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因庫成世界農業作物「保育園」

2021-01-07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科技視野】

9月22日,籌建5年的深圳國家基因庫正式運營,成為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日本DNA資料庫之外的世界第四大基因庫。

說起基因庫,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基因編輯」「罕見病攻克」等「高大上」的科學名詞。其實,基因庫的資源與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問題息息相關,是一筆能為全人類所共享的巨大財富。

圖為深圳國家基因庫。蘇盛冠攝

日前,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幹事王韌、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負責人理鮑特一行到訪深圳國家基因庫。三方形成戰略合作關係,在平臺、科研、教育等方面展開合作。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搭建全球性植物育種平臺

「國家基因庫目前成了全球最大的遺傳資源庫,糧農組織希望通過合作,創造一個面向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植物育種平臺。」王韌表示。

目前,全球仍有8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將近11億人營養不良或者營養過度、肥胖,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呼籲,讓我們這一代人成為結束飢餓與貧困的第一代人。育種工作直接關係到作物抗自然災害、提高產量、飲食健康等問題,對消除飢餓和貧困、促進人類營養和健康有重要作用。

在基因組測序時代來臨之前,國內外育種工作基本都是從表型來進行觀察和研究的,通過穗的大小、果實飽滿程度、顏色、香味等表型,來選擇育種材料,因而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但是今天我們有了基因組測序這樣一個『法器』,就可以更多地了解決定這些性狀的基因是什麼,這些基因的關係是什麼,通過基因來分析植物的成長及其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華大農業集團董事長、國家基因庫主任梅永紅解釋,如果能夠匯集世界上更多的這類數據,對社會、企業、研究機構開放平臺,全球的育種學家就可以充分運用資源,提高育種研究的針對性,育種效率可能提高成百上千倍。

全球農業種質資源的保存平臺

「我們的目標是為人類提供更多的糧食,更好的營養。為此,需要獲取更多的生物多樣性,包括利用基因組技術發現更多的信息和知識。對於整個糧農組織和未來的育種平臺、種質資源平臺來說,這是非常核心的戰略和技術鋪墊,跟國家基因庫合作就是出於這樣的考量。」理鮑特說。

現在人們改變了農業方式,從育種公司購買種子,近80%到90%農作物的生物多樣性已經丟失。國家基因庫、種質庫平臺能夠充分保存和保護物種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幫助全球科學家培育出適應環境變化和人口增長的新作物,從而解決糧食問題。

「國家基因庫特殊之處就在於,它把種質資源和技術相結合,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機構,可供其他基因庫或者種質庫學習、參考和合作。」理鮑特解釋說。

目前,在佔地面積4.75萬平方米的一期國家基因庫中,已經存儲了1000萬份樣本,以後將增加到3000萬份。海內外媒體紛紛將國家基因庫稱為「諾亞方舟」。在正式運營當日,國家基因庫就和挪威世界末日種子庫結成「姐妹庫」,共同存放種子資源。而國家基因庫所依託的華大基因研究院,此前對全球農業種質資源數據的貢獻率達70%。

構建國際合作聯盟體系

全球的基因庫,包括國家基因庫,除了收集、收藏、保存,還有信息的研究、分析,還有交換、利用、應用。王韌認為,目前國家基因庫的主要優勢仍是上遊的測序,提供上遊的研究和組學研究。但是,其依託的華大基因研究院已經通過組學、測序等基因研究,在較短的時間裡將新培育的小米轉化成一個品種,並迅速推廣到大面積種植,這是一個生物經濟應用的創造性舉措。

「我們對此十分看好,因此建議這三家走到一起,」王韌說:「目的一是搭建全球性的育種平臺,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二是上下遊結合;三是創新商業模式,做好推廣;四是通過糧農組織,使國家基因庫更加國際化、標準化,真正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平臺。」

目前,基因庫還與國際生物和環境樣本庫協會、全球生物多樣性聯盟等海外機構展開了合作。未來,這裡將依照相關規定,逐漸開放樣本、數據資源,與世界其他三大基因庫交換和共享數據,形成全球合作聯盟體系。

