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員工的工資到底該怎麼發?讓員工心服口服的薪酬激勵模式

2020-12-12 騰訊網

為什麼要在管理員工上面下功夫呢?還是關乎公司人員流動的問題。 一家公司是否處於正常狀態,只要看一下公司人員流失率便清楚了。一家公司如果長期沒有人員流動,是會固化的,也就是一潭死水。 如果公司流失率超過20%,就證明公司管理出了問題。

那麼導致公司出問題的,無非還是前幾期所說:

1、錢沒給到位。

2、心委屈了。

歸根到底就一條:幹得不爽。

所謂中小企業,通常特點是產品或服務品種單一或較少,企業規模普遍不大,組織結構相對簡單,管理方式較為單一,人員素質相對不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容易處於劣勢。

中小企業如何破局?從現實情況來看,有兩種極端,第一種,為了生存和發展,僅關注企業短期利益,忽視或無暇顧及長遠利益。第二種,以大企業為楷模,處處模仿,什麼高大上就引進什麼。事實證明,這兩者都不可取,中小企業有沒有必要進行戰略管理?戰略管理能否幫助企業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中小企業戰略管理如何開展、如何有效落地?不可短視,也不必盲目學習,只要盯住5種「小戰略」最明智!

1、填補戰略

中小企業普遍勢單力薄、競爭力弱,難以與大企業進行直接競爭和抗衡,參與市場競爭時應揚長避短、避實就虛,選擇和填補大企業忽視的區域、細分市場等,為自身的發展壯大尋求必要的空間和時間。比如,選擇國內外大型企業忽視的農村市場,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就是典型的填補戰略。

2、借勢戰略

中小企業在發展前期的「借力借勢」戰略對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尤為重要。大型企業往往具有品牌優勢和可靠的市場地位,中小企業可以通過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或服務,與大型企業建立長期合作,促進自身快速成長。

3、搭船戰略

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化競爭趨勢越來越明顯,但在構建國際營銷渠道上與大型企業顯著不同。大型企業可以自主建設強大的海外營銷網絡,甚至子公司、分公司體系,實現對產品流通渠道的控制。中小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可以採取「搭船出海」的策略,為大型企業提供配套產品與服務進入國際市場。

「搭船出海」戰略的另一應用是為某些進駐中國的跨國公司提供代工生產,然後藉助跨國公司的強大銷售網絡進入國際市場。中小企業還可以與進行外商多形式合作,依靠成本優勢,借用外商的資金、技術、渠道和管理,解決自身發展在相關方面的不足。

4、虛擬戰略

相比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各種資源都較為缺乏,而虛擬經營則是一種克服資源缺乏劣勢的現代營銷模式,把有限的資源充分利用在刀刃上。「虛擬經營」僅保留企業掌握的核心能力,比如營銷或設計能力等,而將其他職能虛擬化並由外部機構提供。因此,對於能掌握核心資源或競爭力的中小企業來講,虛擬經營戰略能實現事半功倍效果。

美國耐克公司的發展便是「虛擬戰略」成功應用的典範。耐克既無生產車間又無銷售網絡,但擁有在全球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設計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生產和銷售等全部虛擬化,均由外部組織提供。

5、聯合戰略

中小企業整體表現強大,個體普遍較弱的特徵非常明顯。聯合戰略是以戰略聯盟協議為基礎,通過多家相互獨立的企業在特定資源或項目上展開充分合作。聯合戰略既避免自相殘殺,又為大大促進了企業產品的銷售和品牌形象的樹立。此外,聯合戰略也適用於互補企業間的合作。

要解決中小企業內部管理提升問題,必須進行系統化、有針對性的內外部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再根據中小企業生命周期以及預期戰略目標,採取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管理手段和工具,按階段分步驟完成內部管理提升。

慈不帶兵。

管理者既要善於"擁抱人",又要敢於"踢人"。剔除那些華而不實不符合公司文化的人,善待留下的富有激情、創造力且融於公司文化的戰士。 "踢"時不免有衝突、誤解,不過要坦誠和著眼未來,最終對雙方都是解脫;只有適者才能加薪分紅。形成良性競爭,充滿激情、樂趣和創造力。

解決方案:

那麼怎樣的薪酬模式,最能符合人性、激勵員工,給員工加薪還不增加企業成本?實現員工價值和企業利益趨同呢?

