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國是指,在人類早期就創造了輝煌文明的四個國家,他們是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還有黃河流域的古中國(華夏)文明。
令我們自豪的是,華夏文明是唯一一個傳承至今的文明。那麼,為什麼華夏能夠傳承下來,而其他三個不能呢?
如果我們將四大文明古國進行對比,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四大文明都是農耕帝國。那麼,原始的耕種都需要方便的灌溉,這就是為什麼四大文明都發源於大河流域。換句話說,農業土地的可持續耕種很大程度上影響文明是否能夠保持強大。
因此農耕帝國的強大首先就是可耕地面積,它將決定可以養活多少人。在古文明時代,黃河流域的衝積平原造就的可耕地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裡,而兩河流域何尼羅河流域可耕地面積不超過3萬平方公裡。
說到地理位置,如果我們將四大文明的緯度進行對比,會發現其他三大文明都處於北緯25-35度之間,也就是亞熱帶地區;而唯獨黃河文明處於北緯35-45度之間,也就是涼溫帶地區。
那麼,這一地理差異對文明強度和傳承有什麼影響呢?
對農耕文明,影響很大。對農業有所涉獵的都知道,在現代農業發明肥料以前,農業都是靠天吃飯的,確切地說,溫度和降雨對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是巨大的。
而根據《姚著中國史》相關數據表明,巴比倫文明和埃及文明所在的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中心地區7月平均氣溫約在21-22.7℃左右,而黃河流域七月平均氣溫大約在11.8-16.6℃之間。同時,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的降水不超過150公釐,而黃河流域的年平均降水約在500公釐左右。
相對較高的氣溫雖然有助於單季節農作物的快速生長,而黃河流域部分地區一年兩熟都難以做到,但是較多的降水和較低的氣溫帶來的較少的蒸騰作用,對於減緩水土流失的作用很明顯,因此黃河流域的沙漠化速度比巴比倫地區和尼羅河流域要慢得多。而可持續耕種帶來了農耕帝國的可持續性。
事實證明,從西周到唐,黃河流域滋養了中華文明1000多年,當黃河流域逐漸沙化的同時,中華文明又延伸了長江流域,這或許才是華夏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如姚大中在其《姚著中國史黃河文明之光》一卷中寫到,黃河文明較尼羅河兩河流域諸文明,耕地面積之廣與雨量之豐,都是得天獨厚,保證了黃河流域農耕帝國的必然優勢。
當然有其優勢也就有其劣勢,黃河文明早期的最大威脅就是-黃河泛濫。有證據表明,黃河攜帶的泥沙是尼羅河的三十倍,因此在早期文明的科技條件下,黃河泛濫經常威脅著華夏人的生命安全,或許是生於憂患吧。
正是這種憂患使得華夏族不斷的研究治水的方法,從而更加頑強的生存了下來。這也是為了我們上古的傳說大多與水有關,而大禹治水為什麼能創造那麼高的威望的原因也在於此。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