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袁婧)這個春節,宓欣怡和家人打算留在成都。和10年前不願來四川相比,她越來越喜歡這座有人情味的城市。讓她沒想到的是,4年前也從臺北搬到成都的父母,似乎比他還適應這裡的生活。
從2009年嫁到成都來,十年間,宓欣怡不僅創立了自己的甜品品牌「仙草宓」,而且從最初的1家門店到現在8家,員工數量也超過了70人。近日,在接受四川在線記者採訪時,宓欣怡說,開甜品店的初衷就是為了吃到「家鄉的味道」。未來,在她的規劃藍圖裡,她的「仙草宓」還將開到北京、深圳……
10年前,宓欣怡與先生在南非工作中相識,後來跟隨祖籍成都的先生來到四川。「剛開始,我非常不願意來。」宓欣怡說,她在臺灣出生長大,後來又在美國求學,總覺得那個時候的西南地區還不夠發達。然而,常常在大陸做生意的父親卻極力鼓勵她,要她看未來長遠發展,只要認真做事,堅持下去總會開花結果。
來到成都以後,氣候、飲食……諸多不適應也讓宓欣怡更加想念臺灣,甚而一個月就要往返臺灣兩次。「後來就有朋友建議,既然你那麼想家,為什麼不在成都開一家家鄉味的小店?」宓欣怡說,她對家鄉的記憶都停留在小時候,一碗燒仙草、一杯鮮榨果汁……被朋友說動的宓欣怡決定開一家甜品店。
即便是在最繁華的春熙路,宓欣怡的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從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經常一天賣一兩百塊錢。」宓欣怡回憶創業之初,很多消費者連燒仙草是什麼都不知道。「市場只有慢慢培育。」宓欣怡感嘆道。
在連續虧了小半年之後,宓欣怡感覺越來越多的回頭客光顧甜品店,不僅如此,還有很多朋友介紹的朋友專程來店裡購買品嘗。而讓宓欣怡感受到這座城市的人情味,則是不斷有本地朋友給她介紹成都地道的小吃和美食,甚而買到店裡來請她品嘗,糖油果子、蛋烘糕、鍋盔……「有些美食博主覺得我們的東西好,主動為我們宣傳推廣。」宓欣怡說,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甜品店的收益開始逐漸向好;當品牌做響以後,開始有了第2家店、第3家店。
小店的創辦對臺灣籍的宓欣怡而言,並不容易。「剛開始臺灣籍居民是沒辦法辦理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大家不知道該怎麼辦理,因為我們只有臺胞證。」宓欣怡回憶道,最初就由他先生作為經營者,然後放寬到由夫妻雙方作為共同經營者,到後來即便是臺灣籍也可以申辦個體工商戶,「工商、稅務,工作人員都很明晰如何辦理,省事也省時間。」
在宓欣怡看來,隨著惠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以及「川臺70條」等一系列惠臺利民措施的出臺,臺胞在大陸、在四川只會感到越來越方便,紮根發展也變得順理成章。「就拿我家小孩讀小學來說,我們找到小區所在的區教育局,然後提供臺籍生信息以及其他相應的材料,小孩就實現了就近入學。」宓欣怡說,不僅是就學,很多方面只要按照流程辦理,都很清晰明了。
現在,不僅宓欣怡一家四口定居在成都,她的父母也在成都買房過上了安逸休閒的老年生活。父親當初那句「堅持下去總會開花結果」似乎成為了她追夢四川的生動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