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發掘並盡力彌補孩子學習成長路上存在的不足

2020-12-15 育鄰人

《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每個人都赤身裸體的來到這個世界,不帶任何物質財產智力財富。所以,每個人都必須在導師【包括家長和學校老師】的幫助下才能從嬰兒成長為成年人。那麼,作為導師要如何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呢?

數學很有趣

發掘孩子成長曆程中的潛能與不足

中醫通過望、聞、問、切了解患者病情,現代醫學通過各種檢測儀器找出人體病變部位。的確,從外表上看人體只有身高、體貌等細微差別,並不能確定患者何處發生了病變。同樣,多個人排隊站在一起,根據他們的體貌也沒有人能夠知曉這些人中誰的學識面更廣、誰的運動能力更強、誰唱歌更好聽......那麼,做為導師如何才能更全面發掘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潛能與不足呢?

一、陪伴

都說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的確,每個孩子都是在導師的陪伴下從「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蛻變成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也可以說如果離開了導師陪伴任何個人都無法獨自長大成人。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獲得來自家庭提供的物質食物和精神養料才能逐步長大。

被陪伴是每個人生命歷程中最根本的需求,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則更為迫切。因為,在陪伴途中導師才能發掘孩子需要什麼、什麼是他們自帶的成長優勢、什麼需要強化練習。所以,生活中閱讀陪伴、練習陪伴、實踐陪伴就成為教育孩子快速成長的最佳方式,但凡被導師陪伴到位的孩子在學習成長路上前行都會快人一步。

二、和孩子做同學

教育的核心是「言傳身教」,也就相當於導師要做教育活動中的「神農【神農辨藥嘗百草】」,傳授知識給孩子之前自己先品嘗品嘗。因為,現在文娛市場作品「良莠不齊」,如果任由孩子按照自主意願選擇,那麼他們很可能只選擇低俗搞笑卻缺乏營養的內容。

偉大領袖毛主席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父母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孩子的情景正在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孩子的學習題目時常讓身為大學高材生的父母「摸不著頭腦」。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是學校教育的前站、補充和放大器。所以,學校老師和學生同步學習,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知識內容同樣需要有足夠的了解。

三、帶孩子學習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察覺孩子對所學知識是否掌握的關鍵所在。實踐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需要結合孩子的成長進度實際進行,比如對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聽寫、默寫漢字,在遊戲活動中對漢字進行拆解【比如土與也合成地、土與成合成城、土與立合成垃、土與及合成圾、土與唐合成塘、土與旦合成坦、土與真合成填等等】。總之,帶孩子學習實踐就是增加知識的趣味性,讓原本生僻的文字符號煥發出它原本展示豐富寓意的無窮趣味。

俗話說:「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孩子不會一日成才,他們的成長需要在導師的漫長陪伴下完成,也只有經歷用心陪伴、和孩子做同學、帶孩子學習實踐之後導師才可能全面掌握孩子的學習成長狀態。然而,學校大班制教學老師很難對每個學生都做到深度了解,家庭教育才是助推孩子學習成才的核心【有統計顯示家庭對孩子學習成長的教育作用大於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和】。所以,家長無論多忙都不能把孩子的學習成長完全託付給學校或者交給培訓機構,當然社會需要為家庭教育提供更大便利,比如小區配置更多文娛助學空間、請全職父母做共享家長......

學遊泳必涉水

解答孩子學習成長曆程中的疑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每個人都「赤身裸體」的來到這個世界,誰能說自己在面對人類社會生活之時沒有任何困惑呢?教育最根本的目標就是教會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包括直立行走、藉助語言文字傳遞並接收適應社會生活的信息、學會為人處事......所以,教育也就是賦予每個人進行獨立社交學習行動實踐的能力。

一、社交能力

「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一個人的能力很單薄,集眾人之力量才能辦成大事。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任何動物絕對不能單獨存活。」人類身體不如大象/河馬強壯、不比獅子/老虎兇猛、不如猴子靈巧、不如北極熊/企鵝耐寒、不能向雄鷹那樣翱翔藍天、不能像鯨魚那樣遨遊大洋......但是,今天人類不僅是「萬靈之長」,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人類的足跡,而且早已開始遠足探索月球、火星等地球星之外的星體空間。那麼,是什麼力量讓人類從億萬生命族群中脫穎而出,成為地球真正的主宰者呢?

