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國有魏蜀吳,其實還有個燕國

2020-12-26 地圖帝

我們都知道三國是魏蜀吳,但較真的話,三國演義應該改成四國演義,當時有魏蜀吳還有燕國。這個燕國存在了48年,比蜀漢還多六年(不包括劉備入蜀後稱帝之前)。

圖-魏蜀吳三國鼎立局勢圖

燕國在哪呢?就在現在的遼寧省。燕國的國君叫公孫度,在董卓霸京師的時候,公元190年,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牽制河北軍閥劉虞和袁紹。公孫度不是大族出身,遼東的官油子們根本不用正眼瞧他。公孫度的本家公孫昭任襄平令,公孫度前腳剛到遼東,公孫昭就給公孫度來個下馬威,讓公孫度把兒子公孫康送去服役。公孫度知道公孫昭這是給自己穿小鞋,不立威還能管別人?

公孫度手段夠狠,當場抓捕公孫昭,亂棍打死。那些瞧不起公孫度的遼東官油子和地主老財,被公孫度打死了一百多個。這下再也沒人敢不服公孫度了。

圖-東漢初平二年(191年)局勢圖

當時中原混戰,也沒人管遼東,公孫度利用這個難得的戰略空閒期,向東徵伐高句麗,向西擊敗烏桓,不但控制了遼東半島,還把隔海相望的膠東半島劃到自己的帳戶上。公孫度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以他的這點實力,是不夠逐鹿中原的,能守住遼東就可以了。

曹操要和袁紹決戰,想拉攏公孫度,給公孫度送來了永寧侯的印綬,讓他出兵從背後攻擊袁紹。公孫度不想摻和袁曹決戰,把印綬扔到倉庫裡。不過,公孫度也打算等到曹袁兩敗俱傷的時候,他出兵偷襲許昌。可他還沒來及行動就掛掉了,時間是公元204年。

圖-東漢建安十一年(206年)局勢圖,公孫康控制遼東

公孫度死了,兒子公孫康繼位。公孫康在歷史上也沒幹什麼大事,但《三國演義》卻有他的篇幅。袁紹戰敗後,兩個兒子袁熙、袁尚投靠公孫康,企圖滅公孫康佔據遼東。公孫康不傻,知道二袁想幹什麼。二袁剛到,就被公孫康斬首,人頭送給曹操當見面禮。曹操當時的重點是平定南方,就暫時放公孫康一馬。

公孫康死後,因為兒子年齡小,遼東太守由弟弟公孫恭接替。公孫恭身體不好,不能生孩子,好容易撐到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侄子公孫淵長大了,就踢掉叔叔,統治遼東。

圖-公元223年局勢圖,公孫恭控制遼東

公孫淵知道遼東實力弱,靠自己很難對付魏國,就跨海向東吳孫權稱臣。孫權是個老糊塗,公孫淵來認乾爹,自然高興的不得了,派人送大批財寶去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可公孫淵覺得東吳和遼東隔著大海,自己真有事,孫權能幫上忙?公孫淵翻臉不認人,殺了東吳使者,又向魏國稱臣。氣得孫權大罵公孫淵,要起東吳之兵坐船殺向遼東,被陸遜給勸住了。

圖-遼東地形示意圖

作為三國最強大的魏國,背後有個上躥下跳的公孫淵,不是很安全。但魏國的主要精力被蜀吳牽制,實在沒有太多的精力管公孫淵。魏明帝曹叡也曾在公元237年,派幽州刺史毋丘儉進攻燕國,被公孫淵揍得鼻青臉腫。公孫淵認為自己有實力和魏國掰腕子,開始翹尾巴了,自稱燕王,設置百官,改元紹漢。更可笑的是,公孫淵聯繫了鮮卑單于,約好夾擊曹魏。

圖-三國時期遼東地圖

公孫淵是狂到沒邊的那種人,等到蜀漢丞相諸葛亮去世,蜀漢和魏國戰爭減少,魏國的南線壓力減輕,曹叡就可以對公孫淵動手了。這一次,曹叡派出司馬懿出戰。諸葛亮這麼牛的人,都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更不要說公孫淵了。司馬懿老謀深算,帶兵進入遼東後,佯攻遼隧,吸引燕軍主力,然後轉軍突襲燕國都城襄平(遼寧遼陽),燕軍回援又被司馬懿埋伏擊潰。此時又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大雨,遼河暴漲,魏軍船隻從遼河口直抵襄平城下。

圍困一個多月後,城內彈盡糧絕,燕軍將領楊祚開城投降。公孫淵極其狼狽的和兒子公孫脩(修)帶著幾百個騎兵向東南方向突圍,結果沒跑多遠就被抓了回來,人頭落地,送到洛陽展覽,燕國滅亡。本文地圖出自下方《中國歷史地圖集》,含300多幅地圖哦。

