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人-請點上面「關注」
於廟村
【沿革】 清末屬鄆城縣冷西裡。1928年歸鄆城縣六區鎮東鄉。1940年劃入鄆南縣二區,1942年歸鄆鄄巨菏辦事處,1943年屬臨澤縣,1944年歸鄆巨縣,1946年歸鄆城六區,1952年屬鄆城九區。1958年初歸五界首王樓鄉,同年秋建於廟大隊,轄於廟、張窯、巨莊3自然村,屬陳坡公社。1984年初改為於廟村民委員會,所轄未變,歸五界首鄉。2001年2月鄉鎮合併,屬武安鎮。
【地理位置】 位於縣城西南15公裡處,東與候營接壤,北與謝井隔河相望,南與河北王莊相連,西與蘇莊相連。
【自然狀況】 該村地勢平坦,向陽河依村東而過,水利條件優越,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適宜種植小麥、棉花、大豆及蔬菜、瓜果。全村有機井8眼,大小水渠30多條。2002年全村佔地337I畝,其中,耕地為3031畝,林場佔地174畝,學校佔地14畝,村莊佔地150畝,其它2畝。
【交通】 建國前,交通極為不便。建國後公路發展迅速,土路面逐漸由瀝青路面所取代。2002年交通已四通八達。北由郭莊路直通鄆城,南接220國道。京九鐵路線在於廟、張窯與巨莊之間通過。
【經濟狀況】建國前,村民以務農為主,生活極為貧閒,建國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全村經濟收入670萬元,是建國初期的20倍。
大事記
1938年陳廣才、彭屯汝組織成立民團與土匯,日寇作鬥爭。
1938年7月25日一股士睡圍攻於廟,神槍手於廣清帶領民團打死土匪機槍手,打退了土匪的進攻。
1946年於廟成立第一屆黨支部,劉仍貴任支部書記,李世昌任農會會長,於廣銀任槍班班長,並為部隊選送了一批子弟兵。同年春,彭濟齋、於廣愛獻地、獻物建於廟小學,並當年招生,成立3個班。1952年李傳讀、李傳孝、李世舉、於道立等6家成立第一個互助組,先後共有 10多個互助組相繼成立。
1951年李世魁、於廣愛組織成立棗椰劇團。
1964年「四清」工作隊入村,陳學平任縣工作組組長。1967年
於廟小學改辦聯中,石洪欽任校長。
1971年向陽河開工。
1972年在向陽河上建橋1座。
1974年,水利局批款1.5萬元,修建涵洞與揚水站各1處。
2000年成立五界中學於廟分校(初中班)。
2002年,投資5萬元完成低壓線路改造。
【工副業】1958年大隊成立副業組,有粉坊、油坊、木業、縫紉組等,主要服務於該村。1965年大隊組建林場100畝,栽蘋果樹1500棵,建磚瓦廠1處,年產背磚20萬塊。
【文化教育】1943年李世魁、於廣愛創建了棗椰劇團,演唱新戲,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棗椰劇閉活動在周邊幾省。1946年劉仍貴、李世昌提倡辦新學。1957年彭儉齋為擴大辦學規模,把自已家的樓房扒掉,建設學校。於廣管捐地、捐物,劉仍貴帶領群眾扒碑樓子、扒廟,共建校舍35間。1958年建成農中、中小學8個班,有師生300多人。兒童入學率30%,女生佔六分之一。1966—1970年,於天運組織成立農村文藝宣傳隊,利用農閒演練歌舞戲曲等,宣傳黨的方針政策。1977年大隊購進12英寸黑白電視機11部,分給各生產隊,由專人保管,供群眾觀看電視節目。1990年學校招學前班1個,5歲以上兒童入學率100%。
【村民生活】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糖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80年人均佔有糧食不足150公斤,人均收入50元。2002年人均佔有糧食620公斤,人均收入2000元。住房,1949年士牆泥頂。1970年土牆瓦頂,2000年磚房、瓦房或樓房。肉蛋消費方面,1949年人均不超過2.5公斤,1970年10公斤,2002年20公斤。全村擁有機動農用車220輛,摩託車25輛,電腦2部,洗衣機25臺,60%的家庭安裝了電話,10%的家庭擁有音響, 10%的家庭擁有電冰箱。醫療衛生方面得到極大改善,全村有醫療所3處,小病不出村,大病能輸液,能控制傳染病的流行,村民的平均壽命比建國前增長20歲。