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宏:陝北秧歌漫筆

2021-02-27 小高有話說

陝北秧歌漫筆

作者‖劉 宏

2018年春節央視焦點訪談欄目系列節目《希望的田野》報導陝北小村莊下馬川村幫扶脫貧。欄目編導獨出心裁,從農民馬老大春節扭秧歌切入,脫貧的農民扭起歡快的大秧歌,大秧歌和信天遊一結合,徹底喚醒了這片貧瘠的黃土地。

第一次看到央視航拍的陝北高原,著實嚇人一跳,這片土地就是上帝一生氣狠勁兒擲在地上的「黃色」蕎面涼粉,粉碎成大大小小的溝壑土塊,支離破碎,慘不忍睹。回頭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在大山的褶皺中討生活。面朝黃土背朝天,苦得讓世代陝北人叫起來。傳統民間舞蹈大秧歌義無反顧地擔當起調味師的職責,大苦大樂、大喜大悲都可以在扭起秧歌時溶解;被壓抑的天賦、個性、幽默、希望都可以得到釋放;生活的本來面目,人性的醜惡妍美,人生的大徹大悟,幸福的模樣都可以得到呈現還原。秧歌滋潤了歲月的輪迴,秧歌撬開了春意的大門,秧歌把多情的願望妥帖地收藏,秧歌把自由的詩行萌動。

每年翻過臘八的日曆紙,村裡的廟會會長和扭秧歌的老把式就開始張羅鬧秧歌事宜。鑼鼓嗩吶一響,開始排練起來,演員不要通知,該來的都來。老人們扭不動的自然晉升為師傅,一招一式都是功夫,一擺一頓都是技術,代代傳承,口耳相傳。圍觀的群眾雖不上場,都能看出門道,隨時跑上場指導,有板有眼,踩在點上,扭在腰上,功在腿上,藝在手上,情在臉上。說不定你身旁走過的攔羊老漢就是踢場子的挎鼓子(男角),坐在門口曬太陽的白髮老太婆,年輕時也許就是一個好包頭(女角)。鑼鼓嗩吶鑔一齊響起,頓時時光逆流成河,年齡都成了謊話,眼光都是童話,演員們都是神話。李爺爺、王奶奶都成為藝名:黑旋風,六六旦、水上漂、一枝花,霸王鞭,風擺柳、紅牡丹。這些藝名代表著演員的藝術成就,都是群眾雪亮的眼光裡檢驗過的真本實料,給個副科官位都不換,一上場都享受著明星級別的待遇,吸粉無數,迷倒一片。

喝彩聲一浪高過一浪,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增恆又和老搭檔侯世凱踢二人場子。鼓點撞樂心田,嗩吶聲聲動地來,在腳步中穿梭。穿著百襉裙的美嬌娘在鼓鑔聲吻合的一剎那,偷偷瞄了後生一眼,定是一見鍾情,頓時戀愛狂歡曲上演,猶抱彩扇半遮面,目光相撞,羞紅眉稍,躲閃騰挪。後生定是英武颯爽擋在女孩面前,咚嚓之間,把男子漢的健美招式盡情展現。女子惱了,小鹿飛奔,碎步繞圈,多少嬌媚、羞澀、幸福、快樂全灑向觀眾,觀眾的心都酥成渣渣了。觀眾們佩服的眼神兒,讓女子笑靨如花,腳下的裙擺靜若止水,人卻在快速移動,水上漂,風擺柳,突然要摔倒了,雙扇展開,風吹禾倒之際,後生定是在最重的鼓點聲響起時,扶抱入懷,抱得美人歸。如花美眷,媚態萬千,二人獨立旋轉,喝彩聲一起給二人加油,旋轉的更快,轉到了天荒地老,泯滅了時光。最後女角從男角胳膊伸開後,拋出,一隻粉色的陀螺落地旋轉,站直身子霎時一朵紅蓮盛開,旋轉成萬千寵愛集一身,彩扇飛翔,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時你驚奇的是眼前的妙齡少女,頭髮被摘下時成為滿頭銀髮的80歲老頭,但眼神裡還閃爍著異於常人的神採。李增恆藝名六六旦,綏德人常說:俊不過的紅牡丹,俏不過的六六旦,看了六六旦忘吃席面飯。陝北人青年男女的戀愛過程,在秧歌舞蹈中得到完美的呈現。