相關焦點

  • 東漢末年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另一個國家是哪?
    秦一統天下,魏蜀吳三分。許多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出現了三個國家,即鼎立的魏蜀吳。但三國爭雄天下時,仍有一國,即東漢末,四國鼎立。遼東的第四個國家是燕國,這個被忽視的政權。漢末四國鼎立,為什麼羅貫中只寫魏蜀吳,燕國就不值得稱道了?
  • 東漢末年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很多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出現了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鼎立。但是在三國爭雄天下時還有一國,即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第四國就是遼東的燕國,一個被忽略的政權。 東漢末年既然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難道燕國不值一提嗎? 東漢末年,燕國首先割據一方。
  • 燕國弱小,為何存國時間卻最久?其實原因很簡單
    由此來看,只有燕國是一脈相承的。那麼為什麼最為弱小的燕國能夠成為存國時間最久的諸侯國呢?這其實與燕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它採用的存國政策有關。因此,少有國家會對燕國採取重大的軍事行動。而且燕國與戰國曆程中先後強盛起來的大國都沒有直接相鄰的土地,戰國前期的魏國、戰國中後期的秦國,這兩個國家與燕國之間距離遙遠,出兵燕國的難度很大。
  • 真實的東漢末年,不僅僅有「魏蜀吳」,還有三個隱藏勢力
    可是真實歷史中,東漢末年整個中原大地,並不僅僅只有魏、蜀、吳這三方勢力,還有三個隱藏勢力其底蘊也是非同小可,這或許是最容易讓大家忽略的冷知識。首先三國時期中原地區版圖,和現如今差距較大。幾千年前的東漢末年由於缺乏對西域管轄,以至於整個西域全部消失,遼東地區也被公孫家族世代佔據。
  • 除了魏蜀吳之外,北方其實還有一國家,讓高句麗不敢侵犯中原半步
    人們在了解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那一段歷史的時候,往往會提到魏、蜀、吳三方勢力,其實,這只是軍閥最終角逐的結果。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三國之外,北方其實還有一個國家存在,它就是由公孫氏所建的燕國。
  • 無雙魏蜀吳
    新派策略卡牌,三國手遊巨作《無雙魏蜀吳》攜【最強福利】震撼登場!三國X卡牌千萬粉推年度最受期待手遊,玩家好評如潮。畫風呆萌玩法魔性,最強三國名將獨家養成,排兵布陣盡顯華麗陣容,真人實時PK巔峰對決,紅顏相伴一統江山,眾多樂趣無法言語只能親身體會!《無雙魏蜀吳》全都「魏」你而來!
  • 戰國時期,為何燕國是最弱的一個國家?
    在這七個國家中,實力強大的我們今天就先不說了,先來說說最弱的到底是哪個?秦國統一六國、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之稱的楚國那也不差、趙國能和秦國正面「剛」軍事實力也很強、魏國和齊國都曾有過輝煌,只有韓國和燕國就像是小透明一樣。那麼到底韓國和燕國那個才是最弱的國家呢?
  • 燕國多悲歌
    燕王不禁為自己的妙招手動點個讚!燕王噲把軍國大政交給子之後,子之的地位變得更加尊貴了。此時的子之雖然在名義上掌管了燕國的大權,但此時燕國的大部分官吏都是太子的人。為了取得官員任免權。子之又派人去遊說燕王噲。「夏禹舉薦了益,但是不久之後又讓自己兒子啟的部下擔任官吏,他認為啟的臣下沒有能力治理天下,於是就將君位傳給了益。不久之後啟和他的下臣攻打益,奪得了國君的位置。
  • 三國時期其實有四個國家,為什麼歷史上只說三個,第四個是誰?
    文/水在瓶中三國時期其實有四個國家,為什麼歷史上只說三個,第四個是誰?東漢的時候,天下一共分為了三個國家,當時三個國家之間總是在打仗,戰爭不斷,人民生活也非常的不安定。當時的魏國佔領了整個中國的北邊這個地方,當時的河套平原還有西北的幾個少數民族也都是魏國的領土,而吳國是佔領了荊州,還有湖南湖北,在江蘇南方這片城市。而劉備領導的蜀漢大國佔領了一周漢中,還有四川這幾個城市,當時這三個國家分別佔領了中國的這幾個部分的城市。但是其實在當時東漢的最後幾年的時候,還有第四個國家存在於中華大地的土地上。
  • 地緣詳解燕國的遼西郡和遼東郡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116節]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我們知道,燕國在燕山南北一共設置了四個郡級單位。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郡其實都是帶有強烈軍事色彩的軍鎮,因此是否有足夠的防禦力,和自給能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正因為如果,燕山山脈邊緣的丘陵地帶成為了這些軍鎮的所在地,而控制了這些丘陵地帶,也就等於控制了那幾條穿行於燕山山脈的「遼西古道」。既然燕山以南的丘陵區設置了「漁陽郡」和「右北平郡」,那麼另兩個郡自然就在燕山以北了.它們就是遼西郡和遼東郡。
