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置換術後第二階段

2020-12-14 李明威運動康復

髖關節置換術後第二階段:

早期柔韌性及肌力強化訓練(第2-8周)

註:此階段應持續至手術醫師認為可解除一切注意事項,並應根據患者術前可耐受範圍內負重情況及離床走動情況開展訓練。

目標:最大限度降低疼痛;預防深靜脈血栓;無輔助裝置下使步態正常化;髖關節後伸0-15°;控制水腫;獨立進行日常生活活動;

注意事項:

避免髖關節屈曲超過90°,內收超過中線,內旋超過中立位(後外側入路);

避免高溫;

避免一次性長時間坐位(超過1小時);

避免疼痛下進行治療性訓練及功能性活動;

避免雙腿交替性爬樓梯,直至上下臺階練習均已順利完成。

治療措施:

冰敷

俯臥位訓練

步態訓練

反向活動平板訓練

髖部近端肌力強化訓練

閉鏈動力性訓練

上臺階練習(從10cm、15cm到20cm)

本體感覺/平衡訓練

晉級標準:

經過術後8周隨訪,手術醫師認為可解除髖部注意事項

水腫及疼痛均已得到控制

髖關節後伸0-15°

無輔助裝置下正常步態型

可登上10cm高的臺階

獨立進行日常生活活動

相關焦點

  • 髖關節置換術後多久可以上下樓?髖關節置換術後的生活注意事項
    髖關節置換術後多久可以上下樓?髖關節置換術後的生活注意事項 髖關節置換手術獲得理想療效的保證,除了手術醫師精湛的手術技巧,還離不開患者術後的積極配合,因此,每一位行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都要懂得正確去使用自己體內全新組裝的關節,在這裡幫助大家匯總一下手術後的注意事項,希望每一位患者朋友都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 什麼叫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置換術後要注意什麼?
    什麼叫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置換術後要注意什麼?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治療髖關節損傷比較先進的一種方法,主要用於患者髖關節損傷比較嚴重,經過治療不能恢復其該有功能的損傷的情況,常見的有股骨頭骨折或壞死,這些都會嚴重影響患者到下肢的行走。
  • 髖關節置換|髖關節置換術後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已經得到充分的肯定,它是將股骨頸骨折或股骨頭壞死等髖關節疾患置換為人工關節的一種治療方法。 隨著醫學科技發展成熟,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越來越多,越來越高齡化,由於手術創傷大,術後常存在各種各樣的併發症。
  • 髖關節置換術後第二天,106歲老人能走了
    就在兩天前,老人家因股骨骨折,剛剛經歷了一場高難度的髖關節置換術,這場手術十分成功,也刷新了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治療患者的最高年齡記錄。8月底,106歲的李婆婆在家不慎摔倒,左側臀部及大腿處疼痛不已,當時已無法活動。被家人緊急送往當地醫院,行X線檢查顯示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
  • 髖關節置換術後的生活注意事項_髖關節置換術後功能鍛鍊注意事項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作為一種髖關節疾病治療的有效手段,在緩解疼痛、重建髖關節功能等方面有著顯著的作用。其主要適用於老年人股頭頸骨折、股骨頭壞死和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等,具有住院時間短,早期就可以下床活動,如果手術成功,可以解決髖關節壞死出現的髖關節疼痛、跛行以及功能障礙等症狀,不僅可以縮短病程,也可使病人快速投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極大改善了病患的生活質量。
  • 髖關節置換術後幾個月應該注意什麼?
    髖關節置換術後幾個月應該注意什麼? 髖關節置換術後某些動作會使假體異常負重,為安全起見,應避免這些動作。術後頭幾個月尤其應該注意。 一、髖關節置換術後該做的和不該做的動作 不要屈患髖超過90°。 不要無手臂支撐坐在椅子上。 應該抓住椅子扶手,安全站起至站立位。放枕頭或者墊子在椅子裡,避免屈髖超過90°。
  • 髖關節置換術後第一階段康復注意事項
    髖關節術後最常見的病損包括髖部肌肉力量缺乏、髖關節活動度(ROM)減少、站立平衡及本體感覺能力下降、功能性活動耐受不良、移動性活動中疼痛增加。功能受限通常累及步態、空間位置的轉移、上下臺階、駕車及基本日常生活活動(ADL)。
  • 「髖關節置換術後」需要戒菸戒酒嗎?為什麼?
    髖關節置換術適用於各種髖關節疾病導致的髖關節疼痛,活動和功能障礙,包括了退行性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強直性脊柱炎、股骨頸的骨折以及髖關節發育不良等疾病,患者術後雖然可以恢復日常的活動,但一定要遵醫囑:戒菸戒酒。
  • 畫說髖關節置換術後老年患者早期居家康復
    這是達醫曉護的第2906篇文章 大周醫:今天讓我來回答一下「髖關節置換術後老年患者回家如何與新上任的人工關節友好相處 我們一起來先了解一下髖關節是如何運動的
  • 做完髖關節置換術,多久才能走路?醫生:術後做好這點,幫助恢復
    髖關節置換術是用於治療關節損傷的一種常見的方法,在進行手術以後能夠很大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痛苦,幫助患者恢復髖關節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在由於醫療技術的發達,髖關節置換術只要在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面就可以完成手術,對於年紀比較大的患者來說需要需要住院觀察的時間比較長,而且現在治療的傷口非常小。
