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說:蛟龍豈是池中物?宋義卻說沒看出來

2020-12-26 掌門道

項羽奪權,發兵救趙

宋義在安陽按兵不動四十多天,時令已經進入十一月中旬。這時候正是這一地區的寒冬季節,氣溫驟降,軍需物資捉襟見肘。但是,宋義依然在大帳裡天天召集部下開會,項羽實在受不了了,在宋義又一次分析戰情時拍案而起。

項羽說:「我聽說秦軍把趙王包圍在巨鹿城內,我們應該趕快率兵渡過黃河,楚軍從外面攻打,趙軍在裡面接應,打垮秦軍是確定無疑的。」

宋義說:「我認為並非如此。你能打死叮咬大牛的牛虻卻損傷不了小小的蟣蝨。」

眾人面面相覷,都不明白這位大將軍要說什麼。

宋義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解釋道:「如今秦國攻打趙國,打勝了,士卒也會疲憊;我們就可以利用他們的疲憊;打不勝,我們就率領部隊擂鼓西進,一定能殲滅秦軍。所以,現在不如先讓秦、趙兩方相鬥。若論披堅甲執銳兵,勇戰前線,我宋義比不上您;若論坐於軍帳,運籌決策,您比不上我宋義。」

項羽讀書不多,無法在這麼短時間內想到反駁宋義的話,氣得握緊拳頭在空中亂舞。

宋義沒有看出項羽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冷笑一聲,繼續發號施令:「兇猛如虎,違逆如羊,貪婪如狼,倔強不聽指揮的,一律斬殺。」

很明顯,這句命令就是項羽的「專利」,就差沒有點名了。

就在當天,宋義還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派自己的兒子宋襄去齊國為相,還親自送到無鹽,置備酒筵,大會賓客。

當時天氣寒冷,下著大雨,士卒一個個又冷又餓。項羽對將士說:「我們大家是想齊心合力攻打秦軍,他卻久久停留不向前進。如今正趕上荒年,百姓貧困,將士們吃的是芋艿摻豆子,軍中沒有存糧,他竟然置備酒筵,大會賓客,不率領部隊渡河去從趙國取得糧食,跟趙合力攻秦,卻說『利用秦軍的疲憊』。憑著秦國那樣強大去攻打剛剛建起的趙國,那形勢必定是秦國攻佔趙國。趙國被攻佔,秦國就更加強大,到那時,還談得上什麼利用秦國的疲憊?再說,我們的軍隊剛剛打了敗仗,懷王坐不安席,集中了境內全部兵卒糧餉交給上將軍一個人,國家的安危,就在此一舉了。可是上將軍不體恤士卒,卻派自己的兒子去齊國為相,謀取私利,這絕不是國家真正的賢良之臣吶能做得出來的。」

項羽把心中累積多時的不滿傾瀉而出,再加上範增在旁鼓動,楚軍眾軍團將領也被激得熱血沸騰,對宋義產生極大的反感。

第二天凌晨,項羽暗藏短刃,帶領幾位親信趕到城中,直赴宋義駐營的大宅。

衛兵雖出面阻擋,但哪裡攔得住力大無窮的項羽。宋義驚醒過來,剛看清進來的是誰,一把匕首就插進了他的咽喉。

項羽斬下宋義的人頭,出來向軍中發令說:「宋義和齊國同謀反楚,楚王密令我處死他。」將領們都畏服項羽,沒有誰敢抗拒,都說:「首先把楚國扶立起來的,是項將軍家。如今又是將軍誅滅了叛亂之臣。」於是大家一起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

項羽又派人去追趕宋義的兒子,追到齊國境內,把他殺了。

隨後,項羽派桓楚去向懷王報告。楚懷王無奈,讓項羽作了上將軍,統帥全軍。

桓楚,是項羽部下將領,隨西楚霸王項羽徵戰一生。其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兩次出現。第一次是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大澤中起義。當年九月會稽太守欲發兵,使他和項梁為將。不過當時他正逃亡於草澤中。項梁趁機讓項羽殺了會稽太守,領兵起義。第二次就是項羽殺了宋義,派桓楚通報給楚懷王心的。