  • 五國伐齊,除了燕國之外,還有哪些國家獲得了好處?
    在戰國時期,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一樣,都是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對於五國伐齊來說,也被稱之為樂毅伐齊。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此戰,五國聯軍和齊國主力在濟西一帶爆發了決戰,結果齊國大軍潰敗。
  • 燕侯克的「百家姓」,他們臣服了燕國,燕國成就了他們!
    魯國控制了菴國舊民,晉國控制了懷姓九族,而燕國人也控制了六個民族,史載「羌,馬,摣、雩、馭、髟「六族。那麼,這些部族是什麼樣的族群呢? ,就是包括黃河中遊及以下和長江中遊及以下的呈南北扁形的廣闊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周人的所謂羌人,更多可能是來自這個區域。
  • 回到戰國初期,倘若你是燕國國君,怎樣做才能使燕國變得強大?
    以燕國的體量,讓他們統一六國,實在是為難他們了,畢竟差距在哪兒擺著。回到戰國初期,燕國的實力其實還算可以,倘若仿照後來的秦國,統一天下並非完全不可能。封建制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非常僵化了,各諸侯的大臣已經尾大不調了,秦國、晉國、齊國、楚國等都存在這種現象,燕國也不例外。君臣互相限制、拆臺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發展,燕國想要強大,這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二,改變落後的土地政策,讓利於民。
  • 燕國沒有的貴族,為何還是沒崛起?背後原因值得反思
    背後原因值得反思說起到戰國中的燕國,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很搞笑,因為這個國家和趙蠻子一樣,都是屬於那種沒什麼本事還偏偏要逞能的攪屎棍。古語曾有言,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但其實就戰國策的記載來看,前期的趙國是搗蛋鬼,而燕國則一開始就是個窩囊廢。這個國家一直處在明明打不贏別人卻偏偏要去湊熱鬧的狀態中,結果被齊國打,被趙國打,後來還被秦國打。
  • 燕國的亡國危機,燕王姬噲的禪讓鬧劇,燕國子之內亂事件的起始
    這邊廂子之一看忽悠的效果這麼明顯,決定再接再厲不斷派出國相遊說團對燕王姬噲輪著翻得進行頭腦轟炸。今天這個說國相子之可是咱們燕國第一人才,你用了他燕國稱霸不是夢;明天那個說國相子之經常受小人妒忌,人們老在您面前說他壞話,您老可千萬別信。
  • 燕國大敗於朝鮮,糾集五國伐齊。為何燕國這麼強?它不是小丑嗎?
    與此相比,燕國實行變法較晚,且變法之初變遇到了「燕王讓國,子之之亂」,導致變法中斷,這可能是燕國國力弱的重要原因。不過你知道嗎?燕國還有輝煌時期,如攻朝鮮,擊東胡,盡中山之地,攻齊國。為何燕國這麼強悍呢?
  • 魏蜀吳為何都要佔荊州,它到底有多重要?
    有人說:一部荊州史,半部三國史。圍繞著荊州,三國魏蜀吳發生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荊州在東漢十三州中,是唯一被魏蜀吳分別統治過的州。
  • 戰國七雄,齊國與燕國關係?齊國兩次攻佔燕國,田單火牛陣
    筆者認為,齊國和燕國關係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齊國暴打燕國,燕國處於防禦階段,齊國攻佔燕國,樂毅攻打齊國報仇雪恨。齊國攻打燕國,燕國處於戰略防禦階段,燕國地處東北邊陲,其統治者乘少數民族北移之機,通過對外兼併戰爭奪取了不少領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相對於齊國來說,燕國還是十分弱小的。
  • 七十:苻堅傳(5)燕國末路
    公元358年秋天,慕容儁向盤踞在燕秦兩國之間的幾個塢堡主發動了軍事打擊。這些塢堡主原先為後趙帝國效力,後趙滅亡之後,他們時而依附於燕,時而依附於秦,有時候又唯江東政權馬首是瞻。出於嫉妒或者忌憚心理,有些人對苻堅說不可如此重用王猛,但說這些話的人無一例外地遭到了懲罰。一點兒都不誇張地說,在東晉十六國年間,像王猛這種能被胡人君主如此器重的人只有他一個。就在秦國的中央權威得以樹立的時候,燕國的徵兵行動也已臨近尾聲。360年正月,慕容儁在鄴城舉辦了聲勢驚人的閱兵大典,但大典剛結束,他就被病魔擊倒了,沒出正月就去世了。
  • 東漢滅亡後明明有四個政權,為何稱魏蜀吳三國,還有一個在哪是誰
    三國鼎立是中國歷史自秦始皇之後,頭一次在中原大地出現了三個皇帝,這是從來沒有的事,華夏的傳統思想是大一統,所以儘管出現了三個政權,但是彼此之間並不承認,三個政權都認為自己是正統,以曹魏的角度來說,他以禪讓的方式繼承的東漢的帝位,他認為自己是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