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家長做到這4點,孩子會更有出息!

2020-12-23 瑞文網

教育孩子時,你是沿襲老一輩的方法,還是照搬育兒書?

育兒效果不佳時,你是一味責備孩子,還是反思自身行為?

你覺得,父母需不需要持證上崗,家長需不需要接受教育呢?

一提到家庭教育,大家想到的都是「該如何教育孩子」「該如何助力孩子成才」。

不可否認,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孩子。

但在此之前,家長決不能單純地認為,只有孩子才需要學習和被教育。

在筆者看來,育兒先育己,家長也必須學會、做好以下幾點:

01學會以身作則

曾聽過這樣一則小故事,短短兩句卻能引人深思:

螃蟹媽媽對小螃蟹說:「孩子,你怎麼總是橫著爬,為什麼不直著走呢?」

小螃蟹委屈地回答:「媽媽,我一直都在照您的樣子走呀!」

我們都知道,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家長就是排在首位的學習對象。

如果家長總是揣著手機刷視頻、大呼小叫罵髒話、無視規矩隨性子,孩子還怎麼學好?

如果家長喜歡閱讀、舉止文明、遵紀守法、勤奮好學,孩子自然會有樣學樣。

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是教練,一流的父母是榜樣。

可見,家長施教的第一步,不是用手指著孩子做這幹那,而是學會以身作則。

02學會因材施教

在育兒過程中,不少家長傾向於借鑑前人的做法:

「學霸是怎樣練成的?我得好好偷師取經,將來也這樣教孩子!」

「孩子成績提不起來,可能是學得不夠,趕緊給ta報輔導班、買多幾本練習冊!」

費心花錢一頓折騰,可效果卻難達預期,問題就在於沒有「因材施教」。

有的孩子天生悟性高,有的孩子需要不斷練習鞏固,你家孩子屬於哪一種?

有的孩子喜歡聽著學,有的孩子更適合結合實例去學,你家孩子屬於哪一類?

只有清楚孩子的現狀、了解孩子的能力,才能制定出最適合的教育方案。

因此,家長不僅要學習具體的教育方法,更要學會正確認識孩子。

03學會適當放手

養育孩子時,不少家長落入了這樣的思維陷阱:

把「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理解為「給孩子最貴的待遇」,決不能讓孩子吃半點苦;

孩子只要把學習做好就行,除了不能替孩子上學,其餘所有事都包辦完成。

家長恨不能為孩子攬下所有,初衷不壞,可這種教育方法實在是大錯特錯!

孩子終將長大,我們終將老去,身為家長的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

不放手讓孩子嘗試,他們便無法獲得進步,不放手讓孩子吃苦,他們便學不會努力和珍惜。

我們的教育職責,是讓孩子學會獨立、掌握能力。

都說有遠見的家長都帶著點「狠心」,為了孩子,請務必學會適當放手。

04學會尊重孩子

後臺有留言求助:教育方法沒問題,可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有二,孩子還不理解,或是家長表達不妥。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懂得做某件事的意義,但他們能敏感察覺出家長的態度。

有的父母圖省事,直接命令孩子做而不加以說明,孩子只會覺得「怎麼又使喚我?」

同樣的說教內容,如果事先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做、該如何做好,他們將會更樂意主動去做。

尊重孩子的知情權,他們才能讀懂家長的苦心,才能減少教育偏差。

此外,家長還要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多聽他們的想法。

要記住,只有尊重才能換來尊重,家長們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

家庭教育,與其說是家長教育孩子,不如說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進步。

願家長們都能成為孩子的引路人,互相促進、一同成長!

