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鎮-(各村史)-於廟村

2021-02-19 鄆城老家

 人-請點上面「關注」

於廟村

【沿革】 清末屬鄆城縣冷西裡。1928年歸鄆城縣六區鎮東鄉。1940年劃入鄆南縣二區,1942年歸鄆鄄巨菏辦事處,1943年屬臨澤縣,1944年歸鄆巨縣,1946年歸鄆城六區,1952年屬鄆城九區。1958年初歸五界首王樓鄉,同年秋建於廟大隊,轄於廟、張窯、巨莊3自然村,屬陳坡公社。1984年初改為於廟村民委員會,所轄未變,歸五界首鄉。2001年2月鄉鎮合併,屬武安鎮。

【地理位置】 位於縣城西南15公裡處,東與候營接壤,北與謝井隔河相望,南與河北王莊相連,西與蘇莊相連。

【自然狀況】 該村地勢平坦,向陽河依村東而過,水利條件優越,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適宜種植小麥、棉花、大豆及蔬菜、瓜果。全村有機井8眼,大小水渠30多條。2002年全村佔地337I畝,其中,耕地為3031畝,林場佔地174畝,學校佔地14畝,村莊佔地150畝,其它2畝。

【交通】 建國前,交通極為不便。建國後公路發展迅速,土路面逐漸由瀝青路面所取代。2002年交通已四通八達。北由郭莊路直通鄆城,南接220國道。京九鐵路線在於廟、張窯與巨莊之間通過。

【經濟狀況】建國前,村民以務農為主,生活極為貧閒,建國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全村經濟收入670萬元,是建國初期的20倍。

大事記

1938年陳廣才、彭屯汝組織成立民團與土匯,日寇作鬥爭。

1938年7月25日一股士睡圍攻於廟,神槍手於廣清帶領民團打死土匪機槍手,打退了土匪的進攻。

1946年於廟成立第一屆黨支部,劉仍貴任支部書記,李世昌任農會會長,於廣銀任槍班班長,並為部隊選送了一批子弟兵。同年春,彭濟齋、於廣愛獻地、獻物建於廟小學,並當年招生,成立3個班。1952年李傳讀、李傳孝、李世舉、於道立等6家成立第一個互助組,先後共有 10多個互助組相繼成立。

1951年李世魁、於廣愛組織成立棗椰劇團。

1964年「四清」工作隊入村,陳學平任縣工作組組長。1967年

於廟小學改辦聯中,石洪欽任校長。

1971年向陽河開工。

1972年在向陽河上建橋1座。

1974年,水利局批款1.5萬元,修建涵洞與揚水站各1處。

2000年成立五界中學於廟分校(初中班)。

2002年,投資5萬元完成低壓線路改造。

【工副業】1958年大隊成立副業組,有粉坊、油坊、木業、縫紉組等,主要服務於該村。1965年大隊組建林場100畝,栽蘋果樹1500棵,建磚瓦廠1處,年產背磚20萬塊。

【文化教育】1943年李世魁、於廣愛創建了棗椰劇團,演唱新戲,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棗椰劇閉活動在周邊幾省。1946年劉仍貴、李世昌提倡辦新學。1957年彭儉齋為擴大辦學規模,把自已家的樓房扒掉,建設學校。於廣管捐地、捐物,劉仍貴帶領群眾扒碑樓子、扒廟,共建校舍35間。1958年建成農中、中小學8個班,有師生300多人。兒童入學率30%,女生佔六分之一。1966—1970年,於天運組織成立農村文藝宣傳隊,利用農閒演練歌舞戲曲等,宣傳黨的方針政策。1977年大隊購進12英寸黑白電視機11部,分給各生產隊,由專人保管,供群眾觀看電視節目。1990年學校招學前班1個,5歲以上兒童入學率100%。

