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故事,絕地反擊,齊國是怎樣只剩兩城的情況下成功反殺燕國的

2020-12-26 匯佳通史

首先介紹一下故事背景,燕國地處邊塞,是戰國七雄裡面實力偏弱的,但是燕國是大名鼎鼎的召公奭後代,爵位很高。但是爵位高畢竟不能當飯吃,下面的齊國是太公望姜尚的封地,那爵位也是不低,都是侯爵。燕國雖然地盤大,但是周圍少數民族林立,按理說大家應該多照顧這個小兄弟,但是事實上在利益土地面前人往往都失去了理智。

齊國一直暴打這個邊緣的小兄弟,甚至衝進人家的國都搶走了燕國的金銀財寶,宗廟祭器,燕國忍氣吞聲,經過蘇秦的計謀,鼓動齊國窮兵黷武,最後,瞧準機會聯絡諸侯一起伐齊,齊國剛剛徵戰結束沒有辦法抵禦一路潰敗,最後只剩下兩城,最後又怎麼奇蹟般的復活的呢?

話說齊王驕橫暴虐趕走了孟嘗君,齊國上下人心離散。

燕國自從燕昭王以來,日益強大起來,看見齊王昏庸殘暴,就和大將樂毅商討進攻齊國的方案,樂毅說齊國是個軍事大國,要取勝它必須和中原各國聯合出兵。於是,燕昭王就派使者和秦、魏、趙、韓四國聯絡。

公元前285年,樂毅統率五國大軍大舉進攻齊國,聯軍大敗齊軍。打敗齊軍以後,各國諸侯的軍隊乘勝分割了齊國邊境的一些城市,然後就回國了。只有樂毅率領燕軍直逼臨淄,齊王被樂毅的燕軍嚇破了膽,只好帶了家眷和少數的文武官員逃出了臨淄。

樂毅佔領了臨淄,將齊國的寶藏及宗廟祭器,以及原先齊國掠奪來的燕國的國寶,統統地收集起來送回燕國。同時,又帶兵繼續追擊齊王的軍隊,樂毅英勇善戰,又善於運用計謀,所以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齊軍望風披靡,不多久樂毅就攻下了齊國的70多座城池,這個時候,齊國只剩下莒城,也就是山東省莒縣和即墨兩個地方沒有被攻下來。

齊王逃到了莒城,並向楚國求救,楚頃襄王派大將淖齒帶兵20萬來救齊國,淖齒到了莒城,看見齊王已經大勢已去,就殺了齊王,企圖自立為王,樂毅的軍隊圍攻莒城,但由於楚軍力量強大,久攻不下,於是樂毅就包圍了莒城。

樂毅對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打的戰術,並且得允許百姓出城耕田購糧,他也約束燕軍不準擄掠百姓,他想讓即墨城裡的軍民不戰而降,再說即墨的守將這個時候正好病死了,城裡邊沒有領軍禦敵的主將,於是大家就選舉出了一個叫做田單的人,出來主持守城,田單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他從小就熟讀兵書,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為國出力,但是齊王不懂得用人,田單只是在臨淄做過市場管理員那樣的小官,在燕兵入侵和齊國的官員百姓逃難來到即墨的路上的時候,田丹就曾經機智地把當時的車軸兩旁突出的部位給去掉,並且了包上了鐵皮,經過改造的車靈活機動,順利地到達了即墨,而許多官員坐的車,因為車軸太長,互相碰掛,在亂鬨鬨的逃難當中,有的人車翻人亡,有的因為行動遲緩而成了燕軍的俘虜。

田單擔當了即墨的守將以後,他不盲目的出戰,他一面組織人力修築、加固城牆,準備固守,另一方面,又派人出去打聽敵軍外面的情況和政治形勢,不久派出去的探子回來報告說,燕昭王死了,即位的燕惠王不信任樂毅,於是田單就立刻派人到燕國去放風,說樂毅遲遲不攻打莒城和即墨是想在齊國收買和籠絡人心,自己想當齊王,否則齊國的70多座城池都攻下來了,還剩下這小小的兩個地方會幾年之內攻不下來嗎?這些傳言沒過多久就風風雨雨的傳到了燕惠王的耳朵裡面去了,燕惠王聽了這些謠言就更加對樂毅不滿了,於是他拜自己的心腹將軍騎劫去即墨前線代替了樂毅。

