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國皆已斷層,為何中華文明可以傳承至今?

2020-12-15 一品鏟史官

四大文明古國是指,在人類早期就創造了輝煌文明的四個國家,他們是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還有黃河流域的古中國(華夏)文明。

令我們自豪的是,華夏文明是唯一一個傳承至今的文明。那麼,為什麼華夏能夠傳承下來,而其他三個不能呢?

如果我們將四大文明古國進行對比,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四大文明都是農耕帝國。那麼,原始的耕種都需要方便的灌溉,這就是為什麼四大文明都發源於大河流域。換句話說,農業土地的可持續耕種很大程度上影響文明是否能夠保持強大。

因此農耕帝國的強大首先就是可耕地面積,它將決定可以養活多少人。在古文明時代,黃河流域的衝積平原造就的可耕地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裡,而兩河流域何尼羅河流域可耕地面積不超過3萬平方公裡。

說到地理位置,如果我們將四大文明的緯度進行對比,會發現其他三大文明都處於北緯25-35度之間,也就是亞熱帶地區;而唯獨黃河文明處於北緯35-45度之間,也就是涼溫帶地區。

那麼,這一地理差異對文明強度和傳承有什麼影響呢?

對農耕文明,影響很大。對農業有所涉獵的都知道,在現代農業發明肥料以前,農業都是靠天吃飯的,確切地說,溫度和降雨對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是巨大的。

而根據《姚著中國史》相關數據表明,巴比倫文明和埃及文明所在的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中心地區7月平均氣溫約在21-22.7℃左右,而黃河流域七月平均氣溫大約在11.8-16.6℃之間。同時,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的降水不超過150公釐,而黃河流域的年平均降水約在500公釐左右。

相對較高的氣溫雖然有助於單季節農作物的快速生長,而黃河流域部分地區一年兩熟都難以做到,但是較多的降水和較低的氣溫帶來的較少的蒸騰作用,對於減緩水土流失的作用很明顯,因此黃河流域的沙漠化速度比巴比倫地區和尼羅河流域要慢得多。而可持續耕種帶來了農耕帝國的可持續性。

事實證明,從西周到唐,黃河流域滋養了中華文明1000多年,當黃河流域逐漸沙化的同時,中華文明又延伸了長江流域,這或許才是華夏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如姚大中在其《姚著中國史黃河文明之光》一卷中寫到,黃河文明較尼羅河兩河流域諸文明,耕地面積之廣與雨量之豐,都是得天獨厚,保證了黃河流域農耕帝國的必然優勢。

當然有其優勢也就有其劣勢,黃河文明早期的最大威脅就是-黃河泛濫。有證據表明,黃河攜帶的泥沙是尼羅河的三十倍,因此在早期文明的科技條件下,黃河泛濫經常威脅著華夏人的生命安全,或許是生於憂患吧。