從記載可以看出,桓楚應該是項羽比較信任的手下,不然不會讓他帶著宋義父子的人頭去見楚王。

關於宋義之死,全憑《史記》記載,沒有別的資料用來分析原因。後來,多事者得出四種結論:第一種認為是軍事主張不和導致項羽「先發制人」;第二種認為是宋義有意壓制項羽導致項羽「自衛反擊」;第三種認為宋義軟弱無能、決策失誤,迫使項羽「撥亂反正」;第四種認為宋義嫉賢妒能、假公濟私,導致項羽「為民除害」。

無論如何,有一個事實無法改變,那就是,曾經一度身為楚國上將軍、號稱「卿子冠軍」的宋義,實際上只是扮演了項羽王圖霸業的墊腳石。

當然,事情也不是完全這樣發展。試想,如果宋義能和劉邦一樣,不獨斷專行,凡事聽取下屬的意見,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了。宋義應該知道,項羽滿懷殺叔之仇的憤恨和屈居宋義之下的憤懣,堅持要求出兵與章邯決戰是正確的。如果宋義聽取了項羽的建議,出兵為項羽報仇,兩人之間的隔閡或許就慢慢消融。但剛愎自用的宋義一意孤行,才導致項羽痛下殺手。當然,那個明顯是下給項羽的命令是導火索,最終引爆了項羽這顆炸雷。

當然,還有那個想去齊國當相爺的年輕人,本想兩國結盟做點好事,也成為項羽政變的極好藉口。

其實,自認聰明的宋義沒有看透最致命的一件事——項氏叔侄從起兵之日起,就擺出一副絕不甘居人下的帝王志氣,從毅然謀害倡導起義的會稽太守,到堅決誅殺盟友秦嘉就足以顯露出這一跡象,只是自認為智慧遠超項氏叔侄的宋義至死沒有看明白這件事。僅此一點,就說明宋義具備的不過是小聰明。

現在,北進的障礙清除了,項羽於是下令大軍向北移動,將大本營設於項梁罹難的定陶。

《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

隨後,項羽派遣當陽君英布和蒲將軍,率先鋒部隊二萬餘人渡河北上,探尋秦軍的虛實。範增自然也不在後邊押運糧草了,直接成為項羽的軍師,協助擬定作戰策略。就連齊王田建之孫田安,也因為崇拜項羽,由濟北出軍,跟隨項羽前往救援趙國。

