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每個人都赤身裸體的來到這個世界,不帶任何物質財產和智力財富。所以,每個人都必須在導師【包括家長和學校老師】的幫助下才能從嬰兒成長為成年人。那麼,作為導師要如何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呢?
發掘孩子成長曆程中的潛能與不足
中醫通過望、聞、問、切了解患者病情,現代醫學通過各種檢測儀器找出人體病變部位。的確,從外表上看人體只有身高、體貌等細微差別,並不能確定患者何處發生了病變。同樣,多個人排隊站在一起,根據他們的體貌也沒有人能夠知曉這些人中誰的學識面更廣、誰的運動能力更強、誰唱歌更好聽......那麼,做為導師如何才能更全面發掘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潛能與不足呢?
一、陪伴
都說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的確,每個孩子都是在導師的陪伴下從「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蛻變成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也可以說如果離開了導師陪伴任何個人都無法獨自長大成人。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獲得來自家庭提供的物質食物和精神養料才能逐步長大。
被陪伴是每個人生命歷程中最根本的需求,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則更為迫切。因為,在陪伴途中導師才能發掘孩子需要什麼、什麼是他們自帶的成長優勢、什麼需要強化練習。所以,生活中閱讀陪伴、練習陪伴、實踐陪伴就成為教育孩子快速成長的最佳方式,但凡被導師陪伴到位的孩子在學習成長路上前行都會快人一步。
二、和孩子做同學
教育的核心是「言傳身教」,也就相當於導師要做教育活動中的「神農【神農辨藥嘗百草】」,傳授知識給孩子之前自己先品嘗品嘗。因為,現在文娛市場作品「良莠不齊」,如果任由孩子按照自主意願選擇,那麼他們很可能只選擇低俗搞笑卻缺乏營養的內容。
偉大領袖毛主席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父母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孩子的情景正在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孩子的學習題目時常讓身為大學高材生的父母「摸不著頭腦」。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是學校教育的前站、補充和放大器。所以,學校老師和學生同步學習,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知識內容同樣需要有足夠的了解。
三、帶孩子學習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察覺孩子對所學知識是否掌握的關鍵所在。實踐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需要結合孩子的成長進度實際進行,比如對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聽寫、默寫漢字,在遊戲活動中對漢字進行拆解【比如土與也合成地、土與成合成城、土與立合成垃、土與及合成圾、土與唐合成塘、土與旦合成坦、土與真合成填等等】。總之,帶孩子學習實踐就是增加知識的趣味性,讓原本生僻的文字符號煥發出它原本展示豐富寓意的無窮趣味。
俗話說:「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孩子不會一日成才,他們的成長需要在導師的漫長陪伴下完成,也只有經歷用心陪伴、和孩子做同學、帶孩子學習實踐之後導師才可能全面掌握孩子的學習成長狀態。然而,學校大班制教學老師很難對每個學生都做到深度了解,家庭教育才是助推孩子學習成才的核心【有統計顯示家庭對孩子學習成長的教育作用大於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和】。所以,家長無論多忙都不能把孩子的學習成長完全託付給學校或者交給培訓機構,當然社會需要為家庭教育提供更大便利,比如小區配置更多文娛助學空間、請全職父母做共享家長......
解答孩子學習成長曆程中的疑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每個人都「赤身裸體」的來到這個世界,誰能說自己在面對人類社會生活之時沒有任何困惑呢?教育最根本的目標就是教會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包括直立行走、藉助語言文字傳遞並接收適應社會生活的信息、學會為人處事......所以,教育也就是賦予每個人進行獨立社交、學習和行動實踐的能力。
一、社交能力
「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一個人的能力很單薄,集眾人之力量才能辦成大事。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任何動物絕對不能單獨存活。」人類身體不如大象/河馬強壯、不比獅子/老虎兇猛、不如猴子靈巧、不如北極熊/企鵝耐寒、不能向雄鷹那樣翱翔藍天、不能像鯨魚那樣遨遊大洋......但是,今天人類不僅是「萬靈之長」,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人類的足跡,而且早已開始遠足探索月球、火星等地球星之外的星體空間。那麼,是什麼力量讓人類從億萬生命族群中脫穎而出,成為地球真正的主宰者呢?
答:群體智勝!人類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分工協作工序最精密、地域最廣闊、參與者最多的群體,當人類祖先還生活在原始從林之時就懂得了運用集體力量捕獲比自身強悍數倍的獵物、就懂得了通過集體防禦以換取更舒適的生存空間;今天,人類社會從農業到信息產業、從中國到外國幾乎全世界都人類都是一體的,超市裡可能陳列著東南亞的水果、歐洲的紅酒、布滿美洲電子元器件的手機和電腦......所以,教育輔助孩子形成社交自主社交能力就是最基礎的工作,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獨自生產出維持生存的全部物質資源、更不可能一輩子「自娛自樂」。
二、學習能力
每個人從出生之時的「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成長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必須從外界持續獲得物質營養和精神營養補給,物質營養通過吃飯、喝水完成,精神營養則必須通過學習獲得。今天,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接受家庭教育至學校大學教育結束,整個歷程約需20年。所以,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就尤其重要,只有斬獲「事半功倍」的學習能力之後行走在學習成長旅途中才能更輕鬆。
人類社會知識信息已進入爆炸裂變增長時代,有資料顯示:19世紀初,人類的知識量增長翻一翻還需要50年;20世紀初,人類的知識量增長翻一翻需要10年;20世紀80年代,人類知識約每3年翻一番。而今,每一年所產生的文獻資料數就等於之前數百年的總和,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不斷突破,滲透和融合不斷進行,大量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湧現。目前,僅自然科學一類就已超過2000門。書籍、廣播、電視、網絡自媒體每種傳輸媒介都在批量傳播新知識,文藝工作者、專業媒體人、自媒體......幾乎全球70多億人口每天都在生產知識。然而,每個人所能親身接觸到的知識信息都非常有限,想要不被社會落下就得持續不斷的接受教育、終身學習。
字【包括發音】、詞、句是學習能力的核心,也是每個孩子學習成長曆程中的第一步臺階。孩子學習成長打牢基礎是關鍵,也正因如此孩子們會在完成字【包括發音】、詞、句是學習之後【小學五年級左右】逐步拉大差距。所以,輔助孩子學習成長幫助他們養成學習能力是關鍵,而學習能力又包括觀察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和對知識點進行解析與重構的能力。
三、行動實踐能力
「醜媳婦總要見公婆,是騾子是馬溜溜才知道。」教育是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而教學活動中所教授的知識點對他們是否真有用處則必須接受實踐檢驗。任何教育都不能只追求「紙上談兵」,還必須追求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農業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的根本,為此人類數千的農業生產加工也總結了大量的農技知識,比如農曆二十四節氣就和農業生產密切相關。但是,水稻種植的產量一直徘徊不進,知道一個人的出現——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50多年來,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穫。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鞋合不合適只有穿過才知道,知識能不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實踐能力只有行動實踐過才知道。所以,教育一定不能把孩子只放在教室之中,更需要帶他們親近大自然、深入田間地頭,多帶他們去不同的生活場景多轉轉。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自己覺悟的核心就是行動實踐能力。
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一堂課、一個故事、一種方法同樣不能養成人才。所以,教育的核心就是從生活中發掘並盡力彌補孩子學習成長路上存在的不足。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