答:群體智勝!人類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分工協作工序最精密、地域最廣闊、參與者最多的群體,當人類祖先還生活在原始從林之時就懂得了運用集體力量捕獲比自身強悍數倍的獵物、就懂得了通過集體防禦以換取更舒適的生存空間;今天,人類社會從農業到信息產業、從中國到外國幾乎全世界都人類都是一體的,超市裡可能陳列著東南亞的水果、歐洲的紅酒、布滿美洲電子元器件的手機和電腦......所以,教育輔助孩子形成社交自主社交能力就是最基礎的工作,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獨自生產出維持生存的全部物質資源、更不可能一輩子「自娛自樂」。

二、學習能力

每個人從出生之時的「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成長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必須從外界持續獲得物質營養精神營養補給,物質營養通過吃飯、喝水完成,精神營養則必須通過學習獲得。今天,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接受家庭教育至學校大學教育結束,整個歷程約需20年。所以,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就尤其重要,只有斬獲「事半功倍」的學習能力之後行走在學習成長旅途中才能更輕鬆。

人類社會知識信息已進入爆炸裂變增長時代,有資料顯示:19世紀初,人類的知識量增長翻一翻還需要50年;20世紀初,人類的知識量增長翻一翻需要10年;20世紀80年代,人類知識約每3年翻一番。而今,每一年所產生的文獻資料數就等於之前數百年的總和,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不斷突破,滲透和融合不斷進行,大量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湧現。目前,僅自然科學一類就已超過2000門。書籍、廣播、電視、網絡自媒體每種傳輸媒介都在批量傳播新知識,文藝工作者、專業媒體人、自媒體......幾乎全球70多億人口每天都在生產知識。然而,每個人所能親身接觸到的知識信息都非常有限,想要不被社會落下就得持續不斷的接受教育、終身學習。

字【包括發音】、詞、句是學習能力的核心,也是每個孩子學習成長曆程中的第一步臺階。孩子學習成長打牢基礎是關鍵,也正因如此孩子們會在完成字【包括發音】、詞、句是學習之後【小學五年級左右】逐步拉大差距。所以,輔助孩子學習成長幫助他們養成學習能力是關鍵,而學習能力又包括觀察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和對知識點進行解析與重構的能力。

三、行動實踐能力

「醜媳婦總要見公婆,是騾子是馬溜溜才知道。」教育是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而教學活動中所教授的知識點對他們是否真有用處則必須接受實踐檢驗。任何教育都不能只追求「紙上談兵」,還必須追求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農業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的根本,為此人類數千的農業生產加工也總結了大量的農技知識,比如農曆二十四節氣就和農業生產密切相關。但是,水稻種植的產量一直徘徊不進,知道一個人的出現——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50多年來,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穫。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鞋合不合適只有穿過才知道,知識能不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實踐能力只有行動實踐過才知道。所以,教育一定不能把孩子只放在教室之中,更需要帶他們親近大自然、深入田間地頭,多帶他們去不同的生活場景多轉轉。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自己覺悟的核心就是行動實踐能力

動手寫一寫

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一堂課、一個故事、一種方法同樣不能養成人才。所以,教育的核心就是從生活中發掘並盡力彌補孩子學習成長路上存在的不足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

