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在家庭中,誰是最敏銳的「偵查員」?
答案是:小朋友。
張強,來自杭州的一位企業家,是兩個男孩的爸爸,大兒子8歲,小兒子6歲。
細心的他覺察到,自己的兩個小孩就像小雷達一樣,隨時隨地在家中掃描。爸爸在家裡面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語乃至所有的表現都會記在他們心中。
很多時候,作為爸爸自己講過的話,也不能完全做到。於是,孩子們對父親的行為便有了模仿、質疑、反駁……曾經有一次張強像往常一樣嚴厲地教訓兒子,沒想到大兒子反過來衝他喊道:「為什麼你生氣,我不能生氣?為什麼你說的都是對的?」
7、8歲的兒子就開始公然向爸爸挑戰了,這讓一向在家擁有絕對權威的張強內心不禁強烈觸動。
這次觸動,引發了張強的思考:做爸爸,何為正確?
張強分享
敢於自省的爸爸
是勇敢的爸爸
張強與兒子關係升華,源於讀懂自己的父親。
張強記得上高中時,有一年時間,他都沒有理過自己的父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和父親在小路迎面走來,只有父子兩人,在擦肩而過的那一瞬間,他故意扭過頭去,都沒有叫父親一聲。
他的心裡有怨,父親是家裡的火藥桶,吵架打罵都是常事。父親總是酒後開始發火、罵人、摔東西,母親與哥哥以及自己則在一旁忍氣吞聲。
那時的張強,好羨慕別人家的父親,渴望別人家的和睦。他默默告訴自己,長大了,絕對不能做父親這樣的人。
後來,張強讀大學、工作,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如今,他也成為了兩個兒子的父親。然而,在毫無察覺中,自己仿佛延續了父親的方式,對自己的兒子也常常是簡單粗暴。
有一次,看到兒子有點哀求的樣子,張強似乎聯想起了什麼,但念頭一閃而過,他沒有抓住!
直到有機緣學習中華文化,張強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反省,他開始慢慢理解父親當年的心情。
父親只有三歲的時候,爺爺就去世了,奶奶為了維持家庭,把老大留在身邊,老二送到自己弟弟家寄養,唯獨把老三——也就是張強的父親,送給了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一戶農家。在農村,父親的童年和青少年都充滿了苦難。
父親內心應當存了太多關於命運不公的怨言:他的父親是知名大學法律系畢業生,他的母親是當地大戶人家千金,他原本應當一帆風順,但因為父親的早早離世從此命運改變,大哥在城裡繼承了父母房產,二哥受舅舅一家照顧並繼承舅舅的房產,為什麼到了他這裡,就只能艱苦務農、白手起家?
由於農村條件艱苦,張強的母親身體又不好,家中一切,都需要父親拼盡全力,容不得他半點懈怠。瘦弱的父親和母親一起撫養和培育兩個兒子考上大學,在村裡人「讀書無用論」的冷嘲熱諷中,父親堅持讓哥倆讀書。每次親戚聚會勸說父親讓孩子們早點幹活,父親都會堅定地告訴他們「砸鍋賣鐵也要供兒子們讀書」。
父親那麼努力,那麼堅強,父親對孩子毫無保留的好,一幕幕浮現在他的腦海裡……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對自己當年的行為痛徹心扉。他感恩父親賦予自己生命,養育自己讀書做人。在深深的懺悔與感恩中,他向父親保證:一定要讓父母的晚年更幸福,讓自己的家庭成為積善之家,讓父親的擔當與奮鬥成為建設家族興旺之道的精神動力,溫暖和激勵家族的每個成員,讓兒孫們都成為讓父親放心和自豪的家族一員!
2019年,張強被兒子的學校推薦做代表,參加區裡《勇敢的爸爸》主題演講。他的演講題目是《敢於反省的爸爸是勇敢的爸爸》,這次演講獲得了最有分量的「最佳啟示獎」,臺下的教育專家和眾多家長也深受感動。
那一天,他特地讓遠在紹興的父親看直播。在很多家長、校長的面前,他鄭重地向父親道歉。
他說,這是遲來40年的道歉。至此,他心中最大的心病沒有了。
當他跟父親修復了關係,他也打開了封閉已久的心門,把孩子真正裝在了心裡。
他和孩子們的關係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內心深處開始尊重孩子,用更好的方式和他們去交流溝通。
疫情期間,他一直住在太太的老家千島湖,帶著兩個孩子度過了有史以來最長的春節假期。假期結束,當他要回到杭州工作的時候,孩子們居然落下了眼淚。以往,孩子們從來不會有這種留戀的情感。
孩子們含著淚,往爸爸包裡塞了好多零食,他們說:爸爸一個人去杭州工作,很不容易,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此時的張強,特別感動。
父親的力量
在籌備《勇敢的爸爸》主題演講的過程中,張強發現,現場來的媽媽特別多,而爸爸簡直是稀有動物。
這引發了他對於父子關係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的數據顯示,中國家庭中的「隱形爸爸」太多了。從大數據上看,超過55%的家庭,由媽媽擔當陪伴孩子的主力。而爸爸陪孩子時間較多的家庭,比例只有12.6%,還沒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陪伴得多。甚至有個說法叫做「喪偶式育兒」,專門用於描述父親在孩子教育中的缺位。
疫情期間,張強閱讀了至少有幾十萬字專門講父親的文章與論文。他專門登陸中國知網,付費去研究、去看全世界各種教育專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講父親角色的重要性,還買了一堆書研究、學習。
他認識到,丈夫「賺錢養家」,妻子「相夫教子」,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看上去似乎是完美的家庭模式。其實,存在極大的隱患。
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父親代表著力量,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父親缺席的家庭教育會影響孩子一生。
他也一直在反省自己。通過觀照自己內心深處的念頭,他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潛意識就是:事業比孩子重要。
他十分羞愧,自己多麼的自私,連對自己孩子的愛都不真切,心中又能真正裝下誰呢?
