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權威型」家長的孩子更有出息,4個時期培養重點各不同

2021-01-13 白狐baba

不同的家庭教育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每個家長最終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把孩子教育成優秀的人才。孩子的成長不僅和家長的教養方法有關,還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聯。在心理學上,忽略型、專制型、放縱型、權威型這四種教養方式,其中"權威型"家長培養出的孩子會更有出息。

權威型父母並不是板著臉約束孩子的一言一行,而是以適合孩子的方式做出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成長,隨著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靈活轉換教育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幫助孩子嚴格掌握了某些發展的方向,但是在過程中會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有獨立自主的權利。

相信大家對《中國詩詞大會》的才女武亦姝並不陌生,節目中她端正大方,對詩詞侃侃而談的獨特氣質令不少人嘆為觀止。

但是才女的教育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武亦姝的中學時期,父母嚴格的教育要求遭到了孩子的強烈反抗。無奈之下兩人去拜訪了研究教育心理學的朋友,看到朋友對孩子的另一種教養方式才恍然大悟,而這種方式就是"權威型"的教養方式。

回去之後,他們轉換了對孩子的教育方法,聽取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自主發展,用愛和陪伴來引導孩子,才成就了現在的才女。

通過這個事例,可以知道權威型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幫助,那麼為什麼生活中還是很少見到這樣類型的父母呢?不僅是因為生活環境的原因,有些則是把專制型和權威型弄反了。

01權威型和專制型父母有什麼區別?

區別一:成為孩子的朋友

向來提到權威就會想到權力,因此有些父母自然而然就會認為自己有權管理孩子的一切。從出生到成人,恨不得把孩子的一切牢牢掌控在手心,而這樣的方法很容易物極必反,孩子長大有了自主意識就很容易去反抗,這其實就是專制型父母了。

而真正的權威型父母則是會放下自己的身份,傾聽孩子真實的想法,即使對孩子有要求也會尊重孩子的意見。

區別二:父母和孩子的關係

專制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無疑是命令和服從關係,父母說一套孩子做一套,孩子必須按照自己說的做。這樣養出的孩子要麼就喪失了自己基本的判斷能力,要麼就是進行反抗,開始反其道而行之。

權威型父母比起說教,更願意用行動來言傳身教,他們會和孩子極力保持一種雙方可以接受的平衡,正確引導孩子。

如何成為權威型的父母應該成為了不少父母都迫切知道的問題,但是4個時期培養重點各不同,把握好孩子的時期很關鍵。

02父母應該要注意孩子的哪四個重要時期?

第1:嬰兒時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的陪伴,這也是彼此建立起良好親子關係的一個基礎。而良好的家庭親子關係也給將來孩子的教養方式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父母可以在孩子的這個時期通過陪伴以及關愛來增加彼此的感情,從而讓孩子信任父母。

第2:幼兒時期

幼兒時期通常指的是1.5歲至三歲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對外界展露自己極大的好奇心,喜歡探索和與外界互動。而這個階段也同樣重要,大部分的能力都在這個階段產生。

在這個階段,適當而正確的引導可以培養孩子的想像能力、思考能力、創造能力等。尤其這個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都很強,所以父母自身也要做好榜樣,平時也要引導孩子對外在世界進行探索和想像。

第3:少年時期

三歲的孩子普遍已經進入幼兒園學習了,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逐漸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在過程中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同。父母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可以適度表揚和激勵,鼓勵孩子解決困難,迎難而上。

同時,上學之後無可避免的要與其他人接觸,讓孩子有清晰的團隊合作意識也非常重要,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出去和同齡人玩耍,融入集體。

第4:青年時期

青年時期的孩子開始有了定向的性格特徵,對尊重理解和自由也有著格外的需要,孩子認為自己已經有了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開始想要屬於自己的空間。

