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野草》影的告別篇,心懷信念認清自己,成功之路招手可搖

2021-01-19 染濁逸談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相信「野草」的力量嗎?問大家世界上什麼東西力氣最大?眾人紛紛回答,大象,牛,馬,大猩猩?當然,對於這些動物到底力氣有多大,也說不出一個大概來。你可知道螞蟻,這個渺小又不起眼的生物能舉起比它身體要重50倍的物體。渺小又不起眼的東西往往最出奇,因為你的渺小淡視在我的視線裡,往往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就會被忽略。那讓我回到那個問題,野草的力量有多大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魯迅先生眼中的「野草」究竟有什麼力量吧!

《野草》是文學家魯迅先生創作的一篇散文詩集,整體採用象徵手法,包含著23篇分篇故事。創作在20世紀20年代初,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戰火紛爭的北京。這首散文詩描繪構思也是格外的奇特,加上他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的細緻描繪,極大地將詩進行想像與升華,讀出來讓人有一種藝術風格和思想意境之美。當時的魯迅先生生心境很頹喪,處於苦悶之中的魯迅先生並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尋。在之後魯迅先生是怎麼頑強對戰到底,孤獨和寂寞感在徘徊探索中繼續前行,讓我與大家細細道來。

上篇講到《秋夜》這一篇,向我們展示了兩顆棗樹頑強不屈的精神,連它們的影子都是堅挺的樣子。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影的告別》,影子為什麼又會告別呢?「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就會有影來告別,說出那些話——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裡,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裡,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裡,我不願去。」原來魯迅先生筆下的影「復活了」,影向我們闡述了他心中的不甘,和他的「所不樂意」。其實影子這個形象還是挺有趣的,從他的語言中「朋友,我不想更隨你了」,「我不願住」,「我不願意!」,「嗚呼嗚呼」,小編突然感覺到了影子的俏皮可愛,這些話像極了女朋友向自己撒嬌的樣子,讓我產生了興趣。

原來影子不僅僅是撒嬌慪氣,他有苦,他有苦是說不出。他說他彷徨於黑暗與光明之間,不管在哪一邊,他都要被吞噬使之消失。小編突然覺得影子好像的確如此,平常生活中也沒什麼注意影子,隨著我們的出發,他也跟著我們出發。它什麼時候消失什麼時候存在,我好像的確沒有在意過,原來小小的影子還有這樣的苦澀,只是是我們沒有發現。影子,它是流淌於黑暗與光明之間的產物,影說自己不願意去,我想他大概是對生活已經彷徨開來,覺得在大千世界裡找不到自己的任何一個位置,心靈也得不到一絲的滿足,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這不禁讓小編聯想到現實,現實是那麼的殘酷,自己命運甚至不能由自己掌控,生活更是無奈。

影子不僅象徵性的代表了我們,我感覺這也是魯迅先生的縮影。直面現實中獲得深切感受,充滿了思想,更充滿了價值。彷徨著彷徨社不斷思考自己,在彷徨中,折射這影子的光芒精神。又隱隱約約給人一種力量,「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我姑且舉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影子是冷靜的,是理智的,他清彷徨在黑暗之間不如在黑暗裡找到出路。小編覺得影子是真的特別的明智,他思考了其中的分量和程度,在雙重壓迫下下他選擇了理智。

影子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他堅定自己的立場,以柔志剛。正如魯迅先生說的那句話,「沉默著沉默著,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在黑暗中他只能忍耐一時,因此他相信自己,他終究會在沉默中爆發。「姑且舉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並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裡。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於我自己。」他將自己的內涵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付之行動,努力和鮮血戰鬥前行。作為影子他要尋求光明,他也相信他能找得到。

一時的彷徨並不能代表什麼,及時的認清自己,思想靈魂也在進一步的提升。「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於我自己。」即使被黑暗完全吞沒,但那完完全全是屬於你自己的世界。影他用行動告訴了我們,雖然生不逢時,但是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的活下去。因此我們在彷徨的行程中,我們要積極定位自己,認真思考。我相信那條充滿黑暗的小路,在你眼中就是充滿光明的星光大道。我堅信,那將是美麗的藍圖!

