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義沒什麼名氣,項羽等人為何要歸他指揮?這是有原因的!

2021-02-13 品讀二十四史

秦末漢初,最早造反的是陳勝、吳廣,最大的受益者是劉邦,活的最轟轟烈烈的項羽,可處在過渡階段最有權勢的還要說是項梁。

借著陳勝起義的風口,項梁從會稽郡徵集了八千子弟兵,之後渡過長江,一路收納各路英雄豪傑,前來投奔的有陳嬰隊伍、英布隊伍、蒲將軍隊伍,以及劉邦隊伍等等等。

項梁一時是風生水起無限風光,得知陳勝兵敗戰死以後,他聽從謀士範增的意見,把楚懷王的孫子心立為楚懷王,自任武信君。之後他屢次打敗秦朝最強的章邯大軍,手下的劉邦和項羽也是攻城拔寨,殺掉了對方的猛將,也是丞相李斯的兒子李由。此時的項梁有點飄了,他覺得秦朝就這樣了,成就千古偉業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項梁手下有一個叫宋義的人,他很及時的發現了這一點。宋義勸告項梁,聽說打了勝仗以後,如果將領驕傲士兵懈怠的話,那就離失敗不遠了。現在您的士兵可有些懈怠了。聽說秦二世正準備給章邯增派人手,我有點擔心您。

要說項梁剛過長江的時候,還是挺能虛心接納意見的,可這段時間他打的太順了,幾乎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所以根本就沒把宋義的話放在心上。不過項梁也能感覺的出來,宋義對自己也是一片好心,而且口才不錯,就派他去出使齊國。

當時的齊國和楚國屬於盟友關係,可因為種種複雜的原因,多少有了些嫌隙,雙方正在互通使者,修補關係。宋義在去往齊國的路上,正好碰到了齊國派往楚國的使者高陵君。

雙方碰面以後,宋義就問高陵君,您是不是要去見武信君項梁?

高陵君點了點頭,這正是我出使楚國的主要目的。

宋義告訴對方,您先不要著急,楚國現在出了點問題,我感覺武信君要吃敗仗,搞不好還要出事。您要是放慢前進的腳步,興許能躲過一劫,要是正好撞到槍口上,搞不好會丟掉性命啊!

果然不出宋義所料,秦朝給章邯增派了大軍,章邯帶領大軍偷襲定陶的項梁,項梁那會把主力部隊分給劉邦項羽出去打地盤了,加上自己大意沒有嚴加防範,結果落得個兵敗身亡。

項梁這一死,真是群龍無首啊,大家都有點慌,劉邦和項羽那時候正在攻打外黃,一時攻不下來,他們就放棄外黃,轉向攻打陳留,可軍隊總是打不起精神來,陳留也難以攻克。

劉邦和項羽就商量,現在老大掛了,士兵們也都沒有精神頭了,咱們還是先不要打了,他們就同另外一隊的將軍呂臣商量,一起撤軍向東回彭城。呂臣的大軍駐紮在彭城東面,項羽的軍隊駐紮在彭城西面,劉邦的軍隊駐紮在碭縣。

再說章邯,幹掉項梁以後,他是長出了一口氣,現在起義軍最能打的已經趴下了,再也沒有人能威脅我了,他就大軍北上去攻打趙國。項梁戰死以後,對起義軍的影響很大,趙軍也不是章邯的對手,最後趙王歇帶兵逃到了巨鹿,被章邯的大軍團團圍住。

此時楚國的名義國王還是楚懷王,聽說項梁死後,他也害怕了,就離開了都城盱眙,來到了彭城。在這裡,楚懷王合併了項羽和呂臣的軍隊,親自對大軍進行調配,他任命呂臣為司徒,劉邦為碭郡長,封武安侯,碭郡的軍隊還是交給劉邦管理。

趙國是盟國,這時候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派兵援救趙國就成為楚懷王的當務之急。兵肯定是要派的,可誰做統帥合適那?劉邦?項羽?還是其他人?

