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用這句話來形容外資商超目前在中國的境況一點都不為過。
近日,法國多家媒體發布消息稱,法國超市集團歐尚宣布決定離開中國,將它的子公司和其擁有484家商店(歐尚和大潤發)的高鑫零售賣給阿里巴巴,賣價為30億歐元。
20多年前,歐尚與臺灣潤泰集團(Ruentex)聯合創辦高鑫零售。2017年11月,臺灣潤泰將其所持有的幾近全部股份出售給了阿里巴巴。交易結束後,馬雲的阿里巴巴則成為了高鑫零售的新股東,並與歐尚所持股份比例幾乎相同(雙方分別為36.16%和36.18% )。
三年後的今天,「鑑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性,歐尚決定接受阿里巴巴提出收購其所持有的高鑫零售全部股份的提議」,歐尚解釋道。事實上,2019年春季,歐尚就已經放手對中國子公司的運營管理控制權,這在當時即被詮釋為歐尚邁出了退出中國的第一步。收購完成後,阿里巴巴對高鑫零售的持股比例翻倍,達到72%,絕對控股高鑫零售。歐尚撤出中國正值其進行全面重組之際。
歐尚「重申希望對現有超市網點依照歐尚2022計劃實施加快部署的意願」 ,歐尚在一份公告中表示。公告還稱,歐尚利用此次股權轉讓獲得的資金進行債務償還,以便尋求新的發展機會以及「在其他國家拓展業務」。
據公開資料顯示,1999年7月18日,歐尚中國首店上海楊浦中原店開業,歐尚零售在中國有484家大賣場和15萬員工。而在全球三大洲的17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在歐尚旗下擁有4084家門店以及某些國家和地區的在線購物和Drive outlets。
歐尚零售還是全球第35大僱主,擁有超過350000名員工。2018年歐尚零售實現稅後營業額503億歐元。
歐尚集團是法國第二大以經營零售業為主的商業集團,全球十大零售商之一,1961年成立於法國北部的裡爾。集團的主營業務為大型超級市場、超級市場、便利店,同時涉足加工生產業和金融業。
在國內,歐尚的本土化可以說做得非常成功,在上海約有 12 家規模不等的超市。在江浙滬站穩腳跟後,它還將觸角伸向了廣東、天津等沿海城市,但一直未觸及西北地區。
Auchan 不僅取了信達雅的中文名字「歐尚」,還延續了此前在法國便宜實惠的產品路線。
同時,歐尚在國內的選址也非常貼合國情:基本都在離市中心有一定距離,且周圍有豐富居民區的地方。
對於在楊浦長大的上海女孩 Lea 來說,這家「歐尚中國首店」她幾乎是從小逛到大。
在 Lea 的記憶中,歐尚不僅是開在自己家門口的大賣場,更是夏天附近居民們遛娃散步「孵空調」的好去處。
每年過年之前,超市裡採購年貨的隊伍總是排得老長,反覆播放的洗腦新年歌,仿佛現在李佳琦口中魔性的「OMG買它!」。
另一件給 Lea 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是歐尚裡面的一些工作人員為了保證效率,穿著溜冰鞋在超市裡滑來滑去,十分酷炫,讓當時的她感到很新奇。
後來長大後去法國留學,她發現法國歐尚的一些工作人員也是如此,不得不感嘆當年歐尚在國內超市中的前瞻性。
當她畢業回國後,發達的電商已經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年輕人不再對「大賣場」式的超市感興趣,在各種進口超市裡拍照打卡,倒是成了一件時髦事。其實放在二十年前,逛歐尚這家「洋超市」也是一件時髦事,不過如今在資本面前,情懷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想當初,這些外資商超剛進入中國時,在一二三線城市迅速擴張跑馬圈地,各地甚至出現了門還沒開就有一大批人在排隊等候的場面,盛況一度可以用「躺著賺錢」來形容。只是,隨著電商的衝擊和零售模式的日新月異,傳統商超集體進入了寒冬期,而外資商超因為廣撒網體量大的問題,在「求變」的節骨眼上,行動會更加滯後而緩慢。
這不是第一家敗走中國市場的跨國零售巨頭,去年的麥德龍,可是一家擁有55年歷史的德國老牌零售批發商,曾經也屬於國內零售業巨頭,還是抵不過本土的零售業競爭壓力,還有電商的步步緊逼,讓國外的零售大賣場很難生存下來。
往前追溯,韓國的易買得、馬來西亞的百盛超市、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英國樂購也因資不抵債、低價甩賣的方式退出中國市場;泰國的尚泰百貨和韓國的樂天等等也悄然離去;就連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也在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即便最後不舍藕斷絲連,另闢蹊徑重回市場,但在中國的發展勢頭也是不如從前。
外國商超逃離中國市場終究還是繞不過這些原因:
●一是,各大外資商超的中國市場管理團隊鮮有內地人。家樂福中國區總裁一直是法國人;卜蜂蓮花用的多是泰國、香港、臺灣人;樂天瑪特中國市場的主管和一把手都是由韓國人擔任,決策也由總部制定。
讓並不了解本地消費習慣的「外國人」來管理中國市場上的商超,中國本地管理團隊權利又很有限,外地商超就難以實現真正的本地化。
●二是,源於外資商超大賣場的形式。一般來說,大賣場佔地面積廣,其所需要的租金、維護費用等經營支出不是小數目,加之國內對外資優惠政策的逐漸減弱,本地商超也有了與外資商超公平競爭的機會。
●三是網絡的便利,消費者大到家電家具小到生活日用足不出門便能通過電商體驗到一站式服務。加之電商種類逐漸增多,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等社區電商的出現,消費者進入商超的需求進一步被削弱。
●最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受這次新冠肺炎的影響,全國上半年經濟受創,讓本來在中國市場就沒獲利的樂購更加下定決心放棄中國市場了。對盤子大轉型慢、不清晰中國零售環境的外資商超來說更是考驗。
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經濟如何不景氣,從來只有倒閉的企業,沒有倒閉的行業,唯有敬畏市場,擁抱趨勢者方能笑到最後。
這些年,外資商超們湧入中國市場,面對市場的洗牌,下一個退出的又會是誰?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內容綜合於新外灘、中國零售網等,如有侵權,請文末留言聯繫筆者處理;如有引用,請注意數據準確程度謹慎採用。本文僅供閱讀,納食和文中提到公司沒有任何利益關係,文章內容不作為任何投資參考。
有料早知道,歡迎來爆料
第一猛料、諮詢求助、意見建議、投稿
歡迎聯繫:18530076099(微信同)
爆料/稿件一經採用,將支付500-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