一、KSF薪酬模式——成功關鍵因子,價值管理工具,適用於首企業高管、部門經理、技術員工、銷售員。

企業管理層是核心崗位,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

所以做薪酬模式的激勵性非常重要,為了避免高層佔據高位不做事,我們必須拋棄傳統的薪酬模式,改用用KSF薪酬模式。

KSF是一種能體現管理者和企業共贏的模式。

這個模式分配的不是企業既有的利潤,而是一種超價值的分配模式,要求員工拿出好的結果。

舉例來說

一個服裝連鎖店店長,幹了3年多了,每月薪資是5000元,加一部分業績提成。業績好的時候一個月也就8000左右,業績不好的時候可能就只能拿個底薪。

平時店裡他只會關注業績,對門店費用和產品的報廢率都不去管,在崗位呆久了,工作熱情也慢慢褪去。而且沒事就晚到早退,有時還向老闆吐槽自己工資低,有一定負面情緒,也影響到了門店團隊的工作熱情。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員工的思想和心態上下手,要讓員工明白他們的工作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也唯有如此,員工才會發揮自己所有的潛能好好努力工作!

於是我們給他店長做了KSF的薪酬績效變革:

他的固定薪酬,會拿出一部分比例做寬帶薪酬,找出其工作的K指標,設置平衡點(由歷史數據得來,員工和老闆都認可),在平衡點上:

1. 毛利潤:每增加10000元,獎勵31元;每減少10000元,少發25元;

2. 總產值:每畝3000元,獎勵5.3元;每少3000,少發4元;

3. 報廢率,每降0.05%,獎勵2.5,每上升0.05%,少發2元;

4. 及時交貨率:每上升0.05%,獎勵2元;每少0.05%,少發2元;

5. 員工流失率:沒流失,獎勵50元,每流失1人,少發250元;

6. .....

實行KSF薪酬模式之後:

1. 店長對業績的關心空前增長,想盡各種辦法增加門店銷售利潤;

2. 在想盡辦法增加銷售額的同時,也會更加注意節約成本;

3. 店長與店員之間關係更加和諧;

4. 員工流失率減少,老闆說實行KSF之後,門店只走了1個人;

5. 員工工資拿的更多了,企業利潤也提升了,雙贏;

總結:想讓優秀員工跟您幹,必須打造良好的平臺,還有給予他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經營思維,自負盈虧,讓他們有做老闆的概念,和老闆一起齊心把企業做大,一起分錢,共同創富。

