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泰山是一面鏡子,照出每個人的價值

2021-01-07 澎湃新聞
我從泰山歸,

攜歸一片雲,

開匣忽相視,

化作雨霖霖。

泰山很大

泰即太,太的本字是大。段玉裁以為太是後起的俗字,太字下面的一點是後人加上去的。金文、甲骨文的大字下面如果加上一點,也不成個樣子,很容易讓人誤解,以為是表示人體上的某個器官。

因此描寫泰山是很困難的。它太大了,寫起來沒有抓撓。

三千年來,寫泰山的詩裡最好的,我以為是詩經的《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巖巖」究竟是一種什麼感覺,很難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體會到泰山是有那麼一股勁兒。詹即瞻。說是在魯國,不論在哪裡,抬起頭來就能看到泰山。這是寫實,然而寫出了一個大境界。

漢武帝登泰山封禪,對泰山簡直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好發出一連串的感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惑矣!」完全沒說出個所以然。這倒也是一種辦法。人到了超經驗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就只好狗一樣地亂叫。

杜甫詩《望嶽》,自是絕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句話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者,這一句詩表現了他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的忠悃。

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門一長嘯,萬裡清風來」,就有點灑狗血。李白寫了很多好詩,很有氣勢,但有時底氣不足,便只好灑狗血,裝瘋。他寫泰山的幾首詩都讓人有底氣不足之感。

杜甫的詩當然受了《魯頌》的影響,「齊魯青未了」,當自「魯邦所詹」出。張岱說「泰山元氣渾厚,絕不以玲瓏小巧示人」,這話是說得對的。

大概寫泰山,只能從宏觀處著筆。酈道元寫三峽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刻琢精深,以其法寫泰山那不大適用。

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徐志摩寫泰山日出,用了那麼多華麗鮮明的顏色,真是「濃得化不開」。但我有點懷疑,這是寫泰山日出,還是寫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會這樣寫。周作人大概根本不會去寫日出。

我是寫不了泰山的,因為泰山太大,我對泰山不能認同。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

我十年間兩登泰山,可謂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進入我的內部,我也不能外化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達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

泰山是強者之山——我自以為這個提法很合適,我不是強者,不論是登山還是處世。

我是生長在水邊的人,一個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經過了七十歲,對於高山,只好仰止。我是個安於竹籬茅舍、小橋流水的人。以慣寫小橋流水之筆而寫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貴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雞吃綠豆——強努」。

同樣,我對一切偉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視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於封禪。封禪史上最突出的兩個人物是秦皇漢武。

唐玄宗作《紀泰山銘》,文詞華縟而空洞無物。宋真宗更是個沐猴而冠的小丑。

對於秦始皇,我對他統一中國的豐功,不大感興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與我無關。我只從人的角度來看他,對他的「蜂目豺聲」印象很深。我認為漢武帝是個極不正常的人,是個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個變態心理的難得的標本。

這兩位大人物的封禪,可以說是他們的人格的誇大。看起來這兩位偉大人物的封禪實際上都不怎麼樣。

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風雨,嚇得退下來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風雨算什麼呢?他橫下心來,是可以不顧一切地上到山頂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來了。於此可以看出,偉大人物也有虛弱的一面。

漢武帝要封禪,召集群臣討論封禪的制度。因無舊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說一氣。漢武帝惱了,自己規定了照祭東皇太一的儀式,上山了。卻誰也不讓同去,只帶了霍去病的兒子一個人。霍去病的兒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於是漢武帝究竟在山頂上鼓搗了什麼名堂,誰也不知道。封禪是大典,為什麼要這樣保密?看來漢武帝心裡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並無靈驗,為人所譏。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無字碑(無字碑是一個了不起的傑作),在亂雲密霧中坐下來,冷靜地想想,我的心態比較透亮了。

我承認泰山很雄偉,儘管我和它整個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認偉大的人物確實是偉大的,儘管他們所做的許多事不近人情。他們是人裡頭的強者,這是毫無辦法的事。

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對名山大川,偉大人物的偏激情緒有所平息。同時我也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微小,我們平常,更進一步安於微小,安於平常。

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從某個意義上說,泰山是一面鏡子,照出每個人的價值。

泰山石刻

第一次看見經石峪字,是在昆明一個舊家,一副四言的集字對聯,厚紙濃墨,是較早的拓本。百年老屋,光線晦暗,而字字神氣具足,不能忘。

經石峪在泰山中路的岔道上。這地方的地形很奇怪,在崇山峻岭之中,怎麼會出現一片一畝大的基本平整的石坪呢?泰山石為花崗巖,多為青色,而這片石坪的顏色是薑黃的。四周都沒有這樣石頭,很奇怪。