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3年劉仍貴加入中國共產黨,秘密從事清、反霸和發展黨員的工作。1946年黨組織公開後,劉仍貴任於廟黨支部第一屆黨支部書記,共有4名黨員。1948年進行土地改革,入冬,全村出動民工、大小車輛支援淮海戰役。1952-1956年張清殿任支部書記。1958年劉慎羽任支部書記,在此期間,黨支部帶領黨員、群眾深翻土地,逐方進行削高填注,使坑溝變為平地,打井50多眼。1959—1975年李傳孝任支部書記。1975-1978年李鳳婷任支部書記。1978-1988年李世黨任支部書記。1988—2002年彭濟濤任支部書記。支委有李世營、劉允甫、劉仍起、於勝利。2000年改造了低壓線路,並成立了五界中學於廟分校,有六、七、八年級3個初中班。
【行政建設】1946年李世昌任農會會長。1950—1953年王月戀任村長,合作社成立,李世舉、於道立分別為社長。1953—1980年於天策任村長。1980—2002年李世營任村主任,文書劉允甫,村委有劉仍起、於勝利。年
【村民生活】士牆泥頂。1970年土牆瓦頂,2000年磚房、瓦房或樓房。肉蛋消費方面,1949年人均不超過2.5公斤,1970年10公斤,2002年20公斤。全村擁有機動農用車220輛,摩託車25輛,電腦2部,洗衣機25臺,60%的家庭安裝了電話,10%的家庭擁有音響, 10%的家庭擁有電冰箱。醫療衛生方面得到極大改善,全村有醫療所3處,小病不出村,大病能輸液,能控制傳染病的流行,村民的平均壽命比建國前增長20歲。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3年劉仍貴加入中國共產黨,秘密從事清、反霸和發展黨員的工作。1946年黨組織公開後,劉仍貴任於廟黨支部第一屆黨支部書記,共有4名黨員。1948年進行土地改革,入冬,全村出動民工、大小車輛支援淮海戰役。1952-1956年張清殿任支部書記。1958年劉慎羽任支部書記,在此期間,黨支部帶領黨員、群眾深翻土地,逐方進行削高填注,使坑溝變為平地,打井50多眼。1959—1975年李傳孝任支部書記。1975-1978年李鳳婷任支部書記。1978-1988年李世黨任支部書記。1988—2002年彭濟濤任支部書記。支委有李世營、劉允甫、劉仍起、於勝利。2000年改造了低壓線路,並成立了五界中學於廟分校,有六、七、八年級3個初中班。
【行政建設】1946年李世昌任農會會長。1950—1953年王月戀任村長,合作社成立,李世舉、於道立分別為社長。1953—1980年於天策任村長。1980—2002年李世營任村主任,文書劉允甫,村委有劉仍起、於勝利。
李提俊(1904—1996)1938年秘密從事黨的地下工作,配臺黨的高級幹部杜廣車等抗日、清匪,營救了大批地下黨幹部的生命。李世魁1943年組織成立了棗椰劇團。彭純翠1948年3月,鄧小平、劉伯承在彭純翠家住5天,當時由劉仍貴和李世昌 2人照顧。
張窯
相傳,張姓建村,因村北有一座磚窯,故名張窯。後張姓乏嗣,劉姓遷此,村名依舊。據《劉氏族譜》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始祖振公自單縣遷居鄆邑東南何倉前劉莊,九世祖遷前謝井,十二世祖大京、大倫兄弟2人遷此,時名張窯,定居後原名未改。隸屬沿革見子廟村民委員會。
【姓氏與人口】2002年該村有唐、劉2姓氏,其中劉氏有186戶685人。
巨莊
【沿革】巨氏祖詩巨昌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從山西洪洞縣遷居鄆城縣東,與宋氏共同建村,村名為巨梁莊,歷時十一世。十二世祖豐福為避戰亂於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遷居此地,建村名為巨莊。隸屬沿革見於廟村民委員會。
【姓氏與人口】2002年巨氏有7戶32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劉氏九世祖永興自本縣簸箕營劉莊遷此,村名未改。
-end-
轉發到「圈子」裡,老鄉們都會感謝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