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已經得到充分的肯定,它是將股骨頸骨折或股骨頭壞死等髖關節疾患置換為人工關節的一種治療方法。 隨著醫學科技發展成熟,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越來越多,越來越高齡化,由於手術創傷大,術後常存在各種各樣的併發症。
如何防止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得到最好的手術效果呢?下面我們就跟隨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來一起了看下吧。
一、防止感染
(1)保持切口周圍皮膚清潔及切口敷料清潔乾燥,時更換切口敷料,保持引流管通暢,術後24~48h引流液少於50 mL及時拔出引流管;
(2)加強營養支持,增強機體抵抗力;
(3)保持口腔及全身皮膚清潔,進行有效咳嗽,排痰;
(4)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
二、深靜脈血栓
(1)密切觀察患肢腫脹、疼痛和循環情況;
(2)術後使用下肢墊抬高下肢 15°~30°,下肢墊使膝關節屈曲 10°~15°;
(3)儘量避免在下肢進行反覆靜脈穿刺;
(4)注意下肢保暖;
(5)鼓勵患者早期功能鍛鍊,將患髖肢體保持外展中立位(15°~30°);
(6)物理預防:足底靜脈泵、空氣波壓力治療儀(IPC)、下肢功能鍛鍊器(CPM)、梯度等級彈力襪
三 、 髖關節脫位
住院期間注意事項
(1)搬運患者時,由 2 名護理人員託住患者頭部和腰背部以及髖部,兩名護士分別託住患者大腿和小腿,同時託起,保持患者在同一水平位, 使患者始終處於外展中立位,平放在床上,平放後在兩腿間放軟枕,抬高患肢15°保持患髖肢體外展15°~30°中立位,防止髖關節過度屈曲、內收、內旋,牽拉肢體;
(2)術後 3 周內適當進行早期功能鍛鍊,且髖關節屈曲應
(3)不宜過早進行直腿抬高練習,每次坐姿不宜超過 30 min。
出院後注意事項
(1)坐位:保持膝關節低於過等於髖部,不宜久坐,不宜坐過低的椅子,沙發,不要交叉腿和踝,前彎身不要超過90°,坐時身體向後靠腿向前伸,坐位時保持雙足分開6英寸;
(2)從坐位起立時,向椅子的邊緣滑動,然後用助步架或拐杖支撐站起;
(3)臥床時,在雙腿之間放一個枕墊,使關節保持在適當的位置;
(4)入廁:用加高的自製座便器入廁,或在輔助下身體後傾患腿前伸入廁,注意保持髖關節部高於膝關節;
(5)取物:術後兩周內不要彎腰撿地上的東西,不要突然轉身或伸手去取身後的物品,吃飯時宜把飯碗放在面前;
(6)乘車:臀部位置向前坐,身體向後靠,腿儘量前伸;
(7)沐浴:傷口癒合後。輔持可靠可進行沐浴,因站著沐浴右一定的危險,故可坐一個高凳子,噴頭為可移動的手持噴頭,並準備一個帶長柄的沐浴海綿以便能觸到下肢和足;
(8)穿鞋脫襪:請別人幫忙或使用鞋拔子,選擇不系帶的鬆緊鞋,寬鬆褲,行後外側切口者可內側提鞋,行前內側切口者可外側提鞋,避免彎腰動作;
(9)完全康復後可進行的體育活動:散步,園藝,騎車,保齡球,桌球,遊泳,跳舞,並保持適當的體重。避免進行對新髖關節產生過度壓力造成磨損的活動,如跳躍,快跑,滑雪,滑水,網球等。
四、 疼痛
(1)注意觀察患者體溫的變化,觀察傷口有無感染、假體下沉或鬆動應;
(2)避免患肢腫脹而致的脹痛;
(3)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止痛泵;
(4)非藥物幹預:加強護理幹預、人文關懷、等疼痛教育、放鬆療法、音樂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