是一個什麼人發現了這片石坪,並且想起在石坪上刻下一部《金剛經》呢?經字大徑一尺半。摩崖大字,一般都是刻在直立的石崖上,這是刻在平鋪的石坪上的,很少見。這樣的字體,他處也極少見。

經石峪的時代,眾說紛紜。說這是從隸書過渡到楷書之間的字體,則多數人都無異議。

經石峪保存較多隸書筆意,但無蠶頭雁尾,筆圓而體稍扁,可以上接《石門銘》,但不似《石門銘》的放肆,有人說這是王羲之寫的,似無據。王羲之書多以偏側取勢,經石峪非也。《瘞鶴銘》結體稍長,用筆瘦勁,秀氣撲人,說這近似二王書,還有幾分道理(我以為應早於王羲之)。

書法自晉唐以後,都貴瘦硬。杜甫詩「書貴瘦硬方通神」,是一時風氣。經石峪字頗肥重,但是骨在肉中,肥而不痴,筆筆送到,而不板滯。假如用一個字評經石峪字,曰:穩。

這是一個心平而志堅的學佛的人所寫的字。這不是廢話麼,《金剛經》還能是不學佛的人寫的?不,經字有佛性。

這樣的字,和泰山才相稱。刻在他處,無此效果。十年前,我在經石峪呆了好大一會,覺得兩天的疲勞,看了經石峪,也就值了。「經石峪」是「泰山」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泰山即使沒有別的東西,沒有碧霞元君祠,沒有南天門,只有一個經石峪,也還是值得來看看的。

我很希望有人能拓印一份經石峪字的全文(得用好多張紙拼起來),在北京陳列起來,即使專為它蓋一個大房子,也不為過。

名山之中,石刻最多,也最好的,似為泰山。大觀峰真是大觀,那麼多塊摩崖大字,大都寫得很好,這好像是摩崖大字大賽,哪一塊都不寒磣。這塊地場(這是山東話)也選得好。

石巖壁立,上無遮蓋,而石壁前有一片空地,看字的人可以在一個距離之外看,收其全貌,不必像壁虎似的趴在石壁上。其他各處的摩崖石碑的字也都寫得不錯。

摩崖字多是真書,體兼顏柳,是得這樣,才壓得住(蔡襄平日寫行草,鼓山的石刻題名卻是真書。董其昌字體飄逸,但寫大字卻是顏體),看大字碑刻題名,很多都是山東巡撫。大概到山東來當巡撫,先得練好大字。

有些摩崖石刻,是當代人手筆。較之前人,不逮也。有的字甚至明顯地看得出是用鉛筆或原子筆寫在紙上放大的。是烏可哉。

很奇怪,泰山上竟沒有一塊韓復榘寫的碑。這位老兄在山東,呆了那麼久,為什麼不想到泰山來留下一點字跡?看來他有點自知之明。韓復榘在他的任內曾大修過泰山一次,竣工後,電令泰山各處:「嗣後除奉令準刊外,無論何人不準題字、題詩。」我準備投他一票。隨便刻字,實在是糟蹋了泰山。

……

選摘  | 《城南客話》

作者  |  汪曾祺

出版  |  九州出版社

書中收錄了汪曾祺先生四十篇精美散文隨筆,以憶友、記遊、書懷、論吃、談俗、思親為序歸入六卷。

他以輕筆淡墨寫人記事,卻能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和長久的感動,皆因他經歷過的那樣大開大合的時代和跌宕起伏的人生,而他早已將之納之於胸,藏之於心,化作靜水深流。

