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需要的是什麼?面對託管教育,父母應該權衡利弊

2020-12-23 子傑爸爸育兒

隨著現代生活和學習節奏的加快,大多數學生家長忙於管理工作,無暇顧及自己孩子的教育。各類早教機構、月嫂層出不窮。父母也可以分擔照顧孩子的壓力,因為監護更方便。

把子女安置在託管部門,由專門的教育組織教育自己的子女,或為子女購買各種智力教育儀器。這種教育,我們稱之為「託管教育」。

「託管教育」真的對孩子的成才好嗎?

一、託管教育其實是一種隱性障礙

託管教育是為了方便家長,忙碌的父母可以在自己閒暇時間看望孩子或者通過教育機構為孩子購買各種玩具,而不是通過自己的陪伴。很多家長甚至認為這對孩子有好處。

許多學生家長可能會沾沾自喜,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幼兒班從玩具或其他方面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認為孩子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學到很多知識,然而,這是一步一步地滅殺掉孩子的天性。

二、無法設身處地地考慮

無論是智慧機器人還是早教班,教育方法都是一成不變的,不會像他們的父母一樣有意識地在某方面教育孩子。雖然非常聰明的機器人玩具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孩子,但因為它所教的內容是固定的,甚至一個孩子學習如何玩耍和思考的過程也體現出了機器人的規劃和設計,所以像這樣受教育的孩子,還有自己的個性嗎?還有別的特點嗎?早教班也是如此。大部分是教授固定的課,所以很多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這樣的孩子會失去靈性。

三、長期下來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阻礙

由此可知,兒童託管教育的本質可能是一種消亡,這種消亡可能會限制兒童想像力的發展。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時,託管教育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好選擇。然而,託管教育並不符合孩子正常成長發展的心理,長期的託管教育可能對兒童造成無形的傷害。

「託管教育」的優劣分析

一、家長的便利途徑

當一些家長沒有時間來處理孩子的教育管理問題,他們可以把孩子的學習放進幼兒班,或者通過一些託管機構,或者給孩子買一些玩具,陪伴孩子的成長。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給孩子報各種班,讓孩子從小就培養各種能力。這些看似安全可靠的託管機構可以讓許多家長放心,也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臨時住所,這樣父母就可以放心地做自己的事了,這樣的教育方式似乎也很好。

二、在僵化的教學方法中扼殺兒童的趣味心理

託管機構是教兒童如何服從自己的命令,如何按規定辦事,教育發展有章可循,條理清晰。一些機構將兒童的玩鬧定義為多動症,這樣子對多動症的定義是多麼簡單和片面,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有多大。

過於僵化的教育所灌輸的教育可能會損害兒童的成長。父母不可能希望他們的孩子被訓練成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按規定做事情的機器,實行固定託管教育,不適合兒童成長。

三、 不利於孩子的思維養成

也有一些家長已經開始意識到這種教育的不足,但由於社會工作繁忙,他們無法照顧好孩子。他們只能為孩子買各種各樣的玩具來彌補這些孩子,但這些玩具只是一堆沒有思想情感的機器,對孩子的影響因素也是有限的。

他們只能按照玩具的步驟來管理和操作,而且他們可以一直重複,沒有其他創新,一開始,孩子們可能會覺得很有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孩子們的思維方式變得固定,沒有任何創造力和想像力,對兒童學習和探索的思維能力的提升來說,是一個非常有限的世界。

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最渴望的

一、託管教育的格式化

「託管教育」只是家長的一個方便工具,它沒有任何感情,不能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感覺,貼心的呵護,也不會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與孩子以前的行為相比,現在的孩子可能安靜下來,不會打擾父母。但是孩子的天性應該是這樣嗎?我們或許應該充分考慮這些事情。怎麼會這樣?

二、孩子們最想要的是一種安全感

一個孩子會在父母身邊哭,或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孩子們會感到不舒服,「託管教育」可以給予孩子們安全感嗎?當然是無法做到了,兒童安全感的建立需要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逐步積累。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獨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很多有問題的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因為如果沒有家長的陪伴。

三、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同

一些孤獨症兒童,非常安靜,因為陪伴他們的只有玩具而已,或者是向一些託管機構老師提的問題,老師不回應他們的要求,以後便不敢說話,經常沉默。因此,家長應該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和孩子一起成長。要杜絕填鴨式教育,根據不同孩子的個性,培養孩子個性化的發展。