相關焦點

  • 轉基因世界地圖:全球70國應用轉基因作物
    下文中,AgroPages世界農化網將就以下三個方面對2018年全球範圍內的轉基因發展狀況做一個簡要的解讀:1)非洲轉基因市場;2)新性狀的開發;3)全球對基因編輯的監管策略。由於未來極端天氣可能會增加(世界氣象組織的預測,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4℃),因此讓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至關重要,近年來育種專家在積極地探索如何選育更加耐乾旱和/或耐熱的作物品種,如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探索有助於高粱抗旱的基因,這些基因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應用於玉米、小麥、水稻和大麥等其他重要的穀類作物上;澳大利亞植物育種者近年來從印度,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等熱帶國家採購了大量的遺傳材料,2016年和
  • 由華中農大承辦的第十九屆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在武漢舉行
    他指出,本屆年會以「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為主題,就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方面等四個專題進行學術交流,以期為作物學科發展「把脈」,為作物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添翼,為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水平獻策,為我國綠色農業發展貢獻智慧。
  • 累計融資超1.3億美元,Benson Hill綜合基因等技術改良作物基因
    Benson Hill大豆種子公司綜合基因、大數據、AI技術開發作物平臺Benson Hill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集雲計算、大數據分析和植物生物學為一體的農業科技公司,多年以來利用其建立的CropOSTM生物信息平臺,幫助各大公司改良作物基因,提高作物品質,一直以來受到業內的廣泛好評。推動新的種子業務是因為其公司負責人發現全球動植物蛋白需求將翻番。
  • 中亞五國農業國際合作論壇「計算機學科與植物表型、作物模型與...
    「計算機學科與植物表型、作物模型與智慧農業」創新分論壇開幕式現場11月30日,中國(河南)-中亞五國農業國際合作論壇-計算機學科與植物表型、作物模型與智慧農業國際創新分論壇在河南農業大學龍子湖校區成功舉辦
  • 保護植物多樣性 維護全球生命共同體||第二十三期中國作物野生近緣植物
    作物野生近緣植物是指與栽培作物具有最近親緣關係的野生植物。作物是人類對野生植物進行長期馴化和改良的產物,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園藝作物等。然而,馴化限制了作物的改良潛力,降低了其遺傳多樣性和對環境的適應性,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 數據新聞|數看轉基因作物種植「世界地圖」
    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2019年9月發布的《2018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2018年全球有26個國家和地區種植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超1.9億公頃,其中美國、巴西、阿根廷
  • 安徽農業大學發現「澀味」水解關鍵基因
    安徽農業大學發現「澀味」水解關鍵基因 2020-02-21 16:58: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 國家級「農林作物種子基因庫」將落戶湖南
    中國農科院打造區域性科企融合發展聯合體國家級「農林作物種子基因庫」將落戶湖南  12月22日,中國農科院與中國林業集團在北京召開戰略研討會,雙方發起成立區域性科企融合發展聯合體,建立開放合作、協同推進、利益共享的新機制。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2021-01-07 10:12: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 探訪中國最大種子庫:保存糧棉油果蔬等340種作物
    在位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國家作物種質庫,《環球時報》記者站在4攝氏度的緩衝間,隔著玻璃窗看到了種質庫裡一排排密集的種子架,像圖書館裡的書架一樣排列有序。「這些架子可以前後移動,高處的種子目前還需要人工爬梯子取放,今年8月投入使用的新庫將實現自動化流程,種子取放全部由電腦控制。」據國家種質庫工作人員介紹,中國的種質資源保存數量超過52萬份,僅次於美國(近60萬份),位居世界第二。
  • 日本名古屋大學發現兩個水稻「抗澇基因」:可短時間內控制調節作物...
    日本名古屋大學發現兩個水稻「抗澇基因」:可短時間內控制調節作物生長高度  Evelyn Zhang • 2020-07-20
  • ...全基因變異圖譜 山東「十三五」農業「卡脖子」技術實現多點突破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杰 陳俞印 濟南報導近年來,山東發揮農業大省優勢,建設現代農業取得積極進展,其中農業科技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從12月16日舉行的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時期,山東在農業領域「卡脖子」技術方面,實現多點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從小麥近緣植物中克隆出抗赤黴病基因,為解決小麥「癌症」赤黴病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構建世界上第一個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強化了我國在瓜類作物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 轉基因技術的農業應用——現狀與前景
    謝子聰轉基因技術作為引領生命科學潮流的核心技術之一,已成為各國搶佔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將轉基因生物技術作為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戰略選擇。該技術始於上世紀70年代,首例轉基因作物在1983年被培植出來。
  • 日本農業打開「潘多拉魔盒」?允許基因編輯番茄銷售,接下來是……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對基因食品非常嚴格的國家。但最近,日本政府的態度卻發生了巨大變化。據《日經新聞》報導,12月1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批准了其國內首個基因編輯食品的銷售申請。據了解,日本的研究人員正在加速把基因編輯技術運用在穀物和魚類等方面,基因編輯技術實用化的動向似乎正在不斷擴大。
  • 「中國科學報」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
    近日,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授李培金課題組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李培金給《中國科學報》舉了一個例子,玉米在開花時期對高溫異常敏感,如果在七月份高溫天氣開花,會導致雌雄花期不協調和授粉失敗等問題,嚴重時顆粒無收,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損失。 「因此,深入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對植物分子輔助育種、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科學家水稻基因研究成果發布 設計水稻不再是夢
    該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聯合國際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完成。這是國內外水稻研究專家大協作的重大成果,體現了中國農業科學在水稻基因組研究方面居於世界領先位置,擴大了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國際領先優勢  專家介紹,「301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這一重大科技成果將推動水稻規模化基因發掘和水稻複雜性狀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為此,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有關負責人。
  • OutcrossSeq—鑑定outcrossing作物中的重要農藝性狀基因
    在我們進行作物育種研究的時候,很多作物,尤其是野生型的材料,多為outcrossing, 比如Brassica rapa和 Brassica oleracea
  • 中國農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
    新的思路就是弄清楚相關的稀有成分的基因,轉到微生物中去用發酵來生產,從而大幅度提高人參稀有成分的含量。 農業將與很多方面有越來越多的聯合,包括食品加工、醫藥等。 美國科學院對美國農業未來發展提供的政策建議就走在了前面。
  • 日本「緊急事態宣言」實施後 千葉縣大部分保育園臨時關閉
    其中,千葉縣內各自治體基於日本政府的防疫措施,原則上要求保育園等設施臨時關閉,並要求監護人避免前往保育園。 其中,千葉市、船橋市、松戶市以及市原市等地近兩日內相繼向監護人發出通知,要求儘量不要送孩子前往保育園。該措施是各自治體進入「緊急事態」後防疫工作的其中一項,其他多地也在積極商討要求保育園臨時關閉的相關措施。
  • 「大數據+」助推生命科學、醫學、農業創新發展!ICG-15國家基因庫...
    10月25日至31日,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在中國武漢隆重召開。作為組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年度會議之一,ICG-15共設22個分論壇,來自21個國家的160多位科學家(包括13位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通過線上、線下兩大渠道,帶來一場頂級學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