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薦書】《救贖者:拉丁美洲的面孔與思想》

2021-02-24 老蘇看書

【作者】[墨西哥]恩裡克•克勞澤

【譯者】萬戴

【出版單位】北京日報出版社

從本質上講,《救贖者》是一組傳記。有古巴獨立英雄、詩人和記者何塞•馬蒂(José Martí);有烏拉圭作家何塞•恩裡克•羅多(José Enrique Rodó);有墨西哥哲學家和教育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José Vasconcelos);有秘魯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和編輯何塞•卡洛斯•馬裡亞特吉(José Carlos Mariátegui);有墨西哥詩人和思想家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有廣受歡迎的阿根廷領導人埃娃•庇隆(Eva Perón);有著名的阿根廷—古巴革命家埃內斯託•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同時還有20世紀拉丁美洲的兩位偉大的小說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和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

但是除了一幅幅這樣的肖像之外,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將這些人物的生活聯繫起來?我相信是有的,那就是,他們為了拯救自己的國家,在某一時刻產生了宗教般的信仰。他們希望建立一個公正、繁榮、和平的秩序,希望這片大陸能夠擺脫歐洲的殖民統治和美國帝國主義的影響。但是在建設這樣的秩序之前,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需要爆發一場革命,儘管他們關於革命形式的觀點各異:獨立革命(如1898年古巴反抗西班牙的獨立革命)、社會和民族革命(如1910年的墨西哥革命),或者社會主義革命(如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尤其是1959年俄國革命在拉丁美洲的化身,即古巴革命的意外勝利。

古巴革命是拉丁美洲在20世紀中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救贖者》裡對多位人物的敘述正是圍繞古巴革命所提出的烏託邦設想,以及革命的發展和失敗展開的。其中的一些人,例如切•格瓦拉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終其一生都忠於古巴革命,切甚至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還有一些人,例如奧克塔維奧•帕斯和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在70年代對古巴革命表示失望,並轉向自由民主的思想。至於埃娃•庇隆,她並沒有經歷古巴革命,因為她在1951年就去世了,但是我們可以說她和丈夫胡安•庇隆(Juan Domingo Perón)將軍的政權為1998年之後烏戈•查維茲(Hugo Chávez)統治委內瑞拉提供了歷史先例。查維茲像庇隆將軍一樣通過選舉達到了權力的頂峰,並採用了古巴的政治經濟模式。

可以說,拉丁美洲的「救贖者」們在作為知識分子追求革命的時候曾經非常親近毛澤東,例如切就開展過馬克思主義革命運動。但是在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建立政權之後,不管是在古巴還是拉丁美洲,社會革命都沒有像鄧小平所做的那樣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換句話說,拉丁美洲的革命者們,這些國家的「救贖者」們(也包括在秘魯受毛澤東思想影響而成立的「光輝道路」[Sendero Luminoso]*組織)都止步於試圖完成革命,而沒有過渡到下一個階段:創造財富。

為什麼這個地區出現了如此之多的革命者,卻鮮有致力於國家繁榮昌盛的建設者?要解釋這一問題並不容易。有人認為,天主教信仰在道德上並不追求物質財富,而是嚮往另外一種生活:受苦受難乃至犧牲。有人認為,美國開採整個地區的自然資源,為拉美國家的獨裁統治提供支持,而不是在覆蓋整個大陸的發展項目中尋求合作。令人遺憾的是,除了智利、烏拉圭、哥斯大黎加等少數幾個小國之外,拉丁美洲沒有一個國家展現出過經濟潛力。

中國在近幾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並取得了全球性的領導地位,為拉丁美洲多個國家提供了發展動力,特別是對於那些出產中國經濟發展所需原材料的國家尤為明顯。但是沒有一個拉美國家能夠在政治和諧、社會平等與和平的框架下,建立穩定的內部政治秩序來支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國家並沒有能夠像解放者西蒙•玻利瓦爾(Simón Bolívar)在1815年所設想的那樣團結協作,建立伊比利亞美洲「近鄰同盟」(地區同盟),利用自己的文化相似性,利用人民的團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聯合起來去和美國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與中國相比,拉丁美洲是一段失敗的歷史。