他說,過去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無條件的愛」,現在,我真的明白了,在這個世界上,父親是我們一生都不能失敗的事業。
作為一個創業中的男人,他一直在拼搏、努力,一直渴望事業的成功,但是,他也知道,自己認為的任何成功都沒法彌補子女教育上的失敗。
深感做爸爸不易、做男人不易,張強萌發出一個想法:專門為爸爸們做一個爸爸課堂,召集更多的爸爸一起來成長,迎接事業和家庭的雙豐收。
最近,張強和一群杭州的志願者一起發起成立了「愛之以道」家長成長機構,並制定了一個「大山計劃」。「愛之以道」邀請了56位創業的爸爸,將四合院的明心淨心功夫和家庭教育的內容相融合,在線上做了一次「父親的力量」公益課程。
五天時間裡,每天晚上56個爸爸一起,反省對孩子缺乏陪伴和引領的虧欠,每天學習中華文化,學習如何做好爸爸。
第一天,56位爸爸針對父親的六大誤區進行觀照和反省:
1. 男人負責賺錢養家,女人負責在家帶娃
這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誤區。爸爸會覺得自己賺錢養家就行了,家庭教育都是媽媽的責任。孩子身邊從小就是媽媽、奶奶、保姆、幼兒園的女老師,如此以來,孩子接觸的都是女性陰柔的情感滋潤,但缺少了男性的陽剛力量,這是現代孩子教育面臨的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2. 孩子還小,大一點兒再參與
事實上,0-3歲,是爸爸和孩子建立情感連結的最好時期。沒有情感基礎,就沒有管教基礎。
3. 棍棒底下出孝子
有人認為:好孩子是打出來的,不趁著孩子弱小的時候以武力震懾,等孩子長大了,就管不了。
誠然,對孩子最大的愛是嚴格。但是,是否一味打罵就是嚴格要求呢?
孩子雖小,亦有良知之心,能夠引導孩子自我反省,自己改過,比暴力制服更加有效,而且簡單粗暴的方式,會給孩子會帶來太多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4. 孩子終於上學了,管好學習就行了
5. 夫妻教育理念不一致,爸爸就退居二線了
6. 都想做好爸爸,但是沒時間陪伴
……
(以上內容不再贅述)
「大山計劃」的核心課程除了父親教育的六大觀念誤區,還有父親教育的五層境界、父親對子女的四大影響、父教養成的三大機制、父教提升的兩大功夫、父親成長的一個核心,等等。
父愛如山。張強希望通過「大山計劃」和一群兄弟一起成長,從此成為兄弟連,成為最有影響力的爸爸軍團!他也希望有更多的爸爸加入這個團隊。
父親節,姐妹倆和小帥哥祝正在參加「父親的力量」工作坊的爸爸楊挺、劉明節日快樂,而兩位爸爸說,自己的學習成長就是給孩子們、給自己最好的節日禮物!
爸爸們的學習心得:
爸爸1:參加了這次學習,我一定要做反省,以後不再做說教的爸爸、指責的爸爸,做一個無條件愛孩子的爸爸。爸爸2:這是我有史以來參加的一次只有爸爸們的學習,感到意義十分重大。我的內心有了無窮的能量,也有了成為好爸爸的信心。
爸爸3:通過學習我才知道,原來需要成長的不是兒子而是我。
……
本周末( 6月20-21日 ),正值父親節,「愛之以道」家長課堂又組織了一次《父親的力量》工作坊,又一批爸爸們聚在一起,發自內心的喊出「爸爸有力量,孩子有希望」!
父親,是我們一生都不能失敗的事業。
其他行業都可以更換,唯有父親這個行業是永遠沒有辦法也沒有機會更換和彌補的。孩子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產品,任何事業的成功都換不回家庭和子女教育的失敗。
願男性同仁,成為一名成而無患的父親。
深深地祝福天下所有父親,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