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國內評分最高的音樂教育片

2020-12-22 不入流的電影人

前言:

由上海博納影業出品,關信輝執導,劉德華、盧冠廷、鄂靖文領銜主演的音樂劇情片《熱血合唱團》已於11月13號在全國上映。因為該片主要講述了指揮家嚴梓朗通過「熱血合唱團試驗計劃」讓一群「廢柴學生」在音樂中找回自我的故事,所以很多人將這部電影稱為「港版《放牛班的春天》」!

劉德華主演的《熱血合唱團》

因此,借著音樂劇情片《熱血合唱團》上映的契機,我將從教育和音樂兩個角度來解析這部經典的法國電影!

劇情簡介:

因為母親的去世,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時隔多年後重新回到了他在法國的故地。夜裡,他兒時的朋友佩皮諾意外來訪,期間還送給了他一本陳舊的日記本!

佩皮諾來拜訪皮埃爾

佩皮諾告訴皮埃爾這是他們在「池塘之底」上學時的音樂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留下的日記本。皮埃爾靜靜地翻看馬修老師寫的日記本,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隨之浮現了出來!

皮埃爾翻看著馬修老師的日記本

馬修原本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經歷了現實眾多的打擊後,他的人生逐漸走入低谷。1949年1月15日他被指派到一間名為「池塘底教養院」的男子寄宿學校做學監。因為這所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且有著不良嗜好的問題少年,所以這所學校還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

「池塘之底」的校門

來到「池塘之底」的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是依據「行動-反應」的原則來管治這群問題學生,體罰、關禁閉在這裡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不過性格寬厚的馬修並沒有按照校長的指示來對待這群問題學生,而是嘗試用自己的教學方式來改善這種現狀!

馬修沒有向校長告發

偶然的一次發現,讓馬修決定進行一場實驗,即在這群問題學生中成立一個「合唱團」。馬修想通過音樂的魅力,來改善這些少年頑劣的性格。隨著「合唱團」的成立,整個「池塘之底」裡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相處越來越融洽!

馬修在測試學生們的演唱能力

在這次實驗中,馬修意外地發現了皮埃爾音樂方面的天賦。雖然有著天使面孔的皮埃爾在一開始就拒絕加入「合唱團」,但是在馬修的引導下,皮埃爾最終加入了「合唱團」,並且在宴會上為公爵夫人獻上了一場精彩的獨唱!

皮埃爾完成了精彩的演唱

在教導皮埃爾期間,馬修對皮埃爾的母親一見鍾倩,並多次以皮埃爾的學業為由,與他母親相見,不過最後皮埃爾的母親與裡昂的一位工程師相愛,馬修黯然退場!

單相思的馬修

一天,「池塘之底」的校長因公前往裡昂,馬修和馬桑大叔就藉此機會帶著學生們外出遊玩。之前被校長冤枉偷錢的蒙丹就借校長外出的時機放火燒了學校!

馬修帶著學生們回到學校

因為學校被燒的緣故,校長失去了晉升的機會,他因此就把責任算在了馬修身上。被校長辭退的馬修在少年們特殊的送別儀式下離開了「池塘之底」,無依無靠的佩皮諾最終選擇跟著馬修一起離開!

特殊的送別儀式

兩種教育理念的碰撞

這部由法國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熱拉爾·朱尼奧、弗朗索瓦·貝萊昂主演的電影從故事的角度來看,屬於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教育題材片。這部電影主要塑造的角色是學監馬修和學生皮埃爾,主要講述的劇情是學監馬修通過組建「合唱團」的方式與「池塘之底」的學生們「友好」相處!

法國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

不過,相較於電影的主線劇情而言,我反而認為校長哈珊和學監馬修兩人之間在教育觀念上的衝突是整部電影最值得關注,最值得探討的部分。同時這部電影藉由兩人在教育理念上的碰撞,傳達出電影的主旨,以及導演想要倡導的教育方式!