中國文化有一些特徵和拉美國家的文化頗為相似。和中國人一樣,拉美人的生活理念是集體化、社區化的,個人主義色彩比美國或西歐要弱。拉美與中國一樣,將家庭作為強大的核心,賴以經受時間和空間的一切考驗。此外,拉美還和中國一樣崇拜並尊敬長者,對母親尤為如此。正是因此,人們不禁要問,如果拉丁美洲的現代化始於19世紀,它的實際進程還會如此糟糕嗎?

我認為,這個複雜問題可以用一個詞來簡單回答:務實。拉丁美洲的思想家和知識分子有著受人尊敬、廣泛熟知的形象,但他們通常只提出原則性的意見和籠統而又抽象的信念,並不提供實用的想法。

這本書的主角之一、我的恩師和摯友奧克塔維奧•帕斯曾說,拉丁美洲是「西半球遠離中心的一極」。從文化和藝術的角度來講這是好事,比如這部作品所展現的作家、思想界和知識分子就是如此。但是這也有不好的一面:它沒能建立團結、繁榮、和諧的社會,也沒有穩定的政府。我個人並不認為,這種萎靡不振的局面是自由民主造成的。我認為這是糟糕的政府和沒有責任心的領導者所導致的。具有宗教情懷的救贖者太多,能夠付諸實踐的思想家又太少。

但生活中並不是只有政治和經濟。我希望《救贖者》的讀者能夠欣賞這些人物在文學領域的卓越貢獻,而不只停留於他們那恢弘卻失敗的政治烏託邦理念。基於這個原因,我最後想引用胡安•何塞•莫拉萊斯(Juan José Morales)的一段話,他是一位旅居香港的西班牙企業家,也是一位人文學者。他在談論奧克塔維奧•帕斯翻譯的中國文學時曾說:「帕斯大約翻譯了六十首詩歌,主要是唐朝(618—906)和宋朝(960—1127)的詩歌,這段時期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莫拉萊斯說:「奧克塔維奧•帕斯並不懂中文,因此他採用了行間對應翻譯和相應的標音法,並研究了當時能找到的最好的文學批評作品和最有名的英語、法語譯本,同時仰賴他對佛教的了解,以及與華茲生(Burton Watson)和葉維廉(Wai-lim Yip)等傑出漢學家和詩人朋友的情誼。」

在這些詩歌當中,有一首李白的詩令我感慨不已:

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帕斯將這些詩歌當作自己的航船,把它們從中國翻譯到墨西哥。他超越了歷史與政治,重新認識了一種古老的文化。這是文化和文化之間的兄弟情誼。《救贖者》有著與之相同的樸實追求:成為墨西哥和拉丁美洲的一艘航船。它載著友愛和理解,帶著「摘星辰」的志願,向中國揚帆駛來。

