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嘯龍吟:以發覆面以糠塞口!曹叡的憤恨有沒有道理?

2021-02-11 歷史千問

在《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魏明帝曹叡在登基之初就對郭太后充滿憤恨之情,兩次見面,都差點直接出手殺了郭照。一次是想從背後用斷筆將她戳死,一次則是直接拔劍要從正面砍殺,似乎怒意越來越盛,越來越控制不住了。

 

街亭之戰後,曹叡終於痛下殺手,以丟失金牌為由,逮捕郭照下獄,必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雖然隨後就被司馬懿暫時救出)。回顧上一季中,司馬懿和郭照兩人正面硬抗盛怒中的曹丕,冒死救下了小曹叡,現在這畫風似乎有點不對啊!曹叡這樣切齒痛恨郭照有沒有道理呢?

 

一切都跟他的生母甄宓的死因有關劇中甄宓死得傾國傾城,但實際上在歷史中,甄宓的死狀卻很可能非常慘烈。曹叡在劇中恨恨說出的那句「以發覆面,口含米糠」,正是當年他生母甄宓的死狀。

 

 

黃初元年(公元220)十月,曹丕正式登上帝位。登基之後,原漢獻帝、山陽公劉協的兩個女兒進入宮中,與郭照一起受到曹丕的各種寵愛,原本就個性清冷的甄宓則更加受到冷遇了。

 

甄宓出身於中山甄氏,是比清河崔氏都底蘊深厚的世家大族(從她能成為四世三公的袁紹家兒媳婦這一點中也能看出甄宓系出高門,和劇中的設定其實並不相符)。也許是那種源自高門的傲氣,讓甄宓對曹丕的行為感到不滿時,也敢於「有怨言」,再加上和曹植的緋聞,終於惹得原本性情就猜忌陰刻的曹丕大怒,下令「賜死」了甄宓。

「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郭后、李、陰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三國志·魏書·文昭甄皇后傳》)

甄宓死後,她的兒子曹叡就交給了郭氏撫養。郭氏門第不高,但十分賢明,能夠穩定後宮,所以曹丕不顧群臣反對,在第二年就立郭氏為後,是為文德郭皇后(「郭照」的名字是根據她姐姐郭昱推斷出來的,史無記載其真名,只知道她的字確實是「女王」)。

 

問題是,甄宓之死是否與郭女王直接有關呢?至少,從表面上看,甄宓死後的最大受益者確實就是郭女王。所以,也難怪劇中曹叡將生母之死歸罪於郭照,更何況甄宓的死狀還那樣的悲慘!

 

 

裴松之在注《三國志》的的兩則引文中,都提到了甄宓之死曹叡之怒

「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憂暴崩。甄后臨沒,以帝屬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說甄后見譖之禍,不獲大斂,被發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殯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魏略》)

「初,甄后之誅,由郭后之寵,及殯,令被發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養明帝。帝知之,心常懷忿,數泣問甄后死狀。郭后曰:『先帝自殺,何以責問我?且汝為人子,可追仇死父,為前母枉殺後母邪?』明帝怒,遂逼殺之,敕殯者使如甄后故事。」(《漢晉春秋》)

兩則史料對甄宓之死相對一致,但對曹叡的知情情況卻互相矛盾。《魏略》中說,郭后死後曹叡才知道甄宓死狀,驟聞噩耗,「哀恨流涕」,於是要郭后下葬時也像甄宓一樣以此解恨。這裡的曹叡似乎認為是郭后直接害死了甄宓(見譖之禍,譖,讒言也)。

 

而《漢晉春秋》中卻說,在郭后生前,曹叡就知道了甄宓死狀,並且還幾次跑去哭著問郭后。可能是被逼急了,郭后回答說,你媽是你爹殺的,你來責問我幹什麼?你恨你父親,難道還想把我也殺了嗎?這番搶白徹底激怒了曹叡,於是曹叡逼殺了郭后。這裡的曹叡,似乎還不明白是誰害死了甄宓,只是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曹叡憤怒的動機在這兩則史料之中出現了恍惚,如果再結合郭后的死亡時間以及身後之事,這件事情就顯得更加錯漏百出了。

 

 

史載曹叡登基後的第十年(235年),郭后才崩逝。死後以皇太后的禮儀,與曹丕合葬於首陽陵(甄宓則先葬於鄴城,後遷至朝陽陵)。

要知道曹叡登基時,朝中雖有四大輔臣,但權力並沒有被架空,之後更是集大權於一身。如果他事先就認定甄宓死因是郭后所害,要報母仇,應不至於等到近十年後。如果他是事後才知道,那麼應該也不會同意郭后以皇后之禮與曹丕同葬。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當年甄宓那場非正常死亡確實和郭女王無關,也不是因為怨言而被曹丕「賜死」的,而是在與曹丕的一次衝突中爆亡的。所以才要「被發覆面」,以免讓人看出真相(先代宮妃賜死案例不少,從無「被發覆面」的情況)。隨後,曹叡被郭后收養,而郭后也因未參與,才肯撫養曹叡長大,一直到他登基為帝。