這會,齊國的使者高陵君早已經在楚國了,作為友國使者,高陵君給楚懷王提出了建議。在我來的路上,遇到貴國的使者宋義,他那時候就料到武信君的敗局,可見此人很懂用兵之道啊!

楚懷王聽高陵君這麼一說,怎麼,我手下還有比項梁高明的人,正好宋義已經出使返回,他就得到了楚懷王的召見。

二人坐下來這麼一聊,你想啊,那宋義是在項梁面前都能擺出道道的人,何況面前是毫無實戰經驗的楚懷王了,幾番交談之後,楚懷王深信不疑,宋義就是自己要找的那個人。

就這樣,宋義被封為上將軍,項羽封魯公為副將,範增為末將,三人帶領大軍前去趙國,解巨鹿之圍。

《秦漢三國五百年》第一部,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到漢武帝登基!

《秦漢三國五百年》第二部,漢武帝絢爛奪目的一生!

《秦漢三國五百年》第三部,從霍光到王莽,兩代權臣下的西漢!

《秦漢三國五百年》第四部,漢光武帝劉秀的開國之路!

《秦漢三國五百年》第五部,從漢明帝到黃巾軍起義!

相關焦點

  • 宋義並非無能之輩,只是遇到了神一樣的項羽
    這個時候有個叫範增的人出來指點項梁:項將軍啊,之前陳勝打著楚國的名號起義,可他有了地盤之後,卻自己當上了王,這就是他失敗的原因。現在因為您是楚國大將之後,才有這麼多人向您靠攏,要想更進一步,您還是要立一個楚王后代才對。項梁接受了範增的建議,就找到了楚懷王流落在民間的孫子熊心,立他為楚懷王,自己號稱為武信君。從那以後,項梁的路就走的更順利了,很多之前因為陳勝起義而稱王的人,都向他臣服。
  • 宋義:猜中了項梁,小看了項羽
    等項羽劉邦斬了李斯的兒子三川郡守李由時,項梁的眼中已經沒有敵人,沒有秦軍了,他覺得,攻下鹹陽城只是時間問題而已(益輕秦,有驕色)。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都有暴富心理,當財富權利突兀而至時,能不被砸暈的都是聖人。可惜,我們的項梁同志他不是聖人。
  • 楚懷王並沒有實權,項羽為何還要殺了他呢?原因有三點
    在秦朝滅亡後,項羽佯尊熊心為義帝,徙於長沙郴縣,而暗中令英布等人將其弒殺。對此,在很多人看來,在秦朝滅亡後,楚懷王熊心並沒有實權,也即其地位類似於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劉協。那麼,問題來了,秦朝滅亡後,項羽為什麼要對楚懷王趕盡殺絕呢?
  • 項羽繞開楚懷王誅殺宋義,究竟是私怨?還是奪權?
    頗負盛名的高陵君為他舉薦了宋義,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還有段小插曲高陵君是齊國的使者,奉命前往拜見楚懷王。在路上,他與宋義相遇,二人相談甚歡。宋義問他準備先去拜會誰?當時項梁大權在握,高陵君說要先到項梁軍中拜見項梁。沒想到,宋義卻說,如果要拜見項梁,行程最好放緩一點,因為項梁必會被章邯打敗。高陵君當時根本沒在意,依然正常行駛,卻沒想到,饒是如此,當他到達彭城時已經得到項梁身亡的消息。
  • 項羽說:蛟龍豈是池中物?宋義卻說沒看出來
    項羽說:「我聽說秦軍把趙王包圍在巨鹿城內,我們應該趕快率兵渡過黃河,楚軍從外面攻打,趙軍在裡面接應,打垮秦軍是確定無疑的。」宋義說:「我認為並非如此。你能打死叮咬大牛的牛虻卻損傷不了小小的蟣蝨。」眾人面面相覷,都不明白這位大將軍要說什麼。
  • 項羽因憤怒殺宋義,率領軍隊救楚懷王,破釜沉舟一舉成名
    項羽因憤怒殺宋義,率領軍隊救楚懷王,破釜沉舟一舉成名說起項羽大家都很熟悉,他年少時看到秦始皇的車駕就想取代他,他這份志向讓人敬佩。他讀書時總是推脫偷懶項梁很是不滿,後來他說出自己要看兵法學習殺千人萬人的能力時項梁又深感欣慰。
