自己連性命都捏在歐洲人手裡,只能無力的辯駁:「我們自己尚難接納(基督教),此教尚難取信於我。」
阿茲特克帝國的祭司
大祭司們的意思是,你們最起碼先讓我們相信基督教吧,不然我們怎麼去勸導其他人?更直白一些就是:別說那麼多,我們心裡就是不服!
據說,經過辯論,教士們意識到很難說服這些印第安祭司,於是不再老老實實講道理,而是直截了當的表示:印第安人必須改信基督教,因為你們的神不行,要不然怎麼不把你們從西班牙人的統治中「解救」呢?
大祭司們無話可說,老老實實的表示願意改變信仰。於是,教士們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傳教,從精神上徵服當地土著人。
40年後,一個名叫伯納狄諾·德·薩哈岡的教士,把這場辯論的內容整理編撰出來了。不過他同時表示,「教會的努力是失敗的,假意信奉福音的墨西卡人(阿茲特克人)依然游離於基督教世界之外」。
不「文明」,就活該被侵略嗎?
登陸澳大利亞的殖民者
殖民時代的歐洲人已經定義了「文明」,凡是與此標準不一致的,幾乎都成了被徵服的對象。當然,他們自己很多時候也不符合「文明」的標準,但總有辦法為自己開脫,這就是「雙標」的開始。
比如,1588年耶穌會士何塞·德·阿科斯塔在《論印第安人的得救》中,把非基督徒分成了三等:第一等是文明程度和歐洲人差不多的,中國人和日本人,「可以理性的理解和接受基督教」;第二等是印第安人,他們有自己的社會和宗教,但「宗教儀式摻雜了對自然法的醜陋背離」,比如人祭,所以要用一些強硬手段;第三等就是非洲黑人,「他們幾乎不算人類」,可以使用一些強制性手段。
所以,這個意思就是:殖民者是文明的,所以就算使用殘忍手段,也是為了「幫助」被殖民者。
阿茲特克人的「不文明」,就集中體現在了「人祭」上面。
阿茲特克的人祭
美國學者查爾斯·曼恩在《1491:前哥倫布時代啟示錄》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誇大人祭的程度,確實符合西班牙人的利益……成為了將其徵服的事後理由。」
查爾斯·曼恩接著舉例,說在阿茲特克人進行血腥的「人祭」時,歐洲人其實也沉迷於「公開殺戮」。比如,從1530年到1630年英國一共處決了75000人,「法國和西班牙每年處決的人數還要多於英國」。所以,這位美國學者認為,在喜歡公開殺戮上,歐洲人和阿茲特克人其實差不多。
但筆者要說,不管怎樣,阿茲特克人沒有衝到歐洲燒殺搶掠。
人祭是為了原始宗教而進行的儀式,是野蠻落後的行為,又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但是,為了劫掠黃金白銀而進行的殺戮,恐怕就是無可辯駁的罪孽了……
殖民者對於新大陸的徵服,真的是為了傳播「文明」嗎?
《賽德克·巴萊》劇照
12名歐洲教士與大祭司「鬥法」的時候,也許確實認為他們在傳播文明,拯救印第安人。但其他殖民者心裡非常明白,他們千辛萬苦來到這裡,完全是為了「真金白銀」。
埃爾南·科爾特斯就是聽說了墨西哥的一些城市充滿黃金,才組織探險隊開始入侵阿茲特克帝國的。印加帝國的徵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同樣運回了滿船的黃金白銀。
你可以隨便列舉大航海時代以來歐洲人所有的殖民活動,沒有任何一次是完全出自善意的,為了幫助原住民而來的。
前幾年有一部名叫《賽德克·巴萊》的電影,就是講述日本侵略者對臺灣原住民的殺戮和統治。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明白,日本侵略者所宣揚教育的,就是幫助野蠻落後的原住民「文明」起來。然而,他們所採取的手段,是殘忍的統治,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如果是殖民者和侵略者制定的「文明」標準,只會對他們有利。而殖民歷史則告訴我們,你不強大,就只能讓別人以偽善的藉口欺壓凌辱,難以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