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時,你是沿襲老一輩的方法,還是照搬育兒書?
育兒效果不佳時,你是一味責備孩子,還是反思自身行為?
你覺得,父母需不需要持證上崗,家長需不需要接受教育呢?
一提到家庭教育,大家想到的都是「該如何教育孩子」「該如何助力孩子成才」。
不可否認,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孩子。
但在此之前,家長決不能單純地認為,只有孩子才需要學習和被教育。
在筆者看來,育兒先育己,家長也必須學會、做好以下幾點:
01學會以身作則
曾聽過這樣一則小故事,短短兩句卻能引人深思:
螃蟹媽媽對小螃蟹說:「孩子,你怎麼總是橫著爬,為什麼不直著走呢?」
小螃蟹委屈地回答:「媽媽,我一直都在照您的樣子走呀!」
我們都知道,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家長就是排在首位的學習對象。
如果家長總是揣著手機刷視頻、大呼小叫罵髒話、無視規矩隨性子,孩子還怎麼學好?
如果家長喜歡閱讀、舉止文明、遵紀守法、勤奮好學,孩子自然會有樣學樣。
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是教練,一流的父母是榜樣。
可見,家長施教的第一步,不是用手指著孩子做這幹那,而是學會以身作則。
02學會因材施教
在育兒過程中,不少家長傾向於借鑑前人的做法:
「學霸是怎樣練成的?我得好好偷師取經,將來也這樣教孩子!」
「孩子成績提不起來,可能是學得不夠,趕緊給ta報輔導班、買多幾本練習冊!」
費心花錢一頓折騰,可效果卻難達預期,問題就在於沒有「因材施教」。
有的孩子天生悟性高,有的孩子需要不斷練習鞏固,你家孩子屬於哪一種?
有的孩子喜歡聽著學,有的孩子更適合結合實例去學,你家孩子屬於哪一類?
只有清楚孩子的現狀、了解孩子的能力,才能制定出最適合的教育方案。
因此,家長不僅要學習具體的教育方法,更要學會正確認識孩子。
03學會適當放手
養育孩子時,不少家長落入了這樣的思維陷阱:
把「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理解為「給孩子最貴的待遇」,決不能讓孩子吃半點苦;
孩子只要把學習做好就行,除了不能替孩子上學,其餘所有事都包辦完成。
家長恨不能為孩子攬下所有,初衷不壞,可這種教育方法實在是大錯特錯!
孩子終將長大,我們終將老去,身為家長的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
不放手讓孩子嘗試,他們便無法獲得進步,不放手讓孩子吃苦,他們便學不會努力和珍惜。
我們的教育職責,是讓孩子學會獨立、掌握能力。
都說有遠見的家長都帶著點「狠心」,為了孩子,請務必學會適當放手。
04學會尊重孩子
後臺有留言求助:教育方法沒問題,可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有二,孩子還不理解,或是家長表達不妥。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懂得做某件事的意義,但他們能敏感察覺出家長的態度。
有的父母圖省事,直接命令孩子做而不加以說明,孩子只會覺得「怎麼又使喚我?」
同樣的說教內容,如果事先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做、該如何做好,他們將會更樂意主動去做。
尊重孩子的知情權,他們才能讀懂家長的苦心,才能減少教育偏差。
此外,家長還要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多聽他們的想法。
要記住,只有尊重才能換來尊重,家長們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
家庭教育,與其說是家長教育孩子,不如說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進步。
願家長們都能成為孩子的引路人,互相促進、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