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如果你將在一個無人荒島度過餘生,可以帶一些實際有用的物品,還能帶十本書,你會選哪十本?
讀一切深邃的書都應該如是:第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第二,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評。——郭沫若
在自媒體興起的時代,碎片化閱讀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無論是公眾號推文還是各大新聞網站,我們所能看到的文章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從選題到構思,再用華麗的辭藻修飾,他們把重要的態度和觀點包裝起來,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可以獲得大量信息,不用費力就能得到很多結論。但是又有多少人反思過,到底這些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真的能增進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經典的書籍閱讀,是否還有必要?
同時,無論是刷微博、抖音還是其他任何軟體,我們都能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凡是我們刷到的或是系統推送的,都是我們喜歡的內容,當下我們會感到愉快和滿足,但是長此以往,我們的知識邊界就會被固定,除非自己主動走出這個邊界,否則很難獲得新的知識。
很多人就這樣不知不覺被限制在碎片化閱讀和閱讀的舒適區裡,連真正的閱讀都做不到,更何況主動學習閱讀的技能?
《如何閱讀一本書》正是一本可以改善這一現象,將我們帶入閱讀之門的經典指南。本書自1940年問世以來,好評如潮、重版多次、暢銷至今,還被翻譯為瑞典文、法文、德文等多種語言出版。這本書的兩位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都是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除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外,還曾合作編輯過《大英百科全書》。對於這兩位作者的博學程度,除非真正閱讀過本書的人不能了解。本書在介紹閱讀的方法和技巧時,引用了大量經典書籍並以之為例進行論述和說明,如果有心統計,會得到一個非常龐大的書庫。這樣學富五車、博覽群書的兩位作者合作完成的閱讀指南,無法不經典。
01閱讀應當主動,並以增進理解為目標
閱讀有三個目標,分別是消遣娛樂、獲取資訊和增進理解能力。
本書多次強調是為那些以增進理解能力為主要目標的人而寫。消遣娛樂和獲取資訊的閱讀是不需要耗費多少心力的,談不上使用閱讀技巧,當然更沒法要求從中得到多少收穫。只有增進理解力的閱讀是一種必須要主動才能有收穫的活動,而且越主動效果越好。
如果把閱讀比喻成棒球賽,作者是投手,閱讀內容是球,讀者是捕手;捕手應當和投手一樣是主動的,投手負責發送,捕手負責接收,只有球是完全被動的;捕手的藝術在於能接住任何技巧的球,閱讀的藝術則在於儘可能掌握並使用每一種閱讀的技巧;投手和捕手必須密切合作,閱讀才能成功——成功的溝通發生於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剛好被讀者掌握,作者的技巧與讀者的技巧融合,到達共同的終點。一部作品是一個複雜的物件,信息的獲取也有多有少,讀者想要接收到多少信息完全取決於他閱讀時多麼主動,以及使用了多少閱讀技巧。
所謂閱讀藝術,就是一個憑藉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
主動的閱讀需要提出四個基本問題,這是閱讀所有書籍的前提和最基本的技巧。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這個問題的目的在於找出一本書的主題,以及明確作者是如何發展這個主題並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分議題來的。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這個問題的目的在於找出一本書主要的想法和論點。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在回答了前兩個問題的基礎之上,我們需要判斷一本書是否有道理,這也是一個主動的閱讀者的責任。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的目的在於明確這本書帶給我們自己的意義。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我們,就更有必要找出這本書裡蘊含得更深的含意,以獲得更多的啟示。閱讀的主動與被動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主動的閱讀是一種事先帶著問題、有明確閱讀目標的閱讀。
被動的閱讀是泛泛地、茫然地讀,不知道自己為何而讀,自然讀完也不知道自己收穫了什麼,時間一長也許連閱讀過某本書這件事也忘記了。而主動的閱讀,讀者帶著問題和明確的目標,在閱讀的過程中用上所學的技巧,無論是對書籍還是對自己都有更高的要求,最終只要他從這本書裡找到他的答案、實現他的目標,閱讀就可以圓滿結束。
02閱讀有四個層次,由低到高層層遞進
本書認為人的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這四個層次由高到低呈包含關係。
1.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大約是幼稚園到初中時期的學生主要使用的方法,不是本書主要討論的部分,因此也不多做介紹。(但是讀者也很有必要確認一下,在進行下一個階段的閱讀之前,自己是否已經具備了這一階段的閱讀能力了。)
2.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就是要在短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是系統化略讀的藝術,目的在於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繼續仔細閱讀。
檢視閱讀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目標是要確認一本書值不值得繼續花時間仔細閱讀。主要的步驟是首先快速瀏覽書名頁、序、目錄頁、索引和出版者介紹,以確定一本書是否符合自己的閱讀目標和值不值得進行下一個步驟;其次從目錄中挑幾個跟主題相關的篇章瀏覽,最後把全書大略翻過一遍,留意它的基本脈絡。
檢視閱讀的第二層次是粗淺的閱讀,要求我們在第一次閱讀一本比較難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完全讀一遍,中途保證不被打斷,要集中注意力在自己能看懂的部分而跳過不懂的部分。(這一規則尤其適用於閱讀難度較大的文學巨著。)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導說,碰到生字就要查字典,碰到不懂的比喻或論說就要查百科全書,碰到不明白的一切都要先查清楚,但其實這是只適用於初中生時代的閱讀方法。從上高中開始,我們就應該要學會先完整的瀏覽,確認一本書值得讀了才深入閱讀,深入到認得每個字、了解每個詞、弄懂每個句子。第一次閱讀時經常性地打斷閱讀過程只會是妨礙而不是幫助。
3.分析閱讀
如果說檢視閱讀是有限時間內最好的閱讀,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分析閱讀就是要用於「須咀嚼消化」的書籍,尤其適用於論說類。
分析閱讀是很難且很複雜的過程,在本書中佔據的篇幅也是最長的,一共包含三個階段共15條規則。作者花了很多筆墨來介紹這一閱讀層次,讀者如果想接收到作者的全部意思,也必須主動地學習這些規則並儘可能完整地練習,以養成更好的閱讀習慣。
