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御書「中山世土」

2021-02-13 皇史宬

康熙題匾-中山世土

       琉球(即現日本衝繩),自明朝起就是中國的藩屬國,每兩年來華進貢一次,其貢使乘船由福建登陸,北上進京。明末,局勢動蕩,中琉交通中斷。順治年間,清廷遣使招撫琉球,續建中琉宗藩關係。康熙帝即位後,雙方關係發展迅速。

首裡城王宮(復建)

       順治十一年(1654),清朝頒給琉球詔書印信,並沿襲明代朝貢體制,因南方反清力量活躍,清朝未「封」、琉球未「貢」,中琉交通即告中斷。至康熙二年(1663),清朝遣使冊封尚質為琉球國中山王,琉球隨後遣使謝恩,自康熙五年起兩年一貢,雙方建立起實質性的宗藩關係。後因吳三桂起兵叛亂,耿精忠踞福建響應,中琉交通再次中斷。期間,琉球派員探問並拒絕耿精忠招撫。康熙十六年(1677)二月,清軍收復除廈門外福建全境。次年,琉球恢復朝貢。

康熙帝將「中山世土」四字給大臣觀看

       康熙十九年(1670),琉球世子尚貞(尚質長子)派遣耳目官毛見龍、正議大夫梁邦翰赴京入貢並請求襲封「中山王」。康熙帝認為琉球「恭順可嘉」,同意遣使冊封,並命翰林院檢討汪楫、內閣中書舍人林麟焻為冊封使。汪楫請求皇帝頒賜御書,禮部奏議不準,康熙不以為意,親書「中山世土」四大字賜給琉球。眾臣認為,不僅其字體「盡善盡美,毫髮無憾」,而且使屬國「鹹知皇上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

康熙帝任命冊封使臣

        康熙二十二年(1673),汪楫等攜帶詔敕和御書赴琉球冊封尚貞為中山王,得到了琉球方面的高度重視和反饋。尚貞給康熙帝的奏書稱「蒙皇上特恩賜臣御筆,煌煌天翰遙頒小邦,榮光燭天…」,又稱因康熙帝「文德功烈,格天感神,且有御筆在船」,冊封船到達琉球時出現了「萬鳥繞蓬而飛,兩魚夾舟而進」的瑞象。琉球作為明朝藩屬,經濟文化發展久受其益。明朝覆沒,又經清初反覆斷續,中琉關係不確定因素增強。尚質去世之後尚貞久未受封,康熙帝此時遣使冊封又親賜御書,政治意義巨大。尚貞獲得的不僅僅是「中山王」的封號和御書,更是清朝重視琉球,中琉關係朝著更緊密方向發展的強烈信號。同年十一月,尚貞遣使謝恩,並進獻了冊封國王和頒賜御書的貢物。
        康熙帝御書「中山世土」,開創了清朝皇帝頒賜琉球御書的先例。此後各朝均有頒賜,頒賜時機也不限於冊封國王,雍正帝就曾在琉球遣使慶賀登極時,賜「輯瑞球陽」四字。康熙帝為琉球題寫御書,還對其他藩屬國產生了影響。冊封安南的使臣明圖也請求賜安南御筆,康熙帝認為「安南亦系外藩,既已頒賜琉球,安南亦應頒賜」,時值康熙帝巡幸五臺山前夕,出行回京後,御書「忠孝守邦」四字賜給安南。

雍正題匾—輯瑞球陽

        隨著局勢的穩定,中琉關係在結束了時斷時續的狀態之後,步入了快速升溫的軌道。進貢物品、賞賜物品、接貢、貿易免稅、派遣官生等制度不斷完善,開創了中琉關係長期穩定發展的新格局。

