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北京公交,不得不說鉸接客車。從早期為緩解客流壓力的「小改大」車型,到今天以先進技術「武裝到牙齒」的18米鉸接客車,可以說,鉸接客車是北京公交發展的縮影。
動力:今非昔比
北京公交自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使用鉸接客車,七十年代中後期以兩類鉸接車型為主,一類是在解放CA-10B卡車底盤上改制的「解放通道車」,另一類是基於黃河JN150卡車底盤改制的「黃河通道車」。
受制於當時技術條件限制,通道車的動力和機動性能都不理想。解放卡車的(70千瓦)發動機用於8米左右的客車將將夠用,但配裝在14米鉸接客車上卻力不從心。在那個年代,時常能夠見到拉滿一車人的「解放通道車」如「老黃牛」一般緩慢前行。北京二環路、三環路建成初期,鉸接式公交車只能在輔路上行駛,怕的是爬橋困難。為提升鉸接客車動力性能,公交部門做了不少嘗試,包括使用改進型CA-10C發動機高壓縮比缸蓋和凸輪軸,優化進排氣相位,加裝補水壺以保證冷卻系正常工作等措施。
黃河鉸接車雖然動力性能優於解放鉸接客車,但公交客車頻繁啟停,載客量大等特點,造成該車發動機尾氣煙度大,排放不達標,飽受社會輿論詬病。上世紀70年代末期,北京公交在清華大學協助下進行柴油鉸接客車發動機選型工作,選用的新機型尾氣排放有很大改善。
鉸接客車的作用在於緩解客流壓力。進入上世紀90年代,北京公交鉸接客車向「大馬力、大尺寸、大載客量」方向發展。隨著客車底盤、發動機技術逐步成熟,18米鉸接客車成為北京公交主幹線的主力車型。
發展至今,北京公交鉸接客車在動力和尾氣排放方面有了飛躍式的進步。發動機功率超過220千瓦,8~9升排量,渦輪增壓,電控高壓共軌,諸多先進技術使鉸接客車有了本質改變。
技術:突飛猛進
鉸接客車最具代表性的零部件是鉸接盤和鉸接棚。說起這兩樣鉸接客車的重要部件,還有過不少趣聞,在此不妨一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大爺買西瓜坐公交車回家,下車時卻發現西瓜不見了。售票員說:「大爺,您的西瓜比您下去的早。」雖有誇張之處,但早期的鉸接客車密封性能不好卻是事實。鉸接棚與鉸接盤上蓋板間不是全封閉設計,站在鉸接盤處便能看見地面。除此之外,當時的鉸接棚採用帆布和橡膠材質,時間久了,防水性能下降。外面下大雨,車裡下小雨是經常出現的事。
隨著後置發動機鉸接客車的普及,電控液力鉸接盤成為鉸接客車的必需品。鉸接棚不斷改進,複合材質鉸接棚取代了帆布和橡膠材質鉸接棚。鉸接棚與鉸接盤上蓋板間採用密閉設計,有效提高了鉸接客車的密閉性。
在鉸接盤方面,早期鉸接客車使用的是盤式鉸接,僅盤式鉸接系統就包含230個零部件,製造工藝複雜,重達240公斤。上世紀70年代開始使用的球式鉸接,使鉸接盤總成重量和零部件大大減少,但偶爾還會出現鉸接機構脫離問題,鉸接盤前後的車身只剩兩條鋼索相連,後半截車身左右甩動十分危險,司機叫做「放風箏」。
隨著北京公交2006年大批量使用後置發動機鉸接客車,電控液力鉸接盤的應用使低地板鉸接客車更為可能,在鉸接機構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上有了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