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2月27日訊(記者 張明江) 1998年,國泰基金、博時基金、鵬華基金等首批公募基金正式成立,至今已過去19個年頭。對於公募基金行業來說,這是承前和啟後的一年,更是「蛻變」和尋求「新生」的一年。
縱觀全年,整個公募基金行業都在圍繞著「監管」舞動,同時艱難尋求「蛻變」。流動性新規推到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多個基金品種走向末路,基金公司也在主動調整產品策略。日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提出要求,貨基不再計入資管規模,對於基金行業來講無疑又是一場地震。
有業內人士認為,公募基金行業又一個發展周期接近尾聲,行業或許又將經歷一波大洗牌,公募基金必須思考再下一個周期應該如何樹立行業地位和口碑。但不管如何,2017年無疑就是這波洗牌的「起始之年」。
「強監管」時代來臨:多個基金品種走向末路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金融監管部門共出臺重要監管文件超過20個,行政處罰超過2700件,罰款金額超80億元。有業內人士表示,2017年堪稱是「嚴監管」元年。基金行業自去年三季度以來也接連迎來多個行業管理新規。
為防控風險,在公募基金領域,流動性新規、再融資新規、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分級基金業務管理指引、減持新政相繼發布,今年12月,基金業協會叫停貨幣基金規模排名,再次為基金行業監管扔下一顆重磅「炸彈」。至此,繼機構定製的定期開放式基金、保本基金、分級基金、定增基金之後,公募基金衝規模「利器」貨幣基金也被列入監管。
針對公募基金的一系列監管政策發布之後,定期開放式基金髮行銳減,保本基金紛紛轉型、清盤,分級基金也逐漸被邊緣化、定增基金運作受限後開始調整策略或轉型,多個創新型基金品種至此被戴上「緊箍咒」。
近年來,貨幣基金成為基金公司年末衝規模的「利器」,然而這種快進快出的「幫忙資金」存在大幅回撤造成基金淨值虛高、公司規模虛假排名等諸多問題。日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召開基金評價業務座談會,會議叫停貨基規模排名,同時貨幣基金禁止宣傳,要求公募基金公司重視主動管理能力,公募基金規模排名再次迎來大洗牌。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受嚴監管影響最大的並非公募基金行業。公募基金是信息最透明、運作最規範的金融機構,未來的監管方向包括「一行三會」統一監管的核心精神是參照公募基金監管制定的,對保險、券商、信託等其他行業的影響可能較大,但公募基金也必須調整思路,唯有適應「環境」,才能跟上市場發展。
困境之一:公募基金規模增長全靠貨幣基金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末,公募基金總管理規模11.41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較去年11月末規模增長3.14萬億元,增幅近四成。
不過,公募基金規模增長全靠貨幣基金。數據顯示,貨幣基金管理規模從去年11月末的3.91萬億元增長至今年11月末的6.80億元,規模激增2.89萬億元,貨幣基金規模增長佔公募基金合計增長規模的92%。
與之相反,權益類基金規模佔比在持續縮水。數據顯示,去年11月末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規模分別為0.75萬億元、1.98萬億元,公募基金總規模佔比分別為8.56%、22.65%,而今年11月末,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規模分別為0.75萬億元、1.80萬億元,公募基金總規模佔比分別為6.57%、15.78%,規模佔比雙雙下降。此外,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數量則分別增長了120隻、437隻。
困境之二:公募基金市場話語權逐年降低
近年來偏股型基金規模增長已然陷入停滯期,公募基金在各大機構中持股佔比也持續降低,公募基金正在喪失話語權。
大智慧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證券投資基金佔所有機構持股市值比分別為4.04%、6.90%、3.92%,佔滬深流通A股市值比分比為2.34%、4.23%、2.33%。而在2007年之前,證券投資基金佔所有機構持股市值比常年保持在60%以上,2007年後此項數據持續降低,至2013年末該項數據已降至10%左右,也是證券投資基金佔所有機構持股市值比最後一次佔比超10%,2014年以來該項數據再未超過10%。