樂毅很傷心,又怕回去受到燕惠王的迫害,就投奔趙國去了。騎劫到任以後,一改樂毅的做法,他立刻下令加緊攻城,並且在攻城的時候把一些俘虜的齊軍割去鼻子,讓他們打頭陣,他還讓士兵把即墨附近齊國人的墳墓全部挖開,把骸骨點火燒掉,即墨城立的軍民見燕軍這樣殘暴,個個狠的咬牙切齒,紛紛到田單那裡,請求出城和燕軍決一死戰,田單看到城裡的軍民的抗敵士氣鼓起來了,又使出了第二條計策,他調出城裡的精壯軍民5000人,日夜在隱蔽處訓練,同時只讓老弱的軍人和婦女守城,還收集了城裡的金銀,叫人帶上裝扮富翁偷跑出去,向騎劫投降,請求燕兵在破城之後不殺害騷擾他們的親屬,騎劫看了以後心花怒放,覺得即墨,守不了幾天了,就讓手下的軍官和士兵盡情的作樂幾日,準備最後攻城。

就在這個時候,田單把城裡的牛統統的集中起來,約有1000頭左右,在它們的身上被上畫有五顏六色龍紋圖案的綢布牛角上綁上了鋒利的尖刀,牛尾上覆著浸透了油的麻絲,在城牆根兒開了幾十個大洞,把牛牽到洞口,等到晚上,他命令士兵們在牛尾巴上點著了火,把牛統統的趕出了洞外,牛尾巴著了火,瘋狂的向燕軍的陣地衝去,而那些5000訓練有素的精壯的士兵也走在臉上塗上的油彩,在牛群後面衝出來,而在燕軍的陣地裡面,麻痺大意的軍官和士兵們都睡得死死的,一點戒備也沒有,突然間被瘋狂牛的喧叫聲和沖天的火光驚醒了,只見大批花身怪獸和花臉神將殺來,個個嚇得腿腳腳發軟,魂不附體,以為是天兵天將殺來,只顧得抱頭鼠竄逃命,哪裡還有抵抗的勇氣和膽量?

騎劫正在中軍帳裡面喝酒,聽到喊聲,出去以後也嚇得莫名其妙,根本就沒有辦法阻止軍隊的潰敗,自己也只得隨混亂的軍隊逃走,不料田單已經率齊軍追殺上了來,燕軍互相踐踏,潰不成軍,混戰當中,騎劫被田丹一戟戳死,田單率領軍隊乘勝追擊,燕軍失去了主帥也就沒有辦法抵抗了,而那些剛被燕軍佔領的齊國城市裡的百姓也紛紛起來響應,他們趕走了燕軍,迎接田單率領的齊軍。

於是,田丹趁勢一直率領齊軍把燕軍趕出了齊國北部的邊界,臨近滅亡的齊國又得以恢復,與田丹反擊燕軍的同時,莒城的齊國人也乘機殺了楚將淖齒,把齊王的太子法章迎進城去,立為齊王,這就是齊襄王。

公元279年,田單把齊襄王迎回了臨淄,由于田單恢復齊國的功勞,齊襄王把他的家鄉安平地方的一萬戶土地賞賜給他,並封他為安平君。

《孫子兵法》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大將樂毅一直採取攻心的戰術,讓百姓不懼怕燕軍,可以正常生息勞作,戰爭本就應該遠離民,這是大道上策;而騎劫接替樂毅後,直接就採取了下策中的下策,直接起刀兵攻城,起了反效果,最終被士氣大震的齊國軍民趕出了齊國邊境,而燕國也失去了難得的大將樂毅。