父母在這個時期也要學會適度放手,讓孩子有獨自處理事情的能力,這對他們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當然,也要起到監督作用,以免孩子做壞事。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真正要做的是一個「引導者」,而不是孩子生活的"統治者",科學教育孩子,做"權威型"的父母,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研究:權威型父母的孩子發展更好,四個時期養育重點各不同
    導讀:《發展心理學》裡面談到家庭教養對孩子的影響,分別對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專制型、 權威型、放任型、不作為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權威型父母的孩子發展的相當好,專制型父母的孩子發展得不太好,放任型父母的孩子會表現出衝突和攻擊性,不作為型父母的孩子容易走向極端。還記得在《中國詩詞大會》引得無數人稱讚的"國民才女"武亦姝嗎?
  • 北大教授一針見血:有出息的孩子,大多有4個特質,佔1個也不錯!
    孩子小時候表現出來的能力和行為,往往預示著他們未來的發展高速,老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家長可別不當回事。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有出息,能出人頭地,畢竟,在這個競爭十分激烈的家庭,只有能力高的孩子,未來才會走得更遠。那麼,到底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有出息呢?
  • 養孩子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更能有出息,家長也省心
    養孩子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更能有出息,家長也省心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贈曾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 李玫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三個特徵,建議家長好好培養
    將來會有所作為的孩子一般從小表現就很明顯,我國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有這三個特徵的孩子,將來多半都有出息,建議家長好好培養。所以家長們如果發現孩子有拖延症的習慣,一定要及時改正了,讓孩子從小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凡事都做好規劃,培養自己的自制力,這樣孩子才能更優秀。
  • 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趁早改正孩子少走彎路
    「等你長大了,有出息了,爸爸媽媽就省心了「,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都跟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是的,想讓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成就是每個父母的心願,但願望總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大多數孩子長大之後都是普普通通,有的甚至可以說是一事無成,能自己做出一番成績、闖出一片天、成為父母口中有出息的孩子的人還是很少的。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在心理學上,專家們認為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
  • 北大教授一針見血:有出息的孩子,一般有4個特徵,佔1個也不錯
    老話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因為孩子小時候的行為,往往預示著未來的發展。家長不要覺得這句話沒有依據,事實上那些長大後容易有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就有跡可循。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有出息,那麼從什麼地方能看出孩子有出息呢?在北大教授看來,長大有出息的孩子,不一定學習有多好,而是他們身上大多都具備這4個特質。
  • 李玫瑾:當孩子頂嘴的時候,家長學會這3句話,長大可能更有出息
    李玫瑾:當孩子頂嘴的時候,家長學會這3句話,長大可能更有出息1、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你不應該這樣說,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當孩子跟家長頂嘴的時候,家長和孩子肯定都是非常激動的,很容易說出一些傷人的話,所以當孩子頂嘴的時候,一定不要急著教訓孩子,與其說給孩子時間冷靜一下,不如說也是給自己一個時間冷靜下來。
  • 李玫瑾說:對於男孩子,家長要捨得做到這3件事,孩子更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說:家長為男孩子捨得做這3件事,孩子更優秀作為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對於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等常年的研究,對如何育兒,教育孩子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往往我們能從李玫瑾教授的講座中,學習到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多半從小就有以下特徵,家長有福了
    每個家長都將「養孩子」作為自己目標中的很大一部分,只要能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條件,自己辛苦一點也沒什麼。 家長越是辛苦,就越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大出息,靠自己也能過上好日子。 那麼,如何從小時候的表現,看出孩子長大後會不會有出息呢?