除夕一過,邁進新年,秧歌隊伍正式出場。初一到初六是沿門子,從村頭到村尾,一家不落上門拜年,寧滅一村不落一家是沿門的規矩,秧歌拜年,就為討個好彩頭。傘頭會引導出不同的隊形變化,有龍擺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龍吐水、十二蓮燈等排列法。傘頭的能力在這時得到完美的呈現,即興編詞套曲,一定要讓主人高興,這家老頭愛打麻將,傘頭就會唱:山丹花開紅又紅,大卡自摳和又和,一和不成,下和槓頭開花。老太爺樂開花,紅包再裝一千,接口福,演員們還要接應:咿呀嗚喂。唱詞不是誇讚就是美好祝福。初七到十五是各村秧歌隊伍交流比拼,時間在嗩吶鼓點聲中快樂流淌,到正月十五達到高潮,秧歌隊伍進城匯演,陝北各縣城自然匯聚成秧歌的海洋。

各路秧歌隊走街進場,穿山過溝,鑼鼓喧天,旌旗獵獵,各顯神通,有農具秧歌隊、舞獅隊、舞龍隊、竹馬旱船跑驢隊、抬花轎秧歌隊、嗩吶長號隊。元宵節的街道就是人的海洋,人插人腦插腦,都是為了看紅火看秧歌,街道兩邊樓宇的陽臺、樓頂也是人頭攢動,能站立的高處樹杈、障礙柱都釘上了人,由外往裡擠,裡邊往外扛,仿佛是鍋裡沸騰的糜子渾酒,鍋沿朝鍋心翻滾,中央永遠是彩綢竄突的秧歌場子。這不,有位小朋友的糖葫蘆才吃了兩口,就被擠掉了,糖絲粘到一個人的西裝上又粘到另一個人的羽絨服上,最後掉到地上,就被一雙運動鞋給踩了,接著一雙皮鞋上去又是一腳。轉眼間只剩下一根竹籤,被各式各樣的鞋子搓來搓去。

歡樂的鑼鼓敲起來,輕盈的腳步躍起,彩扇翻飛,彩綢飄揚,每個鼓點都會激發雄壯的隊伍變動。彩扇揚起時,街道頓時成了桃花盛開的春天,花傘湧動,金龍飛騰。最賺人心情的是那小場子,譬如夫妻趕驢,丈夫鞭起驢奔,驢兒又是下坡又是上峁,四蹄撒歡,驚慌失控,自然也要給丈夫踢上一蹄子,丈夫倒地揉肚子,觀眾緊張的躲開,誰也不想被驢蹄親吻。現實生活,被誇張詼諧地搬到秧歌場上。還有那引導抬花轎的媒婆,定是前額拔個火罐印,掛的耳鐺是兩顆紅醉棗,手舉著一根丈餘長的旱菸鍋,隨時敲在觀眾的腦殼上,大家還是開懷大笑,更何況媒婆還是男人扮演的,幽默了整個春天。

觀眾跟著秧歌隊伍流淌湧動,兒子給父親推著輪椅,讓父親也樂活樂活,但很快兒子被捲入洪流,鼓點讓他的腳底發癢,跟著秧歌隊伍流走了。坐在輪椅上的老父被鑼鼓反覆刺激,中風病人竟然站在輪椅上,誰也無法阻擋他看秧歌的欲望,哥看的是秧歌,不是寂寞!老頭看完秧歌輕步走回家去,站在大門後,對著驚慌失措的跑進來的兒子就是一腳,把輪椅給老子扔了,陪老子去扭秧歌。會扭秧歌就是資本,肯定是身材人樣兒都槓槓的滴,我的倆姨表弟媳婦工作不順心,扭扭秧歌就忘了。換了工作單位揚眉吐氣,高興了更要扭一扭,這個俊婆姨一上場,1米8的個子,腰細,腿長,臉白,眼花,不用化妝就碾壓眾人一大片。花衫衫彩扇扇一上身,她扭到那兒表弟跟著看到那兒。這不人群裡一個腰粗腿短的胖婦人豔羨之情脫口而出:天大大喲,誰家的媳婦俊翻天,我能像人家上場扭一扭,今晚就把老公無理由退貨了。表弟一聽,暗高興,趕緊回家給老婆燉羊肉走,吃好了才能扭得更帶勁兒,晚上再給老婆捶捶腿,這日子越扭越紅火,住著小別墅,扭著大秧歌,這才叫個美。扭秧歌成了陝北人的最愛,每天下午各村文化廣場定是秧歌隊伍動起來,廣播中鑼鼓喧天,樂開懷。

秧歌是陝北人外化的性格,愛就愛它個轟轟烈烈,樂就樂他個天昏地暗,扭就扭他個日月旋轉。震撼了天上人間,席捲了皇天后土,揮灑了火熱激情,紅火了一方水土,噴發了生命的能量,戰天鬥地奔向新時代。我想今年脫貧致富的農民馬老大,明年一定會再次出現在春天的秧歌場上。

作者簡介:劉宏,男,陝西綏德縣人,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育碩士,現為靖邊縣第三中學教師。