相關焦點

  • 樂毅半年連下齊國七十城,在只剩兩城情況下,田單如何絕地翻盤?
    在這樣的大逆風情況下,齊國是如何絕地翻盤的呢?一、即墨和莒城底子雄厚、物資充沛,加上燕國本身就比齊國要弱,需要分兵駐守七十餘座被佔領城市,在實力有限的情況下,強攻不易又要付出巨大代價,於是樂毅採取了軟磨的方式想迫使齊國自己投降,這才給了田單翻盤的機會;即墨是齊國的大城市,當地百姓眾多、經濟富庶,是一塊非常難啃的硬骨頭。
  • 戰國七雄,齊國與燕國關係?齊國兩次攻佔燕國,田單火牛陣
    導語:戰國七雄,齊國與燕國關係?齊國兩次暴打燕國,樂毅五國伐齊成功復仇,田單火牛陣戰國七雄中,燕國是最弱小國家之一,並且地處於東北邊陲與中原諸國軍事交流比較少,但是燕國與齊國是鄰國,齊國強大後先後兩次攻打燕國,而燕國趁齊國衰落後聯合五國伐齊,最終給齊國致命一擊。
  • 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 戰國名將篇丨田單絕地反擊,離間計逼走樂毅,火牛陣大敗燕軍
    春秋戰國時期,統帥們若光靠蠻力,還不夠解決領土問題。戰馬蕭蕭,旌旗獵獵,經過長期的格鬥廝殺,在一場場人肉相搏中,摸索總結出不少兵法奇招。齊國的將領田單,乃反間計使用第一人,並最終大獲全勝,將齊國失地七十餘城收復,從此在齊國威望大振。
  •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的八百年諸侯國,為何後期屢戰屢敗?
    荊軻刺秦是燕國針對強秦之最後的反擊。此次反擊,可以說是燕國所做的最悲壯、最無奈、最悽涼、最「愚蠢」的一次反擊。燕太子丹,在犧牲了田光、樊於期之後,又失去了荊軻。這一次的反擊雖然成就了荊軻千古刺客的美名,但也給了秦始皇滅燕的口實。荊軻刺秦固然悲壯,但其愚蠢程度其實遠大於此次行為的悲壯。
  • 從田單復國到齊國滅亡有58年,為何齊國在戰國晚期毫無存在感
    即使到了戰國時期,田齊取代了姜齊,齊國仍然是戰國七雄中強盛的國家,論國力,齊國可以在戰國七雄中排名前三,戰國第一個強大的國家是魏國,魏國就是被齊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打敗,從此國力衰弱走向沒落的。事實上,齊國在戰國前期和中期,完全是有能力和實力與秦國爭霸的諸侯國,齊湣王與秦昭襄王時期,齊國與秦國曾經互相約定稱定,這是戰國七雄中唯一一次稱帝,雖然後來又取消了,但無疑暴露了齊國想與秦國爭霸天下的野心,同時,野心是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沒有實力的野心是空洞的,而齊國無疑是有實力的。
  • 戰國時期,為何燕國是最弱的一個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大動亂時期,也是大變革時期,經過了春秋時期的各國相爭的混亂局面,到了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兼併性質更濃,統一的意願也更強,最後呢就有了我們所熟知的戰國七雄齊、楚、韓、燕、趙、魏、秦。
  • 同樣是被齊國消滅,為何燕國能復國,宋國卻沒能復國呢?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在孟軻勸說下,齊宣王命匡章率 「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三十天滅亡燕國。由此,在秦國消滅燕國,一統天下之前,燕國已經被齊國滅亡過一次了。當然,眾所周知,雖然被齊國消滅,但是,燕國卻在之後成功復國了。並且,復國之後的燕國,也將齊國視為生死大敵。
  • 戰國時期,燕國的強盛,為何只維持了燕昭王一世?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回到戰國初期,倘若你是燕國國君,怎樣做才能使燕國變得強大?
    以燕國的體量,讓他們統一六國,實在是為難他們了,畢竟差距在哪兒擺著。回到戰國初期,燕國的實力其實還算可以,倘若仿照後來的秦國,統一天下並非完全不可能。封建制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非常僵化了,各諸侯的大臣已經尾大不調了,秦國、晉國、齊國、楚國等都存在這種現象,燕國也不例外。君臣互相限制、拆臺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發展,燕國想要強大,這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二,改變落後的土地政策,讓利於民。
  • 戰國名將錄——齊國名將匡章
    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戰爭頻繁,因此誕生了很多不世出的名將,本期為您介紹的是齊國名將匡章。匡章(生卒年不詳),齊國著名將領,史稱「匡子」或「章子」。匡章或許不如白起、李牧、廉頗、王翦出名,但是在戰績上一點也不遜色。
  • 從田單復國到齊滅,歷時58年,為什麼齊國在戰國後期沒有存在感
