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丨任何事業的成功,都彌補不了你教育孩子的失敗

2020-12-26 四川觀察

讀過一位家長的一段話,深有感觸:

很多時候我會反思,在教育孩子時,我都做對了嗎?

當其他孩子拿100分時,我會不會只顧著怪孩子不努力,卻忘了自己沒怎麼輔導孩子。

當老師找我談話時,我會不會只顧著怨孩子不爭氣,卻忽略了自己的不陪伴。

也許,我也有疏忽的地方。

教育不應該是任由孩子成長,而是老師與家長齊心協力幫助孩子的事業。

當拿到孩子的成績單時,不要急著批評孩子,先問問自己:

作為父母,我能拿多少分呢?

01

孩子的成績單,隱藏著最大的真相。

很多家長都會問,為什麼同一個班級,同樣的教育環境,孩子的差異卻這麼大?

真正的差距可能不在孩子,不在老師,而在站在孩子身後的父母。

每年高考出分後,被提及最多的一句話是:

每一個高考狀元的背後,都浸潤著父母辛勤培養的汗水。

教育是世界上最單純的事業,前期投入得越多,後期的收穫就越豐碩。

這裡所說的投入並非特指金錢方面的投入,而是包括付出、教導、習慣養成、親子陪伴等綜合心力的投入。

您若沒給孩子輔導過一次作業,怎麼保證孩子的作業毫無錯漏;

您若沒給孩子讀過一本好書,怎麼保證孩子終生享受閱讀的好處;

您若從未教給孩子好的學習習慣,怎麼保證他們考出好成績?

父母的參與度越高,孩子的教育就越好;

父母陪伴的質量越高,孩子的成長就越健康快樂。

孩子的成長成才,是為人父母一生最重要的成績單。

02

指望孩子自覺是最不可信的教育。

父母都希望孩子自覺學習,不用督促,並且拿到好成績。

所以一再強調:學習是你自己的事,爸媽幫不了你。

可孩子的天性是貪玩、偷懶。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自覺,也沒有哪個孩子天生愛學習。

不管我們強調多少次,孩子回家後總想著玩,而不是先做作業。

哪怕是名列前茅的好學生,也會有不想寫作業的時候。

自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

優秀學生之所以自覺主動地學習,少不了家長一路以來的培養和老師的指導。

自覺性的養成,源於孩子對自我的約束及對學習的責任感。

這兩點的培養尤其不易,需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發力。

發現孩子拖拉偷懶時,絕對不能慣著他,必須幫助孩子改正壞習慣,並做好榜樣。

小學階段的孩子是縱容不得的,越早管越好,特別是自覺性。

03

教育的問題,本質是大人的問題。

在學習上,父母和孩子似乎永遠達不到共識,父母的期待越高,孩子的成績就越糟糕。

有人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以為他們的父母很省心:你的孩子真優秀,你根本不用管吧?

卻不知道,這些父母連睡覺都有一個眼睛是睜著的!

有些家長自以為無能為力,覺得孩子就是這樣了,教不好了,也就和孩子一樣自暴自棄。

每天長籲短嘆,愛莫能助。

俞敏洪說過:如果家庭是一臺複印機,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複印件。

孩子剛出生時是一張白紙,孩子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一旦教育出現了問題,根源一定在大人身上。

孩子在成績上的問題,其實往往是父母的映射。

沒有天生就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

不僅孩子要不斷學習與成長,父母也要堅持學習。

優秀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不斷學習與提高的成功父母。

04

最不該偷懶的父母,最不該鬆懈的是教育。

有多少父母以為,只要把孩子送進學校,交給老師,自己就能完全解放了。

現在的父母確實不容易,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平時也沒時間過問孩子的事情。

可教育應該親力親為,你現在在孩子身上偷的懶,有可能會成為孩子一生的遺憾。

哪怕現在賺再多的錢,一旦教育失敗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抵不過孩子敗家一年。

孩子的教育一生只有一次,沒辦法撤回,也沒辦法重來。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錯過最關鍵的十年,不管之後如何彌補,都無濟於事。

上海交大一位宿管阿姨雖然年近50,卻和兒子雙雙考研成功,兒子進了復旦,她進了廣西大學。

十餘年來,她一直陪伴孩子學習,為了鼓勵孩子,自己也在旁邊讀書。

不偷懶,不鬆懈,做更好的自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05

養成好習慣,比強求成績重要。

為什麼我們一再強調習慣的重要性?