【村民生活】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糖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80年人均佔有糧食不足150公斤,人均收入50元。2002年人均佔有糧食620公斤,人均收入2000元。住房,1949年士牆泥頂。1970年土牆瓦頂,2000年磚房、瓦房或樓房。肉蛋消費方面,1949年人均不超過2.5公斤,1970年10公斤,2002年20公斤。全村擁有機動農用車220輛,摩託車25輛,電腦2部,洗衣機25臺,60%的家庭安裝了電話,10%的家庭擁有音響, 10%的家庭擁有電冰箱。醫療衛生方面得到極大改善,全村有醫療所3處,小病不出村,大病能輸液,能控制傳染病的流行,村民的平均壽命比建國前增長20歲。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3年劉仍貴加入中國共產黨,秘密從事清、反霸和發展黨員的工作。1946年黨組織公開後,劉仍貴任於廟黨支部第一屆黨支部書記,共有4名黨員。1948年進行土地改革,入冬,全村出動民工、大小車輛支援淮海戰役。1952-1956年張清殿任支部書記。1958年劉慎羽任支部書記,在此期間,黨支部帶領黨員、群眾深翻土地,逐方進行削高填注,使坑溝變為平地,打井50多眼。1959—1975年李傳孝任支部書記。1975-1978年李鳳婷任支部書記。1978-1988年李世黨任支部書記。1988—2002年彭濟濤任支部書記。支委有李世營、劉允甫、劉仍起、於勝利。2000年改造了低壓線路,並成立了五界中學於廟分校,有六、七、八年級3個初中班。

【行政建設】1946年李世昌任農會會長。1950—1953年王月戀任村長,合作社成立,李世舉、於道立分別為社長。1953—1980年於天策任村長。1980—2002年李世營任村主任,文書劉允甫,村委有劉仍起、於勝利。年

【村民生活】士牆泥頂。1970年土牆瓦頂,2000年磚房、瓦房或樓房。肉蛋消費方面,1949年人均不超過2.5公斤,1970年10公斤,2002年20公斤。全村擁有機動農用車220輛,摩託車25輛,電腦2部,洗衣機25臺,60%的家庭安裝了電話,10%的家庭擁有音響, 10%的家庭擁有電冰箱。醫療衛生方面得到極大改善,全村有醫療所3處,小病不出村,大病能輸液,能控制傳染病的流行,村民的平均壽命比建國前增長20歲。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3年劉仍貴加入中國共產黨,秘密從事清、反霸和發展黨員的工作。1946年黨組織公開後,劉仍貴任於廟黨支部第一屆黨支部書記,共有4名黨員。1948年進行土地改革,入冬,全村出動民工、大小車輛支援淮海戰役。1952-1956年張清殿任支部書記。1958年劉慎羽任支部書記,在此期間,黨支部帶領黨員、群眾深翻土地,逐方進行削高填注,使坑溝變為平地,打井50多眼。1959—1975年李傳孝任支部書記。1975-1978年李鳳婷任支部書記。1978-1988年李世黨任支部書記。1988—2002年彭濟濤任支部書記。支委有李世營、劉允甫、劉仍起、於勝利。2000年改造了低壓線路,並成立了五界中學於廟分校,有六、七、八年級3個初中班。

【行政建設】1946年李世昌任農會會長。1950—1953年王月戀任村長,合作社成立,李世舉、於道立分別為社長。1953—1980年於天策任村長。1980—2002年李世營任村主任,文書劉允甫,村委有劉仍起、於勝利。

李提俊(1904—1996)1938年秘密從事黨的地下工作,配臺黨的高級幹部杜廣車等抗日、清匪,營救了大批地下黨幹部的生命。李世魁1943年組織成立了棗椰劇團。彭純翠1948年3月,鄧小平、劉伯承在彭純翠家住5天,當時由劉仍貴和李世昌 2人照顧。

張窯

相傳,張姓建村,因村北有一座磚窯,故名張窯。後張姓乏嗣,劉姓遷此,村名依舊。據《劉氏族譜》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始祖振公自單縣遷居鄆邑東南何倉前劉莊,九世祖遷前謝井,十二世祖大京、大倫兄弟2人遷此,時名張窯,定居後原名未改。隸屬沿革見子廟村民委員會。

【姓氏與人口】2002年該村有唐、劉2姓氏,其中劉氏有186戶685人。

巨莊

【沿革】巨氏祖詩巨昌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從山西洪洞縣遷居鄆城縣東,與宋氏共同建村,村名為巨梁莊,歷時十一世。十二世祖豐福為避戰亂於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遷居此地,建村名為巨莊。隸屬沿革見於廟村民委員會。

【姓氏與人口】2002年巨氏有7戶32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劉氏九世祖永興自本縣簸箕營劉莊遷此,村名未改。

