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掌握這4大閱讀層次,不要說你會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2020-12-23 川雲上

導語:如果你將在一個無人荒島度過餘生,可以帶一些實際有用的物品,還能帶十本書,你會選哪十本?

讀一切深邃的書都應該如是:第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第二,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評。——郭沫若

在自媒體興起的時代,碎片化閱讀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無論是公眾號推文還是各大新聞網站,我們所能看到的文章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從選題到構思,再用華麗的辭藻修飾,他們把重要的態度和觀點包裝起來,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可以獲得大量信息,不用費力就能得到很多結論。但是又有多少人反思過,到底這些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真的能增進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經典的書籍閱讀,是否還有必要?

新時代媒體興起

同時,無論是刷微博、抖音還是其他任何軟體,我們都能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凡是我們刷到的或是系統推送的,都是我們喜歡的內容,當下我們會感到愉快和滿足,但是長此以往,我們的知識邊界就會被固定,除非自己主動走出這個邊界,否則很難獲得新的知識。

很多人就這樣不知不覺被限制在碎片化閱讀閱讀的舒適區裡,連真正的閱讀都做不到,更何況主動學習閱讀的技能?

《如何閱讀一本書》豆瓣評分

《如何閱讀一本書》正是一本可以改善這一現象,將我們帶入閱讀之門的經典指南。本書自1940年問世以來,好評如潮、重版多次、暢銷至今,還被翻譯為瑞典文、法文、德文等多種語言出版。這本書的兩位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都是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除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外,還曾合作編輯過《大英百科全書》。對於這兩位作者的博學程度,除非真正閱讀過本書的人不能了解。本書在介紹閱讀的方法和技巧時,引用了大量經典書籍並以之為例進行論述和說明,如果有心統計,會得到一個非常龐大的書庫。這樣學富五車、博覽群書的兩位作者合作完成的閱讀指南,無法不經典。

《如何閱讀一本書》思維導圖

01閱讀應當主動,並以增進理解為目標

閱讀有三個目標,分別是消遣娛樂、獲取資訊和增進理解能力。

本書多次強調是為那些以增進理解能力為主要目標的人而寫。消遣娛樂和獲取資訊的閱讀是不需要耗費多少心力的,談不上使用閱讀技巧,當然更沒法要求從中得到多少收穫。只有增進理解力的閱讀是一種必須要主動才能有收穫的活動,而且越主動效果越好。

如果把閱讀比喻成棒球賽,作者是投手,閱讀內容是球,讀者是捕手;捕手應當和投手一樣是主動的,投手負責發送,捕手負責接收,只有球是完全被動的;捕手的藝術在於能接住任何技巧的球,閱讀的藝術則在於儘可能掌握並使用每一種閱讀的技巧;投手和捕手必須密切合作,閱讀才能成功——成功的溝通發生於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剛好被讀者掌握,作者的技巧與讀者的技巧融合,到達共同的終點。一部作品是一個複雜的物件,信息的獲取也有多有少,讀者想要接收到多少信息完全取決於他閱讀時多麼主動,以及使用了多少閱讀技巧。

所謂閱讀藝術,就是一個憑藉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

主動閱讀

主動的閱讀需要提出四個基本問題,這是閱讀所有書籍的前提和最基本的技巧。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這個問題的目的在於找出一本書的主題,以及明確作者是如何發展這個主題並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分議題來的。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這個問題的目的在於找出一本書主要的想法和論點。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在回答了前兩個問題的基礎之上,我們需要判斷一本書是否有道理,這也是一個主動的閱讀者的責任。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的目的在於明確這本書帶給我們自己的意義。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我們,就更有必要找出這本書裡蘊含得更深的含意,以獲得更多的啟示。閱讀的主動與被動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主動的閱讀是一種事先帶著問題、有明確閱讀目標的閱讀。