因為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養成好習慣,比考出好成績更重要。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就是:你什麼都別管,只要把成績搞上去就好。

卻沒有告訴孩子,怎樣才能考高分?怎麼才能保證一直拿好成績?

好習慣猶如房子的地基,先把地基建好了,房子才會堅不可摧。

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重複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個性,個性成命運。

小學階段是養成習慣的黃金時期,現在讓孩子養成自覺學習、主動思考、熱愛讀書的習慣,比之後補救更有效。

而且,從小培養的好習慣會始終伴隨著孩子,讓孩子受益終生。

孩子之間真正競爭的,不是智力,而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好習慣是一個養成、教育及訓練的完整過程,需要家長、孩子及學校的共同配合。

06

找對教育方法,比一味打罵重要。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不應該打罵孩子,卻還是控制不了自己呢?

因為孩子的表現讓家長失望了,家長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父母的打罵不會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反而讓孩子不再信任,不願親近。

與其無助地發洩脾氣,不如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方法總比困難多,冷靜下來思考,總會找到好方法的。

讓孩子學習,自己首先要伏案學習;

讓孩子進步,自己首先要不斷進步。

只有親身陪伴,率先垂範,父母的一言一行才能進入到孩子的心中,父母的良好教育才能真正改變孩子。

在教育路上,父母從來不是單槍匹馬,還能尋求老師和學校的幫助,一起為孩子的教育而努力。

教育很美好,道路很艱難,今天的父母一定更要有更強大的內心,去為孩子堅持正確的教育。

07

教育,教育,既有「教」,也有「育」。

不難發現,身邊那些優秀的孩子,大多是全面發展的。

不僅學習成績好,性格氣質、行為習慣、人格修養、道德素質等各方面都要比其他孩子優秀。

孩子的全面發展,都源於家庭與父母的綜合教育。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教育」分為「教」和「育」。

一個孩子的成長,既離不開老師與學校的「教書」,也離不開父母與家庭的「育人」。

學校教育做得再好,沒有好的家庭教育也是白搭。

您的孩子只是老師無數個學生的一個,老師再用心,再負責,也比不上您的認真負責。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唯一。