作為「池塘之底」這所寄宿學校的校長,哈珊所遵循的教育原則是「行動-反應」。即在學生做出違反校規的行為後,教務人員身為學校的管理者要及時做出反應,對違反校規的學生進行處罰。因此,在整個「池塘之底」除了馬修和馬桑大叔外,其他教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安靜」!

「池塘之底」的教師常說的話「安靜」

相較於嚴厲的哈珊校長,以及麻木的教師們,馬修的教育方式顯然不同。面對學生們的「挑釁」,馬修並沒有向校長揭發,反而是維護他們。面對打傷馬桑大叔的「樂格克」,馬修僅僅是讓他去醫務室照顧馬桑大叔。面對資質各異的學生們,馬修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在「合唱團」中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

馬修給每位學生都分了位置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哈珊校長與學監馬修分別代表了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兩種教育理念。前者主張通過外部強化的方式,使學生的行為得到改變,後者主張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適應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得到自主的發展!

愛爾蘭教育學家威廉·葉芝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克裡斯託夫導演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人本主義。因為在馬修來之前,「池塘之地」的老師與學生是處於「敵對」的關係,高壓下學生們的行為並沒有得到改變,反而是他們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惡作劇來表達他們的不滿。隨著馬修的到來,以及他帶有人本主義的教學理念,讓老師與學生兩者之間的關係得到緩和。而後「合唱團」的建立,不僅使得這些問題學生的興趣得到發展,而且還使得他們有了集體的榮譽感,以及個人的成就感!

被惡作劇弄傷眼睛的馬桑大叔

國內評分最高的教育片

所謂教育片,即以學生群體為主,以老師或者學生的主視角出發,講述了一段有關於教育的故事,影片則通過這段故事向觀眾傳達或勵志、或諷刺、或反思等精神內核。國內外比較優秀的教育片有1987年的《孩子王》、1989年的《死亡詩社》、1997年的《心靈捕手》、1999年的《一個都不能少》、2004年的《放牛班的春天》、2007的《地球上的星星》、2011年的《超脫》……!

陳凱歌導演在1987年執導的《孩子王》

在我上述提到的電影裡,1989年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主演的電影《死亡詩社》是這一題材裡,藝術成就最高的影片。因為它在抨擊傳統教育理念的同時,還將故事的主旨提高到了哲學的層面,從而讓看過影片的人受用一生。因此,電影《死亡詩社》在國內主流的影評平臺—豆瓣上的評分是9.1分,並且還位列「豆瓣TOP250」的第54位。在美國主流的影評平臺—IMDb上該片的評分也高達8.1分!

《死亡詩社》在豆瓣的評分

不過,相較於藝術成就最高的《死亡詩社》,2004年上映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則毫無疑問是大眾認可度最高的教育片。因為它在豆瓣平臺的評分為9.3分,位列「豆瓣TOP250」的第16位,僅次於《機器人總動員》(第15位)和《楚門的世界》(第13位)!

《放牛班的春天》在豆瓣的評分

其實無論是對比兩部電影的情節架構,還是對比故事表達的主旨,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都是要略遜一籌的。但是,為什麼在大眾的認可度上,《放牛班的春天》超過了《死亡詩社》,成為國內評分最高的教育片?

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音樂!

作為一部教育題材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無論是在主題的表達上,還是在故事的編排上,都有些老套,不夠新穎。因為在它之前已經有過數部影片表達過類似的主題,其故事也沒有擺脫傳統教育片的編排模式。但是,音樂元素的加入讓它在眾多同題材的電影中脫穎而出!

著名的俄羅斯浪漫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說過:「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只有音樂能夠說明安靜和靜穆」!

音樂在大熒幕上相較於詩歌、數學、體育等教學科目來說,更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講述的就是馬修組建「合唱團」的故事,所以音樂的元素貫穿整部電影。同時聖潔的歌曲加上學生們天籟般的歌聲,使之帶來觀眾的熒幕衝擊更是無與倫比的!

