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帶著女兒在小區門口玩搖搖車,去時搖搖車上正坐著一個小男孩。女兒有點著急,站在搖搖車旁邊對我說:「媽媽,我好想玩啊!」雖然小男孩坐在搖搖車上沒有投幣,但我也告訴女兒:「想玩也要排隊啊,等這個小朋友下來了不玩了你就可以上去玩啦。」聽我這樣說,女兒在旁邊等待著。
一會,小男孩的奶奶進了搖搖車後的商店買東西。男孩一看奶奶走了,他便著急地從搖搖車上下來。女兒一看小男孩下來了,趕緊就爬上去坐著。這時,男孩的奶奶出來了。
看見自己的孫子站在搖搖車一旁,而我的女兒卻坐在搖搖車上,她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對我女兒說:「你這麼大了,上學的孩子了,怎麼還搶弟弟的玩具,把他推下來!」
聽見老人這樣誣陷我的女兒,我也忍不住了:「是你家孩子看見你走了,自己爬下來的,我女兒沒有推他。」聽我這樣說,這個老人只得悻悻地走了,但一句冤枉人的道歉話都沒有說。
對於這個老人的言語我非常氣憤,她在商店裡沒有看到事情的經過就胡亂指責我女兒推她的孫子。女兒還小,對於別人對她的誤解指責還不懂是怎麼回事,不會辯解。若不是我在一旁親眼見著,女兒可真就平白無故蒙了冤。
事後我也在想,如果當時我只顧著低頭玩手機,沒有看到剛剛發生的經過,經那老人隨口一說我會不會就相信了,反而站在她一邊指責女兒?我開始思考我對於女兒的信任度。
假如有一天她被人誤解,作為母親的我是否能勇敢站出來堅定的的告訴別人:「我的女兒不會這樣做!」
你更信旁人,還是更信孩子?
當孩子被公交車司機扣住,說他上車逃票,沒有投幣,你會相信嗎?
當老師和你告狀,說孩子欺負同學,你見到孩子時,你的第一舉動是什麼?先給孩子一巴掌?
當你下班回來,鄰居和你說今天孩子又在小區裡幹了出格的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隨聲附和,完全相信這件壞事和自家孩子脫不了干係?
在電視劇《家有兒女》中,劉梅見鄰居老高和他頭纏繃帶,鼻青臉腫的兒子上門。老高進門就問:「劉星呢?」劉梅馬上將這眼前的壞事懷疑到劉星頭上。
她怒氣衝衝地責問劉星:「你就不能讓我省點心呢你。人家高叔叔帶著二胖都來了。」劉星反倒笑嘻嘻地回答:「謝我來了。」「謝你什麼?謝你把人臉上打得青一塊紫一塊的?!」劉星一臉得意道:「也許他是來謝我讓二胖少受點傷呢。」
劉梅的反應是如今大部分家長的真實寫照,但她犯了兩個錯:
1、遇到事情,還未聽孩子怎麼說便給他判了錯;
作為家長,你更相信別人的一面之詞,而不能冷靜下來耐心聽聽孩子怎麼說。不要打斷孩子,不要急於表達你的感受,更別先入為主的帶著不良情緒去溝通。
2、她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相信孩子的品質。
劉星確實是一個調皮很有想法的孩子,但他並不是無惡不作,徹徹底底的壞孩子。他本性善良、是非分明,遇到二胖被揍也能見義勇為,作為母親,劉梅對孩子了解不夠。
作為家長,你是否足夠清楚孩子的品性。知道孩子會犯哪些小錯,而不會去涉及傷人性命、做道德敗壞的事情?
「信任孩子,並不是相信孩子所有的話,而是相信孩子的品質。」——《家庭教育:給孩子成長的力量》
不當糊塗家長:先聽、再問、後分析
女兒上幼兒園有時也會有些小狀況,有時放老師會告訴我,今天孩子在幼兒園跟同學打架了。我會先聽聽女兒怎麼說,是和哪個同學,是為什麼。
因為3歲的孩子有充分的自我意識,在看待事情的角度時,也常會往自己這一方偏移。她說的是事實,但通常只有部分,並不能完整客觀的清楚表述整件事情的經過。所以,我會先聽她怎麼說,再問問老師、同學是怎麼回事,再來判斷孰是孰非。
有一次,女兒回來主動告訴我,她和同學打架了,因為同學說她是臭粑粑。但在老師的口中又是另一番情況,原來她和同學玩鬧起來,女兒說不過兩個大孩子,便生氣動了手。
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若聽信女兒的一面之詞,我或許會把錯全歸由她的同學;若只聽老師口中的,我會錯認女兒是個愛動手不友好的小壞蛋。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話同樣能用在育兒上。如果家長總是更相信旁人、老師所說的,而不去聽孩子自己怎麼說,缺乏最基本的信任。久而久之,孩子對父母也會同樣閉口不談,拒絕與父母溝通,也不再信任父母。先聽、再問、後分析,不當糊塗父母,不讓孩子受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