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中宣部倡導,廣東省委宣傳部、深圳市委宣傳部主導,獻禮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電視劇《追夢》在深圳市舉辦了專家研評會。此次研評會以「探索主旋律作品市場化路徑,謳歌經濟特區偉大實踐」為主題,與會領導、專家與該劇主創在總結《追夢》創作經驗的基礎上,探討了主旋律題材在當代的發展之路。
作為反映經濟特區建立與發展的文藝作品,《追夢》展現出了深圳建設者和第一代創業者在時代浪潮中追求夢想的熱血經歷。該劇於11月10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第一周就達到了1.156%的收視率,屢次位列黃金時段電視劇單頻道收視率榜首,#電視劇追夢#等相關話題收穫超9387.2萬閱讀,創主旋律題材劇新高。
研評會上,廣東省廣播電視局局長劉小毅;廣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及臺長蔡伏青;廣東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及副總經理蘇玉光;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一級調研員胡濱;騰訊影業高級副總裁,宣發與騰影發行公司負責人高莉從深圳的現實情況出發,展望了文藝作品在深圳這片土地上的未來圖景。與會專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會長張德祥、著名影視評論家丁臨一、著名影視評論家陳先義、光明日報文藝處副主任李春利則從該劇的立意、主題、時代價值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和解讀。與會主創團隊總製片人孫洪濤、編劇溫豪傑、導演餘丁講述了《追夢》幕後的創作故事,主演王雷、劉濤則闡述了個人對角色、劇情、時代的理解。
(電視劇《追夢》舉辦專家研評會)
精心打磨 以使命感堅守創作初心
研評會上,主創團隊一致認為,《追夢》作為一部主旋律題材的作品,有「記錄歷史、謳歌時代」的使命與責任。這種特殊的使命感賦予了主創團隊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編劇溫豪傑從劇本的角度講述了創作初衷:「我總覺得我努力在做中國當代史上最重要的一筆,我想通過文字、影視留下一個痕跡。」
(電視劇《追夢》主創、主演代表)
本著這樣的初心,為真實還原劇中的場景、人物,主創團隊在創作過程中面臨了諸多困難。該劇導演餘丁回憶道:「拍一個一兩千人的大場面時,我們在海面上拍了一個通宵。那天晚上的天氣不好,潮水漲到胸口,還下著雨,我們拍攝用的氣球燈被大風吹到了海綿上,已經無法使用了。但由於那場戲場面很大,鏡頭也很多,我們只能拍下去。當時主演王雷拿著攝像機在現場拍,劉濤在水裡奔波。現場有幾個年輕的群眾演員含著眼淚說不累、不怕。這是我拍這麼多年戲第一次遇到的場景,我很難忘。」
面對這樣一部「拍攝難、呈現難」的作品,主創團隊最終以多年的創作經驗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對此,著名影視評論家陳先義評論道:「這部作品的成功在於它題材上的獨具一格。《追夢》揭示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軍隊和廣大人民對改革開放的迫切期待,對新生活的無限嚮往,以及服從大局,聽黨和國家召喚的那種決心和意志。十年百年後,當我們回顧深圳的發展歷史,這是一部有史料價值的電視劇作品。這部劇描繪出了時代發展下,中國在經濟發展和精神文化層面創造的奇蹟。」
(與會領導與專家代表)
打破傳統 以小群體描繪時代圖景
《追夢》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了傳統年代創業劇的人物框架,通過熱血的創業故事塑造了魏東曉、杜芳等具有代表性的小人物,給了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跳脫出臉譜化的真善美、單線條形象後,《追夢》中的人物更加鮮活、真實。
主演劉濤對劇中人物所生活的環境十分熟悉,她回憶道:「我是70年代末出生的,我和改革開放是同齡人。我讀小學時,我父母來了深圳,所以我對深圳的街道非常熟悉,80年代的時候,從火車站走到陽光大酒店,右邊是陽光大酒店的路,左邊是國貿,上幾層樓可以到免稅店。我的成長和這個城市息息相關。我很了解這邊的生活、這邊的人。追夢追的是什麼?我覺得是一種精神。但凡你敢於創造,勇於拼搏,有夢想就一定會實現。因為那個時代會給予你無限的機會。《追夢》中阿芳的角色就是這樣,她潤物細無聲幫助了男人和家庭,她是真的愛這片熱土,她知道趕上時代的步伐就要做追夢人。」
(廣東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蘇玉光)