項羽的稱王之路就此鋪開。

相關焦點

  • 宋義:猜中了項梁,小看了項羽
    那個,勞駕,您去出使一趟齊國(乃使宋義使於齊)。 有些人活著,但他在某些人眼中已經死了。如今的項梁在宋義眼中已儼然一個死人,只是暫時沒埋而已。 宋義在路上碰見了齊國派來求見項梁的使者,夥計,你要是信我就走慢點,你要是實在想和項梁一塊死,我也不攔你(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
  • 項羽繞開楚懷王誅殺宋義,究竟是私怨?還是奪權?
    頗負盛名的高陵君為他舉薦了宋義,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還有段小插曲高陵君是齊國的使者,奉命前往拜見楚懷王。在路上,他與宋義相遇,二人相談甚歡。宋義問他準備先去拜會誰?當時項梁大權在握,高陵君說要先到項梁軍中拜見項梁。沒想到,宋義卻說,如果要拜見項梁,行程最好放緩一點,因為項梁必會被章邯打敗。高陵君當時根本沒在意,依然正常行駛,卻沒想到,饒是如此,當他到達彭城時已經得到項梁身亡的消息。
  • 宋義並非無能之輩,只是遇到了神一樣的項羽
    除了這些,項梁在和秦軍作戰的過程中也是屢戰屢勝。漸漸的項梁就產生了驕傲情緒,那情緒也就都顯露在了臉上。這時候我們的主人公宋義出場了,宋義很認真的對項梁進行了勸諫,武信君啊,打了勝仗之後,將領就會驕傲自滿,士兵們也會懈怠,這就離失敗不遠了。現在我軍就出現了得勝之後的症狀,而秦軍那頭的人數可是一天天的增多,我擔心您啊。
  • 「吾輩」豈是池中物!
    但,要知道,21世紀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間段,生活在這個時間段中,無論你是哪代人,只要用心對待它,你就會多少收穫一些東西。「吾輩」豈是池中物!面對挫折與困難,不輕易說不,不輕易放棄。或許,目前的你從事的工作不能給你帶來高收入。
  • 項羽因憤怒殺宋義,率領軍隊救楚懷王,破釜沉舟一舉成名
    項羽因憤怒殺宋義,率領軍隊救楚懷王,破釜沉舟一舉成名說起項羽大家都很熟悉,他年少時看到秦始皇的車駕就想取代他,他這份志向讓人敬佩。他讀書時總是推脫偷懶項梁很是不滿,後來他說出自己要看兵法學習殺千人萬人的能力時項梁又深感欣慰。
  • 宋義沒什麼名氣,項羽等人為何要歸他指揮?這是有原因的!
    秦末漢初,最早造反的是陳勝、吳廣,最大的受益者是劉邦,活的最轟轟烈烈的項羽,可處在過渡階段最有權勢的還要說是項梁。
  • 巨鹿之戰上將軍宋義冤死兩千年,項羽:別怪我,怪你那張嘴和劉邦
    宋義:「因為多說了一句話,把自己送上了前線」 巨鹿之戰宋義畏縮不前,被項羽斬殺,兩千多年來談到這場戰爭,宋義似乎都是以一種畏戰懦弱的負面形象出現在歷史教科書中的
  • 巨鹿之戰——項羽的英明,全是被逼出來的!
    項梁在擁立楚懷王之後成為起義軍的實際統帥,而項羽也掌握了四支起義軍主力中的一支。只可惜,後來章邯發動奇襲,項梁身亡,之後楚懷王迅速出手奪回了軍隊的控制權,將項羽架空。好在章邯獲勝之後沒有趁勝追擊,而是轉投撲向了趙國,這才給了項羽一個崛起的機會項羽隨宋義出兵救趙,項羽利用宋義的種種失誤、以及軍隊對宋義的不滿,當機立斷、將其誅殺,成功奪回了兵權。
  • 項羽可謂英勇無敵,卻被人稱為沐猴而冠,其人這麼說是何原因?
    據《史記》記載:項羽身長八尺有餘,力之大可以扛鼎,且其才氣過人。從史書記載上來看,項羽可謂一個英雄。至少從外表上看去,應該有威風凜凜的氣度。後在秦末農民起義中,在項梁的暗示下斬殺會稽郡守殷通,並佩其印綬,奪取兵權。
  • 項羽斬殺宋義給10字理由,入關後寫一信給楚懷王,他回3字丟性命
    楚懷王打出了公平的牌子,但對項羽的不公卻明擺在那裡。首先,當項羽毛遂自薦地提出願意西向攻秦時,楚懷王義正嚴詞地拒絕了,而是沒來由地改派了劉邦西向攻秦。其實,楚懷王再派一路攻秦之軍,而這路的主帥卻變成了宋義,楚懷王把親信宋義立為主將,而項羽只能屈居為副將。這一路軍因為是直線向關中進軍,肯定要遭遇到秦軍主力部隊,要想啃下這塊硬骨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周總理說項羽是造時勢之英雄,一段喑嗚叱吒之雄的傳奇人生
    項羽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敵萬人的本事。」於是項梁就教項羽兵法,項羽非常喜歡,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又半途而廢了。由此看出項羽性格中的重武輕義、勇有餘而智不足的一面。
  • 《資治通鑑》項羽的致命缺陷:弒殺上級!