-end-

轉發到「圈子」裡,老鄉們都會感謝你的。

相關焦點

  • 武安鎮-(各村史)-雞鳴寺村
    城人-請點上面「關注」雞鳴寺村2001年2月鄉鎮合併時劃歸武安鎮。【姓氏與人口】 2002年全行政村共王、趙、張、董、郭、孫、吳、薛、穆、傅、任11姓氏,1391人。【經濟狀況】 建國以前,村民以務農為主,生活貧困,有的農戶沿街乞討,生活貧困難言,至建國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超過260萬元。
  • 武安鎮-(各村史)-洪福寺
    1984年改為洪福寺村民委員會,轄桃園,屬武安鎮。【地理位置】 洪福寺位於鎮駐地東4公裡處,距縣城12公裡,與桃園、馬莊、季莊相連。【自然狀況】 全村地勢平坦,南靠向陽河,東靠機房溝,水利條件優越,適宜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蔬菜、瓜果。2002年全村佔地1600畝,其中耕地 1315畝,全為粘質土壤,學校佔地20畝,村莊佔地200畝,其它65畝。
  • 武安鎮-(各村史)-前宋村
    1984年改為前宋村民委員會,屬武安鎮。【地理位置】 前宋位於縣城西南17.5公裡處,東與趙孟相臨,南與三屯、閆莊接壤,西與孫莊相連,北與武安相距0.5公裡,距鎮政府駐地1公裡。2002年全村共 1996人,均為漢族。【經濟狀況】 建國前,村民多務農,生活極其貧困。建國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全村總收入11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60萬元,工業收入30萬元,其它收入20萬元。
  • 武安鎮-(各村史)-王楊莊
    2001年3月鄉鎮合併,劃歸武安鎮。【地理位置】王楊莊位於縣城西南17.5公裡處,東與前胡、後胡接壤,北部與徐屯隔小河相望,南與馬屯、西與五界相連。【自然狀況】該村地勢平坦,溝渠繞村一周,水利條件優越,適宜種植小麥、棉花、大豆、花生及蔬菜、瓜果。2002年全村佔地1350畝,其中,耕地1050畝,土質為粘質、半沙土壤。
  • 射洪市武安鎮召開輪作休耕工作推進會
    百姓生活網遂寧訊(張瑤 記者 鄧家華)射洪市武安鎮為加大實施耕地輪作休耕,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發展生態綠色循環農業,加快推進武安鎮農業可持續發展,近日,該鎮召開了2020年輪作休耕工作會議,鎮直相關部門負責人、15個村(社區)黨支部書記、文書40餘人參加會議。
  • 唐廟鄉-(各村史)-蔡莊
    1978年歸唐廟公社,1984年初,建蔡莊村民委員會,為唐廟鄉管轄。【地理位置】 蔡莊位於縣城西南28公裡處,南1.5公裡鄰洙趙新河,村後鄰趙王河,東鄰許莊,南鄰陳莊集,西與黃安鎮於樓相望,北與前劉隔河相望。【自然狀況】 該村地勢平坦,屬沙質土壤,老趙王河從村後穿過,村東0.5公裡有蔡莊溝1條,水利條件優越,旱能澆,澇能排。
  • 侯咽集-(各村史)-​侯咽集村
    建國後,公路發展迅速,土路面逐漸減少,由瀝青路面所取代,至2002年境內交通已四通八達,鄆(城)李(集)公路從村東穿過,侯(集)雷(莊)公路穿過村南,村北有鄆(城)蘇(閣)公路環村而過村內硬化2條街道,為招商引資、投資建廠提供了優越條件。【姓氏與人口】全行政村姓氏均為漢族,至2002年全村共917戶3210人。【經濟狀況】建國前,村民以務農為主,生活極為貧困。
  • 奶奶廟村說奶奶
    奶奶廟村有個廟叫奶奶廟,奶奶廟村因此得名。
  • 唐廟鄉-(各村史)-趙孟村
    建國後公路發展迅速,1992年村內柏油路與王老虎相連,村西有武陳柏油路,交通方便,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姓氏與人口】 該村共有趙、張、王、沈、孟、梁、鮑7姓,全村2002年共1022人,均為漢族。【經濟狀況】 建國前,村民以務農為主,生活貧困;建國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萬元以上。