相關焦點

  • 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初的學校,這份教育伴隨人的一生,對孩子的性格、脾氣、秉性影響至深。父母的教育決定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又反過來影響孩子的遭遇。可以說,孩子的一生,都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 做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同行者
    回首成長之路,我甚是欣慰,因為這些年我一直和孩子一起成長,共同進步!記不清我翻閱過多少本育兒書籍,也記不清和多少人探討過孩子的教育問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同行者」。時間久了,孩子也喜歡給我講學校裡發生的趣事,比如「老師今天表揚我了」「今天體育課做遊戲了」等等。在不斷的交流中,感覺他的情緒變化,合理地回答孩子話語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學習時,家長也在看書學習,而不是在看電視、打遊戲。
  • 教導孩子學習成長需要慢工出細活從長計議
    孩子的興趣源於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成長體驗,也就是說多給予孩子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就更有可能發掘孩子的真實成長興趣。生活中之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陪伴,那是因為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細心的家長就能發掘孩子的興趣方向。
  • ...夯實成長進步之基——方城縣趙河鎮第三小學以練習書寫彌補教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春 通訊員 張棟察方城縣趙河鎮第三小學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突出「特色」「高效」兩條主線,強力打造書寫特色品牌,夯實學生成長進步之基。帶著讓新時代的孩子們都能寫出一手好字的殷切期望,王桂全還致力於學生書寫現狀的調查研究,弘揚中華漢字文化,教育引導孩子們工工整整寫好中國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國人。為此,他從該校幼兒園著手,加強對幼兒教師的書寫培訓,幼兒園低學段不再以寫字為主,到幼兒園高學段重點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彌補不了你教育孩子的失敗
    父母的參與度越高,孩子的教育就越好;父母陪伴的質量越高,孩子的成長就越健康快樂。孩子的成長成才,是為人父母一生最重要的成績單。不僅孩子要不斷學習與成長,父母也要堅持學習。優秀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不斷學習與提高的成功父母。04最不該偷懶的父母,最不該鬆懈的是教育。
  • 作為家長,任何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
    為孩子創造物質條件的同時,可能更要關注孩子的成長狀態!不然,真的是任何成功都無法彌補對孩子教育的失敗的。每天工作再辛苦,想到能夠為了孩子提供更好地物質條件,心裡都是知足的!但當你看到你的努力並沒有回應,孩子並不領情,不好好學習,不在乎你提供的各種學習機會培訓機會,甚至養成了懶散叛逆的習慣性格,甚至撒謊打架,各種不明事理,這時候如果你只是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沒關係,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這個孩子可能真的一錯再錯,走上歧途,恐怕到時候再去教育為時已晚,對於家長來說也是追悔莫及!
  • 怎麼提高孩子對少兒英語學習積極性呢
    怎麼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呢?學然後知不足,當人們知道自己不足的時候,才會盡力去彌補和增強,產生不竭的動力;如果滿足了,就不會有太多動力,所以知不足,和不知足不一樣,知道自己不足的時候,就會想辦法彌補;而不知足而是過於貪婪。怎麼讓孩子在學習中有動力呢,少兒英語學習怎麼才能有興趣和熱情呢?
  • 聽聽丨任何事業的成功,都彌補不了你教育孩子的失敗
    當老師找我談話時,我會不會只顧著怨孩子不爭氣,卻忽略了自己的不陪伴。也許,我也有疏忽的地方。教育不應該是任由孩子成長,而是老師與家長齊心協力幫助孩子的事業。父母的參與度越高,孩子的教育就越好;父母陪伴的質量越高,孩子的成長就越健康快樂。孩子的成長成才,是為人父母一生最重要的成績單。02指望孩子自覺是最不可信的教育。
  • 用「平行教育法」教育孩子
    由於每個家庭和孩子的情況千差萬別,每個父母教育的孩子,都是獨立的個案,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制定出家庭教育的標準方法,也不可能有相應的標準答案,各種書籍和網際網路上介紹的方法和技巧,只能作為父母的參考。鑑於此,父母只能從「道」出發,發掘出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以保證戰略目標的實現。
  • 孩子成長需要的是什麼?面對託管教育,父母應該權衡利弊
    隨著現代生活和學習節奏的加快,大多數學生家長忙於管理工作,無暇顧及自己孩子的教育。各類早教機構、月嫂層出不窮。父母也可以分擔照顧孩子的壓力,因為監護更方便。把子女安置在託管部門,由專門的教育組織教育自己的子女,或為子女購買各種智力教育儀器。這種教育,我們稱之為「託管教育」。
  • 思巢STEM+CASH課程: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帶孩子感知世界