    宋義帶領軍隊到達安陽,停留了四十六天不進兵。項羽說:「秦軍圍困趙軍形勢緊急,應快速領兵渡河,由楚軍在外圍攻擊,趙軍在內接應,一定能大敗秦軍!」 宋義道:「不對。要拍打叮咬牛身的大虻蟲,而不可以消滅牛毛中的小蟣蝨。現在秦軍攻趙,打勝了,軍隊就會疲憊,我們即可乘秦軍疲憊之機發起進攻;打不勝,我們就率軍擂鼓西進,這樣便必定能夠打敗秦軍了。所以不如先讓秦、趙兩軍相鬥。
  • 巨鹿之戰: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的破釜沉舟是戰役的關鍵因素
    這時,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正在楚國,他對楚懷王講起了自己對宋義的印象和看法,高陵君顯說道:「大王,依我看宋義將軍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將才。在武信君項梁節節勝利時,我出使楚國,在路上遇到了宋義將軍,他問我是不是要去見武信君,我說是啊,他就說,那你最好慢些走,武信君必敗,若早些去,豈不正趕上場災禍。後來果然應驗了他的話。」
  • 《大魚海棠》:鯤,豈是池中物
    他喜歡吹壎,吹出來的音樂猶如天籟之音,深深吸引了椿。他有著純淨的靈魂,在暴風雨之夜,看到椿被困漁網之中,沒有猶豫,第一時間去解救椿。看到被人有為難,能第一時間出手相救,看見其心思淳樸。救人是出於本性,哪怕過程異常兇險,他也只想到要讓粉色海豚的椿安全離開。因為他已習慣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 楚漢系列丨宋義駐軍不前 究竟為何?
    從項梁之死到宋義被殺,基本上就是使西楚霸王項羽一戰成名的巨鹿之戰大背景。對於項梁的死因,基本上可以歸結為「拒齊」和「輕敵」這兩個原因;而對於宋義,卻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楚懷王看錯了人,宋義本就膽小畏秦,有人認為宋義確是有才之人,可惜遇上了項羽這種不講理的主兒,成了項羽玩弄權謀的犧牲品……就結論而言,似乎哪種說法都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有一點始終是不變的:但凡事關權謀和政治
  • 池中之物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池中之物,池:池塘。比喻沒有遠大抱負的人。出自: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之物也。」近義詞有:井底之蛙,池中之物是貶義成語,可作賓語;多用於比喻句。池中之物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池中之物(chí zhōng zhī wù)成語釋義:池:池塘。比喻沒有遠大抱負的人成語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之物也。」
  • 項羽本紀
    韓信就曾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足以見得項羽婦人之仁。鴻門宴後,範增不在為項羽任用,失去這位謀士,乃項羽一大錯失。漢王就說過:「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為我擒也」可以看出,項羽不會用人。在他小時候,秦始皇到會稽遊玩,他看了之後說:「吾可取而代之。」
  • 池中之物【成語故事】
    (錄製:花花   插圖:王爍迪 )【釋義】原指長期蟄居池塘中的小動物,現喻指困在狹小天地裡不能施展抱負的人物
  • 成語故事:非池中物
    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東漢末年,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曹操。曹操留下曹仁守江陵,自己帶兵回了許昌。而這時,周瑜率領吳軍進駐南郡,然後渡過長江,在北岸向曹仁發起進攻。激戰中,周瑜被箭射中,收兵回營,局面陷入僵持。
  • 釋讀中國歷史125:項羽一言不合就殺了主帥,巨鹿之戰名冠天下
    項梁、項羽以吳中為根據地,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加入到反秦的起義大潮中。他們本來就是楚國人,所以自然地想要歸附到樹起張楚大旗的陳勝麾下,但突然傳來消息,說陳勝已經被部下殺害,吳廣在之前的兵變中也被殺,他們的隊伍已經四分五裂,原來的部下各自割據地盤,自立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