此外,證券投資基金佔滬深流通A股市值比在2014年後也降至5%以下,而2007年末該項數據最高時曾高至26.49%。
人才流失之痛:人才內部培養成大趨勢
多年來,人才流失一直是困擾公募基金的一大難題。近年來基金基金經理投奔其他行業趨緩,基金經理更樂於在跳槽到其他基金公司,但隨著行業持續發展,投研人才內部培養已經成為大趨勢。
據中國網財經記者統計,截至12月26日,今年以來已有185位基金經理離職,涉及78家基金公司。另據統計顯示,2016年共有166位基金經理離職,2015年有多達301位基金經理,近兩年來基金經理離職明顯趨緩。
另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今年108家基金公司共新聘基金經理,嘉實基金、招商基金、銀華基金新聘基金經理最多,新聘基金經理人數均為11人,共30家基金公司新聘基金經理人數在5位以上。此外,共32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全部來自於內部提拔,超九成基金公司基金經理80%以上來自內部提拔。
據媒體報導,基金公司重視內部培養的主要原因還是公司投研體系建設,一位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基金經理的培養成本非常昂貴,一個新人成長為獨擋一面的基金經理往往需要四五年的時間,但由內部培養輸送,一來可以使得投研團隊板凳夠厚,梯隊建設足夠充分,二來團隊溝通效率更高,更容易形成統一的風格和理念,穩定性更好。
突破:FOF基金終面世
今年9月,證監會公布首批公募FOF基金名單,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嘉實基金、建信基金、海富通基金、泰達宏利基金6家公司旗下均有基金獲準發行,業內爭議了多年的公募FOF基金產品終於上市。而首批公募FOF也不負眾望,除泰達宏利全能優選外,其他五隻基金首募規模均超20億元,華夏聚惠穩健目標首募規模超46億元居首,六隻產品166億元的首募規模讓業內為之振奮。
有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權益類基金業績大幅波動正是該類型基金規模持續萎縮、中小基民出逃的主因,而FOF高度分散化的投資可以有效提高風險調整後收益,改善持有人的淨值體驗。此外,公募FOF不僅適合普通投資者,也有可能成為養老金的重要投資途徑,還可以成為高淨值客戶和機構客戶的選擇,未來十年或許是中國FOF基金的「黃金十年」。
近年來基金髮行進入「寒冰期」,公募基金平均首募規模已降至5億元以下,首批公募FOF順利發行為公募基金行業未來發展指明了一條出路,目前已被受理和待批公募FOF基金已近百隻。
前路:行業的未來在差異化經營
據中國網財經記者統計,包括券商資管和保險資管在內,目前公募基金公司已增至128家。而隨著監管趨嚴、金融機構競爭日漸激烈,且新成員不斷加入,公募基金行業未來將向何方發展,已成為業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日前,一位基金公司副總經理預言,未來能夠活下來的基金公司,可能只有兩種:一是規模大倒不了的基金公司,二是在某一領域或幾個領域做到極致的有特色的基金公司。
這位人士表示,沒有銀行和保險股東背景的基金公司,如果想要穩健發展,必須重新重視投研,尤其是基金業協會叫停貨基規模排名之後,投研實力將是基金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這也與監管層的要求相符。而公司前段時間花重金從另外一家公司招攬了一個投研團隊,將作為公司未來幾年發展的重點。
目前公募基金行業已經出現了一批規模不算太高,但是特色鮮明的基金公司。其中海外投資、量化投資、定增、新三板、人工智慧等成為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實現規模躍升和樹立品牌的最佳突破口,九泰基金、財通基金、鵬華基金等在定增、量化基金等特色投研團隊的發展上已經獲得行業認同。
還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規模靠前、成立較早的一些大型基金公司的投研優勢依然十分明顯,未來隨著FOF產品等新型產品的逐漸上市,配合這些公司成熟的渠道,他們未來的優勢或許會更明顯。
(責任編輯:王君)
本文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