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盡頭,蘇軾寫下這首隻有四句的詩,回首一生,滿是感慨

2021-01-19 安久文化

每日詩詞欣賞,關注安久文化!

蘇軾是詩詞大家,不論是豪放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還是婉約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最喜歡的,是蘇軾的灑脫,是他的幾十年不改初心。面對人生的種種,他都能保持一顆淡然的心。不論榮辱,都願意相信心中所堅持的東西。而這種堅持,直到他生命的盡頭,依舊是這樣。今天,安久就和大家一起欣賞蘇軾人生的最後的一首小詩。

《自題金山畫像》

宋·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首詩蘇軾以自嘲的口吻,講述自己平生的漂泊,仕途上的貶謫。蘇軾在面對自己曾經的畫像時,心中感慨不已。聯想到自己目前的暮年狀態,和自己一生的浮浮沉沉,多樣的感情交織在一起,便成就了這首詩的無奈、悲涼。當走到生命的盡頭,自己對心中的堅持還未能實現時,那樣的無奈,也只有他自己能體會。

公元1101年,蘇軾去世,時年六十五歲,這首詩是蘇軾去世前兩個月所作。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或許是蘇軾自己當時最真實的狀態。年逾花甲,生命的盡頭自己仿佛可以看到。但是回首一生,卻發現有的只是壯志未酬。「身如不系之舟」更是表明了自己晚年的羈旅生活,漂泊不定,令人心憂。

但是這樣的悲涼、無奈,從來不是蘇軾的風格。蘇軾在逆境中更能展現自己的胸懷,所以接下來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就是更深層次的總結。這兩句,就用蘇軾最擅長的曠達,代替了本來的哀愁。我們都知道蘇軾曾經做過禮部尚書,在徐州、密州、閥州做過知府。但是到了生命的最後,他認為自己的功績不在這些地方。

蘇軾一生遭遇多次貶謫,這對於蘇軾來說是一種無奈的痛苦。壯志未酬的心志,有誰能懂?但是到了生命的最後,蘇軾反而覺得自己一生的功業,都在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方,恰恰是蘇軾被貶謫的地方。這是一種生命裡的豪放不羈,讓人意想不到,卻又覺得如此合理。這才是蘇軾。

但是縱觀全詩,除了豪邁。在蘇軾回首一生時,留存的僅有貶謫之事,蘇軾心中微妙的情感,也是讓人深思的。可以說這一首短詩,是蘇軾當時心境的最好的寫照。雖言有盡,但意無窮。這樣的浪漫,這樣的豪放,唯東坡爾。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收藏、點讚哦