被動的閱讀是泛泛地、茫然地讀,不知道自己為何而讀,自然讀完也不知道自己收穫了什麼,時間一長也許連閱讀過某本書這件事也忘記了。而主動的閱讀,讀者帶著問題和明確的目標,在閱讀的過程中用上所學的技巧,無論是對書籍還是對自己都有更高的要求,最終只要他從這本書裡找到他的答案、實現他的目標,閱讀就可以圓滿結束。

02閱讀有四個層次,由低到高層層遞進

本書認為人的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這四個層次由高到低呈包含關係。

閱讀的四個層次

1.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大約是幼稚園到初中時期的學生主要使用的方法,不是本書主要討論的部分,因此也不多做介紹。(但是讀者也很有必要確認一下,在進行下一個階段的閱讀之前,自己是否已經具備了這一階段的閱讀能力了。)

基礎閱讀

2.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就是要在短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是系統化略讀的藝術,目的在於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繼續仔細閱讀。

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目標是要確認一本書值不值得繼續花時間仔細閱讀。主要的步驟是首先快速瀏覽書名頁、序、目錄頁、索引和出版者介紹,以確定一本書是否符合自己的閱讀目標和值不值得進行下一個步驟;其次從目錄中挑幾個跟主題相關的篇章瀏覽,最後把全書大略翻過一遍,留意它的基本脈絡。

檢視閱讀的第二層次是粗淺的閱讀,要求我們在第一次閱讀一本比較難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完全讀一遍,中途保證不被打斷,要集中注意力在自己能看懂的部分而跳過不懂的部分。(這一規則尤其適用於閱讀難度較大的文學巨著。)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導說,碰到生字就要查字典,碰到不懂的比喻或論說就要查百科全書,碰到不明白的一切都要先查清楚,但其實這是只適用於初中生時代的閱讀方法。從上高中開始,我們就應該要學會先完整的瀏覽,確認一本書值得讀了才深入閱讀,深入到認得每個字、了解每個詞、弄懂每個句子。第一次閱讀時經常性地打斷閱讀過程只會是妨礙而不是幫助。

3.分析閱讀

如果說檢視閱讀是有限時間內最好的閱讀,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分析閱讀就是要用於「須咀嚼消化」的書籍,尤其適用於論說類。

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是很難且很複雜的過程,在本書中佔據的篇幅也是最長的,一共包含三個階段共15條規則。作者花了很多筆墨來介紹這一閱讀層次,讀者如果想接收到作者的全部意思,也必須主動地學習這些規則並儘可能完整地練習,以養成更好的閱讀習慣。

①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架構性閱讀

規則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規則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規則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規則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要求我們在宏觀上把握一本書的主題和主要內容,嘗試用一句最簡短的話來說明主旨,並為這本書列出相應的大綱,完成這一階段後要能回答第一個基本問題: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②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性閱讀

規則5: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規則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規則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規則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要求我們從微觀上詮釋一本書的細節內容,從找出關鍵字並明確關鍵字在本書中的具體含義,到找出關鍵句並引申出關鍵句中的重要主旨,最後具體解析作者的論述和回答作者的問題,完成這一階段後要能回答第二個基本問題: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③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評價性閱讀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規則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規則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規則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規則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規則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規則15:證明作者不合邏輯規則16: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要求我們儘可能合理、公正地對一本書做出判斷和評價,培根曾建議讀者說:「閱讀時不要反駁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認為是理所當然;更不要交談或評論。只要斟酌與考慮。」 完成這一階段後讀者要能回答第三和第四個基本問題: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作者和讀者的關係並不是割裂的,就像溝通關係中的傾訴者和傾聽者,如果傾訴者帶著十分的誠意,傾聽者也應當回以十分,讀者也是一樣。作者帶著自己百分百的誠意推出一部作品(對於經典作品誠意尤其隆重),讀者至少也應當有誠意地回應,做一個負責任的傾聽者,這就要求我們在沒有在百分百裡了解一本書的時候,不要隨意說出自己的判斷,尤其是批評。

