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月餅製作工具的普及,舊時打月餅用的模具再難進入尋常百姓的視線。中秋佳節到來之際,東昌府區文廣新局整理出該局收藏的200餘件清末、民國月餅模,向市民展示古人的月餅情結和中秋文化。
「月餅模俗稱月餅印,是製作月餅的工具,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但流傳至今的月餅模子以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居多。」東昌府區文廣新局副局長李紹亭說。據介紹,舊時過中秋,幾乎家家戶戶自己製作月餅,餅模多為自製,不同年代的印模形式千姿百態,圖案豐富多彩,蘊含了國人樸素的思想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它將生活和藝術合二為一,歷經百年仍韻味猶存。
模具 圖案寓意吉祥 造型千奇百態
9月7日,記者見到了這些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月餅模具,不同於現代月餅以圓形為主,古代的月餅模具形狀、大小差別萬千。
據劉紹亭介紹,在古代,月餅作為節日食品,其文字和圖案都體現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寓意,一件件雕刻精緻的月餅模具堪稱民間工藝品。月餅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在北宋,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飴和酥」。因此,月餅模具的歷史似乎也應追溯到宋代。但流傳至今的月餅模子,朝代在明清時期的較多,這可能與其材質的耐久性有一定關係。民間的月餅模子多為木質,且多為杜梨木所制。杜梨木木質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差別不大,適於雕刻,除用於製作月餅模子外,更廣泛用於雕刻家具和印章。
「月餅原為中秋祭月用品,形同圓月,寓意圓滿,所以自古月餅以圓形為主。但是只做圓形的,時間長了難免俗氣,於是古人又不斷推新,因此出現了形狀各異的月餅」。記者注意到,除了圓形模具,還有動物形狀,如魚形、蝴蝶形、鳥形、獸形;植物形狀,如蓮蓬形、桃形、樹葉形、葫蘆形等;民俗用品形,如花籃、燈籠等。模具圖案又分為動物、植物、風景、文字等多種。「前人很重視月餅外觀的觀賞價值,做出的月餅,大小各異,圖案生動,寓意祥和。」李紹亭說。
「鯉魚造型或圖案寓意富足有餘,壽字圖案和桃形模具寓意福壽延年,石榴、蓮蓬造型寓意多子多孫。」李紹亭一一介紹,「這個月餅模具的圖案中,有隻兔子在桂樹下搗藥,旁邊屋子的屋簷上還有一隻蜘蛛,寓意人們對福祿和長壽的嚮往,圖案本身印製在圓形的月餅上,又好似玉兔在月宮中搗藥一樣。」李紹亭指著一個圖案特殊的模具說。
「月餅模子造型、圖案的變化,一方面體現的是模具造型的多變,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區別月餅的不同餡料,但是,每一種圖案,都具有特殊的吉祥寓意。」
憶舊 糕點店精工細作 家庭自製樂趣多
在收集月餅模具過程中,李紹亭注意收集與月餅有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在古代,月餅沒有奢侈的包裝、複雜的口味,古代月餅講究的就是個文化,這種文化從月餅模具的形狀和圖案上可見一斑。中秋佳節,一家人團圓在一起,動手做月餅,團圓的氛圍和動手做月餅的快樂交織在一起」。
劉紹庭介紹,民國年間到解放初,聊城出現過很多有名的糕點鋪。每年中秋臨近之際,這些糕點鋪都忙著製作大量月餅應市,市民自己動手做月餅的就少了。
「過去,知名糕點鋪都是嚴格遵守工藝程序,精工細作,毫不馬虎。那時對月餅質量的要求是,外形完整、豐滿,表面不鼓,不露餡,無焦斑,不破裂。色澤均勻有光澤,餡料考究,軟硬適中,表皮和餡料均無雜質。」
「『毓興和』糕點鋪製作棗泥月餅時,對棗泥就有很高的要求,買棗時要選肉肥、無疤、無蟲蛀的大紅圓棗,煮熟後,過篩子,把皮核去掉,加入適量白糖,用優質香油炒,需要翻動幾個小時。出鍋後,要達到色黑如漆,光亮如油,不粘手,吃到口裡,甜軟適口,棗香濃鬱。為了保證月餅質量,該店每年提前一個多月就開始準備輔料。」
劉紹亭介紹,這些月餅模子不僅承載著中華節日文化和民俗文化,也體現出東昌府木板雕刻的技藝。不同年代的月餅模子,花樣之繁多,雕刻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流傳下來的月餅模越來越少,那些木質好、雕刻精美的月餅模也變得具有收藏價值。他打算把收藏的模具編書成冊,讓節日文化和東昌府木板雕刻工藝得到更好的傳承。
聊城唯一具有新聞發布資質平臺,整合聊城日報、晚報、聊城新聞網內容新聞資源,每一天為您及時推送熱門新聞。
1. 點擊右上角選擇"查看公共帳號"可關注"掌中聊城"
2. 回復"幫助"可查看精彩目錄。
【投稿、廣告合作聯繫電話:0635-29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