聖潔的歌曲加上學生們天籟般的歌聲

總結

這部由法國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的音樂教育片儘管在故事層面上缺乏一定的新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音樂與教育兩種元素完美的結合,使其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經典。同時,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沉澱,電影表現出的年代感愈發的厚重,帶給後人的回味也更加的無窮!

相關焦點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該片於2004年在國內上映之後,該片一直是探討師生話題的重要談資。
  • 豆瓣9.3分,《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裡的音樂可以如此美好
    電影的名字《放牛班的春天》很容易讓人錯過這樣一部佳片。這部上映於2004年的法國電影,在當年度的金球獎和奧斯卡都獲得了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在豆瓣上,900多萬豆友看過《放牛班的春天》,評分高達9.3分。電影的英文名Les Choristes,直譯過來就是「合唱團員們」。如果用這個做電影中文名,顯然也很難詮釋出電影的意境。
  •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比「愛」,更適合教育
    一說到中小學生,腦海裡瞬間閃出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豆瓣評分9.3的法國老電影。想必大家很疑惑,什麼是放牛班?又為什麼以此當作片名。因為這部電影的譯名來自臺灣,放牛班是臺灣的一句俚語。
  • 《放牛班的春天》:治癒心靈,尋找人生的春天
    在這樣的日子裡當然很適合看一些能夠治癒心靈的適合春天的電影。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一部就是豆瓣評分高達9.3的經典之作《放牛班的春天》。很多人在看到標題時可能會誤以為這是一部很有鄉土氣息的電影,其實不然,"放牛班"這個詞彙是源自於臺灣的一個形容被老師們放棄的差生班級的用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吊車尾"。
  • 《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的3點教育方式,是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 導演是克裡斯託夫·巴拉蒂男,是著名的法國導演、製片人、編劇,作品有《 放牛班的春天》、《微觀世界 》等。他本身是音樂出身的,直到2004年,他完成了自己魚躍龍門的長片成名作《放牛班的春天》。那部影片讓他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除此之外他為影片所作的原創音樂也得到了奧斯卡的提名。
  • 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片《放牛班的春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這個故事充滿了人文關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學校的校長使用了各種殘酷和壓迫的手段來管制這些孩子。有一天,一位失業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了這所學校。他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但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孩子們心中的無助。於是,馬修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和引導孩子們。
  • 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好老師才是「放牛班」真正的春天
    01影片背景《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巴哈蒂Christophe Barratier,根據1945年法國音樂電影克里斯多福本身是音樂出身,七歲的時候就能夠演奏音樂,後來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但是在畢業後沒有選擇從事音樂道路,而是在電影上發展他的事業。他獨特的音樂才華和對音樂的執著,都在劇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僅如此,他對角色的選擇也很謹慎用心,起初他不想用一個兒童演員作為主角,而是希望能夠找一位真正的歌手來演繹皮埃爾這個角色。
  •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人之初,性本善,該怎麼教育好您的「壞孩子」
    小C觀影/每天一部經典電影推薦 窗外下著小雨,雨水滴落的聲音以及不知名小鳥的嘰嘰喳喳形成了大自然動聽的合唱,這些無不傳達著春天來了的信息。春天是溫暖且溫馨的,值此萬物復甦之際,我極力推薦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靈魂《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該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兩人回想起當年在「池塘底教養院」的童年回憶。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影片背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啟示
