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元代篇)一《漁父辭》

2020-12-23 張立傑傳書法

此帖是康裡巎巎的代表作品,其書字字獨立,筆畫剛健,結字精嚴,筆力生風,充滿力量,灑落圓婉,左右逢源,神韻脫出,作品中露鋒之處,一揮而就,即剛毅又迅速。

康裡人遊牧於烏拉爾河以東至鹹海東北的突厥部落,康裡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恕臾,又號蓬累叟,曾任翰林學士承旨、奎章閣大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卒諡文忠。他與他的哥哥康裡回回皆是當時的名臣,世稱「雙璧」。康裡巎巎工書法,善行書、草書,其楷書學習虞世南,行草學習鍾繇、「二王」,旁及米芾,筆畫遒娟清秀,轉折圓勁流暢,聞名一時,自言日書三萬字,可見其書法造詣與勤學苦練是密不可分的。有《謫龍說卷》、李白詩卷、《述筆法意》、《秋夜感懷試卷》等書籍傳世。

此帖為紙本,草書,尺寸不詳,藏地不詳。

相關焦點

  • 《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麼來的…
    《三希堂法帖》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令人,從內府收藏的歷代名家書法中,精選名帖,聚集眾工,將其模勒上石,鐫刻成帖。因為帖中有三王之作,故稱《三希堂法帖》,又稱《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故宮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另外一種就是模勒上石,《三希堂法帖》制碑就是用這種方法。
  • 三希堂
    三希意為「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亦可寫作三稀。乾隆皇帝書寫的「三希堂」匾額和《三希堂記》墨跡,至今還懸掛在墻上,匾額兩側對聯為「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另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也有一處「三希堂」,藏有《快雪時晴帖》。三希堂始於乾隆朝,後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都從未有任何變動,至今仍保持原貌。
  • 三希堂法帖(元代篇)二《送孟東野序》
    饒介,生卒年不詳,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字介之,號華蓋山樵、醉翁,元代書法家,家中收藏有很多歷代的書畫名帖。官至翰林應奉,出僉江浙廉訪司事。張士誠入吳後,任淮南行省參知政事。他的草書宗於懷素、張旭,又上追「二王」,字體飄逸,筆畫圓潤勁爽,作品揮灑自如,又不失規矩。李日華的《六研齋筆記》評「介書圓勁暢朗,神追大令」。
  • 三希堂丨快雪時晴帖不為人知的秘密!
    1928年6月4日清晨,一列從北平開往瀋陽的火車在行駛到瀋陽西郊一個叫皇姑屯的小站時,一枚預先埋好的炸彈將列車中部的一節豪華車廂炸毀
  • 康裡巎巎草書《漁父辭》,灑脫勁健!
    康裡巎巎(1295-1345),中國元代書法家。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累叟。
  • 屈原《漁父》
    端午節來臨之際,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敬請大家轉發這篇楚辭。漁父微微一笑,用槳敲擊著船舷而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屈原投江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混又濁,可以洗我的泥腳。」於是竟自離去,不再和屈原說話。
  • 《楚辭》——漁父
    從外證來說,司馬遷在《史記·屈賈列傳》中引述《漁父》文字時,只是作為行文的一部分,而並非作為屈原的原作轉引。王逸《楚辭章句》在明確指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後,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則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從內證來說,《漁父》中的屈原表示「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以下當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緒用輕鬆的筆調續寫「莞爾而笑」的漁父。
  • 古文觀止——漁父
    創作背景        《漁父》的寫作背景,按司馬遷本傳和東漢文學家王逸的說法,大約是在楚頃襄王執政時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擊,個人和楚國面臨著厄運的情況下,詩人心情憂憤苦悶,來到汨羅江畔,邊行邊吟而成的。 [10] 《漁父序》在末尾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為楚人因懷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詩詞互相傳贈。這說明《漁父》在秦漢以前已經廣為流傳。
  • 《漁父》——紀念屈原
    《漁父序》在末尾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為楚人因懷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詩詞互相傳贈。這說明《漁父》在秦漢以前已經廣為流傳。  作品賞析《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採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