相關焦點

  • 魯迅《野草》
    魯迅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是不斷探索前進的一生,他的全部作品,就是他戰鬥和探索前進的實錄。《野草》是這些實錄中的重要部分。魯迅的《野草》收散文詩23篇,作於1924-1926年間的北京,當初發表與《語絲》。於1927年結集出版。
  • 北大學生將魯迅作品改成說唱歌曲,《野草》走紅網絡引關注
    近日,北京大學學生吳一凡創作的說唱歌曲《野草》引發眾多網友關注,這首歌串聯起了魯迅《野草》一書中16篇散文詩,風格獨特,十分具有感染力,在微博、網易雲音樂等平臺都獲得了上百萬的播放量。據了解,該曲是吳一凡在疫情期間重溫魯迅作品後,有感而發,希望能以這種方式喚起更多人重溫經典的興趣。「這次疫情期間在家,有很多時間來讀書思考,正好有空又讀了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在《野草》當中,我找到了很多精神上的共鳴,就想以書中的精神為核心寫一首歌。」
  • 這個北大學生把《野草》改成Rap:還是要實事求是閱讀魯迅
    「昏沉的夜,燈火溫吞地滅;我昏沉的夢裡故事拉開畫卷;鮮花和雲朵在水影裡升騰搖曳;我坐在小船,岸邊是村人和月。」最近,北京大學金融系17級本科生吳一凡,將魯迅所寫的數篇散文詩進行改編,並寫成了一首與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同名的說唱歌曲。歌曲發布網絡後,引發輿論熱議,頓時登上微博、知乎熱搜。
  • 閻晶明:從《野草》走進魯迅的世界
    但這個「全景觀」不是說做百科全書式的總結,而是說《野草》裡面的全景,我希望通過我自己的觀察,能夠提出我自己的觀點。楊慶祥:前幾天在南京,我在一個會上碰到閻老師,他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發言,他用了非常生動的比喻當代文學批評,那就是月餅。他認為每一塊月餅都有它自己的用處,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風味、獨特的個性。
  • 魯迅、青年與rap
    他鼓勵青年勇於探索,通過自己的實踐,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他希望當代青年能有自己的思想,學會借鑑前人的經驗,而不是被所謂的「導師」和「青年必讀書」禁錮住自己的思想。 「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
  • 紀念《狂人日記》百年《魯迅影集》出版
    影集中的照片有少部分來自魯迅自己的保存,有些是從報刊上翻拍的,還有其他各地魯迅博物館經過幾十年的搜集匯總,還有幾幅來自魯迅的家屬。在這本書被編訂成冊之前,魯迅博物館曾為這些照片辦過展覽,展出時給每一張照片附上文字解說。但在黃喬生看來,要對這張照片做解讀並不容易,有時候不太容易弄明白照片上其他被拍攝者到底是誰,有時也搞不清一些照片具體的拍攝時間、具體的拍攝者。」
  • 堅韌如《野草》,帶你看一看魯迅先生的人生哲學
    魯迅先生被稱為「民族魂」,讀了《野草》,才覺得果然如此。古代士大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遠抱負,在知識分子中這股剛強浩然之氣漸漸消失。野草,是死而不朽,春來復生的渺小植物,卻也只有野草,才這般有韌勁,這般蓬勃向上,甘為孺子牛的先生又何嘗不是野草般的生命。
  • 魯迅作品的黑暗面
    圖|夏濟安於日月潭魯迅還留下一本意趣獨特的書:《野草》。當中24篇作品裡,只有《我的失戀》讀來像是真正的白話詩。在這首詩裡,魯迅對當代情詩虛偽的感情和粗淺的音調大加鄙夷,但他自己這首諷刺詩也並不十分高明。
  • 成年人的脆弱,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
    魯迅說:假使有一個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著,不久準可以圍滿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個人,無端大叫一聲,拔步便跑,同時準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然而又心懷不滿,罵他的莫名其妙的對象曰「媽的」!談「二胎」問題,魯迅道:生今之世,而多孩子,誠為累墜之事,然生產之費,問題尚輕,大者乃在將來之教育。
  • 閻晶明:細讀《野草》,如「箭正離弦」
    在魯迅諸多的作品中,《野草》是最特別的,它是魯迅唯一一部散文詩集。《野草》的意象獨特而深晦,語言冷峻而峭拔,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不懈的思想探索歷程,也是解讀魯迅的重要途徑。魯迅曾經說過,自己一生的哲學都在《野草》裡了。
  • 細讀《野草》,如「箭正離弦」——閻晶明最新學術隨筆集
    近日,閻晶明的最新學術隨筆集《箭正離弦:〈野草〉全景觀》出版。作為長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與魯迅研究的學者,閻晶明大概從2008年開始有計劃地撰寫與魯迅相關的文章,而這一次,他將目光投向了《野草》這一對魯迅、對整個現代文學都有極其重要意義的作品。
