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題匾-中山世土
琉球(即現日本衝繩),自明朝起就是中國的藩屬國,每兩年來華進貢一次,其貢使乘船由福建登陸,北上進京。明末,局勢動蕩,中琉交通中斷。順治年間,清廷遣使招撫琉球,續建中琉宗藩關係。康熙帝即位後,雙方關係發展迅速。
首裡城王宮(復建)
順治十一年(1654),清朝頒給琉球詔書印信,並沿襲明代朝貢體制,因南方反清力量活躍,清朝未「封」、琉球未「貢」,中琉交通即告中斷。至康熙二年(1663),清朝遣使冊封尚質為琉球國中山王,琉球隨後遣使謝恩,自康熙五年起兩年一貢,雙方建立起實質性的宗藩關係。後因吳三桂起兵叛亂,耿精忠踞福建響應,中琉交通再次中斷。期間,琉球派員探問並拒絕耿精忠招撫。康熙十六年(1677)二月,清軍收復除廈門外福建全境。次年,琉球恢復朝貢。
康熙帝將「中山世土」四字給大臣觀看
康熙十九年(1670),琉球世子尚貞(尚質長子)派遣耳目官毛見龍、正議大夫梁邦翰赴京入貢並請求襲封「中山王」。康熙帝認為琉球「恭順可嘉」,同意遣使冊封,並命翰林院檢討汪楫、內閣中書舍人林麟焻為冊封使。汪楫請求皇帝頒賜御書,禮部奏議不準,康熙不以為意,親書「中山世土」四大字賜給琉球。眾臣認為,不僅其字體「盡善盡美,毫髮無憾」,而且使屬國「鹹知皇上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
康熙帝任命冊封使臣
康熙二十二年(1673),汪楫等攜帶詔敕和御書赴琉球冊封尚貞為中山王,得到了琉球方面的高度重視和反饋。尚貞給康熙帝的奏書稱「蒙皇上特恩賜臣御筆,煌煌天翰遙頒小邦,榮光燭天…」,又稱因康熙帝「文德功烈,格天感神,且有御筆在船」,冊封船到達琉球時出現了「萬鳥繞蓬而飛,兩魚夾舟而進」的瑞象。琉球作為明朝藩屬,經濟文化發展久受其益。明朝覆沒,又經清初反覆斷續,中琉關係不確定因素增強。尚質去世之後尚貞久未受封,康熙帝此時遣使冊封又親賜御書,政治意義巨大。尚貞獲得的不僅僅是「中山王」的封號和御書,更是清朝重視琉球,中琉關係朝著更緊密方向發展的強烈信號。同年十一月,尚貞遣使謝恩,並進獻了冊封國王和頒賜御書的貢物。
康熙帝御書「中山世土」,開創了清朝皇帝頒賜琉球御書的先例。此後各朝均有頒賜,頒賜時機也不限於冊封國王,雍正帝就曾在琉球遣使慶賀登極時,賜「輯瑞球陽」四字。康熙帝為琉球題寫御書,還對其他藩屬國產生了影響。冊封安南的使臣明圖也請求賜安南御筆,康熙帝認為「安南亦系外藩,既已頒賜琉球,安南亦應頒賜」,時值康熙帝巡幸五臺山前夕,出行回京後,御書「忠孝守邦」四字賜給安南。
雍正題匾—輯瑞球陽
隨著局勢的穩定,中琉關係在結束了時斷時續的狀態之後,步入了快速升溫的軌道。進貢物品、賞賜物品、接貢、貿易免稅、派遣官生等制度不斷完善,開創了中琉關係長期穩定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