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水滸傳》這部經典名著小說,人們就會想起眾多武藝高強的梁山泊好漢,其中,武松的大名可謂是家喻戶曉,眾人皆知。經過近些年來,影視劇從業者對《水滸傳》這篇小說的多次翻拍後,他的英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小說裡武松盪氣迴腸,快意恩仇的英勇故事更是讓人們津津樂道。
從「三碗不過岡」「醉酒打虎」開始起,再到「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等傳奇經歷,作者施耐庵成功地塑造了武松這樣一個行俠仗義,敢愛敢恨的英雄形象。但是據真實的史料記載,其實在梁山泊的一眾好漢名單裡,卻並沒有武松的名字,也沒有武松這個人,施耐庵為什麼會在小說裡杜撰出這麼一個英雄人物呢?並且大書特書呢?
據歷史學家考證,宋朝的歷史上確實有武松這麼一個人,但是他並不是梁山好漢,但是他的生平事跡也同樣令人稱道。據史籍記載:武松生活在北宋年間,大約是現今河北省人,自幼習得一身好武藝,其人長得高大魁梧,並且有勇有謀,因為得到杭州知府的賞識,被重金聘請到知府做了一名督頭。
當然,武松自己也十分爭氣,在做督頭時,為當地老百姓幹了幾件大快人心的好事,論功行賞後,又被提升為提轄,成了杭州知府的得力助手。但是,後來因為知府不畏強權,剛正不阿,不小心得罪了當朝的權貴,最後因氣憤而辭官回鄉。俗話說:「樹倒猢猻散」,武松也受此影響,最終被逐出了衙門。
新上任的杭州知府,名字叫蔡鋆。此人的生父是當朝的太師蔡京,也是個狠角色,仗著自己家裡朝中有人,在杭州城內可謂欺男霸女,為非作歹,搞的滿城雞犬不寧,讓杭州城內的老百姓整日提心弔膽,惶惶不可終日,一時間可以說是叫苦連天,怨聲載道,同時對蔡鋆也恨之入骨,但是又毫無辦法。
雖然武松已經不是官場中人,但是天生一副俠肝義膽,對於這種敗類,自然是想著為民除害。有一天,武松悄悄潛入了蔡府的後院。趁蔡鋆在後院賞花,疏於防範之際,自己猶如天神下凡一般,衝上前對著他連刺數刀,讓這個新知府當場命喪黃泉,一命嗚呼。
但武松正準備撤離時,卻被附近巡邏的守衛發現了,立即蜂擁而至,把他團團圍住,最終,武松也終因寡不敵眾,被蔡府的官兵擒獲了。後來,武松在獄中遭重刑折磨而死,對於如此俠義之人,他的英勇事跡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老百姓口口相傳的事情,他捨生取義的行為,更是在民間長期廣泛流傳。
當時的文人施耐庵,對這種民間素材自然青睞有加,心裡也非常欣賞。於是,在撰寫《水滸傳》這本小說時,通過一系列的虛構藝術手法,把武松的事跡寫進了作品之中,並且在作品裡通過一個個鮮活動人的俠義故事,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更加生動,更加飽滿的英雄形象。
雖然,這個歷史的真相很殘酷,武松並不是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漢之一,他只是小說裡虛構出來的人物,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於他捨生取義行為的高度評價,也正是武松的行為與梁山泊好漢的行為高度契合,才成為了這部小說裡最為經典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在小說裡,武松也最終功德圓滿,皈依佛門,成為了寺院裡的一名法師。這或許,也是為了符合當時老百姓的心聲,可以得到善終的心願吧,以及作者自己對於武松這位俠義之士英雄的一種祈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