  • 魯迅500字精短散文:雪
    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胡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採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 同為回憶百草園的文章,魯迅只寫2000字,周作人竟寫了7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僅有2000多字,而周作人1951年在《亦報》上開設的「百草園」專欄,曾圍繞著「回憶百草園」的主題,寫作了95篇,長達7萬多字的系列文章。本文將結合周作人先生文章,和我個人的閱讀理解,帶您領略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秘密」。魯迅家族緣何敗落?
  • 魯迅四篇文章中四個句子總結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透徹一針見血!
    今天這篇文章跟大家來講講魯迅先生。魯迅是一個用筆桿子來讓我們進行反思和反省的人,他的話句句珠璣,也振聾發聵。在這篇文章裡面,魯迅說出來了那句震耳欲聾的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在那個時代說出這樣的話在當時是一定要受到抨擊和謾罵的。難道魯迅先生不知道嗎?
  • 老師不會教,學生讀不懂,六年級《好的故事》這篇文章太難了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的單元主題是「走進魯迅」,整個單元的文章都是圍繞魯迅來安排的,其中有兩篇是魯迅的文章,一篇是選自《故鄉》的《少年閏土》;另外一篇則是選自散文詩集《野草》的《好的故事》。老師(Janet201109):魯迅的《好的故事》,講真的備課備起我頭要禿了。怪自己沒怎麼讀過他的散文集,他的書看少了,現在自己不是特別理解,更何況農村的孩子。
  • 魯迅為什麼不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
    即使是魯迅,也是如此。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比如託爾斯泰,文學能力超強,但他在作品裡摻雜其中的大篇的沉思錄,基本就是思想票友的水平,他的思想隨筆和那些真正以思想為志業的人相比,就是一些心靈雞湯。事實上託爾斯泰本人知道自己在思想方面的蒼白,他是一個很誠實的人,所以他在讀書的時候,有一個很好的習慣,這就是摘錄名人名言。
  • 魯迅作品英譯本一覽
    (十三篇)楊憲益、戴乃迭北京:外文出版社1956Selected Works of Lu Hsun Vol.1魯迅選集 卷一楊憲益、戴乃迭北京:外文出版社1957Selected Works of Lu Hsun Vol.2魯迅選集 卷二楊憲益、戴乃迭
  • 魯迅《好的故事》教案(2課時)
    一、課文內容分析《草原》這篇課文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創作於1925年。當時魯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會的黑暗,就像處於異常「昏沉的夜」。深入理解課文之前,要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方法疏通詞句,為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三、整體感知,感受美好  (一)瀏覽課文,想一想這個夢境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圈畫出可以概括這一印象的詞語  (二)匯報交流   預設:美麗、幽雅、有趣(板書)   這故事到底美麗、幽雅、有趣在哪兒?下節課我們一同走進魯迅先生的夢境去感受。
  • 抓捕周樹人和我魯迅有什麼關係,魯迅名言得正譯、反解
    (魯迅) 正譯:認識別人時少,認識自己時多。反解:我不但對別人狠,對自己更狠,真正的心狠手辣。2、蟲蛆也許是不乾淨的,但它們並沒有自鳴清高。正譯:蟲蛆雖然骯髒,但他不會為替自己辯解。(魯迅) 正譯:對人類的未來充滿期望。反解:理想主義者,認清不了現實。14、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魯迅) 正譯:事實勝於雄辯。
  • 魯迅先生的故鄉你去過嗎
    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有個二弟叫周作人,三弟叫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先生這一生以他的文章為名寫出當時處在封建社會和強權政治的統治下的階級力量要下寫的在的,在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