相關焦點

  • 養孩子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更能有出息,家長也省心
    養孩子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更能有出息,家長也省心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贈曾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 李玫瑾說:對於男孩子,家長要捨得做到這3件事,孩子更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說:家長為男孩子捨得做這3件事,孩子更優秀作為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對於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等常年的研究,對如何育兒,教育孩子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往往我們能從李玫瑾教授的講座中,學習到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 李玫瑾:當孩子頂嘴的時候,家長學會這3句話,長大可能更有出息
    但是家長也不要過分擔心,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更不要變本加厲地去斥責孩子,這樣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就更加會頂嘴了。著名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愛頂嘴,家長先別急著發火,家長要學會說這3句話,孩子將來會更加優秀。
  • 清華校長推薦:「這4句話」晚上常對孩子說,孩子長大更有出息
    荀子也有這樣一段話:「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也證明了環境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家庭教育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清華校長也曾說過:想讓孩子長大之後有出息,每天晚上要多和他說4句話。1、今天在學校/幼兒園中學到了什麼?
  • 10年後最有出息的,是這6種孩子!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有出息,有光明的前途,畢竟現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有能力的孩子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呢? 擁有這6種優秀特質的孩子,會比同齡人優秀,在未來的競爭中更容易脫穎而出。
  • 國學: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來自這3種家庭,你家是哪種?
    這兩種樹的葉子雖然相似,但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 同樣的道理,一個孩子將來能幹什麼樣的事業、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他的成長環境。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條件優越的孩子才能成大器,而是說——優秀的家庭,才能教出優秀的孩子。一些經典國學中就提到,來自以下三種家庭環境的孩子,更容易有出息。
  • 網課學習效率高的孩子,家長都做到了這4點
    一、宅家上課,孩子學習效率降低了 有家長反映「上網課效率低下,不及學校課堂的1/4」。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小,在家學習效率降低的比例越高。 防疫期間,孩子上網課效率低成了家長最頭疼的難題。
  • 長大有出息的孩子,9歲之前身上會有這些特徵,家長要留意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可以有自己的一份事業。這個理想確實是很美好的,但是現實是很骨感的。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狀態都不盡相同,所以說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功。我們聽說過成功的孩子,也接觸過不成功的孩子,但是絕大部分成功的孩子身上,你都會發現一些相同的特點。其實,這些特點才是支撐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
  • 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有這些痛點:父母「生病」卻要孩子來「吃藥」
    文|西紅柿媽媽按理講,誰有病誰吃藥。可惜,在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庭卻是爸媽得了病,非要讓孩子「吃藥」治療。結果,導致病入膏肓,孩子和家長都要買單。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為了玩笑取樂,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直戳到家庭教育的痛點,希望引起各位家長的重視。
  • 孩子身上有這4種跡象,暗示你把孩子養得特別好,長大會很有出息
    中國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未來是否有出息,是否會大有作為,其實在青春期之前就能看出來。假如您的孩子出現以下這些跡象,說明您把孩子養育得很好,長大後可能更有成就。孩子出現這4個跡象,說明你的教育很成功!
  • 孩子小時候有這些「怪癖」,家長先別急著糾正,這是有出息的表現
    誰不希望將來自己家孩子能夠有出息?誰不希望自己家孩子將來能夠有一番成就。於是家長為了讓孩子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從孩子小就開始下功夫進行培養。但是有些家長給孩子培養半天,孩子身上一些優點,反而被家長當成了「怪癖」,一個勁地糾正孩子,其實家長不知道,家長眼中的這些「怪癖」正是孩子有出息的表現。
  • 成功的家庭教育有哪些指標?做到這5點,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和永遠的老師。把孩子的教育全盤託付給學校,是家長的失職和瀆職。 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學校所不能代替的。在發達國家,學生的在校時間受到嚴格控制。 尤其是小學生,下午一點半要把孩子接回家,因為學校必須為家庭教育讓出必要的時間。
  •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多半從小就有以下特徵,家長有福了
    每個家長都將「養孩子」作為自己目標中的很大一部分,只要能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條件,自己辛苦一點也沒什麼。 家長越是辛苦,就越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大出息,靠自己也能過上好日子。 那麼,如何從小時候的表現,看出孩子長大後會不會有出息呢?
  • 男孩子有這幾個「缺點」,家長不需要著急,反而大了更有出息
    為了能夠讓孩子更加懂事聽話,很多父母都會對兒子嚴格要求,當孩子有什麼缺點的時候,家長馬上就會指出來。但是他們不知道,孩子在小時候展現出的「缺點」很有可能反應出他們長大後的會與眾不同。1、好動,性格外向幾乎十個男孩中有八個都是很活躍的,所以在兒子小的時候不要太在意他們調皮搗蛋。
  •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大都來自這5種家庭
    武亦姝的家庭教育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有人評價她:「相貌不在才華之下,她卻雙雙奪勝於人間。」好的孩子,一定是父母精心雕琢出來的。未來有出息的孩子,大都出自這5種家庭。如果父母經常會當著孩子的面抱怨和吵架,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巨大的傷害。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句用爛了的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複印件出錯了,要改原件。」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深深地烙印在孩子心底。
  • 心理學:「權威型」家長的孩子更有出息,4個時期培養重點各不同
    不同的家庭教育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每個家長最終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把孩子教育成優秀的人才。孩子的成長不僅和家長的教養方法有關,還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聯。在心理學上,忽略型、專制型、放縱型、權威型這四種教養方式,其中"權威型"家長培養出的孩子會更有出息。
  • 李玫瑾育兒觀:孩子有這3個特徵,將來可能大有出息,家長別忽視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出息,學習優異,並且將來有好的工作。這樣的孩子不僅不需要家長操心,還能讓父母臉上有光。但很多家長因為沒有經驗,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無從下手,於是選擇讓他們自由發展甚至用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的性格和學習都受到了影響。
  • 家長不要打罵孩子了,想要他們更有出息,這樣教育,才更為妥當
    新手家長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調皮,特別難管教。有些家長也知道發火打孩子是不對的,但如果不打,孩子就更不聽話。而父母也經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打完後又覺得很後悔。另一部分家長則認為,如果孩子淘氣就應該挨打,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打得很正確,覺得老祖宗的「棍棒教育」有著深深的哲理。
  • 男兒有淚不輕彈?這話家長不能信,愛哭的孩子長大反而更出息
    文|秘籍君自古以來,中國家長在孩子教育上都主張男女有別,女孩可以隨便哭,但男孩就必須「男兒有淚不輕彈」,不然就會被指責「娘兮兮的」「不像個爺們兒」,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正是造成男孩性格壓抑的源頭。「不哭」從來不是衡量孩子出息的標準,相反,愛哭的孩子長大可能更有出息。大哭有利於緩解心理壓力,孩子更善解人意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悲傷痛苦的時刻,而這時候,一場大哭往往是情緒發洩的最佳出口。生活中,小女孩遇上難過的事情哇哇大哭,得到的是大人們的注意和安慰,而男孩們就迫於「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壓力,被迫把情緒逼回去,這種壓抑就不利於心理健康。
  • 家庭教育一場「愛的合謀」 專家:家長成長孩子才能成長
    即自4 月11日起,啟動春雨計劃公益項目,用直播幫助50萬家庭幸福起來。  據了解,此次公益課程包括《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情緒按鈕》、《夫妻智慧》等系列。課程上線以來,已幫助10餘萬家長,同時也受到學校關注,來自全國各地20多所中小學老師,主動要求學校統一組織家長學習。  公益之心緣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