「託管教育」可以把學生發展成一臺機器,他們不喜歡說話,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失去了活力。家長應該意識到託管教育的弊端,而不僅僅是因為生活上的便利而押注在孩子身上。他們生來就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不要去打磨孩子們的稜角,也不去打斷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的渴求。

當今社會缺少的便是創新,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人在未來將非常普遍,因此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對兒童的培養,實現個性化發展。

父母是離孩子最近的人,也是最能照顧孩子生活成長的人。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可以更好地陪伴他們,陪伴他們去看社會世界,引導他們去了解和探索未知。

相關焦點

  • 孩子常說「我不行」,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讓其無所畏懼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面對同一件事,不同的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比如有些孩子總是會說「我不行」,他們會表現得煩躁不安,甚至用避而不談的方式去應對問題,這種孩子其實是擁有固定型思維。相反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表現得異常興奮,並勇於面對問題發動思維去把問題排解。
  • 如何讓孩子勇敢面對困難?需要你正確認識「挫折教育」!
    當一個人一直在順境中成長,那麼面對挫折時便會有些束手無策,這是很多家長都認同的,因此「挫折教育」也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正確理解其中的教育意義,直接給孩子製造小麻煩,並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 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是什麼?
    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就開始影響孩子的每一步的成長,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父母都教會了孩子什麼。父母需要教給孩子的東西很多,那麼,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是什麼呢?如果孩子在成年之前,沒有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存的能力,已經成年的孩子如果依然不能離開父母去獨立的生活,那麼父母的教育可以說是失敗的。所以,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孩子學會自食其力的獨立生存能力。
  • 教育的本質: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才能引領孩子實現精神成長
    孩子的成長,是自身的努力以及社會、學校、家庭、父母教育的綜合結果。對於絕大多數未滿18周歲的青少年而言,自身努力只是很小一部分因素,社會層面的影響,是大部分個人和家庭所難以幹預的,因此,起決定作用的,多半是學校、家庭、父母給到的教育。 哪些因素決定了孩子的成長?
  • 父母別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了解「跨欄定律」,成長之路需要挫折
    現在的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點偏向保護型,什麼困難都是自己幫孩子承擔,擔心孩子會因為遭受到挫折而一蹶不振,殊不知這種過度的保護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
  • 好父母守望孩子,孩子主動成長,壞父母代替孩子,讓孩子被動成長
    父母對待孩子越周全,孩子就懶惰,越依賴父母,越害怕面對現實中的困難與危險。中國家長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龍的父母,但同時,也是最包辦包賠、專管專治的父母。種種數據顯示,父母包辦的現象非常普遍,背後隱藏的危機也非常嚴重——父母都幫孩子辦好了所有事情,那麼孩子還需要做什麼?不需要的,孩子只需要張口等著吃飯,伸手等著穿衣,撒嬌等著被滿足各種要求。
  •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表揚,父母需要誇獎孩子,也需要注意話語與方式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表揚,父母需要誇獎孩子,也需要注意話語與方式一個微笑,一句稱讚,一個擁抱,都會讓孩子感覺到被愛,覺得很開心,所以,在獲得家長的肯定後,孩子就可以順利地成長。關愛的的力量是神奇的。每個孩子,都是由一粒種子長成的小樹,小樹還要長成大樹,但是,並不是每一棵小樹都能健康茁壯,成為棟梁之材。是家長的賞識與激勵、抱怨與斥責的態度決定了他們是天才抑或蠢材、成功抑或失敗、偉大抑或平庸。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表揚,父母需要誇獎孩子,也需要注意話語與方式。一、表揚孩子的努力,不是表揚孩子聰明很多父母會誇孩子:「哎呀,你真棒!」「這孩子真聰明!」
  • 父母需要關注孩子發育的每個階段,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
    父母需要關注孩子發育的每個階段,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01引言我相信每一位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①父母高興時:「不知什麼時候你長這麼大了」。②父母不高興時:"辛辛苦苦把你帶大,一把屎一把尿的」。其實每當孩子聽到這兩句話都會覺得很可笑。但從父母的角度來說這兩種有矛盾的語言,實際上都是實話。孩子的發育就是這樣,他們在克服各種「危機」中不斷地成長,這是正常現象。
  • 認清孩子的「八大」成長階段,新手父母的教育之路,也將得心應手
    與此同時也開啟了他們的教育之路。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教育質量的要求也變得特別苛刻,教育也是培養一個孩子人格形成的重中之重,所以對於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長們,面對家庭教育方式的選擇是非常謹慎的。那麼新手父母們該如何正確選擇合適的家庭教育方式呢?首先父母們要了解一個孩子的成長階段。
