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詩詞欣賞,關注安久文化!
蘇軾是詩詞大家,不論是豪放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還是婉約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最喜歡的,是蘇軾的灑脫,是他的幾十年不改初心。面對人生的種種,他都能保持一顆淡然的心。不論榮辱,都願意相信心中所堅持的東西。而這種堅持,直到他生命的盡頭,依舊是這樣。今天,安久就和大家一起欣賞蘇軾人生的最後的一首小詩。
《自題金山畫像》
宋·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首詩蘇軾以自嘲的口吻,講述自己平生的漂泊,仕途上的貶謫。蘇軾在面對自己曾經的畫像時,心中感慨不已。聯想到自己目前的暮年狀態,和自己一生的浮浮沉沉,多樣的感情交織在一起,便成就了這首詩的無奈、悲涼。當走到生命的盡頭,自己對心中的堅持還未能實現時,那樣的無奈,也只有他自己能體會。
公元1101年,蘇軾去世,時年六十五歲,這首詩是蘇軾去世前兩個月所作。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或許是蘇軾自己當時最真實的狀態。年逾花甲,生命的盡頭自己仿佛可以看到。但是回首一生,卻發現有的只是壯志未酬。「身如不系之舟」更是表明了自己晚年的羈旅生活,漂泊不定,令人心憂。
但是這樣的悲涼、無奈,從來不是蘇軾的風格。蘇軾在逆境中更能展現自己的胸懷,所以接下來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就是更深層次的總結。這兩句,就用蘇軾最擅長的曠達,代替了本來的哀愁。我們都知道蘇軾曾經做過禮部尚書,在徐州、密州、閥州做過知府。但是到了生命的最後,他認為自己的功績不在這些地方。
蘇軾一生遭遇多次貶謫,這對於蘇軾來說是一種無奈的痛苦。壯志未酬的心志,有誰能懂?但是到了生命的最後,蘇軾反而覺得自己一生的功業,都在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方,恰恰是蘇軾被貶謫的地方。這是一種生命裡的豪放不羈,讓人意想不到,卻又覺得如此合理。這才是蘇軾。
但是縱觀全詩,除了豪邁。在蘇軾回首一生時,留存的僅有貶謫之事,蘇軾心中微妙的情感,也是讓人深思的。可以說這一首短詩,是蘇軾當時心境的最好的寫照。雖言有盡,但意無窮。這樣的浪漫,這樣的豪放,唯東坡爾。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收藏、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