所以,曹叡登基後,雖恨郭后奪寵,但也並非要置之死地不可。正如清人趙翼辨明的那樣,蓋「明帝雖恨郭,猶以先帝所立,崇以虛名,徙居許昌,未逼殺也」。

更有一種觀點認為,曹叡和郭后,其實生前已經達成了諒解,才會在近十年後郭照死後推崇備至,而史書也留下了曹叡仁孝的褒揚。這樣的話,劇中曹叡的憤恨就更沒有道理了。

 

顯然,電視劇為了劇情效果,刻意擴大了郭后與曹叡的矛盾,讓曹叡對郭后切齒痛恨,必欲置之於死地不可。照此下去,郭照之慘死,當在不久的劇情中成為一大看點。當然,也只是看點而已。

點擊閱讀原文,打開軍師聯盟專欄。

相關焦點

  • 此人是三國第一美女,曹叡的生母,卻被丈夫賜死,還被以糠塞口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主人公,則更是悽慘,她出身於名門世家,容貌豔麗,且賢淑有德,本該平安喜樂一生,最終卻披髮覆面,以糠塞口而死。她是誰呢? 因為她相貌好,又溫順賢良,最開始的時候,非常得曹丕的寵受,並生下了一個兒子,即後來繼承曹丕之位,成為魏明帝的曹叡。可惜好景不長,幾年之後,甄宓的地位便逐漸,被一個郭姓女子取代,後來因心有不甘,口出怨言,被曹丕賜死,據記載,她下葬的時候,披髮覆面,以糠塞口,好不悽涼。我們在為她唏噓的同時,也不免會發出疑問,她最終為何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呢?小編認為,此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曹叡到底是誰的兒子——三國最大的瓜
    「又以中子熙為幽州,甥高幹為并州。」其實要說曹叡不是曹丕的兒子,那麼曹丕怎麼會被立為太子,並且繼位呢?要說曹叡是曹丕的兒子,那是咋生出來的?並且甄宓為啥死的時候「披髮覆面,以糠塞口」,是不是有啥秘密不讓說呢?
  • 三國美女甄宓為何被「披髮覆面」、「以糠塞口」後下葬?
    在兒子曹叡即位後,他替父追封母親甄氏為「文昭皇后」。 關於曹植和甄宓的流言蜚語古來有之,甚至於,唐代大詩人李商隱還作《無題四首》: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其中,「宓妃留枕」的故事,說的就是甄宓把自己鑲金的玉枕留給了曹植。
  • 曹丕-曹叡:曹丕的權謀
    並且在下葬時,「被發覆面,以糠塞口」。這在古代是極大的懲罰,如此下葬意味著她在黃泉路上,無臉見人,有口難言。一個寵妃,卻遭遇如此橫禍,實在是匪夷所思。史書記載的理由,只是因為曹丕寵愛郭貴嬪、李貴人、陰貴人,所以甄宓失寵,有怨恨之言。
  • 三國第一美女洛神甄宓:被「披髮覆面」和「以糠塞口」後才下葬
    建安二年,袁紹奉命出使鄴城,驚才絕豔的甄宓就被袁紹相中,準備說給自己的兒子當媳婦,袁紹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戰功赫赫,二兒子最得袁紹夫婦的喜愛,是袁家家族有力的競爭者,甄宓配不上他們
  • 魏明帝曹叡,到底是怎樣一位皇帝?
    《虎嘯龍吟》曹叡劇照魏文帝曹丕駕崩後,曹叡接手的是一個蒸蒸日上又難題不少的大魏江山。對外,三國還未一統,魏國頻繁面對蜀、吳(尤其是蜀國)的騷擾。即位後,他積極推動此事,《宋書·禮志》記:「曹叡即位,便有改正朔之意,朝議多異同,故遲疑不絕。」如此僵局,一方面,說明漢代雖亡,仍在士人中有相當的分量;另一方面,也印照出曹叡的君主權威有待提高。等到青龍五年(237),曹叡這一意志才得以實現。當時,著名諫臣高堂隆上疏建議改易正朔,又逢黃龍祥瑞出現,曹叡順水推舟,終才下詔,改易正朔。
  • 三國第一美女洛神甄宓為何被「披髮覆面」和「以糠塞口」後下葬?
    曹丕駕崩後,他和甄宓的兒子曹叡登基繼位,史稱魏明帝。曹叡並不受曹丕器重和寵愛,但他與母親甄宓感情深重,即位後覺得《感甄賦》雖辭藻華麗,蘊含真情。但是,自己的叔叔惦記自己的母親,總歸有辱皇室的體面,於是下令改名為《洛神賦》。結果,此事卻在民間更加傳播,皆言甄宓冠絕天下,由洛神轉世而來,她「洛神」的美譽也因此而得名。
  • 《虎嘯龍吟》中張郃不服司馬懿?不是戲說,原來背後是這個潛規則
    先不說「官大一級壓死人」,「一切命令聽指揮」的道理總該懂吧?人們常說,與上級爭鋒、與同級爭寵、與下級爭功是典型的「三大不懂事」。但考察張郃的一生,他似乎也是個很明事理的人,被時人稱為「良將」,魏明帝曹叡還把他與東漢初年的名將祭遵相比,同那些有勇無謀的猛將不同,張郃還是一位智將和儒將,他用兵機變無窮,擅長安營布陣,「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 《虎嘯龍吟》中的張郃究竟與歷史上相差多遠?他真是被司馬懿害死的嗎?