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分別對應主動閱讀的4個問題,從宏觀、微觀和評價三個方面,引導讀者主動探索一本書的內涵,15條規則組成的閱讀過程雖然十分負責,但如果按照規則訓練閱讀的技能,那麼收穫也必然豐厚。

4、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也最系統化的閱讀,在討論某個特定的主題時,牽涉的往往不只一本書,讀者需要閱讀很多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裡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

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有5條規則:

第一、針對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的建議與書中的書目索引);第二、瀏覽這份書目上所有的書,把這些書整體檢視閱讀一遍,找出書中與主題相關的章節;第三、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再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確保大多數的作者都要能解讀為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第四、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第五、分析這些討論,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

主題閱讀的過程非常類似於我們寫畢業論文的過程——確定主題,根據主題查找文獻,在文獻中找到相關章節或概念,確定關鍵詞句的含義,搭建論文的框架,界定好論點,最後進行討論分析。

主題閱讀追求的並不是給計劃的問題或者閱讀過程中發展出來的問題提供最終答案,它追求的是「辯證的客觀」,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並不預設立場。

03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介紹了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包括實用型書籍、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詩,也包括歷史、數學、哲學、科學和社會科學。閱讀的方法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最終都是以主動閱讀的四個問題為基礎,再針對不同書籍的性質做一些相應的變化。

以想像文學為例,想像文學的主要目的是娛樂,是闡述一個經驗本身,是讀者只能借著閱讀才能擁有或分享的經驗,如果閱讀成功了,就能帶給讀者一種享受。

我們經常發現,當問到一個人為什麼喜歡小說時,他樂在其中但說不出來樂在哪裡或者為什麼樂,這樣的人可能是一個好的小說讀者,卻不是好的評論者。說不出喜歡小說的理由可能只是閱讀了表象,而沒有深入內裡。因此在閱讀想像文學時,我們不必像閱讀論說性書籍那樣,去找出一本書的共識、主旨或論述邏輯,而應該以達成某種深沉的經驗為目標,閱讀時要儘可能去除我們體驗這種深刻感受的阻礙。

閱讀

"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投入最多的技巧和精力閱讀,書籍對我們的回饋也就越多,如果我們成功閱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那我們的閱讀技巧肯定也會隨之增進;同時我們通過一本好書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因此變得更有智慧,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無論是從閱讀的技巧還是目的,本書都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角度要求讀者——閱讀應當是一門藝術,而不是消遣或者簡單獲取信息的手段。