  • 新課本被折成紙飛機,面對頑皮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辦?
    不過孩子並沒有因為它是新書就放過它,而是把新書撕掉很多頁折成了紙飛機、小船。真的,當時看這視頻的時候,隔著屏幕貓爸都能感受到這位媽媽當時有多生氣。畢竟這種事情,每個父母幾乎都經歷過,只不過很少有父母了解,面對頑皮的孩子,父母到底應該怎麼辦?那麼今天貓爸就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 跨欄定律教育啟示:父母別為孩子掃清所有障礙,娃需要挫折教育
    當然,這裡的不幸,應該是指人生路上的一些困難和挫折,這當然是每一位父母和每一個孩子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但是生活本來就充滿著酸甜苦辣,如果孩子只是品嘗到甜的滋味,那麼又如何真實的感受生活,面對生活呢?現在的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如果孩子在童年時都體會不到生活的快樂,那麼將來這種快樂感會越來越缺失。所以在孩子剛進入學校的時候,家長便會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認為孩子現在還小,沒有必要面對繁重的學業壓力,開心快樂的成長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 專家:1-2歲是孩子成長關鍵期,家長應該注意什麼
    很多的父母都會感覺到寶寶自從到了1-2歲的這個年齡段之間就開始變得不聽話起來,讓做什麼從來都不做,真是令我們這些家長苦惱不已啊,面對孩子的各種行為束手無策,但是教育孩子真的非常難嗎?對於寶寶的心理家長們該如何去了解,家長可以在這個時期應該怎樣培養寶寶呢,為此瑤瑤專門請教了專家,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專家的建議。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以上幾個不同的家庭,陪伴孩子的狀態,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孩子很多都是老人照顧,父母即使有時間陪著孩子,不是自顧自聊天,就是在那裡玩手機,基本上也只是陪著而已,而不是真正的陪伴。在孩子的童年,父母常常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 成長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從每一次錯誤中學到東西。 這是幫助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的關鍵。 朱永新在《讓孩子創造自己》裡面說: 成長是個「試錯」的過程。
  • 讓父母的故事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力量
    由於每個家庭環境和孩子的特質不同,在這些服務於流行價值觀的教育「鞭策」下,會使一些孩子不懂得如何取捨,很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造成父母教育的壓力、困惑和困難。在如此背景下,父母的優良行為和態度,所構成的生活故事,將是影響孩子品行和推動孩子健康成長的一股力量。
  • 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初的學校,這份教育伴隨人的一生,對孩子的性格、脾氣、秉性影響至深。父母的教育決定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又反過來影響孩子的遭遇。可以說,孩子的一生,都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 孩子得不到滿足就又哭又鬧,不是孩子不講理,是父母的教育不對
    孩子的教育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但是有不少朋友反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發現如果自己沒有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就很容易導致孩子又哭又鬧,這也讓父母感覺到非常煩惱。在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有不少父母就想知道應該怎樣做才能夠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 最好的教育應該為孩子遮風擋雨卻不為他所知,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
    小編認為最好的教育應該是為孩子遮風擋雨卻不為他所知,更敢於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1、父母的使命,不是讓孩子擁有一個沒有障礙的人生,而是要讓他成為一個樂於面對障礙和接受挑戰的人。養育下一代是父母的職責。在孩子還不夠成熟時,父母利用自己作為成年人的生活智慧,為孩子的將來提前準備也是應當的。但是,這種準備更多的應該是為了讓他們適應將來的社會生活,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擁有一個好的心態,而不是剝奪他們體驗生活的機會,企圖為他們鋪就一條平坦的康莊大道,使其在沒有任何阻力的狀態下走向人生的巔峰。
  • 面對孩子頻繁的小錯,家長的態度很關鍵,這樣引導幫孩子更好成長
    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做錯事情或者搞砸事情,這些並不可怕,主要是父母應該怎樣去管理。尤其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更是淘氣,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把家裡的抽屜用透明膠帶封住,因為孩子會把它當樂趣,不停地來回抽。
  • 李娜揭露"中國式教育"弊端太多,教育孩子,父母要學會放手
    父母和孩子相比,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地位平等的。平等交流、平等發表意見、平等決策、互相尊重。但是很多中國家長並不能做到這一點。他們總是包攬孩子的一切,孩子什麼都聽父母的。學什麼科目父母決定,上什麼專業父母決定……,孩子根本沒有能夠表達自己的機會,父母讓孩子幹什麼孩子就該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