①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架構性閱讀
規則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規則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規則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規則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要求我們在宏觀上把握一本書的主題和主要內容,嘗試用一句最簡短的話來說明主旨,並為這本書列出相應的大綱,完成這一階段後要能回答第一個基本問題: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②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性閱讀
規則5: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規則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規則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規則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要求我們從微觀上詮釋一本書的細節內容,從找出關鍵字並明確關鍵字在本書中的具體含義,到找出關鍵句並引申出關鍵句中的重要主旨,最後具體解析作者的論述和回答作者的問題,完成這一階段後要能回答第二個基本問題: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③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評價性閱讀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規則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規則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規則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規則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規則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規則15:證明作者不合邏輯規則16: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要求我們儘可能合理、公正地對一本書做出判斷和評價,培根曾建議讀者說:「閱讀時不要反駁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認為是理所當然;更不要交談或評論。只要斟酌與考慮。」 完成這一階段後讀者要能回答第三和第四個基本問題: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作者和讀者的關係並不是割裂的,就像溝通關係中的傾訴者和傾聽者,如果傾訴者帶著十分的誠意,傾聽者也應當回以十分,讀者也是一樣。作者帶著自己百分百的誠意推出一部作品(對於經典作品誠意尤其隆重),讀者至少也應當有誠意地回應,做一個負責任的傾聽者,這就要求我們在沒有在百分百裡了解一本書的時候,不要隨意說出自己的判斷,尤其是批評。
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分別對應主動閱讀的4個問題,從宏觀、微觀和評價三個方面,引導讀者主動探索一本書的內涵,15條規則組成的閱讀過程雖然十分負責,但如果按照規則訓練閱讀的技能,那麼收穫也必然豐厚。
4、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也最系統化的閱讀,在討論某個特定的主題時,牽涉的往往不只一本書,讀者需要閱讀很多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裡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
主題閱讀有5條規則:
第一、針對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的建議與書中的書目索引);第二、瀏覽這份書目上所有的書,把這些書整體檢視閱讀一遍,找出書中與主題相關的章節;第三、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再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確保大多數的作者都要能解讀為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第四、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第五、分析這些討論,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
主題閱讀的過程非常類似於我們寫畢業論文的過程——確定主題,根據主題查找文獻,在文獻中找到相關章節或概念,確定關鍵詞句的含義,搭建論文的框架,界定好論點,最後進行討論分析。
主題閱讀追求的並不是給計劃的問題或者閱讀過程中發展出來的問題提供最終答案,它追求的是「辯證的客觀」,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並不預設立場。
03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介紹了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包括實用型書籍、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詩,也包括歷史、數學、哲學、科學和社會科學。閱讀的方法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最終都是以主動閱讀的四個問題為基礎,再針對不同書籍的性質做一些相應的變化。
以想像文學為例,想像文學的主要目的是娛樂,是闡述一個經驗本身,是讀者只能借著閱讀才能擁有或分享的經驗,如果閱讀成功了,就能帶給讀者一種享受。
我們經常發現,當問到一個人為什麼喜歡小說時,他樂在其中但說不出來樂在哪裡或者為什麼樂,這樣的人可能是一個好的小說讀者,卻不是好的評論者。說不出喜歡小說的理由可能只是閱讀了表象,而沒有深入內裡。因此在閱讀想像文學時,我們不必像閱讀論說性書籍那樣,去找出一本書的共識、主旨或論述邏輯,而應該以達成某種深沉的經驗為目標,閱讀時要儘可能去除我們體驗這種深刻感受的阻礙。
"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投入最多的技巧和精力閱讀,書籍對我們的回饋也就越多,如果我們成功閱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那我們的閱讀技巧肯定也會隨之增進;同時我們通過一本好書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因此變得更有智慧,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無論是從閱讀的技巧還是目的,本書都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角度要求讀者——閱讀應當是一門藝術,而不是消遣或者簡單獲取信息的手段。
這裡是雲上的碎碎念,專注於閱讀和輸出,感謝您的閱讀,歡迎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