    文/小莉子前段時間,一位朋友給我推薦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快結束時,看到馬修老師老師離開的時候,學生們為他折的紙飛機和唱歌送別時,我淚目了。不是因為這部電影精彩的劇情,而是因為學生對馬修老師的愛,讓我為之觸動。唯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收穫孩子的愛。
  • 《放牛班的春天》:沒人生本惡,只是無情的手把人推向無盡的深淵
    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把故事徐徐展開。<1>《放牛班的春天》開始是由回憶錄的方式引出。著名音樂指揮家莫朗奇因出席母親的葬禮,而再次回到了回他的法國故地。
  • 美麗心靈下的歌聲——淺析<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法國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朱諾弗,貝漢主演的一部劇情類電影,影片主要講述失業的音樂教師克萊蒙馬修和寄宿學校學生感人的師生故事。<放牛班的春天>在敘事選擇上很獨特,能夠從不一樣的視角詮釋這樣一個看似平淡的故事。影片讓人吸引的在於音樂的運用,以孩子的歌聲來貫穿電影。觸及靈魂的音樂,溫暖動人,引人深思的劇情,使影片的給留下深刻印象。影片使用倒敘的手法,以大音樂家莫瀚奇收到自己母親的消息開始。
  • 走進最美教師|鄉村小學「放牛班的春天」走紅網絡 現實版的「馬修...
    鄉村小學版合唱團走紅網絡 網友直言「暖哭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音樂教師馬修用音樂,悄悄影響了一群淘氣包的人生軌跡。在電影中,馬修帶著孩子排練合唱的鏡頭,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簡陋教室內,馬修單單用指揮手勢,就讓孩子們唱出了天籟之音。電影中這一幕,被新沂邵店鎮中心小學「6秒合唱團」進行了「神還原」。
  •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究竟是誰成就了誰?
    那麼人們心目中的教育,應該是讓人類擁有更高級反應能力的一種工作。教育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偉大之上的。《放牛班的春天》作為一部教育題材的電影,在我看來,不只是「因材施教」這麼簡單。二、所謂教育,是相互探索的過程,太強的目的反而顯得矯揉造作。三、每個人都是施教者,每個人都是被教育者。影片毫無疑義採用了倒敘手法,鏡頭一開始就投向了皮埃爾·莫朗傑,他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後,忍住悲痛,完成了一場音樂演出。
  • 沒收到鮮花罵學生的老師:可有《放牛班的春天》馬修的一半素養?
    我不禁想起了那部讓人印象深刻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裡的音樂老師馬修,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老師形象。這個辱罵學生的老師,連馬修的一半素養都沒有。《放牛班的春天》豆瓣評分高達9.3,總榜排第15位,在我心裡它應該排進最佳影片的前十。
  • 「放牛班的春天」是教師初心的縮影
    這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電影裡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就連男主角——馬修,他也只是一個失業的音樂家,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有無足輕重的小小代課老師,但是,他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卻用了自已獨特的所作所為,用他自已那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他的音樂和他的善良、寬容、仁慈、大度,博得了放牛班那群已被遺棄的孩子們的喜愛。
  • 劇情電影推薦《放牛班的春天》: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該片以音樂為名義詮釋愛與教育的真諦,看到遇見一個好老師能夠讓人生發生怎樣的轉變。馬修想要改變現狀,他重新創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決定用音樂的方法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最後他成功了,但因為學校一場意外大火被院長辭退。臨走時,從樓上飛出許多紙飛機,裡面寫下了學生們對這位老師的愛與不舍,馬修知道他雖然離開,但是池塘底已充滿了希望的光。
  • 山區孩子玩搖滾: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讓人動容
    他們跟隨音樂老師組建樂隊,不僅改變了學校險被關閉的命運,也通過與音樂的相遇更加自信和樂觀。專家認為,未來鄉村學校也要補齊音樂教育的短板,讓鄉村孩子也能接受有質量的音樂教育(據8月28日《工人日報》)。相比起城市中小學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受到多方因素的局限,農村尤其是偏遠山區的鄉村中小學校,學生的校園生活就要單調許多。
  •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我記憶中最美的春天
    是春天般美好,還是地獄般血腥?或許,《放牛班的春天》能讓你陷入沉思。《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電影的開頭是一位中年男子皮埃爾接了一個關於他母親的電話。
  • 《放牛班的春天》:好的教育能改變一生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是每次重溫,都能被輕易打動的一部電影。自2004年上映以來,票房與口碑齊聲沸揚,獲得凱撒獎6項提名,而且還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故事發生在1949年法國鄉村的一所寄宿學校裡,因為校長哈珊以暴力手段教訓學生,導致老師們有樣學樣,也以此方式變相體罰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