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6月24日電 題:七旬臺灣美食家成都再創業:四川人的餐桌可有一碟「臺灣味」
作者 王鵬
「兩岸一家親不是掛在嘴上,而是要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23日下午,在成都的一場美食分享會上,身著繡花衫、一頭爽利短髮的孫亦敏正給成都市民分享臺灣風味水晶粽和滷肉粽的做法,講到高興處,這位70歲的臺灣美食家神採飛揚。
孫亦敏與成都美食愛好者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王鵬 攝
孫亦敏已在成都定居15年。在成都美食圈,「臺灣孫阿姨」的名號很響。她曾在臺灣生活40多年,也曾在美國洛杉磯開餐館,生意火爆。如今,這位古稀之年的臺灣美食家決定重新創業,為四川人的餐桌帶來「臺灣味」。
圖為臺灣美食家孫亦敏。受訪者供圖
「之所以在成都定居,是因為我在這裡找到了一生中最缺的東西--認同。」回憶在成都生活的15年,孫亦敏很動情。她幼年跟隨父母去臺灣,在眷村長大,後來又去美國生活。「我們眷村的孩子,從小被叫作『外省人』,到了美國,我又成了『外國人』,我找不到根。」
孫亦敏家中的冰箱堆滿食材。 王鵬 攝
而2005年在成都的一次經歷,讓她下決心跟丈夫來此定居。那一年,她來尋覓美食,在街頭向人打聽哪裡的麻婆豆腐最地道。「我一張嘴,他就知道我是外地來的,不僅非常熱情,還要領我們過去。知道我是臺灣人,他更是說,『哎呀,那我們是一家人』。」
那是件小事,卻讓「半生漂泊」的孫亦敏看到了「包容和認同」。2006年,她將美國的餐館交給兒女打理,毅然跟丈夫來到「天府之國」。成都美食眾多,但她一直記得眷村的臺灣味道。慢慢地,她融入了成都的社區生活,向周圍人分享自己對美食的理解。
「四川人特別喜歡做菜,我就希望兩岸之間,首先在舌尖上取得認同。」為了融合四川和臺灣風味,孫亦敏幾年前開了一堂美食課--「四川人的餐桌可有一碟臺灣味」,反響熱烈。
「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四川人的餐桌以麻辣為主,放一碟『臺灣味』,把兩岸一家親融入生活方式,沒想到那麼受歡迎。」說起在成都的一點「小成就」,孫亦敏輕柔地笑了。
幾十年浸淫於美食,孫亦敏對美食有著自己的理解。在她看來,食物不應止於果腹,而應給人帶來豐富的內心感受。在孫亦敏的家中,來自天南海北的食材堆滿了冰箱,她也在不斷嘗試,將不同地方風味的食物以更本地化的烹飪方式帶給四川人。
今年4月,在成都青羊區臺辦和西華門社區的幫助下,孫亦敏再次創業,創立美食品牌「孫不悟空」,首推臺灣風味和四川風味融合的滷料。「孫悟空有72變,我希望我的菜品也能千變萬化,這是我的偉大夢想,只要有夢想,人就永遠年輕。」
「我要融合臺灣味和四川味,但不管怎麼變,我的食物總有臺灣的口味,也有臺灣人對美食的一種執著。」臨近端午,孫亦敏與成都廠商合作的臺灣風味粽子再次暢銷起來。這個端午節,不少四川人的餐桌上,將再次迎來「孫阿姨的臺灣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