  • 楚漢系列丨宋義駐軍不前 究竟為何?
    對於項梁的死因,基本上可以歸結為「拒齊」和「輕敵」這兩個原因;而對於宋義,卻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楚懷王看錯了人,宋義本就膽小畏秦,有人認為宋義確是有才之人,可惜遇上了項羽這種不講理的主兒,成了項羽玩弄權謀的犧牲品……就結論而言,似乎哪種說法都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有一點始終是不變的:但凡事關權謀和政治
  • 巨鹿之戰上將軍宋義冤死兩千年,項羽:別怪我,怪你那張嘴和劉邦
    ,宋義在歷史中的知名度很低,剛剛出場就被項羽殺了,他的出現似乎只是為了襯託項羽的神勇威武,與後來的西楚霸王項羽相比,宋義黯然失色,然而真實歷史上的宋義並非如此軟弱無能,後人誤解了他兩千多年。幾個月之後,宋義率軍抵達安陽,然而在安陽,宋義竟然停滯不前,一直逗留了46天,看著宋義整天慢慢悠悠的樣子,項羽就氣不打一處來,在他看來宋義應該趕緊帶兵進攻,他氣衝衝的找到宋義,要求宋義與趙軍裡應外合,打敗秦軍,這時宋義也說出了他的想法:
  • 項羽斬殺宋義給10字理由,入關後寫一信給楚懷王,他回3字丟性命
    項梁死後,項羽還沒有從悲慘中緩過神來,楚懷王卻又在他背後捅了一刀。熊心雖然年少,雖然是拜項氏的「厚愛」而成楚懷王,但他是個有雄心有壯志的人,他並不甘心做一位「傀儡」之王。項梁突然死亡,熊心覺得是自己擺脫項氏的控制,實現「飛躍」的最好時機,於是他與項羽展開了激勵的權力博弈。熊心先發制人,首先上演「雙管齊下」的兩招。
  • 【英布簡介】 楚霸王項羽手下名將九江王英布生平
    這時秦國圍攻趙,趙數次使人向楚求救,楚懷王使宋義為上將,範增為末將,項羽為次將,英布、蒲將軍皆為將軍,悉歸宋義指揮,北進救趙。後項羽殺宋義,楚懷王立項羽為上將軍,諸將皆歸項羽指揮。項羽命英布先渡河擊秦。
  • 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這則成語的釜是鍋;舟是船。砸破燒飯用的鍋子,鑿沉船隻,比喻拚死一戰。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fǔ zèng),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團團圍住。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派他們率軍去救援趙國。
  • 西楚霸王項羽的憋屈歲月:被楚懷王懷疑、排擠、架空、針對
    定陶之戰前,宋義曾勸項梁不要輕敵,項梁卻滿口的「無所謂」,還把這個多嘴的宋義調離身邊,派他去出使齊國。宋義半路上遇見齊國出使項梁的使者,他對使者說:「我料定項梁要戰敗,你不如故意耽誤行程,避免自己遭遇這場兵禍。」使者照做,後來項梁果真兵敗被殺,楚軍損失慘重,使者就去楚懷王面前稱讚宋義。
  • 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為什麼英布卻在關鍵時刻背叛項羽轉投劉邦
    項梁戰死之後,章邯率軍北上,趙王歇戰敗被圍於巨鹿,楚懷王於是命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範增為末將,統帥英布等人北上救趙。從英布的崛起過程不難看出,英布本身就不是個太過安分之人,這點從他那個所謂的相面便可看出來,英布小時候是否真的有人給他相過面,恐怕除了他自己之外,沒人能夠說的清楚,但這個說法的確是通過英布自己之口傳了出來,要知道當時天下叛亂未起,誰也無法預料秦朝會如此迅速的滅亡,他此舉不無有收買人心之嫌。而且,在天下叛亂剛起之際,英布便迅速加入義軍,可見也不是個安分守己之人。