    《虎嘯龍吟》中塑造的張郃形象顯得過於年輕。事實上,在曹叡時期,張郃作為歷經三朝的元老級人物,其形象大抵偏向飽經戰火洗禮和歲月侵蝕的宿將。正史中雖然沒有記載張郃的生年,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張郃本傳中的相關事件記載推算出其大致的年齒。《三國志 張郃傳》載:(張郃)漢末應募討黃巾,為軍司馬,屬韓馥。
  • 魏明帝曹叡:天生聰慧,能文能武!
    曹叡是曹操的孫子,是曹丕的兒子,他的生母是甄姬。甄姬是二嫁給曹丕的,她總共給曹丕生了兩個孩子,一個是曹叡一個是女兒東鄉公主。曹叡的母親甄姬長得非常的漂亮,所以生出的曹叡也就不差。曹叡從小也長得很好看,並且非常的聰明,又懂得多,而且有著過目不忘的本事。因此曹操就非常的喜歡他,經常讓曹叡跟著他。曹操還說有曹叡在他的基業就能往後繼承三代了。
  • 曹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縱觀歷史,這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情況比比皆是,其中有個典型,就是魏明帝曹叡。當提到魏國第二任君主曹叡時,可能很多人都沒什麼印象,畢竟很多影視作品在展示三國後期魏國的時候,都是以司馬懿為主角,而非曹叡。
  • 《虎嘯龍吟》:從張郃之死,學會職場規則
    司馬懿一生敗仗也很多,隨便怎麼輸,郭淮、孫禮等一眾將領始終都沒有被嚴加治罪或者作為替罪羊,怎麼偏偏容不得一個牛逼猛將的存在,非要置之死地而後快?其實那還真的要怪張將軍自己不知道很多職場的規則了..職場上有哪些會要命的問題..
  • 《虎嘯龍吟》大揭秘!「忍者神龜」司馬懿究竟能匹配哪一個星座?
    要問《虎嘯龍吟》裡司馬懿最顯著的特徵是什麼?那必須是——忍!司馬懿的前半生,面對老婆發威,忍著;皇帝發怒,忍著;同僚發難,忍著;下屬請戰,忍著;對手羞辱,忍著!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龜縮不出」。司馬懿的後半生,面對政敵曹爽的咄咄逼人,也是一退再退,要兵權,給!要職權,給!鴻門宴,去!老婆死了,忍!曹爽要什麼,統統都拿去!
  • 曹叡是曹丕的兒子嗎?
    有人說,如果曹叡可以活的久一點,那麼三國的局勢在後期就會大不一樣。但是,曹叡的身份卻一直備受人們的爭議,那麼,他到底是不是曹丕的親生兒子呢?關於曹叡身份的第一個說法,就是他不是曹丕的兒子,而是袁熙的兒子,袁熙就是袁紹的兒子。這個說法並非是空穴來風,曹叡的生母甄姬的確曾經是袁熙的妻子,但是袁紹官渡兵敗,是曹丕搶走的甄姬。
  • 曹叡-曹芳:司馬家族是如何崛起的
    在選擇繼位者時,雖然一直猶豫不決,最終還是選擇了最年長的曹叡,沒有以私廢公。曹叡繼位時已二十三歲,面對四位四五十歲的輔政大臣,這個權力中樞的配置是比較理想的。曹叡繼位後,馬上面臨外部挑戰。東吳、蜀漢均趁曹魏權力交替時,主動進攻。陳群坐鎮朝廷,曹休、曹真、司馬懿均統帥大軍與吳、蜀多次交戰,成功守住了曹魏的邊疆,保障政權的安定。
  • 作為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有多厲害?為何說曹魏亡在他手上?
    不過曹丕還沒有當皇帝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皇位傳給了兒子曹叡。曹叡之後,魏國就被司馬家給篡奪了大權,最終三家歸晉。那麼,魏明帝曹叡能力如何,為何他之後的曹魏就被司馬家給掌控了呢?從曹叡的高明手段就可以看到,他很厲害,很有能耐,處理內政頗有一套,有他在曹魏,始終不會出現大權旁落的情況。除了善於權謀之外,其實曹叡的軍事能力也很強。
  • 三國歷史:魏明帝曹叡為什麼如此痛恨自己的養母郭照
    曹叡為什麼會如此痛恨對他恩重如山的養母呢?這裡面究竟有什麼原因呢?第一:曹叡痛恨郭照其實根源在曹丕。我們都知道曹叡的親身母親是文昭甄皇后,被譽為洛神的甄宓。我們都知道曾經曹氏父子三個人都想得到甄宓,而甄宓一直鍾情的是曹植!在曹丕繼承大統後,甄宓和曹植一直有書信來往,民間紛紛有謠言認為曹叡不是曹丕的親生兒子,以曹丕多疑的性格狠心的殺了甄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