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不僅含有豐富維生素,還可填飽肚,又香又甜非常誘人。圖為蕃薯糖水。 資料圖片
野炊,是秋日聚會頗受歡迎的節目;燒烤,是人類最原始的烹食方法。野炊不局限是燒烤,特別是中國人,煮食手段豐富,連飯後甜品的「蕃薯糖」也可奉上。
蕃薯,由南洋經福建經廣東進入中華大地,由蕃薯成了紅薯成了紅苕成了地瓜,在頗長的歲月裡是勞苦大眾一種的基本主食。曾幾何時,人們以「回家吃你的蕃薯吧」而看不起農村人,也以「大不了回家賣紅薯」作為生活的最低等級。但時至今天,蕃薯以其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成了養生保健的萬能,身價「升呢」勝樓市;以其香甜軟糯贏得了廚師的青睞,出得廳堂上得宴席。
食蕃薯,最原始的方法是煨是烤是焗。隨手用蕉葉用荷葉包裹,或用黃泥和著稻草糊身,利用灶頭火炭的餘熱煨、擺入河邊燒紅的鵝卵石堆烤、甚至埋入燒得滾燙的泥沙土焗,做法就如「乞兒雞」一般。相信每個被送農村接受再教育的孩子,再不會「偷雞摸狗」填肚皮,也懂得「上樹下河」找吃的,人人肯定都有著一段「偷蕃薯」的美好回憶。
現退休了, 在家用高科技烤蕃薯,卻常被晚輩叮嚀:用微波爐烤蕃薯, 包裹錫箔紙前得緊記要「鬆針」⋯⋯不過,由島國空運到港的蕃薯雖是真正的泊來物,但總是找不回兒時的好味道。不是留戀昔日的「芳華」,而是在沙質土上種植的中國蕃薯的確是出色:紅心的是蛋黃蕃薯、紫心的叫檳榔蕃薯、黃心的軟得流糖、白心的粉得綿糯⋯⋯這大概也是所謂「有基種植」與「無基種植」的區別吧。
蕃薯早以融入華人社會:因皮薄個大體重,故有俗語以「大蕃薯」形容遲鈍或內歛者;因能助消化通大腸,也成民間治便秘的良方;連外傭也懂的以「蕃薯屎」報告小孫女的腸胃正常⋯⋯用大油桶改裝成烤爐煨蕃薯乃歷史以久,在黃山腳下的民宿前,帶車輪的大油桶在中腰以上開了四個口子,改裝的抽屜裝著要烤或烤好的蕃薯、玉米,操作方便。在西班牙的火車站前,手推車的大油桶多了一個截頂的圓錐蓋,原以為是煙囪,卻原來是烤箱。隆冬下班,總被「走鬼檔」的煨蕃薯吸引;隨時準備啟動的三輪車上,用大油桶改裝的炭爐內,蕃薯的香甜是最好的招客廣告⋯⋯不過燒烤過後,來一碗「蕃薯糖」乃是最清潤的。
長按以下二維碼,自動識別關注『星島美東版』(ID:SingTaoNY)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