相關焦點

  • 蘇軾的這首詩,將廬山和錢塘江都寫進詩中,四句詩有兩句一模一樣
    北宋畫家李公麟畫作·金山寺蘇軾畫像 蘇軾此次遊覽廬山,還寫下了一篇極具風採的遊記《記遊廬山》,這篇遊記文以詩貫,詩以文綴,詩文珠聯璧合,這篇遊記既有散文行雲流水的韻致
  • 蘇軾這首詩,寫盡人生的無常:人生若覺不超脫,只因未讀蘇東坡
    譯:我這一生,從這裡貶到哪裡,就像在天際漂泊無依的飛鴻,偶然棲在雪泥中,偶然留下一些指爪印,人生之事便也如此偶然和無常吧。這首詩廣為流傳的是它的前四句,「雪泥鴻爪」的精妙比喻,富有禪意,蘇軾的這首七律前四句自然肆意,如行雲流水般道出人生的真諦,人生其實就是由無數個偶然組成,無數個你看似偶然做出的選擇,便產生你留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這些痕跡都變成了你存在的證明。
  • 「皇帝秘書」蘇軾,60歲終於頓悟,留下一詩首尾相同寫盡人生哲理
    最近網上流行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對於每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才顯得珍貴。因此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說出了很多人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什麼呢?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呢?
  • 蘇軾的這首詩也是不容錯過,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可能大家對於蘇軾的詩並不是很熟悉,相反對於他的詞會更加熟悉一些,其實這主要還是一個特定的環境因素,我們都知道宋朝是以詞聞名天下,以至於宋朝的很多詩人,顯得有些黯然失色。所以大家也就會對蘇軾的詞了解,反而對於他的詩卻有些陌生;應當這麼說蘇軾的詩一點也不亞於他詞,同樣很多詩作,也是難得一流佳作。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這首詩的題目只有一個字,卻可能涵蓋了你的一生,看完你會感謝我
    相信來看文章的朋友一定滿懷期待,是什麼樣的神仙詩詞能夠用寥寥數語將所有人的一生都涵蓋到?很多人一定已經迫不及待往下去追尋答案了,沒錯,就是「人生四大喜事」,是不是已經涵蓋或者正在預示著你一生的經歷呢?我們一般都會將《喜》這首詩詞的四句詩並成為「人生四大喜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這四件事情出自宋朝詩人汪洙的這首詩詞。詩詞的內容很好理解,分別描寫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可能會發生的一些非常幸運或者幸福的事情。
  • 蘇軾酣醉時寫下一詩,道盡了人生的心酸,說進了中年男人的心坎裡
    蘇軾一生傳世的詩篇甚多,然而豪情天外、氣吞山河的作者卻不多見。這大概就是文人雅士的情懷吧,恰恰就是這一點讓我崇拜蘇軾多年。少年時喜歡那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壯志豪情。青年時喜歡喝上一杯酒,領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憂傷。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首句和最後一句一樣,卻道出人生三重境界
    1101年夏天,蘇軾長途跋涉,身困力乏,腹瀉之後,又遇熱毒,齒間出血不止,竟氣絕而逝。蘇軾在去常州之前,寫給兒子一首《廬山煙雨》,也是臨終前寫的最後一首詩。可當真的到了廬山下、錢塘江前,看到這煙雨濛濛、潮水湧動,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到了最後它們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這首七絕初讀會覺得有些奇怪,共四句,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一模一樣,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 蘇軾一生起起落落,醒悟後寫下宋詞名句,雖只有7字,但寓意深刻
    蘇軾的豪放宋詞我們已經讀過很多。後人在評價蘇軾成就的時候說,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曠達瀟灑,無往而不可。蘇軾仕途烏臺詩案的餘波之後,死裡逃生的蘇軾被貶來到黃州。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突然醒悟了,自己一生雖然起起落落。醒悟後的他寫下宋詞名句,雖僅有7個字最讓人深刻,但裡頭的每個字都寓意深刻,不妨跟著我來了解理解。
  • 蘇軾寫給兒子的最後一首詩,自己畢生經歷,短短四句話,終生受益
    對我們生活在每個人而言,生命因為僅僅只有一次,所以變得特別珍貴。如此這般言語之人,我們不知道他當時的心情到底是怎樣,也不知道在他的一生都曾經經歷了什麼,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引起了多數人的認可,是因為這幾句話道出了別人內心的迷茫。
  • 韋應物的這首詩字裡行間是不舍,悽悽滿別情,感慨人生何處再相逢