相關焦點

  • 陝北人是從哪裡來的?
    龜茲人的到來,給陝北帶來了藝術的彩虹,你看信天遊、陝北秧歌、嗩吶、腰鼓、說書,太「足勁」了,很有特色。這些年,陝北人在西安生活的不少了,西安街頭,陝北人扭兩下,感覺不一樣,那怕10歲小孩隨意扭達兩下,說不上哪達兒有那麼一股子韻味,有股子靈氣,是骨子裡帶的,學不來。「聽見鑼鼓響,飯碗撂不辦。」
  • 「我覺得陝北遍地土豪...」「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陝北紅軍領導人率領部隊迎接毛主席進城為主題的雕塑群陝北地區自古多民族混居雜居,受遊牧民族豪放野蠻之氣已久,加之古時交通不便,道路不暢,中原儒家文化未能很有效地在這裡普及與推廣,文化就相對滯後
  • 藝術大講堂——山東秧歌的藝術魅力與賞析
    在不同的地區流傳著不同種類的秧歌,比如東北秧歌、陝北秧歌、山東秧歌等。今天經典藝術講堂線上課堂邀請北京舞蹈學院田露教授來給大家講講山東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秧歌。一、三種秧歌的特點在山東的不同村落、鄉鎮、城市,流傳著十幾種不同形式的秧歌,但是在舞蹈教育領域形成了系統化教材的是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秧歌。
  • 陝北人是從哪裡來的?(圖+文)
    龜茲人的到來,給陝北帶來了藝術的彩虹,你看信天遊、陝北秧歌、嗩吶、腰鼓、說書,太「足勁」了,很有特色。這些年,陝北人在西安生活的不少了,西安街頭,陝北人扭兩下,感覺不一樣,那怕10歲小孩隨意扭達兩下,說不上哪達兒有那麼一股子韻味,有股子靈氣,是骨子裡帶的,學不來。「聽見鑼鼓響,飯碗撂不辦。」
  • 陝北元宵節「偷燈養小子」
    陝北的春節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裡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正月十五元宵節要算春節期間最熱鬧的日子了。這天,各鄉鎮的秧歌隊都要進城鬧社火。
  • 張婭妮|​從「平教運動」到「新秧歌運動」:傳統秧歌的舞臺化
    然而,學界在討論傳統秧歌時,大都強調 「新秧歌運動」對傳統秧歌內容的有目的改造與政治徵用,而淡化傳統秧歌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形式的嬗變,對傳統秧歌舞臺化學術淵源的討論也明顯不足。就認識路徑而言,上述研究視角忽略了從「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的「到民間去」思潮影響下的「平教運動」的重要推動作用,特別是對傳統秧歌舞臺化的文化創造。
  • 陝北水船與《秋江》丨王克明​
    」,一般認為是秧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些有關陝北水船的時間傳說,正是《玉簪記》問世百年前後的明末到清前期,那時期出現了充實改編的崑曲折子戲《秋江送別》,其後有了川劇《秋江》。陝北水船的產生時間,或許不在多有軍民進入陝北的明代中期,而是要晚許多年,隨《秋江》的戲謔笑語而來。陝北扳水船唱演內容與本地生活相關較少,本地原生的歌較少,原因就在於它源於戲曲《秋江》,來自陝北以外。秧歌是秧歌,水船是水船,兩種活動性質不一樣。
  • 陝北影像•年俗
    陝北人過去結婚的場面陝北人敬酒的場面。      正月的陝北年味濃濃,陝北人對過年還是那麼講究,舞起長龍,祈求風調雨順,來年有個好收成。黃土浪人新華社籤約攝影師視覺中國籤約攝影師解海龍中國百名人文攝影師扶持計劃首期學員人民攝影協會會員陝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延長油田職工文藝聯合會理事榆林市三邊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靖邊縣攝影家協會理事        1981年 出生於陝西省靖邊縣一個秧歌世家
  • 和政縣馬家堡鎮脖項村秧歌加緊彩排
    十三日城內張燈,鄉民以社鼓來賀,男婦遊覽……」說明縣城十三秧歌匯演的情形,同時也說明秧歌在和政各鄉鎮的發展與歷史。秧歌,俗稱「社火」,是「漢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見(辭海)。而和政秧歌,以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臨夏地區乃至全省獨樹一幟,是和政漢族群眾在春節期間最喜愛的文化活動。
  • 陝北人
    近幾年,我的鏡頭始終對著陝北的大山、天地、山川、河流,對著陝北人,尤其是陝北最底層的平民百姓,反映陝北的今日變化,反映百姓生活現狀。    陝北的山,山連著山;陝北的水,筋連著筋;陝北的人,親套著親。
  • 漫筆「羲之愛鵝」