相關焦點

  • 「白字先生」康熙帝硃批上的那些錯別字
    康熙帝康熙帝硃批上的錯別字曬曬硃批上的「筆誤」仔細翻看康熙帝的硃批,會發現有不少錯別字。康熙帝是用繁體字書寫,以下除個別情況,只用簡化字,達意即可:「張雲翰有幾各(個)兒子?」康熙帝在奏摺上寫錯別字,已不是新話題。古往今來,除了不會寫字的人之外,人人都會寫錯字(包括筆誤)。那康熙帝的錯別字有什麼值得深思之處嗎?
  •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五消禳國君王侯世土災
    十徧周竟,十方無極消禳世土一切災祥至真大神,一時同至,諸天國土,君臣兆民,傾心歸仰。來者有如雲奔霧合,無鞅之眾,迮國一半,土皆偏陷,非可禁止。於是元始化一神珠,大如鬱儀,凝煇曜煥,升降徘徊,在太空之中。元始攝引,華芒徧及一切。天真大神,上聖高尊,燿寶真人,十方 無極諸天國土君臣兆民,消禳世土災祥大神,無鞅數眾,俱入神珠之中。天人仰看,惟見諸天國土,君臣兆民,消禳世土災祥大神,惟見欻欻從華芒中入。
  • 御書賞賜的文治氣象——宋太宗與唐宋御書政治文化的傳承和轉型
    元祐八年(1093),在黨爭中受牽連而待罪流放的黃庭堅看到宋太宗賞賜給王禹偁的御書時感慨萬分,他在這卷御書後題跋道:「縱觀先朝製作、文章翰墨,與日月並明。如禹偁乃得身親見之,面折廷爭,顯於雷霆之下,茲非其幸歟!」黃庭堅通過太宗的御書遺物,想到了王禹偁與太宗的君臣際遇,對於正因「待罪太史氏,窺石室金匱之書」而被流放的自己,深有感觸。
  • 如何評價清聖祖康熙帝?
    聖祖爺康熙帝雖然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但由於有大量歷史遺留問題沒能得到解決,所以康熙帝對於清朝來說,是有開創之功的。 康熙繼位之初,東南尚有鄭氏割據臺澎,南方的三藩跨州連郡,北部蒙古問題懸而未決,西域地區準噶爾崛起,江南士大夫各懷鬼胎,反清復明運動風起雲湧。
  • 康熙帝廢立太子之紛爭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命太子、長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隨駕。在巡幸期間,發生了幾件事,促使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激化: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報告了太子的許多不良表現。比如說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以至兵丁「鮮不遭其荼毒」,還有截留蒙古貢品,放縱奶媽的丈夫、內務府總管大臣凌普敲詐勒索屬下等。
  • 是親徵也是巡幸:1697年康熙帝的寧夏之行
    面對康熙帝的多次派人招降,噶爾丹無動於衷,康熙帝也無可奈何。《康熙南巡圖》局部為徹底剿滅噶爾丹,康熙帝決定第三次親徵,此次親徵的目的地為寧夏。同時,相比前兩次,康熙帝第三次親徵時,噶爾丹已完全無力同清軍作戰,僅有苟延殘喘之力,故此次康熙帝親至寧夏,主要目的是指揮調度軍隊。正如康熙帝所言:「朕欲往寧夏親視大兵、糧餉、地方情形。」並未打算親領士兵出邊作戰。從這個角度看,康熙帝此次寧夏之行,相比於此前親徵幾乎純粹的軍事目的,軍事性質有所淡化。
  • 康熙帝的人生側面:卸磨殺驢,出爾反爾,將平定三藩功臣逼死
    也有人說,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在位期間開創了康健成勢的局面,被稱為「千古一帝」。但是康熙帝並不完美。他有很多缺陷,這些負面事件往往被人們忽視。比如康熙帝曾經卸下驢子殺死過舊金山的功臣,讓它活活死去,到底是怎麼回事?
  • 康熙帝的大智謀:為了讓老四胤禛順利即位,他是如何布局的?
    還有對手的愚蠢,和隊友的神助攻,當然,也少不了自己的皇阿瑪康熙帝的全力支持。那麼作為清朝史上最偉大的帝王,康熙帝做了哪些鮮為人知的安排,確保了老四胤禛的順利即位?為什麼有人說康熙帝才是全劇謀略最深的人?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214期:康熙的大智謀,為了保老四胤禛即位,他做了哪些讓人震驚的部署?
