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
-18℃是大多數家用冰箱冷凍室的製冷極限,可是你見過能夠製冷到-180℃的冰箱嗎?近日,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科美菱低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首臺-180℃的製冷冰箱誕生了。
「低溫存儲設備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硬體組成,藥品、疫苗、生物製劑都需要在醫用低溫存儲設備中以特定的製冷溫度保存。」中科美菱總經理曲耀輝告訴記者,為了攻克-180℃製冷技術瓶頸,企業走了整整12年。如今,隨著一款需要在-70℃環境下儲存的疫苗問世,來自國外的超低溫冰箱訂單隨之增加。
發生在中科美菱的故事是安徽合肥高新技術製造業發展水準的一個剪影。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合肥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1056戶增長到3328戶;截至2019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由「十二五」末的174.87億元增長到291.76億元,佔GDP比重達3.1%。合肥也由此躋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20、國家創新型城市十強。
發達的製造業集聚是合肥高速發展的信心所在,而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則檢驗著這座中部省會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智慧。今年6月起,圍繞「延鏈、補鏈、強鏈」,合肥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慧等12條重點產業鏈,啟動由市委市政府領導牽頭的重點產業鏈「鏈長制」,旨在穩定產業鏈,培植壯大創新型企業,激發經濟活力。
「從產業發展規律來看,當前產業發展已經從群時代走向了鏈時代。」合肥市發改委主任朱勝利認為,之前產業集群側重追求規模,而產業鏈更注重產業內部的關聯與協同,這是從規模向質量的轉變。
雙波長顆粒物雷射雷達、大氣臭氧雷射雷達、離子色譜分析儀……走進位於合肥市蜀山區的中國環境谷展示大廳,一批環保領域的高技術設備迅速「抓住」了記者的眼球——這些產品設備被廣泛用於大氣汙染物探測、氣溶膠成分監測、化工廠區有毒有害氣體監測等領域。
「在環境谷,我們的企業既能獲得宏觀政策支撐,又有技術層面指導,還可以及時對接科研資源。」安徽賓肯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光紅深有感觸。
為了構築科技創新的「聚變」態勢,合肥全力推進產學研融合協同創新。2012年,由安徽省、市、科研院校合作共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掛牌成立。目前,該院已建設研發平臺61家,孵化科技型企業264個,湧現出農林廢棄物生物轉化、石墨烯複合材料等一批在國內外行業領先的應用技術。
一項項成績,一列列數字成為合肥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註腳。隨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安徽自貿區(合肥片區)、國家戰新產業集群等政策疊加匯聚合肥,合肥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優勢愈加凸顯。
(本報記者 馬榮瑞 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