    漫筆「羲之愛鵝」 圖/朱志齊 《 諷刺與幽默
  • 豆瓣評分8.4的《鬼吹燈之龍嶺迷窟》開播就大火,陝北這個取景秘境...
    豆瓣評分8.4的《鬼吹燈之龍嶺迷窟》開播就大火,陝北這個取景秘境怕是要藏不住了!來感受闊別已久的鄉土氣息吧 這次驢窩帶大家一起 在這裡尋找「最陝北」的風情!
  • [秧歌夢]網絡文字秧歌高手傲骨凌風—清風翠竹2017臨縣秧歌《風》協會Q群26632980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縣傘頭秧歌
    [秧歌夢]網絡文字秧歌高手傲骨凌風—清風翠竹2017臨縣秧歌《風》協會Q群26632980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縣傘頭秧歌  山西臨縣傘頭秧歌網絡協會QQ秧歌群成立於2014年8月28日,該群自創辦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及秧歌愛好者的廣泛關注!該群本著:「傳承遺產、弘揚文化、傳播文明、服務大眾」的十六字方針真誠為廣大秧歌愛好者服務。
  • 「2020鵬城秧歌節」落幕,800多名秧歌愛好者「競舞」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張瑋瑋 文/圖 通訊員 陳鳳鳴12月8日上午,「2020鵬城秧歌節」在福田區水圍村文化廣場舉行。來自全市各社區的800多名健身秧歌愛好者一展風採。此次活動由福田區宣傳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福田區委宣傳部、福田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支持,深圳市秧歌協會承辦。在《幸福中國一起走》的音樂聲中,由260多人組成的開場秧歌舞隊邁著輕快的舞步,拉開了「2020鵬城秧歌節」的序幕。
  • 【國慶】來一次別開生面的陝北農村考察體驗!
    成長營地陝北鄉村調查行2015年10月1日-6日此次考察的目的地我們選在地處陝西省北部的榆林市佳縣,這裡具有典型的陝北農村風貌特點,又因特產油棗,被稱為「陝西紅棗第一大縣」,而走進這樣特色的陝北農村,從地域地貌、物產飲食到民風民俗都將是一次別開生面的體驗:粗獷豪邁的黃土高原冬暖夏涼的民居窯洞皮薄肉厚的特產紅棗悠揚高亢的陝北民歌造型各異的剪紙工藝變幻多樣的美味麵食……
  • 夜聽 張銘釗:小鎮秧歌
    沒到臘月,這人就走東串西,張羅秧歌,幾個人湊到一塊兒,仿佛是開會總結經驗教訓。「去年的『角兒』不行,沒採開,瞎扯呢!」打鼓的劉鐵嘴兒,聲如喇叭。「就是,王七河必得上,我找他。」敲鑼的吳大轍隨聲迎合。木匠馬七象聽課的小學生,抽著捲菸望著天空;陳大樂若有所思,雙唇緊緊貼在一起,似乎怕有什麼東西掉出來。
  • 「新春走基層」天水武山:踩高蹺 扭秧歌 興高採烈過大年(組圖)
    本網記者 祝彥軍  通訊員 關招宏 在天水武山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每年正月裡的秧歌、社火表演,都是春節期間群眾文化活動的重頭戲,正月初三一過,男女老少便湊到一起,身著彩服,手執彩燈,載歌載舞,以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傳統活動,慶佳節,鬧新春,來表達一年來人們收穫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 老濟南的記憶——濟陽鼓子秧歌
    據年長者回憶,早先有「打鼓子」「跑秧歌」或「大鼓秧歌」等叫法。比較普遍地稱做鼓子秧歌的時間,應在1940年以後。古云:國以民為貴,民以食為天。戰爭年代,廣大勞苦民眾逃荒避難、流離失所,食不果腹、命如草芥,即便有心於此,也無力組織活動。建國後,安定下來的農民群眾,生活有了改善。在一片歡慶新生的濃厚氣氛中,人們又開始用鼓子秧歌來歡度節日,參與鄉村集鎮上的重要活動。
  • 【陝北】段雙印:陝北古代的生態環境
    陝北古代的生態環境,經歷了一個山川秀美——人為破壞——自然恢復衍生——人為再破壞——荒山禿嶺生態惡化,這樣一個漫長的變遷過程。其中,歷史的因素是長期的屯墾實邊,人為的因素是人口的膨脹和過度的開發。有人說,陝北貢獻給歷史的,是森林和草地;陝北貢獻給革命的,是生命和鮮血。此論十分精闢。回望陝北古代生態環境的變遷過程,對今天正在進行的山川秀美工程建設,有著深刻的啟迪。
  • 中國影像方志| 昌黎:山海交匯地秧歌博採眾長 黃金海岸排船凝聚...
    地秧歌:博採眾長 傳承創新 作為中國農耕社會的活化石,秧歌是中國北方流傳最廣的民間舞蹈形式,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而昌黎則是當之無愧的地秧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