相關焦點

  • 「員工太懶散,工作沒激情」,企業都在給優秀員工用的薪酬模式
    自從我創業以來,在我的印象中,每一次制定的經營指標幾乎都無法完成,雖然有利可贏,但只要一想到我對公司的發展願景,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我感覺整個團隊的風氣太懶散,工作沒有激情,面對這種狀況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你覺得你手底下的得力幹將們辦事效率如何?對待工作的態度又如何?」我問道。
  • 作為領導,給員工發錢是必須的,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激勵模式
    給員工做了3-5年的合伙人以後,根據其貢獻,制定不同的合夥機制,可參考以下兩種 1.契約:測算公司的股本,籤訂股權代持合同,讓那個優秀的員工成為企業股東之一 2.期權激勵:通過三到五年的時間,讓優秀的員工不斷增加公司股份 總結:現在很多企業很多採用底薪加提成的激勵政策
  • 「底薪+提成」已過時,一套激勵、留住優秀員工的薪酬績效模式!
    換個角度說,作為老闆,市價都已經是現在員工收入的五倍了,你要說你一直對員工好,怎麼都缺乏說服力。真正的核心員工,加薪吧,留住一個是一個。留住人才的最核心的是薪酬高低,二是創始人個人魅力。
  • 阿里巴巴馬雲說:這種薪酬模式才能讓員工死心塌地的幹!
    導讀:  很多職業經紀人和核心的高管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怎麼去給員工漲工資?老闆沒發話加薪誰敢去加員工的工資,工資不到位怎麼去談激勵員工和留住員工。現在是很多員工蠢蠢欲動、離職的高發期,如果老闆不漲工資,員工又要加工資,到底怎麼做?
  • 中小企業:員工薪酬激勵中的22個錯誤
    @管理郝說——簡直管理學 最重要的,可能最容易出錯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薪酬激勵制度是最重要的制度,也是最容易犯錯的領域,我總結了22條: 1.員工工資高低取決於談判水平;
  • 一套讓員工主動幹的薪酬模式,管理一個團隊,更要有黃金定律
    現在很多企業老闆都在用這種爛大街的傳統薪酬設計:固定工資或底薪+提成。固定工資的發放好與壞自然不用多說。但是,底薪+提成」基本上是業務團隊很普遍的計薪方式,不過,業績提成是不是應該根據員工當月業績高低設置不同檔級的提成比例呢?今天的分享,是教大家正確薪酬設計方法! 人性是趨利的,沒有不願意幹活的人,只是你的薪酬激勵不到位!
  • 華為是如何給員工分紅、發年終獎金的?要這樣發,才能激勵所有人
    這些人持有公司的分紅權, 至於普通員工,則沒有資格享受公司的年終合夥分紅。 而有些成長型公司在發年終獎的時候,很容易犯福利性年終獎的錯誤。就是給員工發人均一個月工資作為年終獎。 這樣的年終獎,對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沒有任何幫助,因為這個年終獎是人人有份的。不會有人因為年終獎,而倍感激勵。
  • 華為任正非:設計管理和銷售人員的激勵薪酬機制,讓員工主動幹
    然後,只有到了出現員工離職風潮、留不住人才、找不到人才的時候,才會想到需要尋求薪酬手段加以解決。當真正實施起來,又感嘆為什麼即使高薪也會導致激勵失效?就像是一個人,走進了死胡同裡,一直走不出來。 很多人都羨慕華為的薪酬體系,其實該有的毛病,華為一點都沒少。
  • 任正非:這是領導與導師的水平,讓員工主動幹、拼命幹的薪酬模式
    無法衡量:員工收入與其價值不能相對有效地衡量出來。 薪酬與員工價值失衡:價值應等於價格,員工付出、創造的結果與其收入沒有直接對等關係。工作量=產值+價值 缺乏激勵作用,無法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消極怠工。
  • 海爾張瑞敏:沒有中層管理人員,每個人都是中心,員工的薪酬模式
    在交流過程中,了解到張總也和他的員工試談過把固定工資調整為彈性工資,但是員工們都一口拒絕了,必須要保證現有的收入,談判陷入僵局。很多企業都有類似的經歷,創業初期定下的固定薪酬一直不敢改變,就是因為員工把公司綁架了,其實,這是對公司最大的傷害。
  • 薪酬設計:薪酬激勵的六大痛點