    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后,分封姜子牙,建立齊國。它是周朝最古老的諸侯國之一。它的封建地主位於今天的山東半島。由於齊國獨特的地理位置,齊國迅速發展成為東方大國。齊桓公統治時期,齊國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國力強大,軍隊精銳,糧食充足,並處處保持著周朝的禮儀。戰國時期,田齊取代姜齊,齊國仍是戰國七大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 蘇秦死間齊國,戰國時代的無間道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機,發兵入侵燕國,並且攻破燕國都城,殺了燕王噲,子之逃跑後被處以醢刑,燕國幾乎亡國。但是齊軍在燕國燒殺掠奪,無惡不作,致使燕國臣民上下同心,群情激憤,誓死抵抗齊軍。最終齊軍撤退,趙武靈王護送在韓為質子的公子職回燕國即位,是為燕昭王。
  • 燕國為何不能強大?固守王道放過齊國,實行禪讓制,咬住趙國不放
    導語:戰國時期,燕國為何不能強大,並被秦國滅亡?從迂腐地固守王道放過齊國,反覆邦交之道,實行禪讓制,咬住趙國不放等角度進行剖析 戰國時代的歷史可以說是華夏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最不可缺失的一個時代,這是一個亂世紛爭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空前爆炸的時代,在這一個時間段內,各個國家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同時各個國家之間的發展方式也是層出不窮,因此,戰國時代是華夏歷史文明發展進程當中,比較具有研究價值的一個時代。
  • ...戰:在齊國滅國之計,田單脫穎而出,帶即墨之民,與燕國聯軍決一死戰
    即墨之戰發生於前284年至前279年,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軍攻打齊國即墨城的一場攻防戰爭。齊國堅守防禦轉入反攻,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的一次著名作戰。 樂毅,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 廉頗何德何能可以與戰神白起齊名,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在戰國時期,趙國第一名將必然是白起,而王翦則是站在秦國的平臺上想要不成功都難,李牧雖然也是戰國四大名將,真正說起來發動的戰役規模不是特別大,而且也沒有扭轉趙國對秦國越打越慫的風格。廉頗卻是一個秦國頗為忌憚的將領,在廉頗多次與秦國的交鋒中,並沒有敗給秦國,還反殺過秦國。那麼,廉頗在戰國時期到底是何德何能,能夠並列戰國四名將之一呢?
  • 以史為鑑:戰國第二強的齊國是怎樣被孤立並拖垮的?
    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立為「西帝」,並派魏冉到齊國去尊稱齊湣王為「東帝」,認可齊為第二強國的地位。就在建國一百周年之際,齊國成功吞併了宋國,使版圖達到歷史之最。彼時齊國割楚之淮北,侵三晉之疆域,泗上諸侯皆稱臣,湣王也變得飄飄然了,一度想「並周室,以天子」。
  • 戰國小課堂 | 雄韜偉略,燕國有著怎樣的謀臣?
    燕國的名字,便因著這「燕山之野」而得以誕生。在長達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中,燕國也曾歷經無數的風風雨雨。它不斷地擴張自己的實力,最終成功躋身戰國七雄的行列。而後,燕國成為合縱「聯盟」中的一員,以對抗當時強大的秦國。雖說在公元前222年,燕國終究為秦國所滅,但我們仍能看到燕國在歷史上留下的許多精彩印記。而在這偌大的燕國之中,也曾誕生過幾位擁有著雄韜偉略的謀臣,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將渠以及鞠武。
  • 燕國大敗於朝鮮,糾集五國伐齊。為何燕國這麼強?它不是小丑嗎?
    與此相比,燕國實行變法較晚,且變法之初變遇到了「燕王讓國,子之之亂」,導致變法中斷,這可能是燕國國力弱的重要原因。不過你知道嗎?燕國還有輝煌時期,如攻朝鮮,擊東胡,盡中山之地,攻齊國。為何燕國這麼強悍呢?
  • 蘇秦的復仇:燕國是如何布下大局,最後整垮齊國的?
    在戰國中期的齊宣王時代,由於燕國鬧出了唯一的禪讓王位的鬧劇,引發了齊國的武力幹涉,幾乎亡國。面對史無前例的恥辱,秦國女婿、年輕的燕昭王試圖一雪前恥,招納人才,以堅決的意志對齊復仇。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燕國君臣上演了一出以弱克強的傳奇劇本。而蘇秦的外交策略,則堪稱當時的合縱經典教材。作為後發強國,燕國的崛起之路其實也很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