正是這種憂患使得華夏族不斷的研究治水的方法,從而更加頑強的生存了下來。這也是為了我們上古的傳說大多與水有關,而大禹治水為什麼能創造那麼高的威望的原因也在於此。

文/子彧

相關焦點

  • 歷史上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華夏文明延續至今?
    古代四大文明中,為何只有華夏文明延續至今?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到近代雖然埃及,印度還在,但他的原有民族早就被外族徵服了。文化也發生了變化或者被同化或者消失。四大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化一直傳承了下來。
  •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文明因為什麼而出現了斷層?
    這四大文明古國不僅歷史起源早,而且每一個都有著輝煌的歷史。在他們輝煌的歷史之中,又存在著很多令現代人也為之驚嘆的偉大成就。這些成就無論放在那個時代,還是當今都是極為耀眼的存在。所以這就讓很多歷史研究者對於這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極為感興趣,除了中國之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古國除了巴比倫之外現在仍然存在,但是他們的文明也出現了不同程度和斷層。
  • 「四大文明」 和 「四大文明古國」
    在某些帶有西方殖民情結的「歐洲中心論者」心目中,所謂「四大」古國的說法實際上指的是「東方已衰敗的四大」,是游離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滅的廢墟、古墓、碑銘。       而辜鴻銘、梁啓超等學者「尊古崇東」、欲以東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義、道德淪喪。
  • 科普:四大文明是哪四大古國?為何只在中國盛行?
    ),其實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只在中國比較盛行,並沒有得到國際公認。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它們是現在文明的發源地。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是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華文明能流傳至今?根源在我們自己
    大部分的人認為中華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文化中斷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文化中斷的民族。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中斷?有以下四個各方面的原因:但是因為中華文化的同化。原先本土的中國人沒有當亡國奴的感覺。就算是清朝政治上起作用的依舊是漢人,以及這延續不斷的中國文化。家天下的王朝政權並不存在亡國問題。中國曆朝歷代都是家天下的王朝政權。也就是一個家族取代另一個家族。天下是屬於這個家族的,而不是屬於這個民族的。
  •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沒有中斷,其它為何都夭折了?原因出乎意料!
    「四大文明古國」是指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
  • 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只有四個?古國是國嗎?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沒有印加文明,為何沒有古希臘和古羅馬?說起四大文明古國,中國人恐怕都是最早在歷史書中學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教科書寫道四大文明古國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代中國。古埃及文明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地區,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
  • 「四大文明古國」是誰最早提出來的?
    一直以來,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並將其寫入教科書,成為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常識」之一,也成為中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源泉之一。但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對這一提法提出了質疑。「四大文明古國」是誰最早提出來的?據考證,「四大文明古國」的提法最早出自國學大師梁啓超。
  • 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延續至今,其中有什麼奧秘
    四大文明古國是開創人類早期文明的幾個中心地域,都是大河文明和農耕文化:尼羅河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谷的哈拉帕,長江黃河的華夏文明
  •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沒有中斷,其它都夭折了?原因出乎意料!
    「四大文明古國」是指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
  • 《道德經》的兩句話揭示了四大文明古國為何消失了三個?
    大家都知道,世界歷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國。我們很多中國年輕人認為古代什麼都是中國第一。但是非常遺憾,四大文明古國裡面,中國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可能是第三或者第四。我這裡選擇第四,謙虛點對我們華夏文明有好處。
  • 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國?
    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國   四大文明古國指的是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今天的伊拉克)。
  • 敘拉古之惑:「四大文明古國」義疏
    我所要做的是對「四大文明古國」的概念的發微。即使不考察相關的知識史,我們也很容易感受到,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一說,帶有鮮明的「大路貨」色彩。為什麼不是「六大文明古國」、「七大文明古國」?可以說,中文世界對於事物的評價取捨體系裡,會非常高頻率的採用「四」這個數量標準,這遠超其他數字。所以,「文明古國」到了中文世界的取捨,也就只成為了四個。
  • 中國文明不足5000年,但為何說中國是唯一現存的文明古國?
    題圖提起文明古國,我們很自然的想到「四大文明古國」、「五千年中國文明」。但實際中國文明大概率上並沒有五千年,中國也並不是「四大文明古國」裡最早產生文明的國家。中國:我們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是因為傳說中黃帝打敗炎帝,合併了炎帝的部落,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研究上,一般認為這個時候是從公元前2550年開始的,迄今約有4550年。「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說法只是一個大約數。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文明形成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迄今約有6000年。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統一了埃及,建立了國家,迄今約5100年。
  • 世界四大古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排名和介紹
    導語:文明古國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在歷史長佔著很重要的地位。
  • 四大文明古國最終只剩下中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地球上有四大文明古國,代表著最古老的4個文化,四大文明古國不僅僅是說古時候存在的這4個國家非常有影響力,而是因為他們創造了非常燦爛的文化,並且有很多流傳到了今天,構成的世界的一部分,那麼四大文明古國分別都是哪幾個國家呢?
  •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中國?
    關於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最早來自於梁啓超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他的原話是:「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四
  • 亞洲文明到底有多重要?人類文明四大古國今何在?
    「亞洲文明大會」上的開幕講話我國學術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對應的就是人類的四大文明發源地。
  • 馬克思曾說,印度沒有歷史,為何印度卻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那為什麼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實這疑惑背後有一個誤解,這個誤解就是源於「印度」兩個字。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一個國家,但是在印度獨立以前(1947年獨立)並沒有印度這個國家,但卻有「印度」這個稱謂,例如,四大文明古國中就有「古印度」,既然,古代就有印度,為什麼馬克思卻說「印度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呢?我們捋順一下這個問題。
  • 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崛起?首席專家王巍話「中華文明...
    新華社資料片中華文明史從何時發端?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能夠崛起?「我們對國家和民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登上浙江大學藝術和考古博物館,在「十三五」收官之際,回眸他擔任首席專家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