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魏明帝曹叡在登基之初就對郭太后充滿憤恨之情,兩次見面,都差點直接出手殺了郭照。一次是想從背後用斷筆將她戳死,一次則是直接拔劍要從正面砍殺,似乎怒意越來越盛,越來越控制不住了。
街亭之戰後,曹叡終於痛下殺手,以丟失金牌為由,逮捕郭照下獄,必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雖然隨後就被司馬懿暫時救出)。回顧上一季中,司馬懿和郭照兩人正面硬抗盛怒中的曹丕,冒死救下了小曹叡,現在這畫風似乎有點不對啊!曹叡這樣切齒痛恨郭照有沒有道理呢?
一切都跟他的生母甄宓的死因有關。劇中甄宓死得傾國傾城,但實際上在歷史中,甄宓的死狀卻很可能非常慘烈。曹叡在劇中恨恨說出的那句「以發覆面,口含米糠」,正是當年他生母甄宓的死狀。
黃初元年(公元220)十月,曹丕正式登上帝位。登基之後,原漢獻帝、山陽公劉協的兩個女兒進入宮中,與郭照一起受到曹丕的各種寵愛,原本就個性清冷的甄宓則更加受到冷遇了。
甄宓出身於中山甄氏,是比清河崔氏都底蘊深厚的世家大族(從她能成為四世三公的袁紹家兒媳婦這一點中也能看出甄宓系出高門,和劇中的設定其實並不相符)。也許是那種源自高門的傲氣,讓甄宓對曹丕的行為感到不滿時,也敢於「有怨言」,再加上和曹植的緋聞,終於惹得原本性情就猜忌陰刻的曹丕大怒,下令「賜死」了甄宓。
「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郭后、李、陰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三國志·魏書·文昭甄皇后傳》)
甄宓死後,她的兒子曹叡就交給了郭氏撫養。郭氏門第不高,但十分賢明,能夠穩定後宮,所以曹丕不顧群臣反對,在第二年就立郭氏為後,是為文德郭皇后(「郭照」的名字是根據她姐姐郭昱推斷出來的,史無記載其真名,只知道她的字確實是「女王」)。
問題是,甄宓之死是否與郭女王直接有關呢?至少,從表面上看,甄宓死後的最大受益者確實就是郭女王。所以,也難怪劇中曹叡將生母之死歸罪於郭照,更何況甄宓的死狀還那樣的悲慘!
裴松之在注《三國志》的的兩則引文中,都提到了甄宓之死和曹叡之怒:
「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憂暴崩。甄后臨沒,以帝屬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說甄后見譖之禍,不獲大斂,被發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殯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魏略》)
「初,甄后之誅,由郭后之寵,及殯,令被發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養明帝。帝知之,心常懷忿,數泣問甄后死狀。郭后曰:『先帝自殺,何以責問我?且汝為人子,可追仇死父,為前母枉殺後母邪?』明帝怒,遂逼殺之,敕殯者使如甄后故事。」(《漢晉春秋》)
兩則史料對甄宓之死相對一致,但對曹叡的知情情況卻互相矛盾。《魏略》中說,郭后死後曹叡才知道甄宓死狀,驟聞噩耗,「哀恨流涕」,於是要郭后下葬時也像甄宓一樣以此解恨。這裡的曹叡似乎認為是郭后直接害死了甄宓(見譖之禍,譖,讒言也)。
而《漢晉春秋》中卻說,在郭后生前,曹叡就知道了甄宓死狀,並且還幾次跑去哭著問郭后。可能是被逼急了,郭后回答說,你媽是你爹殺的,你來責問我幹什麼?你恨你父親,難道還想把我也殺了嗎?這番搶白徹底激怒了曹叡,於是曹叡逼殺了郭后。這裡的曹叡,似乎還不明白是誰害死了甄宓,只是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曹叡憤怒的動機在這兩則史料之中出現了恍惚,如果再結合郭后的死亡時間以及身後之事,這件事情就顯得更加錯漏百出了。
史載曹叡登基後的第十年(235年),郭后才崩逝。死後以皇太后的禮儀,與曹丕合葬於首陽陵(甄宓則先葬於鄴城,後遷至朝陽陵)。
要知道曹叡登基時,朝中雖有四大輔臣,但權力並沒有被架空,之後更是集大權於一身。如果他事先就認定甄宓死因是郭后所害,要報母仇,應不至於等到近十年後。如果他是事後才知道,那麼應該也不會同意郭后以皇后之禮與曹丕同葬。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當年甄宓那場非正常死亡確實和郭女王無關,也不是因為怨言而被曹丕「賜死」的,而是在與曹丕的一次衝突中爆亡的。所以才要「被發覆面」,以免讓人看出真相(先代宮妃賜死案例不少,從無「被發覆面」的情況)。隨後,曹叡被郭后收養,而郭后也因未參與,才肯撫養曹叡長大,一直到他登基為帝。
所以,曹叡登基後,雖恨郭后奪寵,但也並非要置之死地不可。正如清人趙翼辨明的那樣,蓋「明帝雖恨郭,猶以先帝所立,崇以虛名,徙居許昌,未逼殺也」。
更有一種觀點認為,曹叡和郭后,其實生前已經達成了諒解,才會在近十年後郭照死後推崇備至,而史書也留下了曹叡仁孝的褒揚。這樣的話,劇中曹叡的憤恨就更沒有道理了。
顯然,電視劇為了劇情效果,刻意擴大了郭后與曹叡的矛盾,讓曹叡對郭后切齒痛恨,必欲置之於死地不可。照此下去,郭照之慘死,當在不久的劇情中成為一大看點。當然,也只是看點而已。
點擊閱讀原文,打開軍師聯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