    詩中表達的感情需要現實生活的觸發和友人的互動,唐朝大詩人韋應物的友情詩也別具一格,抒發離情很有特色。韋應物在鄉讀書時結交文友,吟詩作詞,交流心得。為開闊眼界,激發創作靈感,遊覽山川大河,探訪同年。入仕後不忘提攜友人,勉慰謀仕。加之韋應物心胸坦蕩,思想開朗,熱情真誠,成就了他和他的詩。《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就是他的名篇,被廣為傳頌。
  • 蘇軾25歲寫給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詩,開篇便驚 豔世人800年
    蘇軾25歲寫給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詩,開篇便驚 豔世人800年人生短暫,四處奔忙,或為了生計或為了事業,東奔西走,聚散匆匆。這到底像什麼呢?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職為澠池縣的主簿,但因為考中進士並未到任,心中留有遺憾。
  • 蘇軾與江西的不解情緣 多次遊歷寫下一百多首詩詞
    蘇軾的一生,跌宕起伏、多次被貶。他曾在14個州縣擔任過職務,足跡遍布神州大地。蘇軾雖然不是江西人,也從未在江西任職,但他對這裡情有獨鍾,多次來此遊歷,並留有一百多首詩詞。第一次到江西,就以江西省名為詩名,題寫名篇《江西》,開頭兩句即是「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對江西的綠色生態高度讚美,並直抒胸臆:江西山水真是我的故鄉啊!
  • 歷經滄桑與挫折的蘇軾,回首人生,寫下這首詞,為後人所傳誦
    在小編心中,蘇軾就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無雙國士。他雖仕途不暢,人生過半時光都是失意悵然的,但是蘇軾永遠都是快樂的。我們在紀錄片中的見到的蘇軾大多展現他的烏臺詩案、發明東坡肉、寄情於山水,遊玩取樂等事跡和形象。乍看之下,似乎蘇軾人生態度有些隨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沒心沒肺」。但是蘇軾,真的是這樣的人嗎?小編認為不是的。
  • 人生遇到不順時,不妨讀讀蘇軾這首詩:讓人豁達開朗,釋然人生!
    後人將這詞曲牌,改為《定風波》;蘇軾寫了好幾首定風波,尤以這首《莫聽穿林打葉聲》為知名。《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即興雨中寫下短短4句詞,道盡人生無常,還被選入中學課本
    也是因為一場雨,蘇軾即興寫下了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豪放大氣,讀之使人耳目一新,詩中還道盡了人生無常。如果有種人生鉛華洗盡,返璞歸真,歷盡世間的奢華百態仍清澈如水,有人說是李叔同,我卻想到蘇東坡。
  • 靠一首詩娶了一個小妾,蘇軾的這首婉約詩,900年後成了情書語錄
    靠一首詩娶了一個小妾,蘇軾的這首婉約詩,900年後成了情書語錄蘇軾就不用介紹了,宋代最著名的文學家和詞人,文學造詣和辛棄疾並列,一生中留下的詩詞眾多,每一篇都是一個故事。蘇軾是一個文人,自古文人多風流,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首詩,它的來歷可是和蘇軾的一段風流韻事有關的。
  • 蘇軾歷經磨難,去世前寫下人生最豁達詩句,僅24字,撫慰世人千年
    歡迎關注「文化點心鋪」:這裡沒有高深莫測的大道理,只有通俗易懂的小知識。學無止境,每天陪伴!如果一個20出頭的年輕人,因為遭遇了一點挫折,便在你的面前發表一番人生感慨。正如蘇軾的這首《自題金山畫像》,是詩人歷經磨難,於去世前寫下的人生最豁達詩句,僅24字,卻撫慰世人千年。全詩如下: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怎樣的?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對於每一個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你這輩子活得好與壞,你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無法修改的。大家讀完這首詩有沒有發現很奇怪?詩的開頭與結尾一模一樣,這有啥講究?我們今天就來說道說道,這首特殊的《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是一首禪詩,它的體裁為七言絕句,也叫《觀潮》。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蘇軾臨終之前寫下的最後一首詩《廬山煙雨》,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卻道盡人生的無常!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可能不了解蘇軾的人對這首詩不太熟悉,寫下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60多歲了,在經歷了滄桑世事,經歷了一生的顛沛流離之後,此時的蘇軾已經是一位風燭老人,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這首詩更像是人將遲暮,一位老人對於人生更深層次的感悟。其實第一遍讀這首詩感覺很奇怪,為什麼第一句跟最後句是一模一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