教育好孩子,才是每個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

相關焦點

  •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彌補不了你教育孩子的失敗
    當老師找我談話時,我會不會只顧著怨孩子不爭氣,卻忽略了自己的不陪伴。也許,我也有疏忽的地方。教育不應該是任由孩子成長,而是老師與家長齊心協力幫助孩子的事業。當拿到孩子的成績單時,不要急著批評孩子,先問問自己:作為父母,我能拿多少分呢?
  • 作為家長,任何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
    作為成人,要工作事業,每天都在努力,忙忙碌碌,為了事業能夠成功,能夠賺更多錢,日子過得更好!可同時作為家長,要養家的同時要育兒女,這或許是作為家長更重要的事情。為孩子創造物質條件的同時,可能更要關注孩子的成長狀態!不然,真的是任何成功都無法彌補對孩子教育的失敗的。
  • 為什麼說「沒有任何成功能夠彌補家族傳承的失敗」?
    同期直播的第二位嘉賓——家族傳承系統規劃專家王大千,則在《破解家族生生不息的密碼》主題分享中,圍繞家族企業傳承中普遍會遇到的難點、痛點,教你如何釐清教育和培訓的位置和關係,順利實現家業傳承和家庭幸福。但這裡的共享,是有差別的共享,基層幹部的工資是普通工人的2-5倍,中層幹部是5-10倍,高層幹部不超過10倍。全面推行「私企立憲制」後,大午集團制度管理趨於成熟,在層次分明、權責明晰的前提下,集團內部從高管到每一位員工都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董事會、理事會、監事會也定期召開三會聯席會議,及時監督集團運營狀況,尋求問題的化解方案。
  • 弒兄逼宮的李世民,他的任何成就都無法彌補對兒子教育失敗的缺憾
    大家好,我是民間小俗事,今天主要和大家聊一聊一些古代名人教育成功或失敗典型。其實一開始所有人都一樣,十月懷胎,哇哇大哭墜地,那一刻每個嬰兒都像一張白紙,擁有很強的塑造性,如何去將他塑造成才,完全取決於父母。古話有雲「虎父無犬子」,那麼那些已經獲得巨大成功的人是否教育子女成才更簡單呢?並不是,站在歷史的時間軸上來看,教育失敗的太多太多了,並不是說父親取得的成就越大,做得越成功,小孩也不會差哪裡去,我舉個例子。教育失敗的唐太宗
  • 致家長:暑假期間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你最重要的事業!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承擔自己的教育責任,都會對孩子產生難以磨滅的影響。 大量研究證明,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於他的智力、性格、品德的養成,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所以,暑假期間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
  • 致良知四合院:父親,是一輩子都不能失敗的事業 - 父親節
    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父親代表著力量,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父親缺席的家庭教育會影響孩子一生。他也一直在反省自己。通過觀照自己內心深處的念頭,他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潛意識就是:事業比孩子重要。他十分羞愧,自己多麼的自私,連對自己孩子的愛都不真切,心中又能真正裝下誰呢?
  • 失敗的蘇洵怎麼教育出蘇軾,蘇轍兩個成功的孩子的
    如果考生只把科舉作為升官發財的手段,就會心安理得,不把書的內容當回事。那些真心相信書的考生,難免或多或少會有點精神分裂。後來,父親的去世或許緩解了蘇洵的一些心理壓力,於是他停止了科舉考試,安安留在家裡教育孩子。
  • 解析《陽光小美女》:孩子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敗不敢嘗試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這樣沒有嘗試就說自己不行的情況是十分普遍的。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失敗都是在人生途徑上十分常見的事情,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做到完美的成功。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人是失敗的,反倒是會給我們帶來成功的經驗。不會有任何一個人會一直失敗到底,當你經歷過失敗之後,你將會一步一步的蛻變,那些失敗的經歷會讓你變得更強。
  • 洛克菲勒教育兒子,記住我深信不疑的成功公式:夢想+失敗+挑戰