這裡是雲上的碎碎念,專注於閱讀和輸出,感謝您的閱讀,歡迎交流探討~

相關焦點

  • 如何閱讀一本書?了解4個閱讀層次,用「檢視閱讀」提升閱讀速度
    法國作家蒙田曾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為避免做一個學後的無知者,我們應該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掌握閱讀技巧才能提高閱讀質量,提升閱讀能力。1、那如何閱讀一本書呢?美國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把閱讀分為四種層次:第一種層次為基礎閱讀;第二種層次為檢視閱讀;第三種層次為分析閱讀;第四種層次為主題閱讀。
  • 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的4個層次
    畢竟這些書單也是經過多方探詢才覓得的經典好書,總覺得若不留下些什麼文字記錄,將來一定會漸漸淡忘(我記憶力很差)。到底該如何閱讀一本書又把它內化成自己的一部份呢? 因此我第一個問題是,是不是要開始寫書摘?每複習一本就寫一本?
  • 如何閱讀一本書:掌握這3個原則,快速吃透一本書的精髓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告訴了我們要透視一本書,要掌握三個原則規則:第1個規則就是要找出這本書的骨架;第2個原則就是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者是多個句子,或者是一小段文字來描述整本書的內容;第3個原則就是要將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列舉出來,說明他們是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框架的。
  • 如果你沒有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我不相信你真的會閱讀一本書
    當我們閱讀完一本書後感覺沒有多大收穫,那是因為沒有理解這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就是要教會我們,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閱讀,如何通過系統的方法理解書本作者所要傳遞的認識。內容及作者簡介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不用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
  • 豆瓣8.4《如何閱讀一本書》:四個閱讀層次,助你提高理解力
    學者梁文道在他的作品合集《我讀》中,開篇便向大家傳達「讀書這件事」的意義,其推薦的第一本書便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如果你想從所閱讀的書籍中學到知識、有所收穫,而非消遣娛樂、了解資訊類的閱讀,那麼,這本書剛好可以滿足你學習閱讀方法的需求。
  • 《如何閱讀一本書》主動閱讀,成為有要求的閱讀者,讓書成為財富
    二、閱讀技巧和方法(一) 閱讀的層次想要閱讀技巧之前,我們必須了解閱讀層次。《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及了4個閱讀層次。讓我們一起來學習。1、第一層次 基礎閱讀。又稱初級閱讀、基本閱讀或初步閱讀。這個層次擺脫文盲,達到識字。第一閱讀層次的學習在小學完成。例如:這個句子在說什麼。
  • 4種閱讀的層次,看看你在哪一層?
    你是否常常煩惱自己讀書讀得慢,好不容易讀完了但感覺並沒有什麼收穫,很快就忘了,那如何更好地讀書呢?很多想要學習閱讀的人基本繞不開一本書,書名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的初版時間是1940年,一經出版就立刻成為暢銷書,霸佔全美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而且,這本書還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廣泛印刷發行。
  • 《如何閱讀一本書》:超詳細閱讀聖經,解決你所有的閱讀難題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有關閱讀的百科全書,向我們介紹了閱讀的四個層次,以及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的不同閱讀方法。不懂閱讀、不會閱讀的人,可通過這本書,一探閱讀的本質,從此學會閱讀,並愛上閱讀。這個閱讀層次的學習通常在小學階段完成。(2)檢視閱讀:這一閱讀層次強調時間,即在一定時間內找出一本書的重點,通常是在很短時間內。(3)分析閱讀:這一閱讀層次比前面兩種更複雜、更系統化,強調要咀嚼和消化一本書,注重追尋對書的理解。
  • 英語閱讀分享:《How To Read A Book》如何閱讀一本書?
    要理解這一點只需要去看看各大網站的評論區:有多少人連作者表達的意思都沒讀懂就貿然開始評論?閱讀文字本身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要正確理解作者意思並且有所收穫並不容易。達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對閱讀理解能力進行刻意訓練。怎樣刻意訓練呢?或許你可以讀一讀 How To Read A Book(如何閱讀一本書)。
  • 如何閱讀一本書
