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上海博納影業出品,關信輝執導,劉德華、盧冠廷、鄂靖文領銜主演的音樂劇情片《熱血合唱團》已於11月13號在全國上映。因為該片主要講述了指揮家嚴梓朗通過「熱血合唱團試驗計劃」讓一群「廢柴學生」在音樂中找回自我的故事,所以很多人將這部電影稱為「港版《放牛班的春天》」!
因此,借著音樂劇情片《熱血合唱團》上映的契機,我將從教育和音樂兩個角度來解析這部經典的法國電影!
劇情簡介:
因為母親的去世,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時隔多年後重新回到了他在法國的故地。夜裡,他兒時的朋友佩皮諾意外來訪,期間還送給了他一本陳舊的日記本!
佩皮諾告訴皮埃爾這是他們在「池塘之底」上學時的音樂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留下的日記本。皮埃爾靜靜地翻看馬修老師寫的日記本,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隨之浮現了出來!
馬修原本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經歷了現實眾多的打擊後,他的人生逐漸走入低谷。1949年1月15日他被指派到一間名為「池塘底教養院」的男子寄宿學校做學監。因為這所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且有著不良嗜好的問題少年,所以這所學校還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
來到「池塘之底」的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是依據「行動-反應」的原則來管治這群問題學生,體罰、關禁閉在這裡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不過性格寬厚的馬修並沒有按照校長的指示來對待這群問題學生,而是嘗試用自己的教學方式來改善這種現狀!
偶然的一次發現,讓馬修決定進行一場實驗,即在這群問題學生中成立一個「合唱團」。馬修想通過音樂的魅力,來改善這些少年頑劣的性格。隨著「合唱團」的成立,整個「池塘之底」裡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相處越來越融洽!
在這次實驗中,馬修意外地發現了皮埃爾音樂方面的天賦。雖然有著天使面孔的皮埃爾在一開始就拒絕加入「合唱團」,但是在馬修的引導下,皮埃爾最終加入了「合唱團」,並且在宴會上為公爵夫人獻上了一場精彩的獨唱!
在教導皮埃爾期間,馬修對皮埃爾的母親一見鍾倩,並多次以皮埃爾的學業為由,與他母親相見,不過最後皮埃爾的母親與裡昂的一位工程師相愛,馬修黯然退場!
一天,「池塘之底」的校長因公前往裡昂,馬修和馬桑大叔就藉此機會帶著學生們外出遊玩。之前被校長冤枉偷錢的蒙丹就借校長外出的時機放火燒了學校!
因為學校被燒的緣故,校長失去了晉升的機會,他因此就把責任算在了馬修身上。被校長辭退的馬修在少年們特殊的送別儀式下離開了「池塘之底」,無依無靠的佩皮諾最終選擇跟著馬修一起離開!
兩種教育理念的碰撞
這部由法國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熱拉爾·朱尼奧、弗朗索瓦·貝萊昂主演的電影從故事的角度來看,屬於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教育題材片。這部電影主要塑造的角色是學監馬修和學生皮埃爾,主要講述的劇情是學監馬修通過組建「合唱團」的方式與「池塘之底」的學生們「友好」相處!
不過,相較於電影的主線劇情而言,我反而認為校長哈珊和學監馬修兩人之間在教育觀念上的衝突是整部電影最值得關注,最值得探討的部分。同時這部電影藉由兩人在教育理念上的碰撞,傳達出電影的主旨,以及導演想要倡導的教育方式!
作為「池塘之底」這所寄宿學校的校長,哈珊所遵循的教育原則是「行動-反應」。即在學生做出違反校規的行為後,教務人員身為學校的管理者要及時做出反應,對違反校規的學生進行處罰。因此,在整個「池塘之底」除了馬修和馬桑大叔外,其他教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安靜」!
相較於嚴厲的哈珊校長,以及麻木的教師們,馬修的教育方式顯然不同。面對學生們的「挑釁」,馬修並沒有向校長揭發,反而是維護他們。面對打傷馬桑大叔的「樂格克」,馬修僅僅是讓他去醫務室照顧馬桑大叔。面對資質各異的學生們,馬修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在「合唱團」中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哈珊校長與學監馬修分別代表了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兩種教育理念。前者主張通過外部強化的方式,使學生的行為得到改變,後者主張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適應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得到自主的發展!
愛爾蘭教育學家威廉·葉芝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克裡斯託夫導演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人本主義。因為在馬修來之前,「池塘之地」的老師與學生是處於「敵對」的關係,高壓下學生們的行為並沒有得到改變,反而是他們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惡作劇來表達他們的不滿。隨著馬修的到來,以及他帶有人本主義的教學理念,讓老師與學生兩者之間的關係得到緩和。而後「合唱團」的建立,不僅使得這些問題學生的興趣得到發展,而且還使得他們有了集體的榮譽感,以及個人的成就感!
國內評分最高的教育片
所謂教育片,即以學生群體為主,以老師或者學生的主視角出發,講述了一段有關於教育的故事,影片則通過這段故事向觀眾傳達或勵志、或諷刺、或反思等精神內核。國內外比較優秀的教育片有1987年的《孩子王》、1989年的《死亡詩社》、1997年的《心靈捕手》、1999年的《一個都不能少》、2004年的《放牛班的春天》、2007的《地球上的星星》、2011年的《超脫》……!
在我上述提到的電影裡,1989年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主演的電影《死亡詩社》是這一題材裡,藝術成就最高的影片。因為它在抨擊傳統教育理念的同時,還將故事的主旨提高到了哲學的層面,從而讓看過影片的人受用一生。因此,電影《死亡詩社》在國內主流的影評平臺—豆瓣上的評分是9.1分,並且還位列「豆瓣TOP250」的第54位。在美國主流的影評平臺—IMDb上該片的評分也高達8.1分!
不過,相較於藝術成就最高的《死亡詩社》,2004年上映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則毫無疑問是大眾認可度最高的教育片。因為它在豆瓣平臺的評分為9.3分,位列「豆瓣TOP250」的第16位,僅次於《機器人總動員》(第15位)和《楚門的世界》(第13位)!
其實無論是對比兩部電影的情節架構,還是對比故事表達的主旨,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都是要略遜一籌的。但是,為什麼在大眾的認可度上,《放牛班的春天》超過了《死亡詩社》,成為國內評分最高的教育片?
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音樂!
作為一部教育題材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無論是在主題的表達上,還是在故事的編排上,都有些老套,不夠新穎。因為在它之前已經有過數部影片表達過類似的主題,其故事也沒有擺脫傳統教育片的編排模式。但是,音樂元素的加入讓它在眾多同題材的電影中脫穎而出!
著名的俄羅斯浪漫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說過:「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只有音樂能夠說明安靜和靜穆」!
音樂在大熒幕上相較於詩歌、數學、體育等教學科目來說,更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講述的就是馬修組建「合唱團」的故事,所以音樂的元素貫穿整部電影。同時聖潔的歌曲加上學生們天籟般的歌聲,使之帶來觀眾的熒幕衝擊更是無與倫比的!
總結
這部由法國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的音樂教育片儘管在故事層面上缺乏一定的新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音樂與教育兩種元素完美的結合,使其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經典。同時,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沉澱,電影表現出的年代感愈發的厚重,帶給後人的回味也更加的無窮!