    別人家的孩子報了英語、舞蹈、美術、樂器、口才、模特、手工、遊泳、跆拳道......我要不要都報?選擇太難了,太多的科目太多的技能,學這麼多對成長到底有什麼幫助?"......試問有哪幾個家長可以承受這樣的奪命連環問?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可謂是煞費苦心,到處忙著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培訓班。盲目跟風也好深思熟慮也罷,總之一定不能讓自家孩子落後別人家。
  • 腳鬥娃—少兒體適能幾歲開始學習比較好?家長該彌補孩子體育缺失
    腳鬥娃—少兒體適能幾歲開始學習比較好?家長該彌補孩子體育缺失:現在許多年輕的家長也越來越重視體育培養了,不僅單純追求文化課的成績 更想要孩子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這些家長開始有意思的從小培養孩子運動能力。
  • 挫折教育不是打擊教育,家長的錯誤概念,讓孩子陷入成長困境
    我這是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在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給孩子長記性!""你跟我開玩笑嗎?挫折教育就是打擊孩子,讓孩子記憶深刻點,能好好學習!挫折教育是你這樣理解的嗎?那這樣好了你不聽話,我讓媽也對你進行一下'挫折教育'!"兩個人喋喋不休地吵了很久,昕昕爸認為自己的妹妹不懂裝懂,她又沒有孩子怎麼知道教育孩子才是好的?
  • 成長路上的三面鏡子
    我也有這樣三面鏡子,它們幫助我習方法,守初心,指方向,讓我在平凡的教育之路上步步耕耘,慢慢成長!初為人師,因為沒有經驗,也不懂如何與孩子相處,我的第一堂課上得一塌糊塗。孩子們滿教室跑,此起彼伏的打鬧聲,掩蓋了我強撐的獨角戲,那節課最終以「武力鎮壓」而告終。有人說: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她們喜歡誰就會喜歡上誰的課。如何讓他們喜歡上我呢?
  • N師小組:未來的路上,要不斷學習和成長
    走進N師後的四次訪談學習中,聆聽吳校長和訪談專家的對話,記錄其中的觀點和理念,課程結束後搜索專家的相關資料,反思自己的收穫,明確未來的行動已經成為學習的習慣。我們需要怎樣的課程——唐校長曾在一篇文章中說:「教師要做一個打開窗戶的人,讓孩子看看窗外的風景;校長要做一個打開校門的人,讓孩子看看校外的大千世界。」我是老師,要怎樣打開窗戶?打開一扇什麼樣的窗戶?
  • 別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攔路虎,看看有沒有你
    每個優秀的孩子,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再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從孩子的對自我的認識再到對外在的認識,都是父母無時無刻的陪伴和引導,可以講,每個優秀的孩子,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 讓孩子慢慢成長
    養孩子可以慢一點,讓孩子成長得更加穩重,在孩子學習爬行的時候,就讓她慢慢爬,不要著急讓他走路;等他學習走路的時候,就讓他慢慢走,不要著急跑步。讓孩子慢一點,儘可能地讓父母有時間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用心養育好一個孩子,也是為人父母需要上好的一課。孩子在十八歲成年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大人了,所以他們作為孩子的時間很短,只有十八年。而青少年時期已經是「兒童後期」了,接近於成年人。
  • 教育: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
    1、教育孩子當然是為了孩子以後更好的發展,管教不是最終目的!2、沒有誰天生會做父母,所以我們要學習,教育的同時和孩子一起成長!教育=教+育教知識很重要,但育人格更重要!這些年說的素質教育就是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身心健康而考慮的!那麼我們要教孩子什麼呢?
  • 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啦啦隊長」
    作為一位從事教師職業的媽媽,張媛說,教師這個身份為她教育自己的孩子提供了很多優勢資源。聰明的家長要有智慧,要有方法,這就是她的教育心得。教育改變孩子一生  相信許多家長和孩子都讀過《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小豆豆小時候因為太淘氣被勒令退學,之後進入一個新環境,得到很多愛護和引導,慢慢成為大家都接受的孩子,並在長大後有所成就。
  • 《阿甘正傳》:對待先天不足的孩子,阿甘的媽媽給了最好的答案
    一千種愛卻都是一種情懷」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從十月懷胎孕育生命開始,母親就肩負起教育子女的重大責任。但是有的孩子天生不同,他們的身上被上帝留下了記號,而這樣的孩子往往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愛與關懷。《阿甘正傳》:對待先天不足的孩子,阿甘媽媽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男主角阿甘從小就是一個智力上有缺陷,天生跛腳、為了矯正駝背而天天戴矯正架孩子;童年時期,夥伴們嘲笑他,沒有人願意跟阿甘做同桌;面對阿甘的先天不足,他的媽媽並沒有放棄他,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媽媽告訴阿甘:「你必須明白,你和你身邊的人一樣,你和他們沒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