  • 微創髖關節置換幫助72歲股骨頸骨折老人術後次日下床行走
    微創髖關節置換幫助72歲股骨頸骨折老人術後次日下床行走 2020-10-07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名醫訪談 | 人工髖關節置換常見問題
    第二,骨和人造關節之間可能會有鬆動,需予更換的患者比例數為5%-10%左右。第三,人工關節感染的治療非常困難。1%的人手術後引起感染,需延長治療時間,甚至不得不將人造關節拔除,待感染控制後,進行關節再置換。再置換關節的感染率要高於第一次手術。此外,手術的費用較高。4、人工髖關節使用的期限和療效如何?
  • 髖關節置換術後如何坐車?這些上車步驟不能不留意
    髖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活動會有一定時間的限制,因此如何對患肢進行活動十分關鍵。車子是平日常用的交通工具,如何坐車是患者需要重點注意的。我科護士小姐姐親身上陣示範正確的坐車方法。髖關節置換術後正確的上車方法是怎樣的?
  • 醫生分享:髖關節置換術後這樣做,康復速度特別快!
    人工髖關節假體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原理很簡單,就是用一種人工製造的「新」髖關節替代體內損壞的「舊」髖關節,因術後療效令人滿意,全髖關節置換術被認為是20世紀最成功的的手術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曾預測,到2020年以後,每年都會有近50萬臺次全髖關節置換術。
  • 髖關節置換術後,會面臨哪些風險?這4點可能沒人告訴你
    生活中有部分人出現了髖關節病變,在治療髖關節病變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多方面的問題,例如在髖關節置換手術之後可能會面臨一些風險。因此在手術後應該注意身體的養護,防止身體健康受損。那麼,髖關節置換術之後會面臨哪些風險呢?
  • 96歲老人置換髖關節,術後第2天即可下床
    近日,96歲高齡的鄭女士在思南縣人民醫院接受了人工關節置換術,術後第2天便可下床站立行走。此前,鄭女士在家不慎摔倒受傷,無法站立行走,被家人送往思南縣人民醫院治療,通過系列檢查後診斷為股骨頸骨折。醫院關節外科主任張波帶領團隊組織全科室醫生,並邀請麻醉科等相關科室對病例進行討論,最終制定了詳細周密的手術計劃。隨後,醫生為老人實施髖關節置換術,手術不到半小時便圓滿完成。
  • 名醫專訪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胡月正:髖關節疾病與置換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關節與骨病外科副主任醫師胡月正潛心研究,認真工作,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牢記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神聖職責。關節運動損傷,鏡下微創修補,創傷小、恢復快,讓運動員重返賽場。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置換,解除了患者痛苦,使患者重新站立行走。大醫精誠,大愛無疆,他用心呵護患者關節健康,見證醫者仁心。
  • 三十年髖關節脫位疼痛不適,髖關節置換一朝解憂愁!
    劉主任詳細檢查,患者左髖關節疼痛,左下肢縮短5cm,跛行步態。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確診蔡女士患陳舊性股骨頭後脫位,並發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建議全髖關節置換。據劉萬軍主任介紹,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對於人的站立、行走、蹲坐等日常活動都非常重要。髖關節置換術被譽為現代關節外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為廣大晚期髖關節疾病患者提供了最佳的治療方法。
  • 髖關節置換術後假體脫位預防護理方法 注意事項
    髖關節置換是一種非常常規的手術,無論是手術技術還是術後的康復都可以做到盡善盡美。對於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康復我們非常有信心,但是出院後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對於老年患者,仍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大力宣教。 在日常生活中仍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 八旬老人髖關節置換術後仍行走困難,康復科為其量身打造康復訓練
    一、患者基本情況患者王女士,88歲,在外院行全髖關節置換術,靜養一個月後,髖關節仍有疼痛,且活動受限,造成站立、行走困難,於是來到我院康復科尋求系統治療。即訓練膝關節的屈伸活動及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膕繩肌肌力,並逐步增加髖關節周圍肌肉漸進性肌力訓練。入院第2-6周,主要對患肢髖關節的屈、伸、外展肌,進行漸進抗阻運動訓練。即對患肢進行負重訓練,從不負重,少負重,到部分負重逐漸過渡,同時進行重心轉移訓練、站立平衡功能訓練及關節活動度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