    薪酬激勵的六大痛點一、六個典型場景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看似簡單易懂的道理,但現實情況是幾乎所有的老闆、管理者、HR和員工都很難對績效與薪酬激勵體系感到滿意,每一方都有道不盡的苦水,每一方又都有看似矛盾的訴求,這才導致大部分企業對公司現行的績效與薪酬激勵體系對員工行為和公司業績的提升效果感到失望。
  • 不要有太大壓力,你很優秀,我相信你可以的,員工薪酬激勵方法
    c、不要有太大壓力,你很優秀,我相信你可以的。 最重要的是,薪酬設計對每個人都是公平合理的,是員工樂於接受的 由於劉總公司業務員業績受時間影響,那在KSF模式下,可以分階段設計他們的薪酬: 1、入職3個月以上不到6個月的員工 為鼓勵他們將過程做得更好,可以將業績平衡點適當調低,更關注過程性的指標,如上傳產品數、有效詢盤數等等。
  • 我愛家教:股權激勵-員工對薪酬不滿意怎麼辦
    跟剛開始幹的時候也有了明顯的一個提升,但是今年呢,企業在發展上碰到了一個困難,一方面企業管理逐漸的正規化,另一方面員工積極性有所下降了,經常出現比如說遲到早退,動不動請假這種現象,員工呢也都在私底下竊竊私語,表示對公司的薪酬和待遇有點不滿,陳總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向我諮詢該怎麼辦。
  • 一套讓優秀員工主動積極幹的薪酬
    但任正非卻比較清醒,華為的發展確實需要員工超額的付出,朝九晚五慢悠悠的西式風格,是無法讓華為擊敗思科與愛立信這些強大的競爭對手。既然需要這些奮鬥,該怎麼獲取?很多老闆選擇宣傳「福報」,任正非的選擇是直接支付「對價」:全體奮鬥者持股。
  • 不是年輕人吃不了苦,只有發年終獎,才是對員工最有效的激勵
    我今天也要說:不給員工發年終獎的老闆不是好老闆。 因為只有發年終獎,才是對員工最有效的激勵。 2016年,華為總共發了941.79億元工資,以及130.76億元獎金。 華為一共有17萬員工,小學生來做一下這道題數學題,可以得出每位員工的平均薪酬是63.1萬元。 華為副總裁陳黎芳說:「我們從14萬到17萬起薪,最高到35萬人民幣每年,工資就是零花錢。」
  • 員工工資給多少?薪資結構怎麼設定才更好!
    第一,完善的薪酬制度能快速吸引求職者的關注,能吸引優秀人才加盟,促進招聘快速達成;  第二,能激發員工的工作激情,更好管理,更容易達成出色的業績;  第三,能讓員工有盼頭,拿到手的薪酬越高,員工離職率就越低,團隊穩定性更強;  最後,能平衡店鋪收入與支出的關係,實現店鋪良性盈利。
  • 任正非:換套薪酬模式讓員工主動幹
    但中國大學生錄取率超70%,算上存量勞動力,也是嚴重結構失衡,大學生太多,怎麼消化呢? 一旦樓市偏冷,大批中介和各相關配套的個體戶馬上就失業。到時這些農二代大學生們進退失據,會大面積失業,這是隱憂所在。 製造業工廠需要大量理科生,但是現在企業利潤薄,導致大量優秀學生選擇從事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務行業,表示絕不進廠。
  • 薪酬的激勵作用有多少?
    很顯然,財富是大多數人奮鬥的關鍵目標,對於職場人來說,優越的薪酬制度的確對工作心情和自信心有很大的影響。對於公司來講,制定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制度對於招攬優秀人才更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薪酬究竟起到了怎樣的激勵作用,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薪酬動機理論關於績效、驅動力和滿意度的薪酬意義,有很多研究。
  • 如果員工沒有動力,試試五星十檔薪酬與晉升機制,激活員工,員工動力提升10倍!
    如果員工沒有動力,試試五星十檔薪酬與晉升機制,激活員工,員工動力提升10倍!員工玩命為公司幹,為公司的事業、未來玩命的付出努力,有30%的奮鬥者會帶動很多其他的員工,讓其他的員工在奮鬥者的帶動之下,一起為公司努力!讓公司的文化、氛圍不斷的向好的方向發展! 建立這樣的立體的生態,那麼就會讓員工看到希望、未來,很多傳統公司在做股權激勵的時候,只是激勵一些頂尖圈的管理人員,沒有激勵下面的員工,沒有構建起奮鬥者、三級、二級合伙人的立體的生態!
  • 企業員工薪酬體系改革實施案例
    依據該結果設計的薪酬曲線,不只是在形式上參考了技術、職能族的遞增規律,而且還充分借鑑了事業單位基本工資中工人與技術人員的相對水平因素,確保各類人員的薪酬水平與其職責的匹配性。從理論基礎上,實現了改革後薪酬體系的平衡性,合理拉開薪酬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