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土生土長的維吾爾族人,他是天塞酒莊第一批種植工人。
曾經四海為家,如今紮根天塞。一家人不再因他做生意而顛沛流離。
這裡是第二故鄉,處處其樂融融。
阿不拉·吐爾遜不是新疆焉耆人,卻與焉耆有著不解之緣。
他的家鄉遠在三百多公裡外的庫車縣,但父親帶著一家老小生活在焉耆,靠販賣羊和棉花,以及從事拉客運輸養家餬口。六歲那年,因為要照顧爺爺,阿不拉·吐爾遜跟隨全家人回到故裡,一直到二十七歲。
在庫車的那些年,他度過少年時代,在中專學校學習果樹管理,後又娶妻生子。
生活不易,阿不拉·吐爾遜嘗試過很多行業。他當過農民,種麥子、玉米、棉花、西瓜、哈密瓜;他還做過小買賣……
但這些努力,都未令阿不拉·吐爾遜的生活有所起色。
這個時候,他已經是兩歲女兒的爸爸。人生之路,到底要何去何從?一次偶然,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
碰巧來焉耆辦事,得知一家葡萄酒莊正在招人,學過果樹管理的阿不拉·吐爾遜決定試試運氣。
生活很難預料。或許他自己都沒想過,時隔二十年,在這片出生的土地上,能夠再次尋到新的光明。
那是十年前的新疆焉耆,阿不拉·吐爾遜正式成為天塞酒莊的第一批種植員工。
當時女兒兩歲半,還是牙牙學語的幼童。宛如戈壁灘上剛剛種下的葡萄樹幼苗,明天充滿憧憬與未知。
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之間他已在天塞酒莊十年。
如今,妻子在酒莊生活區經營小賣部,三個孩子茁壯成長。大女兒出落的亭亭玉立,已是一名初中生,像極了他十年如一日呵護的葡萄樹。
2010年,種植工人家庭與莊主陳立忠(前排正中)共度中秋佳節,莊主懷抱阿不拉·吐爾遜兩歲多的女兒,如同懷揣天塞未來希望
中秋又將至,回想起十年前的那個中秋節,女兒還是莊主陳立忠懷中那個「小不點兒」,往事歷歷在目,阿不拉·吐爾遜覺得一切仿佛就如昨日。
在這裡,水電暖氣網免費,沒有房租。與酒莊所有種植工人家庭一樣,阿不拉·吐爾遜一家也住進了兩室一廳一衛的專屬員工宿舍。
阿不拉·吐爾遜一家,住進兩室一廳一衛的酒莊專屬員工宿舍
天塞不但改變著他的生活,阿不拉·吐爾遜在酒莊的家族成員也越來越壯大。
今年開春,他的妹妹、妹夫也來到天塞酒莊工作,負責餐飲接待。
「剛開始不太熟練,現在他們做得可以,也喜歡這個地方。」阿不拉·吐爾遜欣慰道。
「十年了,一直幹到現在,家裡人也不用再跟著我到處跑,如果不好早就跑掉了。」朋友問他在天塞過得怎樣,阿不拉·吐爾遜這樣回答。
天塞酒莊走過十年,阿不拉·吐爾遜可謂真實的見證者。葡萄園的大事小情,他都如數家珍。
在他眼中,十年前腳下還是一片飛沙走石的戈壁,如今變作葡萄綠洲。
「聽說我們酒莊的酒,得了很多大獎。」說到這裡,阿不拉·吐爾遜憨憨一笑。
他工作認真上心,性格熱情而溫和。平時,同事們都喊他的小名「阿布都」,阿不拉·吐爾遜覺得很親切。
過去十年,一直與葡萄樹打交道。今年,天塞酒莊二期規劃開啟,他被調往別的部門,負責果園管理與動物養殖。
蘋果、柿子、梨、紅棗、海棠、山楂、杏子、桃子、桑葚,都在他手中開花結果。每天,一群群「溜達雞」在果園裡穿梭往來,好不自在!
無論在葡園,還是果園,阿不拉·吐爾遜喜歡旁邊放上錄音機。「我們維族人喜歡跳舞,聽著音樂幹活兒,身上有勁兒。」他笑著說。
妻子的小賣部貨架最高處,有一把「都塔爾」。這是一種維吾爾族人鍾愛的傳統彈弦樂器,他說自己的爺爺會彈。「我也喜歡這個樂器,抽空想要學一學!」
現在日子越來越好,家裡買了車。開車送兒女們上學,成為阿不拉·吐爾遜忙碌日常裡難得的親子時間。
關於未來,他沒有想太多。「孩子們都是在天塞長大的,我來的時候還是小夥子,現在也老了。啥時候幹不動再說,也許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