相關焦點

  • 它不是一座孤島:一本書走近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不是一座孤島,它始終站在「遠離世界中心的一極」觀察世界、反思自身。美國的「榜樣力量」與幹涉大棒、歐洲思想界的風起雲湧、世界大戰的餘波、共產主義運動的崛起,無不震撼與左右著拉丁美洲的歷史腳步。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推翻了歐洲殖民者的統治,踏上了現代化的探索之路。
  • 從切·格瓦拉到馬爾克斯,拉美知識分子是救贖者還是攔路人?
    在《救贖者》一書中,他挑選了拉美歷史中的九個代表性人物,並寫成人物小傳,以最精簡高效的方式為世人呈現拉美思想的代表性「面孔」,以體現他們對拉美社會困境的思考。這些人物面向、政治立場、身份各異,卻組成了拉美知識分子中的最具有同質性的「面孔」。
  • 拉丁美洲的「文化自卑」和「救亡圖存」,與中國有什麼不同?
    而在拉丁美洲的小說、傳奇、體育、音樂之外,我們似乎極少注意到這片土地上的思想歷史。對此,人們甚至不禁要問,拉美有思想嗎?拉美思想是否只是大航海後的歐洲舶來品?這片嶄新大陸上沒有延續性的古老文明,又何來思想的歷史?
  • 拉丁美洲的思想和權力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第一個詞是「考迪羅」,意思是「強人」,他提及這個詞時幾乎總帶有鄙夷和警示的意味;第二個詞是「文化」,即指思想界,這個詞在他那裡常包含激情和非常欽佩的意蘊。克勞澤將考迪羅和文化之間的對立視為拉丁美洲的常態,甚至克勞澤本人都無法擺脫這種狀態。
  • 【薦書】脫貧攻堅進行時 堅定信心不動搖
    【薦書】脫貧攻堅進行時 堅定信心不動搖 2020-11-17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拉丁美洲可不是南美洲,來看看拉丁美洲到底包括哪些地方
    一句話感受本文知識點:拉丁美洲不僅僅包含南美洲,還有墨西哥以南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具體是那些國家和地區?一起來看看吧。拉丁美洲是世界上橫跨北美(包括中美洲和加勒比)和南美洲兩大洲的區域。總的來說,拉丁美洲國家仍然被認為是「發展中」或「新興」國家,其中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是最大的經濟體。由於拉丁美洲的殖民歷史以及歐洲人、土著人和非洲人之間的接觸,拉丁美洲人口中的混血人口比例很高。此外,它的人口是史無前例的跨大陸移民歷史的結果:1492年之後,6000萬歐洲人、1100萬非洲人和500萬亞洲人來到美洲。
  • 廣州南沙 - 拉丁美洲嘉年華開幕,來這裡體驗原汁原味拉丁美洲文化
    昨晚,在廣州市南沙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廣州市南沙區商務局、中共廣州市南沙區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指導下,「廣州南沙 - 拉丁美洲嘉年華」活動在南沙花園酒店拉開帷幕,多個來自拉丁美洲的國家代表在現場展示當地美食和文化,市民來到這裡體驗到原汁原味的拉丁美洲文化底蘊。
  • 「民眾主義」在拉丁美洲的歷史與現實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討這個話題,上海大學全球問題研究院拉美研究中心特別邀請了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CONICET)及國立基爾梅斯大學歷史研究中心研究員、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拉美社會史教授馬丁·伯格爾(Martín Bergel)蒞臨上大,於2019年5月14、17、21日帶來了系列講座「拉丁美洲的民眾主義」。
  • 拉丁美洲反美主義的發展階段和內容
    《愛麗兒》挑戰拉美實證主義思想家對西方秩序與進步思想的迷戀,提出美國並不是這些價值觀的典範,他鼓舞拉美年輕人不要因為暫時沒有獲得成功而妄自菲薄。《愛麗兒》一經問世,就成為「首次具有明確定義的拉丁美洲主義的象徵」[5](P419)。
  • 足球的拉丁美洲正在消逝
    那個「拉丁美洲」去哪了?如今,就連這個稱謂都在逐漸隱遁。這裡的拉丁美洲不是指作為地緣政治上的拉美,而是指作為一個足球詞彙的拉美,它有著悅耳的讀音和綺麗魔幻的內涵。在這一點上,足球應向文學看齊。在人文世界裡,人們只會說拉丁美洲文學大爆炸,絕不會說南美文學大爆炸。南美只是機械的地域劃分。