相關焦點

  • 唐太宗需要魏徵這面鏡子,你也需要一面鏡子,才能照清自己的模樣
    但人是一種最容易被情感所迷惑的動物,一旦發生的事件跟自身有十分密切關聯的時候,很難再用客觀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甚至當有人來勸說時,牴觸的情緒也佔有主導地位,這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能找到一面代表客觀的鏡子,來分析事情的真相,以省自身,就非常的重要了。
  • 初中半命題作文:生活好比一面鏡子
    有一面鏡子叫做生活,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 隨著太陽升起,新的一天開始了。望著窗外的藍天白雲,一縷陽光被風送進來,我不禁想,什麼是快樂的生活。 對於以書為伴的人來說,每天能飄流在書海中,就是快樂;對於一位企業家來說,每天在自己的公司裡忙碌,看著自己的公司一天天壯大,就是快樂。對我一名中學生來說什麼是快樂的生活呢?
  • 汪曾祺 | 碧霞元君
    泰山牽動人的感情,是因為它關係到人的生死。人死後,魂魄都要到蒿裡集中。漢代輓歌有《薤露》、《蒿裡》兩曲。
  • Fendou還想帶一面鏡子,七龍珠出現了
    考試相關項目顧先生希望你不要帶任何與考試無關的東西,這是防止作弊的一種方法,雖然查有一點很麻煩,但顧老師還是遵循嚴格遵守為師的原則,認真檢查學生的每一個口袋,這時,高茜告訴顧先生他帶來了一個小鏡子。我也想帶一面鏡子如果你自動說明情況挺好,顧先生也可以省去很多查的麻煩,而且高茜還是個女孩,所以查起來很不方便,高茜先生還明智地向顧先生解釋了自己的情況,原來,這面鏡子可以讓高茜感到自信,讓她時刻保持良好的狀態。鏡子不在違法物品清單上,所以顧先生同意了。在奮豆看到後,他很快向和古老師說出了他的要求。
  • 我是一面鏡子,忠實於父母
    初中三年變得面目全非, 我讓她往東她偏要往西,你說氣人不氣人?現在我打她,她居然還手。有時還特別瞧不起我,什麼難聽的話都說,說我就是個營業員,沒文化又沒本事。中考快到了,這孩子叛逆厲害,今天讓她爸爸狠狠地打了一頓,估計打明白了,下次再也不敢了。" 在這位家長的眼裡,學霸是長臉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社會存在感的。
  •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臺灣被割讓歷史看呂秀蓮醜惡嘴臉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臺灣被割讓歷史看呂秀蓮醜惡嘴臉   新華社北京4月17日電題: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這面鏡子,照出呂秀蓮是一個民族敗類。   悲憤匯成抗爭,鮮血灑染國土。臺灣被割佔的歷史,就是臺灣人民不屈奮爭的歷史。呂秀蓮甘做漢奸,是徹頭徹尾的人民叛徒   中華民族從來就不是一個甘於屈服的民族,中國人民從來就不是畏於強權的人民。一批批的仁人志士,為探尋富國強民之路而前赴後繼。臺灣的被割讓,則猶如一聲驚雷,在中華大地喚起了波瀾壯闊的反割臺、反佔領鬥爭。
  • 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讀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森林中突然出現的清流,伴著風和日麗,聽著流水淌過的聲音,讓人享受。他的文字中很少用華麗的辭藻,淡淡的平敘,卻總是讓人一讀便不由得被代入到他描述的場景畫面中,雖質樸無華,但讓人如觀村野暮煙,引人遐思,讓人眷戀。
  • 別人是一面鏡子,會照見真實的自我
    別人是一面鏡子上下班騎車多年,路上會看到很多不文明或危險的走路、騎車、開車的行為,有時礙到我行車了,往往會脫口而出髒話,有時在心裡罵,有時真是情不自禁、習慣性的就國罵了,這個時候還不自知,看到別人似乎也常有如此。
  • 汪曾祺:水母
    中國的女神的形象大都是一些貴婦人。神是人按照自己的樣子創造出來的。女神該是什麼樣子呢?想像不出。於是從富貴人家的宅眷中取樣,這原本也是很自然的事。這些女神大都是宮樣盛裝,衣裙華麗,體態豐盈,皮膚細嫩。若是少女或少婦,則往往在端麗之中稍帶一點妖冶。
  • Michael Hall專欄:突破盲點,你需要一面鏡子
    突破盲點,你需要一面鏡子今天我們來分享一篇有關於盲點的文章。好啦,我承認,我寫了這問題,不是因為我需要,而是因為我就是愛問會引發強烈回應的問題,不管那是吃驚,驚訝或是投入或對質的回應。當你讀到這問題時,你會如何回應呢?你也許會這樣說:「當然,我不知道我的盲點!我如果知道,那怎麼會叫盲點呢!這就是一個愚蠢的問題!」
  • 《寶媽社群》分享:一個感性的話題,你有對「鏡子」說句感謝嗎?