  • 康熙帝多活二十年——那時候的大位誰來繼承?
    二、皇孫(僅統計曾被康熙帝接到身邊撫養過的、至乾隆七年(1742年)依舊在世的):康熙帝嫡次孫、廢太子胤礽次子、理親王弘皙,薨於乾隆七年(1742年)康熙帝第三十一孫、恂郡王胤禵次子弘明,薨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康熙帝第四十一孫
  • 康熙帝之精妙?
    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後半生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 康熙八年(1669),鰲拜因專擅弄權,影響政局,康熙帝與韋小寶、索額圖聯合將其拿下入獄,後命韋小寶與索額圖查抄鰲拜。
  • 康熙帝的兄長——放棄皇位,願為賢王的裕親王愛新覺羅·福全
    幾個月後,二十四歲的順治帝駕崩,遺詔立出過天花的皇三子玄燁繼承皇位(出過天花就不會再染此病,可保皇位永固),是為康熙帝,就這樣福全與帝位失之交臂。康熙六年,康熙帝冊封比自己大一歲的兄長福全為裕親王,並命其參與朝政。此後福全開始全力協助康熙帝,恭謹老實,恪盡職守的福全很快成了康熙帝身邊最為信任之人。
  • 六次南下的不只是乾隆帝,還有康熙帝,他去幹什麼了?
    ▲康熙帝畫像康熙帝初登皇位之時,黃河下遊決口,水患規模極大。所以,康熙帝曾在太和殿以「治河」為策論試題,測試天下貢士。在「平定三藩」階段,儘管國庫緊張,但康熙帝依然對黃河和淮河的治理,投入大量資金。▲黃河下遊變道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第一次南下。親閱河工,幸監清江府、淮安府、江寧等地進行考察;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第二次南下。
  • 逍遙自在、置身事外——沒有參與皇位爭奪戰的康熙帝諸子及其結局
    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胤礽,標誌著他在生前明立皇儲的想法徹底破產,此後羽翼豐滿的諸成年皇子,對於空出的儲君之位開始展開激烈的爭奪,各自糾集勢力相互爭鬥,奪嫡之爭綿延十餘年,直至康熙帝病逝。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依靠其嫻熟的政治才能和隱忍的表現,獲得暮年康熙帝青睞,得以獲取最終勝利,登基為帝。
  •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
  • 康熙帝太神了,看了一眼兒媳婦說了幾個字,卻真的實現了
    ,要知道康熙帝在位60多年,他生出了幾十個兒子,當時康熙雖然是家長,但是作為皇帝,他整日忙於政務,所以很少到兒子的家中。但是康熙帝對於兒媳婦我的看法還是非常準的,再一次康熙帝和雍正帝喝酒的時候,他期間就對自己的兒媳婦說了幾個字,當時沒有人在意,但是最後這幾個字,卻應驗了讓人非常的疑惑,那麼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一下。
  • 少年天子康熙帝立志平三藩:吳三桂等人不是功臣是割據勢力
    康熙帝在答覆尚可喜的詔書中,稱讚尚可喜「想要歸老遼東,情詞懇切,可見其態度恭謙謹慎,能識大體」,同時除了兩營由漢人組成的「綠旗兵」留在廣東,尚可喜的親屬和部將全部隨他遷往遼東。也就是說,康熙帝在廣東首次實施撤藩計劃。老邁的尚可喜接受了撤藩的現實,但是康熙帝此舉在另外兩位藩王那裡引起軒然大波。
  • 戴罪立功的靖南王耿精忠,為什麼被康熙帝凌遲處死了呢?
    那麼,身為王的耿精忠為什麼最後被康熙帝凌遲處死了呢?清朝建立之初,三位藩王在南方還算安分,吳三桂還曾將南明永曆帝抓捕誅殺。不過,到了康熙帝時期,消滅了鰲拜這個朝中的威脅後,年輕的愛新覺羅·玄燁便將矛頭對準了南方的這幾位藩王。隨著他們在南方站穩腳跟,其勢力愈發膨脹,能夠獨立行使的兵權也成為了對中央的極大威脅,於是康熙十二年(1673),皇帝下旨撤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