  • 【朗誦】張國民:屈原《漁父》
    《漁父序》在末尾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為楚人因懷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詩詞互相傳贈。這說明《漁父》在秦漢以前已經廣為流傳。在這部分中,漁父上場,並開始了與屈原的問答。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
  • 日飲美酒三百杯,不辭長作李渡人
    小船輕舫好追遊, 漁父酒醒重撥棹。鴛鴦飛去卻回頭,一杯消盡兩眉愁。晏殊的《浣溪沙》不僅描述了當時撫河兩岸的風土人情,也寫出了當地人喜愛飲酒的習慣,折射出李渡古鎮與酒的淵源。晏殊像2004年2月7日,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田野考古獎第五屆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江西省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考古項目獲得三等獎。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呈凸字形,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挖掘面積約350平方米,是目前我國發掘的最大酒窖作坊遺址。
  • 《漁父》屈原
    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6.哺:吃。糟:酒糟。歠(chuò):飲。《說文》:「歠,飲也。」 醨(lí):薄酒《說文》:」醨,薄酒也。」 成語:哺糟歠醨。7.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為。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為(在行為上)自命清高。舉,舉動。為:句末語氣詞,表反問。《論語·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8.沐:洗頭。《說文》:「沐,濯發也。」
  • --《​漁父》
    從外證來說,司馬遷在《史記·屈賈列傳》中引述《漁父》文字時,只是作為行文的一部分,而並非作為屈原的原作轉引。王逸《楚辭章句》在明確指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後,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則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從內證來說,《漁父》中的屈原表示「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以下當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緒用輕鬆的筆調續寫「莞爾而笑」的漁父。
  • 一輯丨九首漁父詞:讀一首《漁父詞》,忘卻塵世煩惱
    能實現這個願望的只有一種人,那就是漁父。故而詞牌中有《漁歌子》,又叫《漁父》,歷代詩人寫就了許多漁父詩詞,今天,小編要分享10首漁父詩詞。我們一起讀一讀這些《漁父詞》,丟掉人間的煩惱吧!《漁歌子》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 偏愛畫竹和漁夫的元代繪畫大師:吳鎮的藝術和他的思考
    有一畫竹詩詠「:倚雲傍石太縱橫,霜節渾無用世情。若有時人間誰筆,橡林一個老書生。」愛竹畫竹完全是他超塵拔俗的人格氣節的表現,所以吳仲圭把他隱居住所取名為「笑俗陋室」。因其是他隱居之地房屋旁有一棵橡樹,高大蔽日如林,故稱「橡林」,其隱居屋舍因而得名「橡林精舍」。
  • 【三希堂文化講壇】古代文人雅集現象
    蘭亭集序-蘭亭序(東晉王羲之撰文) 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則是東晉文人的一大創舉。 崑山顧瑛的玉山草堂,其詩酒流留不僅是元代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創作最多的詩文雅集,而且放置在中國文學史上亦是最理想、詩文水平最整齊的文人詩社雅集,不但前無古人,後亦無來者可比。 【揚州人的雅集】
  • 法帖淵源●鍾繇《薦季直表》墨跡照片之發現
    這件直傳到清宮廷,又曾刻入《三希堂法帖》,至今下落不明。另一件為《唐褚遂良書倪寬贊》,至今還是故宮博物院的法書珍藏。兩件墨跡,十四世紀以後,一直流傳在民間,又多次為彙帖所摹刻,流傳頗廣,特別是《薦季直表》。」張先生是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的專家,著作甚豐,其《中華書法史》一書,是博大精深的論著,但該書所附鍾繇《薦季直表》,用的是刻本,猜想博識如張先生者,亦無緣見《薦季直表》一面。
  • 漁父(2016年第149天)
    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6.哺:吃。糟:酒糟。歠(chuò):飲。《說文》:「歠,飲也。」 醨(lí):薄酒《說文》:」醨,薄酒也。」 成語:哺糟歠醨 7.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為。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為(在行為上)自命清高。舉,舉動。為:句末語氣詞,表反問。《論語·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8.沐: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