  • 傳統的拉丁美洲音樂
    傳統的拉丁美洲音樂經常被忽視,因為人們對莎莎,梅倫格,探戈和拉丁流行音樂等主要節奏和風格給予了關注。然而,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拉丁美洲音樂,有數百種傳統風格值得熟悉。讓我們來看看定義傳統拉丁音樂的一些最重要的節奏和風格。
  • 廣州南沙 - 拉丁美洲嘉年華開幕
    信息時報訊(記者 潘敬文) 2020年12月1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廣州市南沙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廣州市南沙區商務局、中共廣州市南沙區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指導下,在廣之旅國際會展服務有限公司的協同合作下,南沙花園酒店攜手拉丁美洲駐廣州領事團十一個成員國舉辦「廣州南沙 - 拉丁美洲嘉年華」活動,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一場拉丁美洲的美食盛宴
  • 哥倫比亞前財政部長卡德納斯:拉丁美洲的長徵
    2019年對拉丁美洲來說可能是值得紀念的一年,巴西、哥倫比亞和墨西哥的新政府承諾實現社會變革和更美好的未來。去年也是委內瑞拉獨裁者尼古拉斯·馬杜羅(Nicolas Maduro)下臺的一年,世界上最嚴重的經濟和人道主義危機也將結束,這可能是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之一。同時,2019年也成為了遺憾的一年。
  • 阿斯圖裡亞斯:寫拉丁美洲自己的小說
    《波波爾·烏》這本書,是拉丁美洲印第安基切族人流傳下來的古老的神話傳說經典,它講述的是拉丁美洲人的起源和發展。翻譯這部拉丁美洲土著神話傳說的經典,使米·安·阿斯圖裡亞斯獲得了從外部重新審視拉丁美洲本土文化的視角和眼光。同時,他根據掌握的民間文學材料,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寫作。1930年,居住在法國的米·安·阿斯圖裡亞斯用西班牙文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瓜地馬拉傳說》,在馬德裡出版。
  • 二戰時期發生在拉丁美洲的悲慘往事
    「橡膠士兵」中的倖存者上述鮮為人知的駭人事件,披露於記者瑪麗·喬·麥克科納希的著作《風暴前線:二戰中的拉丁美洲》。內容簡介二戰時期,對於戰爭雙方而言,能否控制拉丁美洲,在相當程度上影響整場戰局的演變。同盟國和軸心國都不遺餘力地想要控制拉美的海上航線和重要自然資源,並且力爭影響這片大陸上民眾的思想。
  • 怎樣去理解拉丁美洲歷史
    從西班牙,葡萄牙,英國,以及新英國(美國),直到現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拉丁美洲國家也沒能擺脫被剝削的命運。當我翻開由美國人寫的《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他在拉丁美洲那章開頭寫道「這裡與盎格魯美洲形成鮮明的對比,盎格魯美洲很快就贏得了政治經濟雙重獨立」。當我打開《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一書,看到歐洲之所以可以殖民美洲,是因為歐洲更先進。
  • 滕威| 「在大西洋的這一邊,哲學思想也有著長長的海岸線...
    比如蘇振興、毛金裡、白鳳森等老師翻譯的普雷維什、何塞·馬蒂、何塞·馬裡亞特吉以及依附理論、徐世澄老師主持的一系列追蹤拉美左翼思想和社會主義理論的譯介和研究成果,為我們展現了拉美思想中的閃光之處;索颯老師的《豐饒的苦難——拉丁美洲筆記》、《拉丁美洲思想史述略》、《把我的心染棕:潛入美洲》等論著為我們打開了瞭望拉美批判思想的一扇窗;趙振江老師對拉美詩歌經年不懈的譯介和研究中包含了很多思想史的內容,因為很多拉美詩人同時就是思想家
  • 南美洲和拉丁美洲是一回事嗎?
    有人可能會說,它們是南美洲的國家;也有人會說,它們是拉丁美洲國家。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呢?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巴西和阿根廷既是南美國家,也是拉丁美洲的國家。誒,那是不是說,南美洲和拉丁美洲其實是一回事,只不叫法不一樣而已呢?如果你真的這麼想,那可就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