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認為自己滅吳功勞最大,官職卻晉升不大,反而總是被王渾壓制,所以每次進見晉武帝時,總要陳說自己徵伐的勞苦功高卻被人冤枉,表現出非常不滿的樣子,晉武帝每次都寬恕他。
王濬的外親範通對王濬說:「你這樣做不對啊!你應該對此表現的非常謙虛,逢人就說是皇帝的功勞,是王渾的功勞,自己只是盡職盡責,這樣王渾對此能不慚愧嗎?你能不受皇帝褒獎嗎?」
王濬說:「我害怕鄧艾滅蜀最後被殺的事出現在我的身上!不得不說啊。」
當初鄧艾奇計滅蜀,對眾人誇耀他的功勞,貶低其他將軍,被眾人所忌,最後被鍾會誣告為謀反,落得鄧艾極其餘子全部被殺。
鄧艾與王睿的做法,看似一樣,都是在不停的陳述自己的功勞, 不過結局卻有著天壤之別,鄧艾被殺,王睿卻升官。
其實這有著本質的不同, 鄧艾與王睿的處境不同,王睿生於世代官宦之家,魏晉是極重門第的世代,而鄧艾的家世都不清楚,更比不上王睿的家世了。
鄧艾與王睿的受寵程度不同,司馬昭更傾向於鍾會,司馬昭將鍾會與鄧艾做為互相制衡的工具。
當初司馬炎放權於世家大族,所以贏得了世家的支持,進而得到了帝位,其實司馬炎多次原諒王睿,並不是因為仁慈或者傾心王睿,在一定程度上司馬炎也不敢惹怒世家。
經過曹丕司馬昭的操作,門閥的力量越來越大,到了司馬炎時期已經非常強大了,司馬炎為此將兵權交與司馬氏來抵制門閥,這是後話了。
再者王睿深通司馬炎心理,深知人事,深知咬人的狗不會叫,亂叫的狗不會咬。為了讓司馬炎安心,做出自己整天只想邀功升官,不想造反,出此一招,來避免司馬炎覺得功高震主,惹來禍端。
鄧艾成功之後,多次對眾人炫耀自己的功勞,代行天子命令,修築高臺作為京觀,用以宣揚自己的武功,卻唯獨與司馬昭聯繫甚少,這本身就讓司馬昭很是擔憂。而王睿不同,整天黏著司馬炎邀功,對眾人卻很謹慎。
這不僅讓許多人同情於他,為他邀功。如秦秀、李密多次上表訴說王濬受了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