  • 李玫瑾: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看他怎麼吃飯就夠了
    對於孩子的培養來說,追求普世上的成功,也就是通俗所謂的「有出息」是家長們最主流的想法,那麼究竟該如何讓孩子更有出息呢?有很多家長會把重點放在孩子的智商培養上,認為孩子有一個更聰明的腦袋,就會有更出色的成績,通過學習博出一條出路,但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只有成績和聰明不一定就會有出息,反倒是情商可以幫助孩子走出更遠的路。
  • 智商高的孩子,6歲前會有這5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每個父母都想自家孩子將來有出息,有成就,但孩子到底能不能有出息,也都是十幾年後的事,誰也說不好,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3歲看到老」,意思是從孩子3歲的性格特徵,就知道其長大後會不會有出息,北大教授:高智商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種表現,長大更容易成功。
  • 北大教授直言: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個特質,能佔1個也不錯
    孩子未來有出息是家長們不變的追求,但仔細想想孩子成長的道路上, 好像沒有任何一門功課叫做「有出息課」,因此家長們似乎只能牽強地通過「這個孩子成績好」,「那個孩子更懂事」來推測孩子未來能夠更加有出息。但其實從教育學上講,未來有成就的人在兒童階段就有跡可循,北大的一位教育學教授對此直言:「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以下這三個特質,如果孩子能佔上一個,那就很不錯。」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個特質一、懂得「到點就睡」「到點就睡」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相當可貴的品質。
  • 哈佛研究發現: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就有一些明顯的特徵
    我們作為父母,誰不想擁有一個有出息的孩子,但是孩子到底能不能有出息,很多家長都表示要等到孩子長大後才能看出來。 但是老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將來能不能有出息其實小時候就有一些明顯的特徵,雖然這是我國的一句老話,但他確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 李玫瑾育兒觀:孩子有這3個特徵,將來可能大有出息,家長別忽視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出息,學習優異,並且將來有好的工作。這樣的孩子不僅不需要家長操心,還能讓父母臉上有光。但很多家長因為沒有經驗,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無從下手,於是選擇讓他們自由發展甚至用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的性格和學習都受到了影響。
  • 現代式教育方法,家長在這3個階段培養孩子,比學習成績重要!
    孩子10歲前的專注力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0-3歲,4-7歲,8-10歲1、0-3歲,培養孩子本能的關鍵期專注力的起點是感興趣,有趣的事物可以激發孩子的大腦本能,讓孩子喜歡周圍的人,還能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的能力。
  • 哈佛教育家:家有男孩,父親若常說三句話,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文|全文共2135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我家是倆男孩,弟弟家也是兩個男孩。還有個閨密,家裡也是倆男孩,我們湊一起聊男孩的養育,更多著眼於怎麼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畢竟,帶男孩和帶女孩還是有不同的。家有男孩,養育更費心說到這裡,有些家長會認為,要男孩不就是為了養兒防老?我覺得不盡然,我更多希望,孩子以後能成為棟梁之材。當然了,生男生女也不是我們人為可控制的。只要有了娃,男孩女孩都一樣開心,不是嗎?
  •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在關鍵時期逼孩子一把,孩子以後才能更有出息
    朗朗從兩歲就開始練習鋼琴,每天練8個小時,想想我們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天天只懂吃喝玩樂甚至哭鬧撒潑,坐著練8個小時鋼琴,連一個成人都難做到,一個2歲的孩子每天坐8小時練琴真是太匪夷所思了朗朗:有些人確實天生有能力,但是天賦並不意味著你會通過更少的努力獲得更大的成功,人生是一步一步來了,
  • 4種教養方式:權威型、專斷型、放縱型、忽視型,你屬於哪種?
    松子本來是個很美、性格也好的姑娘,可是她的父親過於嚴厲,又不懂得表達,以為被父親「嫌棄」的松子開始了需求被愛的人生路。 她遇到不同的男人,有的打她,有的花她的錢,有的還逼她做脫衣女郎。好不容易遇到一個真愛,可是對方卻說「松子的愛太耀眼」,反倒逃之夭夭。 松子為什麼總是遇到不良人呢?因為她太渴望有人陪伴了。
  • 哈佛最新發現: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怪癖」
    有這3個「怪癖」的孩子,將來多半有出息一、經常「發呆」因為在我們的認知當中,發呆很容易和「傻」聯繫在一起,所以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發呆時,經常會氣不打一處來,對孩子又打又罵,其實愛因斯坦小時候就特別愛「發呆」,但是「發呆」,並非是放空大腦,而是思考時的一種狀態
  • 孩子小時候有這些「怪癖」,家長先別急著糾正,這是有出息的表現
    誰不希望將來自己家孩子能夠有出息?誰不希望自己家孩子將來能夠有一番成就。於是家長為了讓孩子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從孩子小就開始下功夫進行培養。但是有些家長給孩子培養半天,孩子身上一些優點,反而被家長當成了「怪癖」,一個勁地糾正孩子,其實家長不知道,家長眼中的這些「怪癖」正是孩子有出息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