    著名作家周國平曾寫過一篇短文《閱讀的三個層次》。他認為在閱讀的時候,我們當中的每個人偶爾都會顯得比較單純。他與書籍之間的關係並不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像馬匹與馬槽,或者像馬匹與馬車夫——書籍在前面引導,讀者在後面跟隨。第二類讀者既不看重一部作品的素材也不欣賞其形式,不把它們看作其唯一的最重要的價值。
  • 不喜歡閱讀?一個月也看不完一本書?這本書告訴你怎麼破
    不喜歡閱讀?一個月也看不完一本書?這本書告訴你怎麼破朋友小原說,之前看到一本書非常感興趣,覺得對自己的工作也有幫助,就買了回來,還刻意放在枕邊,以便隨手翻閱。但一個月過去了,他還沒看完這本書,興趣也漸漸減少,但又自責自己連一本書都看不完,內心也焦慮起來。
  • 《如何閱讀一本書》|若把孩子比喻成一本書,那麼請父母細細品讀
    如果有人問你會讀書嗎?你可能會覺得這人是不是有問題,讀書誰不會,只要認識字的人都會讀書。那麼很遺憾,你可能並沒有真正理解提問者的深意。《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所寫的,在書中,作者提到了閱讀的目標,有兩點:1.為獲得資訊而讀;2.為求得理解而讀。
  • 《如何閱讀一本書》:速讀法與精讀法,我們該如何選擇?
    小E則不同,他會選擇10本書,仔細精讀,有時一個月時間還沒讀完1本書。也許你會問哪種讀書方法更好?一天一本的速度讀書,對一本書的理解掌握程度能達到多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考慮一下,我們究竟為了什麼目的而讀書。
  • 80年曆久彌新的經典,分析閱讀11條法則,讓你學會「透視」一本書
    作者稱"閱讀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習慣於從書寫文字中汲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了解的人。就如我們在文章開頭說的,想要通過閱讀實現終身成長的人。《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以及主題閱讀。四個閱讀層次中,較高層次包括了前面的層次。
  •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有四層境界,需要「修煉升級」提升自己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艾德勒的著作,這是一份知識的盛宴,讀過之後定會受益匪淺。在這本書中,作者把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一本書中的內容也是符合這個定律的,即最最最重點的內容往往在20%的文字之中。檢視閱讀的目標就是找出這20%的乾貨內容。
  • 掌握分析閱讀法,就能像庖丁解牛一樣,讓我們看透一本書
    不管用哪一種方式提升自己,歸根結底,最後都離不開閱讀。就我自己來說吧,遇到問題首先想到就是尋找相關書籍來自學。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正確的閱讀方法。看時囫圇吞棗,看後講不出書中主要內容的大有人在。僅在字母、文字和書頁中瀏覽一番,這不算閱讀;閱覽和死記,這也不算閱讀。
  • 36氪領讀 | 蔡康永、陳綺貞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以及無功利閱讀的...
    閱讀有什麼用?我們花費大塊的時間在文字上是否值得?這是現代人常常會有的疑惑。而這個問題全職讀者唐諾是最有發言權的。他的新書《閱讀的故事》試圖解答關於閱讀的所有問題,通過他的講述帶你開始一場文字的尋寶遊戲。陳綺貞評價唐諾的文字說:他的文字就是會有讀起來暢快的感受,更不論那些大快人心,我也這麼想卻無法表達的那些,卻被精確整理出來的認同。
  • 為什麼閱讀後會忘記?「呼吸式閱讀」教你留住閱讀體驗的秘訣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煩惱: 一頁書已經足足看了5分鐘甚至10分鐘了,大腦卻一片空白? 明明自己已經很仔細地讀完一本書,可還是沒記住書中的內容?本書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書評家印南敦史,通過自身大量閱讀和實踐,解決了讀書慢、讀了忘的閱讀問題。 他最初是音樂撰稿人,後來為了給網絡平臺撰寫書評,30分鐘內讀完一本書,2小時內完成一篇書評,每月給4個網站撰寫60篇書評,年閱讀量達到700本書以上。
  • 孩子閱讀能力差,難怪成績不好?學會4個閱讀方法!成績提升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孩子沒有掌握讀書的要領—— 張之洞說過:「讀書不得要領,必勞而無功」很多同學認為,閱讀閱讀,不就是打開一本書,一行一行讀下去就好了嘛!今天就與大家分享高效閱讀的4大秘訣,讓你掌握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技能。在開始學習讀書的技巧之前,我們必須先樹立一個正確的認知,讀什麼是最重要的,有價值的書並不多我們已經處在一個內容爆炸的時代,隨處都可獲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識,這個時候,挑選到哪些有用的,實用的,非常重要!
  • 1年讀100本書,就是會閱讀嗎?
    聚會的時候,她也常說,自己每年都能讀100多本書,這個數據對讀1本書都犯愁的我們來說,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但那次我問她關於一本書的內容時,她卻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我才意識到盲目地多讀書,卻沒有真正地「據為己有」,只會營造一種自己讀了很多書的假象,卻不會對自己的提升有絲毫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