    親愛的你,每次起床洗漱的時候,是不是都會看到一面鏡子,在鏡子裡你看到了什麼…你一定會很奇怪,會想:鏡子裡看到的我,當然是我呀…那除了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可以照見自己的那面鏡子之外,其實還有一面"鏡子"。而那面"鏡子"就是在離你身邊最近的那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你的"鏡子", 但我現在想說的是,你要感謝你身邊的這面"鏡子"…雖然這面"鏡子"總是把你照的"原形畢露",雖然"她"總是照出你不美的一面,但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本身就是每個人生命必修課。
  • 東野圭吾《瀕死之眼》|每個交通事故都是一面反射人心善惡的鏡子
    而實際情況往往並不如人所願。我今天介紹的這本推理小說《瀕死之眼》就講述了這樣一種情況。問題的頻繁產生或許只是因為人們的輕視在慎介最後了解到交通事故始末後,作者借他的口說出了,「對於造成一個人死亡的人來說,自己的判罰未免太輕了,所受的刑罰和一個犯盜竊罪的人幾乎差不多」。這無疑是對日本交通法律中存在問題的抨擊,也是對交通事故肇事者的一種譴責,除了這些,作者對另外一個人物的塑造更能夠體現這點,這個人就是江島光一。
  • 「讓人心酸」的QQ喪句:你藏在一面鏡子裡,是我觸手可及的遙不可及
    「讓人心酸」的QQ喪句:你藏在一面鏡子裡,是我觸手可及的遙不可及 1.你藏在一面鏡子裡,是我觸手可及的遙不可及 2.人類本質是:海水,月亮和一些心碎。
  • 成長路上的三面鏡子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見興衰,以人為鏡可知得失。我也有這樣三面鏡子,它們幫助我習方法,守初心,指方向,讓我在平凡的教育之路上步步耕耘,慢慢成長!初為人師,因為沒有經驗,也不懂如何與孩子相處,我的第一堂課上得一塌糊塗。
  • 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鏡子
    這不是人家在反駁你或反對你,這只是一面鏡子,告訴你還不夠強大(當然,也有可能對方就是一個無知)。此時,更好的策略便是埋頭努力,默默改變。直到有一天,即使你不說話,也有人願意來主動聽你的意見。2更好的關係不是付出而是吸引經常接受諮詢,免不了要當幾回「知心大叔」,聽小年輕叨叨他們不幸的情感經歷。
  • 羅崗:汪曾祺的價值在於用自己的方式重建個人與時代聯繫
    「《意象的激流》這篇文章討論的主體其實不是汪曾祺,而是以馬原、餘華、格非為代表的『新潮小說』的那批作家。那批作家受到了誰的影響?李陀的回答是汪曾祺。」在羅崗的總結中,黃子平對汪曾祺的文學史定位是「往回看」,即汪曾祺與之前的文學史有什麼聯繫。而李陀對汪曾祺的文學史定位是「往後看」,即汪曾祺為後來的文學帶來了什麼。
  • 汪曾祺誕辰100年 | 孫鬱:汪曾祺的語言藝術
    儒家文化有很燦爛的一面,但是它的功利主義其實扼殺了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京派學人和京派作家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一種相對來講超越功利的一種文明,或者說一種藝術。周作人把古希臘、日本的一些文化介紹到中國以後,啟發了很多人,包括我們今天講的鄉土文學,也在此思潮裡被催生出來的。
  • 售樓處是一面能窺見建築背後獨特價值的鏡子
    提及售樓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吵吵鬧鬧的大廳,千篇一律的沙盤,令人眼花繚亂的巨幅廣告,喋喋不休的銷售人員……事實上,隨著地產行業競爭加劇,售樓處早已不再是單純買賣問詢和交易的場所,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有品味的藝術館、美術館、體驗中心、服務中心,越來越多的房企開始在售樓處上做文章。
  • 汪曾祺紀念館正式開館:百年汪老 詩與故鄉
    北側主廣場對景是一面老青磚牆,汪曾祺的浮雕懸掛其上,鏽紅色的作品銘牌參差錯落與一側,人與作品相融,散發著經久不息的人文魅力。廣場北側是人民路老街的店鋪,在竹影后透出錯落的灰瓦頂。一道長長的廊從廣場通向主景牆後的屋頂,可在此俯瞰高郵老城的暮色;曲線形錯落的屋頂與長廊如同運河上的漣漪,都是汪老筆下關於高郵的回憶。由北側正門步入汪曾祺紀念館內,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汪曾祺照片。
  • 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是人生的一面鏡子
    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是人生的一面鏡子我是從生命中覺醒的蓮花/原創,抄襲必究轉載請註明出處,我曾是長期受情緒困擾,關注我做您的貼心使者,讓我用自己的經歷和故事陪伴您,帶您走出黑暗之前有看到一個老師分享了這樣一篇文章,主題是,如果你有覺知,與你相遇的每個人都是你的啟示,真的是好有智慧的一個洞見啊!人生中你遇到的每個人都會成為你的鏡子,如果帶著覺知,就會有返照自己的能力,從對方的身上能夠反射出自己內心世界的種種。或者是自己的優點,也或者是自己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