正是主演對角色、時代精神的深入了解,才讓這部劇成為了有血有肉的時代頌歌。對此,光明日報文藝處副主任李春利感慨道:「這部劇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對人物塑造的拿捏。女主角杜芳非常可愛,既有小聰明,也有大智慧。她最開始在路邊擺攤,最終成了女老闆。成為女老闆的女人,一定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劇中,她聽到別人說她像老鼠一樣東躲西藏經營小買賣,她就說有這麼漂亮的老鼠嗎?這是非常幽默的。商戰中,她以寬容不斷組建新的利益同盟,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這也是廣東女人的智慧,也是千萬個打工妹的精神所在。」
(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黨組書記、總裁 嶽川江)
劇中的人物深刻反映了現實,當他們集結在《追夢》中後,便組成了一副大時代的圖景。其中既有成功的創業者,也有在時代浪潮中「失敗」的人。著名影視評論家丁臨一認為:「這部戲之所以好看,是因為人物。這部戲寫的是南濱英雄。我所說的南濱英雄主要是兩代創業者,不光有成功者,還有很多失敗者。從魏東曉和杜芳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南濱人民能吃苦、善於學習、不斷創新、用於擔當的精神。中國有一句老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南濱人民就是這樣,我們深圳人民就是這樣。我們在這部戲裡看到了年輕人的夢想,看到科技創新的力量在一代一代地傳遞下來,給我們這座城市提供了永遠的活力。」
折射歷史 以主旋律彰顯深圳精神
在深圳經濟特區設立40周年之際,《追夢》致敬了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敢闖敢拼的創業者,並打開了主旋律題材劇的創新之路,令主旋律題材的影視創作更富市場活力。正如深圳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一級調研員胡濱所言:「這部劇在思想藝術上有非常突出的成就。我覺得它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價值觀。尤其是在面對深圳40年經濟特區的熱土,它塑造了非常成功的一群人民群眾的群像,從原住民後代、工程兵、企業家、IT行業精英、黨委政府等領導各方面都有反映。這部劇是我們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創作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正是對工程兵開山築城,民營企業白手起家,股票、中外合資、電信、房地產、高科技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深度的採訪,才為這部劇鋪墊了基礎。」
《追夢》將深圳精神融入個體命運,將個體命運融入時代發展,最終以時代發展折射歷史變遷,展現了四十年間深圳的騰飛歷程。正如廣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及臺長蔡伏青所言:「《追夢》立意宏大,具有相當的歷史厚度和現實深度,彰顯了廣東引領改革開放之先的時代精神,是近年來國內影視劇創作的優秀之作。」騰訊影業高級副總裁,宣發與騰影發行公司負責人高莉認為:「《追夢》的播出是對深圳精神的致敬與弘揚,它反映了千千萬萬在深奮鬥者的故事,記錄了偉大時代的巨變。劇中『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尚法、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對深圳精神的最好詮釋,也是40年來深圳人共同的精神標識。」
(廣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蔡伏青)
最後,廣東省廣播電視局局長劉小毅總結道:「10月14日,總書記在深圳出席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發表重要講話。現在全國、全省和深圳正在深入貫徹學習,廣東省委召開全會,其中一個議題是深入貫徹學習總書記出席深圳建設40周年發表的重要講話。《追夢》播出於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體現了一座城和兩代人的創業故事,有重大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廣東省廣播電視局局長劉小毅)
聚焦主旋律題材,體現了《追夢》主創團隊在打造影視文藝作品上的社會責任感。該劇通過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傳達了深圳建設者和第一代創業者「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尚法、追求卓越」的精神,探索了主旋律題材市場化切實可行的路徑,謳歌了經濟特區偉大實踐,引領了行業創新,挖掘出了主旋律題材的更多可能。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