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頭草
來源產地本品為木賊科植物木賊.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採割,除去雜質,曬乾或陰乾。
生於山坡林下陰溼處、河岸溼地、溪邊,喜陰溼的環境,有時也生於雜草地。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安徽、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主產東北及陝西、湖北等地。
別名木賊草、銼草、節節草、節骨草、響草、接骨葉、筆桿草、筆筒草、擦草、無心草、筆頭草、筆管草。
多年生草本,高50釐米以上。根莖短,黑色,匍匐,節上長出密集成輪生的黑褐色根。莖叢生,堅硬,直立不分枝,圓筒形,直徑4~8毫米,有關節狀節,節間中空,莖表面有20~30條縱肋稜,每稜有兩列小疣狀突起。葉退化成鱗片狀,基部合生成筒狀的鞘,鞘長6~10毫米,基部有1暗褐色的圈,上部淡灰色,先端有多數棕褐色細齒狀裂片,裂片披針狀錐形,先端長,銳尖,背部中央有1淺溝,裂片早落,僅在莖先端及幼莖上者不脫落。孢子囊穗生於莖頂,長圓形,長1~1.5釐米,先端具暗褐色的小尖頭,由許多輪狀排列的六角形盾狀孢子葉構成,沿孢子葉的邊緣生敖個胞子囊,孢子囊大形。孢子多數,同型,圓球形,有2條絲狀彈絲,十字形著生,卷繞在孢子小,遇水即彈開,以便繁殖。孢子囊穗6~8月間抽出。
《中國藥典》
甘、苦,平。
歸肺、肝經。
散風熱,退目翳。用於風熱目赤,迎風流淚,目生雲翳。
《中藥大辭典》
味甘微苦,無毒。
入肺、肝、膽經。
疏風散熱,解肌,退翳。治目生雲翳,迎風流淚,腸風下血,血痢,脫肝,瘧疾,喉痛,癰腫。
《中華本草》
甘苦;平;無毒
歸肺;肝;膽經
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明目退翳。主風熱目赤;目生雲翳;迎風流淚;腸風下血;痔血;血痢;婦人月水不斷;脫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敷。
【注意】氣血虛者慎服。
【運用】①治目障昏蒙多淚:
木賊草(去節)一兩,為末,和羊肝搗為丸,早晚各食後服二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②治目昏多淚:
木賊(去節),蒼朮(泔浸)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茶凋下,或蜜丸亦可。(《聖惠方》)
③治風寒溼邪,欲發汗者:
木賊草(去節)一兩,生薑、蔥白各五錢。水煎熱飲,即汗。(《聖惠方》)
④治腸風下血:
木賊(去節,炒)一兩,木饅(炒)、枳殼(制)、槐角(炒)、茯苓、荊芥各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濃煎棗湯調下。(《仁齋直指方》木賊散)
⑤治血痢不止:
木賊五錢,水煎溫服。一日一服。(《聖惠方》)
⑥治脫肛歷年不愈:
木賊不以多少,燒存性,為末,摻肛門上,按之。(《三因方》)
⑦治月水不斷:
木賊(炒)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一服。(《聖惠方》)
⑧治外傷出血,消化道出血,婦科出血及其它出血:
木賊50%,黃柏20%,益母草20%,五倍子10%。分別研末,過120目篩,混勻。外用:將藥粉撒布創面,用紗布壓迫。內服;每次二克,每四至六小時一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⑨治胎動不安:
木賊(去節)、川芎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金銀花一錢煎服。(《聖濟總錄》)
⑩治咽喉紅痛:
鮮木賊草搗絞汁調蜜服。
⑾治浮腫型腳氣、皮膚病性腎炎、水腫:
木賊草四錢五分,浮萍三錢,赤豆三兩,紅棗六枚。水煎,一日三次分服。
⑿治舌硬出血:
木賊煎水,漱之。
⒀目昏多淚
用木賊(去節)、蒼朮(淘米水泡過)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或加蜜做成丸子吞服亦可。
⒁急喉痺塞。
用木賊在牛糞火上燒存性,每服一錢,冷水送下,血出即安。
⒂血痢不止。
用木賊五錢,水煎,溫服。一天服一次。
⒃瀉血不止
方同上,一天服二次。
⒄腸痔下血
用木賊、枳殼各二兩,乾薑一兩,大黃二錢半,一起在鍋內炒黑存性,研細。每服二錢,粟米湯送下。甚效。
⒅大腸脫肛。
用木賊(燒存性)研為末,敷肛部,並把它託入體內。藥中加龍骨亦可。
⒆婦女血崩。
用木賊、香附子各一兩,樸硝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血色黑者用酒一碗煎,血色赤者用水一碗煎,連渣服下。一天服二次。臍下痛者,加乳香、沒藥、當歸各一錢同煎。忌食生冷硬物及豬、魚、面等。此方名"雷氏木賊散"。
⒇月經不淨。
用木賊(炒)三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溫服,每天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