  • 項羽的貴族氣是好還是壞?婦人之仁與匹夫之勇的矛盾
    項羽不動聲色,在宋義大擺酒席送兒子去齊國、花樣作死回到軍中後,晨朝之際帳中斬宋義頭。接下來一系列操作充分證明了項羽的政治智慧,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他斬殺宋義的理由非常有說服力,宋義若不是與齊國又勾連怎麼能送兒子去齊國當相國呢?
  • 司馬遷為何要把項羽歸進「本紀」之中,主要是這兩點原因
    這本書共130篇,其中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記載是上至君王下至人臣的三千年人物故事。所謂本紀者,記載的都是宰制天下的帝王,然而項羽卻沒有稱帝,為何太史公把項羽歸進「本紀」之中?有好事者說,因為報復」劉氏帝王」的腐刑,這未免太小看太史公了。把項羽歸進本紀,主要是這兩點原因。
  • 項羽巨鹿一戰驚天動地,正式接過項梁的盟主大旗!
    楚懷王雖然是項梁所立,可他並沒有優待項羽,趙王被章邯的秦軍圍困巨鹿的時候,向楚國發出求救,楚懷王把軍事大權交給了紙上談兵的宋義,只是讓項羽做了偏將,一切交由宋義做主。可那宋義有自己的打算,他計劃要秦軍和趙軍先分出個高下,再坐享漁翁之利。
  • 巨鹿之戰:項羽封神一戰背後的歷史問號
    這也是趙國君臣果斷放棄邯鄲,選擇固守巨鹿的主要原因。地利之外,「人和」因素才是關鍵。懾於秦軍強悍戰力,諸國皆逡巡不敢進,作為反秦聯盟盟主,楚軍主將宋義更是穩坐釣魚臺,四十餘日未進一步,徒看趙軍孤軍作戰。此時,一位年輕將領的橫空出世,將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打破了這一詭異的局勢,並最終扭轉乾坤,他就是: 項羽。
  • 原本牧羊為生的楚懷王被項羽秘密殺害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重建楚國,並在民間找到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推他當楚王,稱為「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楚懷王任命陳嬰為上柱國,項羽為長安侯,任魯(今山東省)公,劉邦為武安侯,任碭郡長,呂臣為司徒。經過這次整合,許多反秦力量合為一處,壯大了反秦的聲威。那麼,原本流落在民間以牧羊為生,後來被項梁等人擁立為楚王的楚懷王熊心,究竟是什麼原因被西楚霸王項羽殺害的呢?
  • 《資治通鑑》項羽的致命缺陷:弒殺上級!
    因此在軍中下達命令說:「凡是猛如虎,違逆如羊,貪如狼,倔強不服從指揮的人,一律處斬!」《資治通鑑》記載的宋義引兵不前,並不是如其他歷史記載的「畏敵」,從之前來看,宋義是「知兵」的,前後合起來分析,第一,宋義真的是等待秦軍疲憊,求穩勝;第二,宋義要拖延壓制項羽及其部屬,弱化項羽的影響力(因下令軍中曰:「有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 為何劉邦能戰勝項羽?劉邦羞於啟齒的原因,被手下將領說破了!
    項羽面對的對手是劉邦,光搞清楚項羽的劣勢還不太夠,要搞明白劉邦的優勢究竟在哪裡,才能知道為何贏家是劉邦。原因劉邦戰勝項羽的原因,他自己也做了總結,劉邦曾在洛陽舉行過一次酒宴,要求手下將領和謀士們總結自己之所以能獲勝的原因,隨後自己也說出了有關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