    其實,這大可不必,一次失敗並不能說明什麼,失敗更不會在你的腦門上貼上無能者的標籤。樂觀起來,我的兒子。你需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自始至終地保持順利;相反,卻要時刻與失敗比鄰而居。也許正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無奈的失敗,追求卓越才變得魅力十足。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是人生的必修課
    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問題是很嚴重的。有的家長拼命催促著孩子跑,教孩子怎麼成功,卻從不教他們如何面對失敗。
  • 失敗是成功之母?與其讓孩子學會失敗,不如教會他們如何成功
    但是失敗多了,就會成為孩子為自己開脫藉口。 當孩子小的時候,你可以用這句話去告訴孩子,失敗不要灰心,正確下一次成功,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這句話效果越來越差,甚至有些孩子會認為,這次考試沒考好沒有事,下次考好就可以了,但最後沒有一次是考好的。
  • 孩子和工作兩難的抉擇?別再用「影子教育」彌補家庭教育缺失
    如今,白領父母越來越多,他們每天工作都很繁忙。但是學校越來越倡導減負增效,強調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因此經常會縮短課堂時間。這種狀況下,孩子放學和父母回家之間有一個「真空期」並且這個真空期的時間越來越長。因此很多爸爸媽媽都選擇用補課來彌補,影子教育也就因此長盛不衰了。
  • 教育:發掘並盡力彌補孩子學習成長路上存在的不足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每個人都赤身裸體的來到這個世界,不帶任何物質財產和智力財富。所以,每個人都必須在導師【包括家長和學校老師】的幫助下才能從嬰兒成長為成年人。那麼,作為導師要如何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呢?
  • 孩子害怕失敗,輸不起?學會這兩招,讓孩子知道失敗的意義和價值
    現在很多的家長都發現孩子,無論是幹什麼都特別在乎輸贏,玩任何遊戲都要贏,如果是輸了的話,孩子就會開始更改遊戲規則,而如果沒有受到老師或家長的讚揚,孩子會感到非常難過,甚至是不去上學。貝貝就是這樣一個孩子,疫情期間在家陪孩子一起玩撲克牌的時候,孩子只要是手上牌不好,或者是看到別人手裡的牌所剩無幾的的時候。
  • 《教育的本質》:教育,是父母一生的事業
    文|沫沫為人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為了孩子,可以省吃儉用;為了孩子,可以辛苦打拼;為了孩子,不敢病不能死。人們辛辛苦苦,就想孩子吃飽穿暖,能享受好的教育資源,有個好前程。教育,父母更著眼於未來。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個好前程。然而,一切為了將來,真的對嗎?孩子畢竟是孩子,具有孩子的天性,我們在為孩子的未來著想時,也應關注孩子當下的幸福體驗。多問一問孩子:你覺得開心嗎?
  • 失敗並不可怕,家長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敗,才是面對成功的途徑
    現在的家長教育只想孩子成功,這樣孩子給太多的壓力。成功不是簡單說說就可以得,就像孩子學習,家長給孩子定了很高的學習目標。一個年級那麼多的學生,大多數家長都對孩子有學習要求,想在其中成功脫穎而出是比較艱難的。有些孩子沒有考好,孩子的內心就會出現崩塌,導致心理出現問題。
  • 賓大教授: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成功的孩子?
    我們應該先不看眼前的孩子,而是想像孩子成長為35歲的樣子,如果家長開始考慮35歲成年人的成功需具體備哪些素質,子女教育會輕鬆很多,而家長也會更明白如何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們應該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和成功做準備,培育有後勁,能在35歲、40歲、50歲時成功的人。
  • 大衣哥最近有點煩,稱自己是個失敗者!事業上的成功並不感到開心
    大衣哥朱之文最近有點煩,稱自己是個失敗者,走紅後,兒女不求上進,妻子學會了直播,家裡大小事都不管了。大衣哥雖然事業有成,卻沒能挑起家庭重擔,難怪他會煩惱!論人品,大衣哥朱之文在成名之後幫了村裡很多,又修路又建遊樂場,還給不少有困難的村民借錢。論情商,朱之文在接受宋丹丹前夫英達的採訪時,表現得不卑不亢,讓準備看他笑話的英達都啞口無言。但是,事業上的成功卻並不能讓他感到開心,因為在家庭上,他有太多太多的煩惱了!
  • 山東孩子叛逆轉化學校哪家正規_正心教育
    山東孩子叛逆轉化學校哪家正規,正心教育,最後歡迎各位家長、社會各界人士,前來我校考察指導工作。山東轉化學校哪家正規, 希望孩子們自覺的對照一下。家長在幫助孩子叛逆迷的時候,建議到正規的叛逆迷進行,幫助孩子脫離叛逆的困擾。我每天讀一遍《父母規》,堅持天!
  • 夫妻離婚孩子判給誰? 法官:聽聽孩子怎麼說
    法官:聽聽孩子怎麼說 2020-08-21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