  • 郭屯-(各村史)-褚垓
    東南與唐官屯相鄰,北與前辛莊、高莊相接,西與武安鎮的李垓隔鄄鄆河相望。建國後,由於地處偏僻,道路雖有所改變,但由於經濟條件所限,仍沒鋪柏油路,雨雪天氣,道路極為難走,21世紀初柏油路鋪進了村。1957年 因村地勢低洼,水路不通,雨後村內大量積水,縣委書記莊金廷來村視察水災,幫助挖溝放水。1964年 在村支書韓道祥的帶領下,請示縣委,在村南挖一條長2.5公裡的溝,入趙王河,從而解決了褚垓村放水問題,也平息了和唐官屯村民因放水而引發的長期的武力械鬥。
  • 縉雲小筠大園村,龍珠廟「九天聖母」的傳說!
    如果有機會去小筠大園村,那龍珠廟值得一遊。
  • 武安鎮財政所多舉措強化協稅護稅工作
    南漳新聞網訊(通訊員 何智靈 許巧)今年以來,武安鎮財政所主動作為,積極協助稅務部門組織稅源入庫,通過財務清查預估補繳稅收260多萬元。該所加強領導增強合力,多次召開聯席會議,加強部門溝通協作能力,增強了稅收徵管合力;加大協稅護稅力度,對蒙華鐵路臨時佔地面積復墾情況進行清查,主要涉及界碑頭、回龍寺、花門樓等7個村,350多戶,面積1500多畝地,經走訪入戶進行核實查看,核查未復墾面積達到1100餘畝、280餘戶,補繳耕地佔用稅200萬餘元;開展項目建設清理清查。
  • 張營鎮-(各村史)-田垓
    建國後調整土地,1989年村前修瀝青路210米,東與大老人相接,可通往嘉祥,向西通往鄆城,交通極為方便。【工副業】 村有油坊、木業加工、打石機、石粉廠等,從業人員32人,年收入20萬元。【服務業】 村有自行車修配鋪、生活門市部、衛生室等,從業人員8名,年創利稅 4萬元。
  • 唐廟鄉-(各村史)-西李樓
    1979年屬唐廟公社。1982年4月改名李孫大隊,1984年初東、西孫莊分出,自建西李樓村民委員會,屬三屯鄉管轄。2001年屬唐廟鄉。【地理位置】 該村位於縣城西南22.5公裡處,東與李橋相鄰,北與前屯接壤,南與智垓相連,西南與東、西孫莊相接,西與董莊隔河相望。
  • 唐廟鄉-(各村史)-夏樓
    1959年秋歸武安公社李橋大隊,1961年分為夏樓大隊,1978年歸屬唐廟公社,1984年建夏樓村民委員會,屬三屯鄉。2001年歸屬唐廟鄉。【地理位置】夏樓位於縣城西南22.5公裡處,東與胡營接壤,北與三屯、西與李橋、南與陳裡長相連。【自然狀況】 該村地勢平坦,地界高,土壤優質,適宜種植小麥、棉花、玉米、大豆、花生及蔬菜、瓜果等。
  • 【文化東疏】馬廟村關聖帝君廟的傳說
    東疏鎮馬廟村有一座關聖帝君廟(俗稱「關帝廟」),復建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距今360多年。 (三)石馬啃青 關帝廟建成後,香火繚繞,東疏、西疏這片土地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豐衣足食,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帶來的幸福生活,同時也感謝關二爺的蔭護。 幾年後,一件不愉快的事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那就是地裡的麥苗經常被啃,到底是誰家的牛羊夜裡出去啃青,各村的保安們也天天調查,一個月下來也沒結果。怎麼辦?各村夜裡蹲守,看誰家夜裡偷放牛羊啃青。
  • 唐廟鄉-(各村史)-閻莊
    ,以閻氏取村名閻莊。2001年改屬唐廟鄉。【地理位置】 閻莊位於縣城西南20公裡處,東與後屯為鄰,北與孫莊接壤,南與柴周隔河相望,西與楊節垓相連。【自然狀況】 該村地勢平坦,趙王河挨村而過,20世紀70年代初,在趙王河建揚水站1處。2000年前後全村打機井14眼,機井和揚水站配合使用,水利條件極其優越,適宜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及蔬菜、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